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明确烯啶虫胺和唑虫酰胺两种新型杀虫剂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方法】应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烯啶虫胺和唑虫酰胺推荐施用剂量和2倍推荐施用剂量在茶叶和茶园土壤中的残留量分析方法及其残留消解。【结果】2种供试药剂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量随时间的推移呈负指数函数递减,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烯啶虫胺试验剂量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分别为6.08~6.54 d和1.52~1.68 d,在茶叶中残留量消解至MRL以下所需0.91~3.33 d;唑虫酰胺试验剂量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分别为4.47~4.74 d和1.87~1.89 d,在茶叶中残留量消解至MRL以下需5.10~8.18 d。【结论】烯啶虫胺和唑虫酰胺在茶叶和土壤中均属于易消解农药,研究结果可为烯啶虫胺和唑虫酰胺在茶园中的合理使用及其在我国规定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露地栽培条件下唑虫酰胺在西兰苔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明确使用该药剂防治害虫可能产生的食用安全风险。结果表明,15%唑虫酰胺悬浮剂按2倍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1次,在西兰苔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35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的残留超标风险与田间用药量、用药次数正相关。经膳食风险评估,以225 g·hm-2的剂量施药1次,药后1 h~17 d风险商值RQ均小于1,施药2~3次则药后1~7 d均存在较大膳食风险;以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药后3 d起膳食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建议生产中采用15%唑虫酰胺悬浮剂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用药,每季最多使用2次,在露地栽培西兰苔上安全间隔期为5 d。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在辣椒及其种植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研究,以评价烯酰吗啉和唑嘧菌胺混配型杀菌剂施用于辣椒时的安全性。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此类杀菌剂在辣椒和种植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情况。目标物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烯酰吗啉在辣椒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4.6 d,6.6~12.8 d,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4~0.58 mg·kg~(-1),0.01~0.98 mg·kg~(-1);唑嘧菌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4~23.3 d、3.6~7.0 d,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6~0.27 mg·kg~(-1)和0.01~0.18 mg·kg~(-1)。结果显示,烯酰吗啉和唑嘧菌胺在辣椒及其种植土壤中的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GB/T 2763-2016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正确规范使用时不会在辣椒及其土壤中造成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建立嘧菌酯在荔枝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并于2011-2012年在广州和南宁进行250 g · L -1嘧菌酯悬浮剂在荔枝上的田间试验,研究其在荔枝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采用甲醇提取,弗罗里硅土和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净化,气相色谱法(ECD)检测嘧菌酯残留量。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1 mg · kg -1时,荔枝果肉、全果和果皮中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3.0%~85.1%、83.3%~84.9%和80.6%~84.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4%~3.88%、2.77%~3.84%和2.90%~3.68%;检出限(LOD)为0.005 mg · kg -1;定量限(LOQ)为0.01mg·kg -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在广州和南宁荔枝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8~5.7d和3.5~7.2d,消解迅速。250 g · L -1嘧菌酯悬浮剂,200 mg · kg -1施用3~4次,于末次施药后7 d ,荔枝全果上残留量为0.01~0.16 mg · kg -1,果肉中残留量均小于0.01 mg · kg -1,果皮中残留量为0.02~0.73 mg · kg -1;于末次施药后14 d ,全果残留量为<0.01~0.12 mg · kg -1,果肉中的残留量均小于0.01 mg · kg -1,果皮中的残留量为0.01~0.54 mg · kg -1,全果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我国规定的M RL值0.5(mg · kg -1)。  相似文献   

