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陵风优18是扬州大学农学院利用日本优质品种转育的BT型不育系陵风A与自选爪哇型恢复系SJR218配组育成的杂交粳稻组合.对该组合父母本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9,(2):81-83
76两优5号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不育系N95076S与恢复系保恢5号配组育成的优质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1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稻制种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育期间与恢复系配组,其操作技术与三系制种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育系的差异。两系不育系是光(温)敏不育系,其育性除受自身遗传特性影响外,还受光温调节,存在育性的转换。因此两系杂交稻制种成败的关键是选择最适宜的抽穗扬花期,以保证不育系安全通过育性敏感期。1严格隔离,实行连片制种由于光(温)敏不育系具有自由配组的特点,与一般品种配组,只要不是籼粳杂交,所得杂种都具有正常结实能力,对F代杂种产量影响较小,但其性状则与原组合不同,仍属混杂种子,严重影响杂种群体的整…  相似文献   

6.
水稻三系不育系东B11A与菲A所配组合主要性状优势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具东乡野生稻细胞质源的东B11A和具野败细胞质源的菲A(IR58025A)分别与同一组恢复系配组,对杂种F1各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东B11A在生育期、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单株秆重等方面的杂种优势比菲A强,而单株穗数比菲A弱;通过分析2个不育系与3个含有粳稻亲缘的恢复系配组结果,进一步表明东B11A比菲A配合力更好,且具有更好的可恢性和更广的恢复谱.讨论了这两个不育系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其利用中的克服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籼粳稻杂交一代的亲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矮秆籼稻保持系珍汕97B和珍汕97A等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太湖流域、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地中海沿岸的品种)杂交的亲和性以及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杂交的亲和性。不同生态条件的父本,其杂交F1的结实率存在一定的区别。选用具有恢复基因的国际稻等品种与粳稻不育系杂交,能够恢复F1杂种的部分育性,但组合间差异较大。试验证实了亚种间杂交F1的生物学强优势,对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津优2006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用粳稻不育系341A与粳稻恢复系C4115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表现出优势强、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6年12月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天隆优619是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BT型三系粳稻不育系L6A与粳稻恢复系R19配组选育的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米质特优、抗性强、产量好、适应性广,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2020年先后通过多省审定及多省引种试验。  相似文献   

10.
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86优8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6优8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利用自育三系粳型不育系863A,与自选恢复系宁恢8号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结实率高,米质优,抗病性强。2000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粳稻不育系与146个粳型陆稻品种测交所得21 7个组合的结实率观测结果表明,测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36.3%,其中24个组合(占11.1%) 的结实率>70%,说明与普通粳稻不同,粳型陆稻品种中存在丰富的恢复系资源.与不同地区的陆稻品种测交,不同质源的不育系的可恢性有一定差别.对7个组合的产量、8个组合的米质(糙米率和垩白粒率)与其相应的父本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测交组合产量优势明显,且米质也得到显著改善.另对2个测交组合进行旱作种植,不仅比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黎优5 7大幅增产(增幅达93.2%),而且比陆稻父本也增产;在旱种和水田条件下产量接近黎优 57的水平.如对亲本进一步筛选和改良,有望育成水旱兼用、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均能显著增产的水陆稻杂交种,在旱涝并存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C418对红莲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高效选育红莲型(Honglian,HL)粳稻恢复系有助于HL型杂交粳稻育种,对促进三系杂交粳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Rf6是一个HL型恢复基因,来源于HL型籼稻强恢复系9311。前期研究中,在以9311为供体、日本晴为受体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鉴定出携带Rf6的株系R1093。本研究利用R1093与BT型粳稻恢复系C418(携带Rf1)杂交,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Rf6导入C418中,进行Rf6Rf1聚合育种;利用BT型、HL型六千辛A进行测交鉴定改良系的恢复力。【结果】共获得12个BC3F4株系和55个BC4F3株系,其中6个改良系的农艺性状已基本接近C418;测交鉴定结果表明聚合Rf6的改良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达到85%以上,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对BT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提升效果不显著。【结论】聚合Rf6能有效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恢复力,是选育HL型粳稻恢复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选用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粳稻品种与籼稻恢复系杂交,成功地将两个基因重组于一体,育成了籼粳中间型的广亲和恢复系,经与三系不育系配组鉴定,杂种优势强、抗性好,已进入扩大示范并展示出应用的前景。