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冬小麦死苗原因冬小麦死苗有很多原因,主要由内因和外因决定。内因是指小麦植株本身抗寒、抗旱的能力,采用抗寒性差的品种,容易造成死苗。个别播种过早、冬前穗分化到二棱期的麦苗,耐寒能力减弱,遇冻害常严重死苗;一些晚弱苗,本身积累的糖分少,遇寒、旱,也容易出现死苗。外因是指小麦植株本体之外的各种因素,如不利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不适当的栽培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从特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出发,以贵紫4号优质小麦为材料,在全生育期N、P、K比例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肥料用量处理,比较分析肥料运筹对紫色小麦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 kg/hm~2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在相同的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肥量从225 kg/hm~2增加至270 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本实验条件下,施肥量为225 kg/hm~2且于拔节期和穗期深施追肥是协调贵紫4号小麦植株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肥料供应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抗寒小麦品种石麦15号小麦经遵化市国家农业试验站进行的抗寒性鉴定,鉴定结果:2006年的越冬冻害程度轻,在本区域、本年度气候条件下种植能够安全越冬,属一级抗寒品种;2007年越冬率99.6%,在上年度与本年度气候条件不相同的情况下,抗寒表现基本稳定,属抗寒能力极强的品种。2009年、2010年经历强降雪以及低温冷害后,该品种仍然获得高产。2010年6月22日测产,产量达到9219kg/hm^22。田间管理及时到位是高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为了快速评价寒地冬小麦耐低温特性,通过室内低温处理和自然条件种植两种方式,采用调查低温下植株成活率和反应植株受伤害程度的电导法,研究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植株低温下其受伤害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实验室内抗寒品种低温-24℃处理5天后植株受伤害程度一致,而不抗寒品种-18℃处理5天后植株受伤害程度一致;室内抗寒品种-12℃处理7天其成活率低于50%,而不抗寒品种-12℃处理1天其成活率低于50%。由此得出,室内种植和室外种植的冬小麦植株经冷冻后其成活率差异不显著;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的半致死温度为-32℃,不抗寒品种‘济麦22’的半致死温度为-15℃。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河南省小麦发生冻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初步概括和总结,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了选择抗寒品种、适期播种、看苗管理、适时冬灌等预防小麦发生冻害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份,在淮阳、太康、郸城等县调查小麦品种布局时,发现小麦在播种时用农贝得"一拌无蚜"拌种剂拌种后,整个生育期都不需要防治病虫害,而且小麦植株健壮、籽粒饱满、产量高,我们对此进行了随机调查.  相似文献   

7.
正冬小麦越冬死苗经常发生,死苗率低于10%时影响不大,而高于20%时就会造成减产。一、小麦冬春死苗原因1.不利的气候条件不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指低温和干旱,是许多地区小麦越冬死苗的主要因素。夏秋季若降雨少,土壤底墒不足,冬春又少雨雪、多寒风,会加剧土壤干旱,使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土层中,致使小麦生理脱水而死亡。再加上欠墒播种,麦株生长发育不良。2.品种的抗寒能力凡是经过抗寒锻炼的冬小麦,一般能忍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龙堂二号选育及绿色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堂二号小麦品种是利用黄淮南北片小麦品种资源,以济麦22为回交亲本,后代采用系谱法处理,在3代加强-3-0代选择,选育并审定的矮秆、抗倒、抗寒、高产小麦品种。该品种茎秆质量好、矮秆大穗、生长稳健、籽粒饱满、高产稳产。探讨了小麦新品种龙堂二号的选育及相应绿色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主推小麦品种组织培养再生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细胞工程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存在强烈的基因型特异性, 从目前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中筛选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强的基因型, 对于提高小麦生物技术育种效率和加速育成品种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全国大面积推广的24个优良小麦品种和抗白粉病优良品系CB037为材料, 连续2年进行花药培养、幼胚培养和成熟胚培养, 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分化率和植株再生率, 分析、评价这些小麦品种(系) 3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再生性能。结果表明, 25个小麦品种(系)花药、幼胚、成熟胚的植株再生率分别为0~41.75%、2.25%~531.92%和3.24%~84.34%, 基因型差异显著; 组织培养再生能力以幼胚最强(119.79%), 成熟胚其次(36.23%), 花药最弱(4.91%)。CB037的3种外植体组织培养再生效率均最高, 轮选987、扬麦16、内麦836、科农199、新春6号、郑麦366、郑麦9023、新冬20、烟农19和川麦42幼胚培养植株再生能力表现较强, 新春6号、京冬8号、石麦4185、科农199和轮选987成熟胚培养植株再生率较高, 石麦4185和邯6172花药培养绿苗诱导率较高。小麦组织培养效率与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密切相关, 不同品种同一外植体再生能力差异显著, 同一品种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3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再生能力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筛选到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较好的优良小麦基因型, 可进一步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相似文献   

