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 郁南县的细蚕共育工作是始于一九八三年,当时县农委、多办组织蚕桑主产区、乡干部和技术人员,分批到化州县那务公社参观学习细蚕共育的经验。在罗旁、东坝、河口等区试办了八个共育室,取得初步成功后,八四年扩大到十六个共育室,八五年发展到六十个共育室,八六年大小共育室达到七十七间。由于郁南县发展细蚕共育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深受蚕户的欢迎,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桑地面积从  相似文献   

2.
我县在一九七二年,组织了增村大队细蚕共育室。一九七三年开始大力推广细蚕共育。至今全县共办起了107,个细蚕共育室。细蚕共育在蚕区已普及了,使大部分的细蚕集中在共育室育至四龄饷食后分给群众饲养。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共育室育出的细蚕健壮,有利大蚕养成功和稳产高产,是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一个好措施;深受群众欢迎,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十年来,我县  相似文献   

3.
<正> 一、如皋市小蚕共育的历史与现状如皋市的小蚕共育始于1951年,当时,由互助组推举有经验的蚕农负责。饲育人员由参加户挑选或轮流,实行“共育”。3龄起蚕即分户饲养。共育成本及分配均按种摊派。高级社时,养蚕则按记工和入股土地分配。人民公社体制时,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实行记工分配的办法组织共育。初期数量少,全公社集中共育,由技术干部具体负责指导。随着生产的发展,相继建立了公社桑场、大队桑场,蚕种数量逐年增多,以场队组织共育,在技术上以场带队,并建立专用共育室。提倡三专一远(专室、专人、专具及小蚕室远离大  相似文献   

4.
细蚕共育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是稳定蚕造,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变革。目前以一家一户养蚕为主,如何做好饲养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搞好细蚕共育更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县也办了一些细蚕共育室,取  相似文献   

5.
一、组织和普及细蚕共育。根据省地蚕桑会议精神,龙川县的蚕桑生产从头批蚕开始抓紧科学养蚕普及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组织细蚕共育,集中技术力量到蚕茧产区的丁云公社,因陋就简,利用老仓库作共育房,选用蚕桑辅导员和高产户养蚕员当共育员,共育户分担工具和供给优质桑叶,并从茧款收入中留用10%作共育室的消毒、加温等费用,县社派专职干部加强技术辅导工作,养蚕至四龄分蚕给各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育好细蚕七成收,饲育细蚕是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我县细蚕共育在不断巩固的基础上逐步稳定发展,生产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细蚕共育是蚕桑生产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蚕桑生产。推行细蚕共育,提高了蚕桑生产水平我县是全省最早推行细蚕共育的县。1972年,我们在那务镇增村试办起了第一个细蚕共育室,以后在全县逐步推开,近二十年来,我县细蚕共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推广、改革、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九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县蚕桑生产的大面积发展。我们始终把搞好细蚕共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年间。我县蚕桑面积由650亩发展到12980亩。增长了十九倍:蚕茧总产量也由39吨上升到1660吨。提高了四一倍多。随着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细蚕共育工作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一九七九年,我县只有一个共育室。共育率为5%。到一九九○年,全县已办起共育室96个。还出现了一批代育户。细蚕共育率达到95%以上。目前,细蚕共育已成为我县桑区蚕农普遍应用的饲育制  相似文献   

8.
<正> 小蚕共育具有省叶省工省成本高产量的优点,在我省推广以耒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蚕桑生产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小蚕共育更是千家万户蚕农夺得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小蚕共育的组形织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共育,一种是联户共育。集体共育是以乡或村为单位,利用集体公房或专门建造的小蚕共育室,由乡或村集体组织,将本乡(村)的全部找大部分蚕户的蚕种集中在一起,共同饲育至三令起蚕或四令起蚕,再发到各户饲养。这种共育是我省各地目前推广的主要形式。联户共育则是一种由群众自愿联合实行小蚕集中饲育,大蚕分户喂养的组织形式,共育设备(包括蚕室、蚕具、桑园)自己解决,推选具  相似文献   

9.
我县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大力推广“细蚕共育”,到一九八一年全县共办起了80个共育室,使绝大部分的细蚕共育至四令饷食后分给生产队饲养。由于共育的细蚕发育较好,群众称赞“细蚕共育室”是蚕儿的“托儿所”“幼儿园”。大蚕又能稳产,增强了群众对种桑养蚕的信心和积极性,使我县蚕桑  相似文献   

10.
我市的蚕茧商品生产,过去多是生产队蚕桑专业组承包经营,现在已承包到户,千家万户种桑养蚕.这样一来,出现了养蚕分散,蚕户设备条件差,消毒不彻底,蚕病难防治,尤其新养蚕户,普遍存在不重视消毒防病,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减产,挫伤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为了蚕作稳产高产,推广小蚕共育已势在必行.我市推广小蚕共育,曾经试行了几种组织形式:1981年在蚕桑生产新区西牛脚公社的红湾、联民、红路三个大队推广小蚕共育试点,效果不错,平均单张产茧19.7公斤.这种共育室是国家出钱办.小蚕集中管理,大蚕分到各专业组饲养,共育室的人员由各  相似文献   

