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满足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的需求搭配.[方法]2020年在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金鸡东方基地开展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间作大豆示范试验,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主要经济性状、生育期、抗逆性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鲜食玉米间作大豆产量和效益明显高于纯种鲜食玉米,玉米行距1.5 m,行间间作大豆、大豆穴距0.5 m、每穴留2苗的种植模式产量、效益最高.[结论]该示范试验结果可以在云南省保山市及气候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鲜食春大豆的种植效益和主要种植模式,并从品种和播种期选择、整地、播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鲜食春大豆生产技术,以期为鲜食春大豆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鲜食大豆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当地主要的间作套种模式及应用效果,并总结了鲜食大豆间作套种增产增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与大豆间作是我国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的间作种植模式。随着种粮比较效益的变化,大豆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目前我国大豆自给率仅有15%左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玉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大。推广鲜食玉米与大豆间作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大豆产能,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减少大豆进口依赖具有积极意义。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主要分析糯玉米/大豆间作对鲜食糯玉米及鲜食大豆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该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虽然间作糯玉米和大豆的鲜产分别较单作下降21.20%、31.05%,但间作土地当量比(1.48)大于1,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糯玉米/大豆间作对糯玉米的多数性状有提高作用,而大豆的多数性状则有下降趋势.各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是:糯玉米/大豆间作、糯玉米单作、大豆单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明确与成都平原地区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田间配置方式。【方法】采用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设置3个带宽,分别为200 cm(A_1)、220 cm(A_2)、240 cm(A_3)和两个玉豆行比2∶2(B1)、2∶3(B2),2个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单作对照处理,共8个处理,研究带宽行比对鲜食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系统中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群体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随带宽和玉豆行比增加,鲜食玉米叶面积指数逐渐降低,光合产物的合成受到抑制,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茎秆转运率和贡献率亦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从而导致鲜食玉米产量降低,A_1处理玉米产量较A_2和A_3处理高16.97%和53.11%,B_1处理下产量较B2高10.72%。而鲜食大豆表现则相反,A_3处理大豆产量较A_1和A_2处理高31.10%和13.67%,B_2处理下产量较B_1高12.73%,协调两作物的群体产量在A_1B_1处理下最高,达15 482.74 kg/hm~2。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最大值出现在A_1B_2处理为1.31,且最大经济效益也出现在A_1B_2处理。【结论】在成都平原气候条件下,带宽为200 cm,玉豆行比为2∶3的田间配置下有利于鲜食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系统中两作物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群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主要分析糯玉米/大豆间作对鲜食糯玉米及鲜食大豆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该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虽然间作糯玉米和大豆的鲜产分别较单作下降21.20%、31.05%,但间作土地当量比(1.48)大于1,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糯玉米/大豆间作对糯玉米的多数性状有提高作用,而大豆的多数性状则有下降趋势。各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是:糯玉米/大豆间作、糯玉米单作、大豆单作。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主要分析糯玉米/大豆间作对鲜食糯玉米及鲜食大豆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该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虽然间作糯玉米和大豆的鲜产分别较单作下降21.20%、31.05%,但间作土地当量比(1.48)大于1,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糯玉米/大豆间作对糯玉米的多数性状有提高作用,而大豆的多数性状则有下降趋势.各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是:糯玉米/大豆间作、糯玉米单作、大豆单作.  相似文献   

9.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全年双季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土地资源,而且达到种地养地相结合。介绍了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双季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施基肥起畦、品种选择、适期早播、及时间定苗、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选择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畦幅、春玉米密度、春大豆密度三个农艺因子,布置田间参数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总产、春玉米产量、春大豆产量及净产值的三元二次回归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因子效应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寻优,对春玉米间作春大豆的畦幅及其复合群体结构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1.
