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铁白盾蚧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盾蚧又名褐软蜡蚧、褐扁软蚧等,隶属同翅目盾蚧科(Diaspididae)。分布广,繁殖迅速,危害严重;若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施用有效药剂防治,难于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若虫、成虫群集在叶片上刺吸汁液,直接威胁着苏铁的生长,轻者叶片出现白色斑点或叶片黄化,影响光合作用;重者则叶片布满介壳,使叶片枯黄,直至整株死亡。  相似文献   

2.
苹果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属同翅目,蜡蚧科,又叫西府球蜡蚧、沙里院球蚧、沙里院褐球蚧.2001年首次在特克斯县农四师78团二连果园发现,2003年有40棵果树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3.
<正>糖槭蚧又名扁平球坚蚧、东方盔蚧、水木坚蚧、褐盔蜡蚧,属昆虫纲同翅目蜡蚧科。主要寄主有桃、杏、李、葡萄、梨、苹果、沙果、核桃等果树。其发生面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龟纹瓢虫对褐软蚧的控制潜能,在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空间下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捕食褐软蚧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试验温度和空间下,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但其功能反应参数存在差异。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控制效能(a′/T_h)和寻找效应均与温度呈二次函数关系,最高峰出现在25℃,21~29℃是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捕食褐软蚧1龄若虫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龟纹瓢虫(4龄幼虫、成虫)对褐软蚧1龄若虫的控制效能和寻找效应随试验空间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记述了柑桔蚧虫的2种重要的寄生蜂:蜡蚧刷盾短缘跳小蜂Encyrtuslecaniorum(Mayr),中国新记录,和柑桔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citri Muesebeck。它们分别寄生于褐软蚧和柑桔粉蚧,寄生率甚高。  相似文献   

6.
园林植物蚧虫及其天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为害园林植物的蚧虫隶属4科19属35种。发生普遍而严重的是咖啡盔蚧、龟蜡蚧、酱褐圆蚧、考氏白盾蚧、米兰白轮盾蚧和云南白轮盾蚧等。寄生性天敌以膜翅目蚜小蜂和跳小蜂为主;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日本方头甲等。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园林植物蚧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采自河南新郑寄生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micus Green的一种啮小蜂--蜡蚧褐腰啮小蜂Tetrastichus murakamii Sugonjaev的形态特征、寄主、标本记录等.  相似文献   

8.
<正>1危害情况枣龟蜡蚧又名日本蜡蚧、日本龟蜡甲、龟甲蚧或树虱子等。在我国枣区分布较广,部分枣区危害严重。以若虫和成虫刺吸叶片和1~2年生枝条的汁液,并排泄黏液污染叶片和果实。枣龟蜡蚧的寄主植物有枣、柿、苹果、柑橘和石榴等多种果树。在北方地区,以柿树和枣树发生较严重。枣龟蜡蚧属同翅目,蜡蚧科。  相似文献   

9.
中国绛蚧属三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绛蚧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曲阜、云南昆明及河南信阳等地壳斗科(Fagaceae)植物上绛蚧属(Kermes Boitard,1828)三新种:东方绛蚧 K.orientalis Shiet Liu,sp.nov.;褐纹绛蚧 K.fuscuatum Liu et Shi,sp.nov.和华栗绛蚧 K.castaneae Shi et Liu,sp.nov.。分别对它们的1龄若虫、青年雌成虫及产卵后雌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图示。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 桑白盾蚧在阿克苏市主要为害杏、桃、桑树、苹果、香梨、桃、李、葡萄等果树,尤其对杏、苹果危害较为严重.危害部位主要在枝干和叶片上,严重发生时整个枝条和叶片布满蚧壳,对果树生长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1.
柑橘上发生的蚧虫种类很多,均属同翅目,蚧科,危害柑橘的根、茎、叶、果。其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种类有吹绵蚧、矢尖蚧、堆蜡粉蚧、褐圆蚧、黑点蚧、糠片蚧等。在我省以吹绵蚧、矢尖蚧、褐圆蚧、堆蜡蚧发生最为普遍,且危害严重,是柑橘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柑橘园内蚧类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是根据蚧类发生危害规律,结合其它病虫发生特点和危害程度,因地、因时制宜确定防治时期和选用合理的农业、生物、物理、植物矿物农药、无公害化学农药等多种病虫防治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蚧类种群数量处于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且对人和动物无害,对柑橘园和环境不产生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阿克苏地区林果业面积的不断扩大,果树蚧壳虫发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对老果园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新植果园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了解蚧壳虫发生特点,把握防治时期是防治蚧壳虫的关键。一、危害症状蚧壳虫对于果树来说是毁灭性害虫,成虫群集于枝条,若虫在枝条和叶片上吸食汁液,并分泌蜜汁,蜜汁慢慢布满枝条、叶片表面,堵塞气孔,危害轻  相似文献   