10.
高寒地区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越冬前的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于晶  张林  崔红  张永侠  苍晶  郝再彬  李卓夫 《作物学报》2008,34(11):2019-2025
在北方寒地田间自然条件下,于越冬前不同时期(不同气温)分别对抗寒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返青率大于85%)和非抗寒品种济麦22(返青率小于1%)的叶片、分蘖节和根取样,测定其与抗寒相关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东农冬麦1号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高于济麦22;组织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均低于济麦22,说明东农冬麦1号的抗寒适应性强于济麦22。分蘖节储备抗寒物质的能力最强,是小麦安全越冬中起重要作用的器官。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总被引:74,自引:5,他引:69  
采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112.5 kg N/hm2和225 kg N/hm2)及基追比(基肥∶追肥为66/34和34/66)对小麦植株C-N积累与转运规律及其与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氮水平和追肥比例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和谷/醇溶蛋白比例,降低了花后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和干物质的转  相似文献   

12.
沈淮光 《种子科技》2011,29(3):19-20
选用皖麦33号、皖麦41号、皖麦44号、皖麦48号、郑麦9023、豫麦18号6个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进程和产量影响较大,随播种期推迟,各品种抽穗期延迟,全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明显;各期播种皖麦44号、皖麦33号产量均低于对照及其他品种,皖麦41号、皖麦48号、郑麦9023与对照豫麦18号产量相当。  相似文献   

13.
新春11号从2000年引进奇台,通过试验、示范到2003年较大面积的推广种植。该品种是目前新疆舂小麦所有品种中植株最矮,抗倒伏能力最强,品质最好,产量最高,综合性状最优,适应性最广的中筋力优质小麦。  相似文献   

14.
追氮时期对两种筋型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田条件下,选用2个有代表性的强、弱筋型冬小麦品种,研究追肥时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糊化时间外,其他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而且两种筋型品种之间淀粉糊化特性的变异幅度有较大差异。强筋型品种豫麦34号的淀粉糊化特性值均高于弱筋型品种豫麦50号。随追肥时期变化,两种筋型品种的变化规律不同,且均以拔节期追肥表现较优,因此,拔节期是淀粉糊化特性的较佳施肥时期。  相似文献   

15.
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性和春性基因型小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脱落酸水平在抗寒性较强的冬性品种中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赤霉素则在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中含量较高;抗寒性强的品种的生长素在冬前较高;春性品种中的细胞分裂素水平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认为上述4种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抗寒能力有关。此外,植物内源激素的活跃变化反应了小麦在越冬期间仍保持较强的生理代谢能力,并未因低温而停止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小麦冻害原因及预防与补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小麦冬季冻害是指进入冬季越冬至早春返青期间,由于寒潮降温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对小麦植株造成的伤害,一般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2月初。笔者在分析小麦冻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预防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寒地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受制于 3个外界因素, 分别是低温驯化程度、 越冬期间温度、 以及返青期温度。为分析低温驯化对冬小麦抗寒性的影响, 笔者以抗寒性不同的 2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在其生长的低温驯化阶段分别对其进行脱驯化及低温处理, 测定不同处理下冬小麦植株的成活率及保护酶活性。研究结果得出, 10℃脱驯化处理 2天对植株造成的伤害较 20℃脱驯化 2天显著降低; 抗寒品种 ‘东农冬麦 1号’ 只有在 11月 10日发生 10℃脱驯化 2天其成活率显著降低, 而不抗寒品种在 10月 26日发生10℃脱驯化 2天其成活率为 50%; 20℃脱驯化 2天再-12℃ 3天处理, 抗寒品种在 10月 31日后其成活率低于 50%, 相同处理下不抗寒品种所有时期成活率均低于 50%。抗寒品种经历 20℃脱驯化 2 天后再经历-12℃ 1天低温植株的 SOD酶活性达到最高。由此得出, 低温驯化期发生脱驯化冬小麦植株的成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佳源6号为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16。该品种具有高产性突出、稳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抗倒春寒冻害能力好、对高温不敏感、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等特征。从精细整地、适期播种、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等方面总结了佳源6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高燕 《中国种业》2019,(11):73-75
济研麦10号是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院以周麦22为母本、汝麦0319为父本,通过常规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稳产、广适等优点,在小麦生产中要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运筹肥水,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20.
<正>1品种选择适宜黄淮南片种植的小麦品种一般要求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弱春性品种为辅。主要有烟农19、皖麦52、皖麦53、华成3366、连麦2号、济麦22,周麦18、淮麦28等品种。2播种前准备2.1种子质量所选用的小麦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才能保证苗齐苗匀。2.2种子处理用小麦专用拌种剂对小麦进行拌种或选购已经处理过的麦种,能杀死种子所带病菌,提高出苗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