同时,也对广亲和恢复系选育提出若干问题,供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苗期耐淹涝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生产上主栽的野败型三系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苗期耐淹涝能力的比较研究,杂交稻的耐淹涝能力的平均优势明显,且以显性效应为主。恢复系效应大于不育系;杂交稻淹涝后生存率与恢复系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不育系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稻的耐淹涝表现以偏父型和中间型为主(80%以上),偏母型比例低。恢复系、不育系耐淹涝能力强的,配出的杂交稻耐淹涝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与亲本稻米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8个三系杂交稻F1稻米与其相应的5个恢复系和3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3个保持系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17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各组合(系)的蛋白质含量与其氨基酸的绝对含量正相关;杂交稻F1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高于其相应的恢复系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不育系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高于其相应保持系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由此认为,杂交稻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氨基酸含量受其细胞质基因影响;杂交稻F1与其三系亲本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可能是杂交稻表现杂种优势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配子鉴定法研究从恢复系间杂交后代中选育更优恢复系的可行性,可恢复系间杂交F1与不育系配制三交种的单株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三交种AF1-3即组合NA6/NR1/NR3的单株产量变幅大,优良单株频率高,单株美元产量高,提供雄配子杂交组合(NR1/NR3)的优良配子频率较高,后代中较易筛选出与不育系配合力得到改良的优良恢复系,经过连续3全节代的配合测定及选育,已从恢复系统杂交组合NR1/NR3的后代中选育出优良恢复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向日葵野生种菊芋和油葵自交系7718B杂交幼胚的培养,获得了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514A及其不育保持系CMS514B。通过对其根尖生长点切片的观察,发现其染色体数为2n=34; CMS514A、B 与其它60个试验材料的杂交、自交试验的研究,其保持系与属于CMS PET-1的10个不育系的杂交组合在开花后均有花粉,且自交后代在开花后呈大致3:1的分离比例;CMS514A与属于CMS PET-1的30个保持系和恢复系所做杂交组合在植株开花后均无花粉;CMS514A与包括自交系、常规种、群体品种和其它不育源的保持系、恢复系等育种材料所做的20个杂交组合在开花后也没有花粉。结果表明CMS514为不同于CMS PET-1、CMS-CMG1-CMS-CMG2、CMS-CMG3等不育源的新的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源,其不育性受一对基因控制,遵循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光身杂交稻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美国光身稻种质资源,培育出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B和光身R及光身光温敏核不育系光S,并用其配组率先育成一批三系光身杂交稻组合,如光香优德87、光香优602、光香优613等;还选配出一批非光身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如光香优7号、光香优13和光香优6号以及两系杂交稻组合光两优113和光两优193等.光身杂交稻及其配套亲本的选育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可望实现我国杂交稻育种在米质、产量、抗性和适应性方面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杂交早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4个不育系、7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28个杂交早稻组合为材料,根据8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了杂交早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1个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9268,最大为19.2527,最小为0.3489;不育系内和恢复系内各亲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且保持系内的遗传差异显著大于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但两者与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没有明显的不同。相关分析表明,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及杂种产量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0.
利用45对SSR(简单序列重复)和5对EST (表达序列标签)-STS(序列标签位点)标记对2009-2010年度165份新育成甘蓝型冬油菜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50个标记检测到131个多态性片段,每个标记等位变异数由1至7不等,平均为2.62,多态性比率为95.83%,PIC均值0.519。165份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0.519 0~0.938 0范围内聚类,平均为0.721 4。全部品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H)0.314 4,Simpson(I)0.470 3。杂交种整体多样性水平要高于常规种,细胞质不育杂交种略高于细胞核不育杂交种。4个生态区域中华东地区所育品种的两种指数最高,分别为0.314 0(H)和0.466 3(I),西北地区最低,为0.271 1(H)和0.405 9(I)。主成分(PCA)以及群体结构分析均显示细胞核不育杂交种与细胞质不育杂交种两种类型间以及中南与西北区域细胞质不育杂交种间存在遗传差异。165份材料群体结构分为8个组。组Ⅰ中质不育杂交种占50%,核不育杂交种和常规种各占近25%。组Ⅱ、Ⅳ、Ⅵ、Ⅶ基本为细胞质不育杂交种,Ⅲ、Ⅴ、Ⅷ三个组以细胞核不育杂交种为主。在细胞质不育杂交种为主的组中,西北区域与中南区域育成品种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细胞核不育类型品种为主的3个组显示出更为复杂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