13.
桑白蚧在桃树上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白蚧又名桑盾蚧、粉蜡蚧,属同翅目、盾蚧科害虫,主要以若虫和雌成 虫刺吸枝干汁液,削弱树势,重者死亡。偶有危害果实和叶片,在果实上形成 带白点凹陷,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部分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为预测该害虫在广西的发生为害趋势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由选择法,测定接虫24、48和72 h后不同虫龄(1、2和3龄若虫)或虫态(雌成虫)扶桑绵粉蚧在7种寄主植物(朱槿、棉花、悬铃花、马铃薯、番茄、红薯和三叶鬼针草)上的虫口数量,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寄主间虫口百分率的差异;测定寄主植物叶片生化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单宁酸)的含量,分析扶桑绵粉蚧寄主选择行为与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虫龄或虫态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存在一定差异,1龄若虫3个时段(接虫24、48和72 h)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较接近,其偏好三叶鬼针草、棉花、悬铃花和马铃薯;2龄若虫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随接虫时间而改变,且在不同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差异显著(P<0.05,下同),总体上偏好棉花、悬铃花、三叶鬼针草和番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喜食寄主基本相同,为棉花、悬铃花、朱槿和三叶鬼针草.朱槿、棉花和马铃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三叶鬼针草、马铃薯和红薯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棉花、红薯和朱槿叶片中单宁酸含量相对较高.2龄若虫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单宁酸含量显著正相关;雌成虫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多数虫龄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棉花、悬铃花和三叶鬼针草为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不同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大多存在显著差异,扶桑绵粉蚧多数虫龄或虫态的寄主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柑桔介壳虫类是四川柑桔生产上的主要害虫类群之一,对产量影响很大。由于桔园长期不合理地施用农药,造成天敌大量伤亡,使介壳虫类害虫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为了合理进行柑桔害虫的综合管理和天敌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于1980—1985年间在四川部分柑桔产区考查了红蜡蚧、角蜡蚧、矢尖蚧、黑点蚧、褐圆蚧、黄圆蚧、糠片蚧、长  相似文献   

16.
地膜西瓜后期早衰的主要表现:长势减弱,生长缓慢;上部叶片瘦小,叶色淡绿,叶片变薄;下部叶片变黄或变褐;瓜重、品质下降,大面积减产.早衰的原因主要有脱肥、坐瓜早、失墒、病害及日烧.  相似文献   

17.
褐盔蜡蚧在葡萄上危害葡萄枝条、叶片和果实。一般成、若虫固定后刺吸汁液,排出大量粘液,滋生黑色霉菌,污染果面和叶片,影响光合作用。该虫在甘肃武威地区1a发生2代,以幼虫和卵在枝条皮缝中越冬。施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虫口减退率可达99.5%,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虫口减退率为94.4%。  相似文献   

18.
介壳虫主要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叶片、果实和枝条上吸食汁液,使叶片变黄,早落,可造成整株或整树死亡;介壳虫喜隐蔽环境,分泌的蜡质覆盖物能诱发煤污病。常见的介壳虫包括吹绵蚧、矢尖蚧、圆盾蚧、球坚蚧、龟蜡蚧、糠片蚧、红蜡蚧、草履蚧等,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风、流水、其他昆虫及带虫苗木、果实运输等,所以,加强植物检疫是防止远距离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主要防治策略包括:植物检疫是前提,农业措施是基础,生物措施是重点,药剂措施是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吐伦球坚蚧的严重发生是影响新疆经济林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脱叶剂防治吐伦球坚蚧效果,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吐伦球坚蚧在5月下旬从枝条转移到叶片固定危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从叶片转移到枝条固定越冬这一生物学特性,于9月下旬使用脱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喷施.使用1∶100、1∶200、1∶300三种不同浓度的脱叶剂.[结果]三种不同浓度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结论]使用脱叶剂既可有效控制吐伦球坚蚧种群数量,又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无公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的雌成蚧和若蚧为研究对象,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确定了两种虫态的最适抽样部位;根据二阶抽样理论,探讨了在不同条件下的叶—树配额以及叶的最适抽样量(Kopt);用Green模型对两种虫态的序贯抽样方法造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雌成蚧的最适抽样部位在上层和下层树冠叶片,若蚧以中层叶片最适;(2)当初级单元(树)和次级单元(叶片)抽样的消耗指标C_1/C_2=15时,若蚧平均密度在m≤1,k_(opt)=5叶,在m>1下,,k_(opt)=3~4叶。雌成蚧平均密度m<2时,k_(opt)=5叶;m>2时,k_(opt)=4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