5.
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菜用大豆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施药处理的消解速率基本趋于一致,消解系数(︱k︱) = 0.186 3±0.014 9,半衰期(DT50)为3.5~3.9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 为22.9~26.0 d.在菜用大豆接近采收时,按常规施药方法,每667 m2施用吡虫啉有效成分3.00 g,施药1次的在施药后3 d残留量均<1.0 mg·kg-1,残留量平均为0.299 mg·kg-1;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的,在第2次施药后5 d的残留量均<1.0 mg·kg-1,残留量平均为0.374 mg·kg-1,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均达到日本、美国的MRL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定量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同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的消解动态,以及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对分析方法的适合性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94.2%-10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6%-3.15%,最小检出量0.001n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mg/kg,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对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甲氰菊酯的不同施用剂量在菜用大豆中原始沉积量有较大的差别,在菜用大豆同一生长季节不同施用剂量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4g在不同生长季节的消解速率却略有差异,早季的消解速率〉晚季的消解速率,早季的半衰期(DT50)为4.1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为27.1d,而晚季的DT50为4.3-4.5d,T99为29.0-30.0d。施用甲氰菊酯有效成分90.00g/hm^2,按常规施药方法施用1次,施药后15d的残留量均〈0.5mg/kg,25d的残留量均〈0.1mg/kg,而间隔期7d连续施用2次,在第二次施药后18d的残留量均〈0.5mg/kg,28d的残留量均〈0.1mg/kg,对照GB2763-2005及日本的MRL,其产品符合于中国或日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虫酰肼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动态和生态安全性.[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虫酰肼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虫酰肼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样品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用二氯甲烷萃取,经弗罗里硅土-活性炭柱净化,采用HPLC-UVD测定.[结果]在稻米、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稻壳的空白样品中分别添加3个质量水平虫酰肼的平均回收率为86.79% ~ 110.47%,平行测定的变异系数为1.39% ~ 6.08%;虫酰肼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73 ~ 9.05、7.76 ~ 13.32、3.14~7.31d;用20%虫酰肼悬浮剂210 g/hm2(推荐使用剂量)和315 g/hm2(高剂量)间隔7d分别施用2次和3次,稻米中虫酰肼的最高残留量为0.103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虫酰肼在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2 mg/kg.[结论]在水稻移栽田施用20%虫酰肼悬浮剂210 g/hm2,间隔7d,最多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21 d以上,收获的糙米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戊菌唑在黄瓜中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法对戊菌唑在江苏南京、北京和吉林长春3个试验点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01 mg/kg、0.10 mg/kg和1.0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戊菌唑在黄瓜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5%~94.2%,相对标准偏差为4.8%~7.5%;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1.2%~93.2%,相对标准偏差为6.2%~9.1%;戊菌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戊菌唑在3个试验点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6~1.9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2.3 d。戊菌唑按低剂量(57.0 g/hm2,a.i.)或高剂量(85.5 g/hm2,a.i.)施药2次或3次,在最后一次施药1 d、3 d和5 d后采收,黄瓜中戊菌唑的残留量均低于0.080 mg/kg。按试验推荐施药剂量和次数施用戊菌唑,参照CAC、欧盟或日本制订的黄瓜中戊菌唑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1 mg/kg),所采收的黄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蒋波  杨仁斌  傅强  邹蓉  许爽  黄尧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6):2065-2069
为了评价烯啶虫胺在水稻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和环境安全性,2010-2011年在湖南、吉林、河北3地进行烯啶虫胺50%可湿性粉剂在水稻环境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并采用HPLC检测水稻环境中烯啶虫胺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烯啶虫胺50%可湿性粉剂在稻田水、土壤和稻杆中的消解速率非常快,其半衰期分别为:5.77 h、28.52 h、1.60~2.09 d;按推荐剂量在稻田环境中施用烯啶虫胺50%可湿性粉剂3次,距末次施药后14 d以上,收获的稻米中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为未检出(<0.05 mg/kg),此时收获的稻米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核桃树使用多效唑后核桃仁中的残留量,评估多效唑在核桃园中使用的安全性,于2019年分别以普通核桃品种‘香玲’和‘元丰’为试材,使用不同剂量(0. 8~1. 6 g·m~(-2))、不同浓度(1 000~2 000mg·L~(-1))多效唑进行土壤施入或叶面喷施,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B 23200. 8—2016)对多效唑在核桃仁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施处理的残留量均小于0. 5 mg·kg~(-1),其中大部分土施处理的残留量低于0. 01 mg·kg~(-1),叶面喷施处理的残留量低于0. 02 mg·kg~(-1)。我国目前还没有核桃仁多效唑残留限量标准,若以最大残留量≤0. 5 mg·kg~(-1)(我国现行花生仁残留限量标准)为标准,土壤施入多效唑0. 8~1. 6 g·m~(-2)或叶面喷施多效唑浓度不超过2 000 mg·L~(-1),喷施不多于3次,核桃仁中多效唑残留量不超标。  相似文献   