11.
<正> 安康县县河乡关沟村,1985年示范推广小蚕共育,逐渐摸索了一套有效的共育管理办法,受到了蚕农的好评,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1.共育的组织:根据目前的具体情况,采取联户共育的形式。利用原有的专用共育室,水源较近。蚕箔由共育人员自己解决,桑叶由参加共育的户按张数多少负担,共育人员根据蚕儿发育情况分户采摘。按经验,每张种需要桑叶春季28公  相似文献   

12.
今年我们在田阳县来旺大队东包村共育室试行了小蚕共育费浮动办法,即与蚕农饲养产值挂勾收取共育费,深受群众欢迎,促进了蚕茧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四月——六月,东包村共育室共育了三批蚕共18.5张,已收获10.9张,生产茧666.6斤,产值1001.17元,除比去年同期育蚕单张产量提高33%,产值提高23%.参加共育的蚕户43户,除个别户第二批蚕因缺叶引起产量偏低外,其余户均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如黄秋康户头批养蚕0.25张,产茧20斤,产值29.70元,折张值近120元.对此,广大蚕户很满意,增加了社员种桑养蚕的信心,许多农户表示如能稳产下去的话,将在年底扩种桑树,扩大桑园面积.  相似文献   

13.
细蚕共育是养蚕制度和技术管理的改革,也是夺取养蚕高产稳产,增加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都有积极的作用。一、我区细蚕共育概况 76~77年先后在罗定县太平公社的双角大队、云浮县六都公社的友谊大队兴办了细蚕共育室,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对推动蚕桑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云浮县友谊大队,  相似文献   

14.
细蚕共育在广东蚕区兴起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如何认识细蚕共育对广东养蚕业的影响?认真总结二十年来广东细蚕共育的正反经验,对今后巩固、发展广东的蚕桑生产是有益的。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广东细蚕共育的历史及现状。早在1972年,广东蚕区已兴起细蚕共育。七十年代初,细蚕共育开展得最好的是化州县,细蚕共育率达90%以上。1975年省蚕业主管部门为了推广细蚕共育,在化州县那务镇举办了第一次全省细蚕共育培训班,推广化州县办好细蚕共育的经验。1976  相似文献   

15.
针对广西小蚕供应与蚕农需求有矛盾的现状,分析了传统的共育模式和分室饲养共育小蚕两种模式的收蚁间隔、生产经营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认为分室饲养共育小蚕能合理利用蚕室蚕具和人力,并能有效做好蚕室消毒防病工作。通过比较不同间隔时间收蚁方式的优缺点,推荐间隔6 d为共育基础时间的分室饲养共育小蚕技术。建议通过增加共育生产线来提高共育室小蚕饲养批次,加强蚕室的消毒防病以及统筹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分室饲养的高成功率、高收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 小蚕共育是经济省力养蚕、集约化养蚕、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蚕茧单产,增加总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县利用典型引路、逐步推行,把小蚕共育工作作为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逐年扩大。蚕桑生产分户经营后,原有的小蚕共育点基本解体,1988年全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下降到只有30—40%,而1990年后小蚕共育的面基本稳定在95%左右。目前全县已有巩固的小蚕共育点4387处,平均每三个农业合作社就有2处共育室,由于共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17.
养蚕一般分为小蚕共育和大蚕分户饲养两个阶段。小蚕共育是小蚕期集中饲育,三龄起蚕饷食后将蚕分发到各蚕农户饲育的形式,一般由养蚕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养蚕大户负责小蚕共育的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周晓舟 《广西蚕业》1998,35(3):34-36
陈武强是容县容城镇河南村上荣队的小蚕共育户户主,自1985年初成立共育室以来,已不间断地为蚕农共育小蚕12年,为农户增收、为该对蚕桑生产稳步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们已从教育、科研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次受到我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的关怀、应邀参加了十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遂溪县召开的全省细蚕共育经验交流会;听取了十五位代表的经验介绍、参观了遂溪县陈世盛、冼广信、冼广成三个细蚕共育室(私办、以后简称共育室)、和廉江县龙眼根共育室(五村联办)。洋下共育室(管理区办),及其桑园。会后又到海康县客路镇高坡管理区参观1500亩连片桑园和高三队共育室,确是大开眼界,得益不浅。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很成功。它对“八、五”期间促进我省蚕桑生产再上新台阶、推动新、老蚕  相似文献   

20.
我县于1980年春开始发展蚕桑生产,为了适应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解决好种桑养蚕面广又分散,技术力量薄弱,水平低,蚕户简陋不足,单产低且不稳定等问题,81年秋,我们在罗坝公社搞细蚕共育试点示范,共育至三龄眠起第二口桑止,即四龄蚕,当年看到细蚕共育大有前途,82年进一步试点示范,全年共育6批179张种,占全社发种量548张的33%,参加共育的农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