江西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机械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期间,江西果业蓬勃发展,利用红壤幼龄果园发展间作春大豆种植生产,可补充果园前期收入不足的短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与试验,总结集成了一套适合于江西省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的机械化种植技术。该项技术通过选择优良春大豆品种、合理密植、机械化条播带状播种、重施基肥巧施追肥、果园与春大豆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项技术的集成与试验示范,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机械播种技术为江西省新垦幼龄果园实行间作套种春大豆提供了很好的种植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遵义地区最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选用“真玉8号”玉米品种和“油春1204”大豆品种作大田试验,以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为对照,设计了3个处理(2∶2、2∶3、2∶4),对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及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产量、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玉米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间作下大豆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有效分枝数均低于单作大豆,玉米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均低于单作玉米,存在负间作效益;间作下大豆、玉米产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间作模式2∶3优于2∶4,2∶4优于2∶2;各模式效益表现为2∶3>2∶4>单作玉米>2∶2>单作大豆,间作效益明显,尤其是玉米间大豆为2∶3模式效益最大,效益值达1114.82元·667m-2,较单作玉米多增收245.9元·667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糯红高粱-大豆间作体系中鲜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规律,对间作间作体系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2行高粱2行大豆间作(A1)、2行高粱4行大豆间作(A2)、大豆净作(对照,A3)3种栽培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间作体系内,鲜食大豆作为低位作...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间套作与单独清种条件下不同熟期的鲜食甜玉米和鲜食大豆品种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鲜食甜玉米超甜135和金银蜜脆均在间、套作模式下发挥了边行效应,在小面积的土地上提高了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3个鲜食大豆品种H0507、浙鲜豆4号、H0427间作产量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套作比清种对照减产50%以上;套作条件下H0507和浙鲜豆4号的株高比清种对照高,达显著水平;3个鲜食大豆品种间作和套作小区出籽率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鲜食甜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以及合理套作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间作行比对早熟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熟春大豆湘春豆26和春玉米湘康玉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间作行比对早熟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3的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能形成最佳的玉米与大豆间作复合群体,早熟春大豆能充分利用玉米间剩余资源,此复合群体经济效益高,可达15 475.59元/hm<'2>,比清种大豆、清种玉米分别高56.9%和13...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间套作与单独清种条件下不同熟期的鲜食甜玉米和鲜食大豆品种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鲜食甜玉米超甜135和金银蜜脆均在间、套作模式下发挥了边行效应,在小面积的土地上提高了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3个鲜食大豆品种H0507、浙鲜豆4号、H0427间作产量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套作比清种对照减产50%以上;套作条件下H0507和浙鲜豆4号的株高比清种对照高,达显著水平;3个鲜食大豆品种间作和套作小区出籽率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鲜食甜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以及合理套作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春玉米+春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春玉米 春大豆间作的畦幅、春玉米种植密度、春大豆种植密度等3个因素,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针对春玉米 春大豆间作的总产量、春玉米产量、春大豆产量及净产值诸目标,分别建立相应的回归数学模型,并据此进行综合分析,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3个供试农艺因子的优化组合方案:春玉米 春大豆间作的畦幅2.50~2.80 m,春玉米种植密度0.35~0.38万株/667m2,春大豆种植密度2.50~2.80万株/667m2.  相似文献   

18.
对间作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的产量、果穗(或荚果)商品性、产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间作的鲜食玉米单株产量优于清种,果穗单穗重、穗长、穗粗增加,秃尖长降低,商品性明显优于清种;间作鲜食大豆单株产量较清种稍低,并伴随有单粒荚比例增高,多粒荚比例减小的现象;总体产值间作优于清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较高的密度下,将鲜食玉米浙甜糯615与鲜食大豆间作,比较浙甜糯615在4种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情况。结果表明,在田间667 m2 间作玉米密度3 400株水平下, 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产量最高,该配置模式的行距、株距搭配较合理。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合衢州市免耕栽培的鲜食大豆品种,有效降低鲜食大豆种植成本,增加种植效益,以早熟春季鲜食大豆品种沪宁95-1、浙鲜12及中迟熟品种衢春豆1号、浙鲜9号、浙鲜16号、青酥2号、交大133、辽鲜1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适宜衢州市春季免耕栽培的鲜食大豆筛选试验。试验地选择连续2年免耕栽培春季、秋季鲜食大豆的田块,采用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施肥量为三元复合肥(17∶17∶17)750 kg/hm2,密度为18万株/hm2。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浙鲜12及中迟熟品种浙鲜16和衢春豆1号较适合在衢州地区免耕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