11.
为茶叶上安全使用西玛津及制定其最大残留限量(MRL)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西玛津在茶园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特性与安全风险。结果表明:西玛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7~9.7d,药后30d消解89%以上。地面喷雾50%西玛津可湿性粉剂1 875g a.i./hm~2和2 812.5g a.i./hm~2,施药7d后收获的茶叶中西玛津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MRL)。西玛津在茶叶上的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12.
噻唑膦在西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噻唑膦在西瓜上的残留动态并制定合理的使用方法,在天津、南京两地同时进行了噻唑膦在西瓜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噻唑膦在西瓜中无明显消解规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9~9.3d;噻唑膦在西瓜(全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未检出~0.020mg·kg-1,瓜皮中的最终残留量为未检出~0.030mg·kg-1,瓜肉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为未检出。10%噻唑膦颗粒剂在西瓜上合理使用方法为:以2250~3000g(a.i.)·hm-2,土壤撒施1次,噻唑膦在西瓜中最高残留限量(MRL值)推荐值为0·5mg·kg-1。  相似文献   

13.
50%多菌灵WP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多菌灵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菌灵50%WP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50%WP在小麦植株中半衰期为9.5~11.3 d,在土壤中半衰期为26.6~34.5 d;小麦中最终残留量为0~0.176 mg/kg。以此结果制定合理使用准则:推荐剂量为1 500 g/hm2喷雾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28 d;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5 mg/kg。  相似文献   

14.
氮肥对室内和大田条件下作物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室内和大田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因素,能够为作物秸秆合理还田及其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尼龙网袋法于室内培养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氮肥用量(0,CK;180 kg N·hm -2,N180和360 kg N·hm -2,N360)作用下作物秸秆分解特征,其中室内主要研究氮肥用量和土壤类型(砂姜黑土和潮土)对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冬小麦-夏玉米大田研究氮肥用量和秸秆还田深度(地表和20 cm)对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 【结果】室内研究发现,秸秆类型和土壤类型显著影响秸秆分解常数、有机碳释放量、氮释放量和磷释放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小麦秸秆分解常数在两种土壤类型上均呈增加趋势,玉米秸秆呈降低趋势;小麦和玉米秸秆氮释放量呈降低趋势(小麦秸秆在潮土上呈增加趋势)。小麦秸秆在潮土上的分解常数及其碳、氮、磷释放量均显著高于砂姜黑土,而土壤类型对玉米秸秆分解影响较小。室内相同培养条件下(180 d),小麦秸秆碳释放量均值为370 g·kg -1、氮为4 g·kg -1、磷为3.6 g·kg -1;玉米秸秆碳释放量为560 g·kg -1、氮11 g·kg -1、磷3.3 g·kg -1。大田条件下,秸秆还田深度显著影响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及其碳、氮、磷释放量;其中秸秆还田20 cm处理的分解常数及其养分释放量均显著高于地表处理。随氮肥用量增加,地表处理小麦秸秆分解常数和全碳释放量逐渐降低,玉米秸秆呈增加趋势;20 cm处理小麦分解常数及其碳、氮和磷释放量均随氮肥用量呈增加趋势,而玉米秸秆呈降低趋势。地表处理小麦秸秆经过一个玉米生长季能分解40%,释放碳150 g·kg -1、氮2 g·kg -1、磷3.5 g·kg -1左右;翻埋到地下20 cm可以分解80%,释放碳360 g·kg -1、氮4 g·kg -1、磷3.8 g·kg -1。玉米秸秆还田到地表,经过一个小麦生长季只能分解40%,释放碳210 g·kg -1、氮5 g·kg -1、磷2 g·kg -1;而还田于土层20 cm处理可以分解60%,释放碳360 g·kg -1、氮6 g·kg -1、磷2.5 g·kg -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小麦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无机氮、脲酶、秸秆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和秸秆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大田条件下小麦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脲酶、蔗糖酶、秸秆碳氮比、秸秆碳、氮含量均显著负相关;玉米秸秆分解常数与土壤硝态氮、无机氮含量、脲酶、蔗糖酶以及秸秆碳氮比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秸秆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室内培养试验和大田试验均表明,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常数和养分释放特征存在差异,增施氮肥促进小麦秸秆分解但对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较小;潮土和砂姜黑土显著影响小麦秸秆分解而对玉米秸秆分解的影响较小,秸秆还田深埋入土能够显著促进小麦和玉米秸秆的分解及其养分释放。生产上作物秸秆应该还田入土,并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采取合适的肥料用量促进秸秆分解。  相似文献   

