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柿子的品种有1000多个,又根据其在树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涩分为涩柿和甜柿两类。甜柿主要是来自日本品种中的"冬柿",成熟时已经脱涩,可以直接食用,而我国上市的柿子大多数属于涩柿,必须在采摘后先经人工脱涩后方可供食用。涩柿果实中含有一种单宁细胞,  相似文献   

2.
柿子脱涩     
<正> 柿子可分为涩柿和甜柿两种,甜柿从树上摘下来就可食,如日本的次郎、富有、伊豆等品种;涩柿是因为果实里含有单宁。单宁使人吃了有涩感。柿子脱涩原理就是通过柿子内部的化学变化,分解所含单宁,去掉涩味。 柿子脱涩的方法很多,其中又分漤柿和烘柿,现介绍几种。1 清水漤柿 将成熟变黄的柿子从树上摘下来,装入竹篓或条筐,放入山涧溪流里,使水淹没柿子,经5~7天便可脱涩。如果采摘早,脱涩时间可稍长;采摘晚,脱涩时间可短  相似文献   

3.
戴玉淑 《油气储运》2001,(16):44-44
柿子的品质有两大类型.一为甜柿,二为涩柿。涩柿充分成熟后,仍具有强烈的收敛性涩味,不堪入口,必须经过脱涩处理才能食用。柿果的脱涩.实际上就是果实的后成熟及人工催熟。在生产上,人工催熟柿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一、选果脱涩将七、八成熟、无病害的鲜柿90公斤放入缸或木桶内。加入40~50℃的温水淹没柿子,保持水温40℃,浸泡24~30小时,即成质脆无涩的柿子。也可用冷藏脱涩法去涩。二、去皮切半将脱涩后的柿子用不锈钢刀去皮、切半、去蒂,将柿果表面修整干净。三、盐水浸泡和盐渍用5公斤食盐加水配成5%~6%的盐水,将处理好的柿果肉倒入盐水浸泡(盐水应没过柿子),要边处理边浸泡,以免柿果氧化变黑。浸泡12小时后捞出,压去内部水份,用15公斤食盐一层果一层盐装入容器内,盐渍10天左右捞出。用不锈钢刀片切成3~4毫米厚的薄片,并用清水将盐水冲淡后捞出(每4小时换水一次,共换5~6次),压去水分。四、糖渍将压干水分的柿子片和35公斤白糖,  相似文献   

5.
3.柿子脱涩  柿子脱涩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收前在树上已自然脱涩,如日本富有柿、次郎柿和罗田甜柿等。另一种是树上不能自然脱涩,必须经过人工处理等才能使柿子脱涩。由于品种不同,脱涩难易不同。采收成熟对脱涩也有影响,一般采摘早、成熟度低的柿果,脱涩较难。  硬柿的脱涩方法:  (1)温水脱涩法:将柿果装入缸内(不能用铁质)或铝锅内,倒入40℃温水,使柿果完全浸入温水中,密封缸口。控制水温维持在40℃下10小时~24小时可完全脱涩。温度低则脱涩时间延长(如10℃~20℃水温下3天~7天才能完全脱涩)。温度过高,柿果易被烫裂…  相似文献   

6.
短信平台     
△河南省读者(电话:0371-××××9992)问:如何除掉柿子的涩味?答:柿子的脱涩方法有:1.温水脱涩法。将柿子放入缸、桶、坛等容器中,加入40℃左右的温水,水量以淹没柿果为度,尽量保持水温,1 ̄2天即可脱涩。2.石灰水脱涩法。将柿果浸泡在10%左右澄清的石灰水  相似文献   

7.
柿树属柿科(Ebenaceae)柿属(Diospyros Lf)植物。全世界该属植物有190种左右,分布较广泛。其中作为果树栽培的品种约有2500种,这些品种的柿子根据果实脱涩的时间和方式可分为甜柿和涩柿2种。  相似文献   

8.
柿有两种,即涩柿和甜柿。涩柿果实中含有单宁细胞,当人们咬破果实时,可溶性单宁即溶于唾液中,使人感到强烈的涩味,所以涩柿在食用前需脱涩或软化(后熟)。甜柿成熟前可溶性单宁可变为不溶性树脂状物质,在树上完成脱涩过程而不软化,采下就可立即食用,硬柿保存时间长、耐贩运,一般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类型柿果实的脱涩与乙醇脱氢酶(ADH)之间的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4种类型的5个柿品种不同部位和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ADH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期的果实中,不同脱涩类型柿果实的ADH均表现2条谱带,完全甜柿和不完全甜柿果实的ADH酶带谱型一致,不完全涩柿果实的ADH酶带中独有一条更靠近负极的谱带,而完全涩柿中则没有检测到ADH同工酶带;果实发育过程中,2个完全甜柿出现酶带的时期较早,分别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不完全甜柿和不完全涩柿则在果实发育后期(8月底和9月中旬)出现酶带,而完全涩柿果实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ADH同工酶带。不同器官的ADH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时在不同器官中共检测到5条ADH同工酶谱带,其中酶带b、酶带d、酶带b和c分别是柿果实、叶片、枝皮的特征性酶带,说明ADH同工酶具有器官特异性。本试验初步研究了柿果实发育过程中ADH在不同器官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ADH在柿不同脱涩类型果实脱涩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日本对柿的分类有多种,但最简单、普通的分类方法是甜涩及种子有无与褐斑产生的关系分类,即完全甜柿、不完全甜柿、完全涩柿和不完全涩柿。把完全甜柿和不完全甜柿通称为甜柿。 完全甜柿,种子的有无跟甜涩没有关系,果实自然脱涩,果肉褐斑小而且少,主要品种有富有、次郎、伊豆等;不完全甜柿,种子的有无与自然脱涩有着直接影响,有种子就有很大范围的褐斑,若褐斑充满果肉,果实就甜,无种子时就涩且没有褐斑,如西村早生、禅寺丸、赤柿等:不完全涩柿就是有种子就形成褐斑,但范围小,涩的可能性大;完  相似文献   