15.
吡虫啉在枸杞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吡虫啉在枸杞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在宁夏、内蒙古和甘肃同时进行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枸杞中的残留消解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在枸杞鲜果上的半衰期为3.0~3.4d,在枸杞干果上的半衰期为2.9~5.0d;按推荐剂量施用的情况下,在枸杞中的残留为0.004 2~0.403mg/kg。吡虫啉在枸杞中最高残留限量(MRL值)推荐值为1mg/kg。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双炔酰菌胺在荔枝上的残留动态并建立合理使用技术,在南宁、海口两地同时进行了双炔酰菌胺在荔枝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双炔酰菌胺在荔枝果实(全果)中的半衰期为6.2~7.3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6~10.1d;双炔酰菌胺在荔枝全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未检出~0.055 mg·kg-1,果肉中的最终残留量为未检出...  相似文献   

17.
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检测方法及其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状况及消解动态,建立了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在天津和安徽两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超声提取黄瓜和土壤中的苦参碱,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净化,甲醇定容,气相色谱带氮磷检测器(NPD)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25~1.0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32%~98.06%,变异系数为3.72%~7.44%;黄瓜和土壤中苦参碱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36×10-12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mg·kg-(1黄瓜)、0.008mg·kg-(1土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方程Ct=C0e-kt;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19~7.24d和6.70~9.18d。在黄瓜中施用0.3%苦参碱乳油,其制剂施药量为0.18~0.27g·m-2,施药3~4次,两次施药间隔期为7d,距收获期为1d时,苦参碱在黄瓜中的残留量为0.1256~1.2071mg·kg-1,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450~0.1837mg·kg-1。目前...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氟硅唑及其制剂在苹果园中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指导氟硅唑及其制剂的科学合理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该文用液相色谱配紫外检测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氟硅唑在苹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按常规用药剂量和高剂量施于苹果后,氟硅唑最终残留量表现为:土壤>苹果。按混剂用药剂量氟硅唑为100、150g(a.i.)/hm2在苹果生长期施药,施药7~8次,施药间隔12d安全间隔期30d收获时氟硅唑在土壤、苹果中的残留量均<0.20mg/kg。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和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75%代森锰锌WP的杂质及代谢物乙撑硫脲在人参和土壤中残留分析与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当75%代森锰锌WP的施药剂量为推荐剂量的2倍(6 250 g/hm2)时,其杂质及代谢物乙撑硫脲在人参和土壤中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25和0.032 mg/kg,半衰期分别为18.1和14.2 d。当使用75%代森锰锌WP施药1次,测得人参中乙撑硫脲残留量均低于欧洲规定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值(0.05mg/kg),按照推荐剂量3 125 g/hm2处理,建议我国乙撑硫脲在人参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可暂定为0.02~0.04 mg/kg,施药次数为1次。  相似文献   

20.
武夷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 -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 -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 4.5—5.0;有机质20—40g·kg -1;碱解氮60—100 mg·kg -1;有效磷10—100 mg·kg -1;速效钾100—150 mg·kg -1。 【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