11.
柿系柿树科柿属植物,根据是否需经过脱涩处理才能食用,有涩柿和甜柿之分。目前生产上种植大多为涩柿,需经脱涩或后熟软化处理方可食用。而从台湾引进的甜柿在成熟前其可溶性单宁便转化为不溶性树脂状物质,采下即可食用,且甜脆爽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据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测定,该品种甜柿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  相似文献   

12.
《四川农业科技》2013,(7):44-45
柿子快速脱涩长时间保脆技术一、技术简介1.本技术将日本的CTSD脱涩法(快速恒温二氧化碳脱涩法)用于磨盘柿、杵头柿、水柿等,并找出适宜这些涩柿的快速恒温二氧化碳脱涩法,在国内属于首次。2.使用以上脱涩技术,柿子脱涩后可以保持硬脆状态5天以上。3.在采收前一周往柿子上喷施适量的生长调节剂,可使柿果脱涩后在室温下能保持硬脆状态1个月左右,在低温库内能保持硬脆状态1~2个月。4.柿子快速脱涩长期保脆技术(包  相似文献   

13.
柿有甜柿与涩柿之分.前者成熟时能在树上自然脱涩,采下即可食用;后者必须在采收后经过后熟或人工脱涩处理方可食用.涩柿经脱涩或加工后,又可分烘柿(软柿)、酉林柿(硬柿或脆柿)、白柿、乌柿等.但柿果采收后会很快成熟,果肉变软,不耐贮运.现介绍几种柿的贮藏保鲜与脱涩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柿子味美 ,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 ,钙、磷、铁等矿物质也很丰富 ,含糖量一般是13%~24%。一、甜柿甜柿 ,又叫泡柿或脆柿 ,是用尚未熟透的青柿通过浸泡而成 ,具有色鲜、口感脆甜的特点。其浸泡的方法是 :1.采果。当柿果尚未熟透、全果完全呈青色时为最佳采收期 ,过早过晚采摘都不好。过早 ,柿果未完全膨大 ,因单宁质含量过高而浸泡时不能完全去除 ,吃时有涩口感 ;过晚 ,柿果转为黄色或红色 ,浸泡时水易进入果肉 ,使果肉软化腐烂。采果时 ,要将柿蒂把一同采下 ,同时要轻摘轻放 ,以防柿果损伤。采摘后的柿果要及时浸泡…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引种栽培甜柿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柿依照果实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涩分为甜柿和涩柿。甜柿果实成熟时能自然脱涩,从树上采下可直接食用。其风味甜脆爽口,外观艳丽,富含Vc和矿质营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甜柿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国和韩国。日本是世界上甜柿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柿为我国栽培较为广泛的果树,分甜柿和涩柿。甜柿从树上采下不用人工脱涩,直接可食;涩柿采收后,须人工脱涩放软后方可食用。我国传统栽植的多为涩柿,近年来,甜柿作为一种新兴果品,正在成为发展热点。因此,只要选好地点,选好品种,规模栽植,科学管理,栽植甜柿无疑是一项高效种植业。  相似文献   

17.
柿系柿树科柿属植物,根据是否需经过脱涩处理才能食用,有涩柿和甜柿之分。目前生产上种植大多为涩柿,需经脱涩或后熟软化处理方可食用。而从台湾引进的甜柿在成熟前其可溶性单宁便转化为不溶性树脂状物质,采下即可食用,且甜脆爽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据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测定,  相似文献   

18.
柿系柿树科柿属植物,有涩柿和甜柿两大类。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大多为涩柿,需经脱涩或后熟软化处理方可食用。而从台湾引进的甜柿在成熟前其可溶性单宁便转化为不溶性树脂状物质,采下即可食用,且甜脆爽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邵武市嘉德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从台湾引进甜柿,经过8年种植表现出稳产、丰产特性。现将台湾甜柿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柿子果实内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它的原生质里含有很多单宁物质。涩柿果实中的单宁绝大多数以可溶性状态存在于单宁细胞内,咬破果实后部分单宁流出来,被唾液溶解,会感到强烈的涩味。脱涩就是将可溶性单宁变为不溶性单宁。脱涩后的柿果肉质脆硬、味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脱涩。  相似文献   

20.
柿子快速脱涩长时间保脆技术 一、技术简介 1.本技术将日本的CTSD脱涩法(快速恒温二氧化碳脱涩法)用于磨盘柿、杵头柿、水柿等,并找出适宜这些涩柿的快速恒温二氧化碳脱涩法,在国内属于首次. 2.使用以上脱涩技术,柿子脱涩后可以保持硬脆状态5天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