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大口鲶仔鱼在0-15日龄内,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相关,L=4.5849+1.7892T,体重与日龄呈幂函数相关W=3.2664de^0.3221T。个体之间的生长差异较为明显,变异系数由0日龄的5.59升至15日龄的9.95,日增重率随日龄的增长呈双峰抛物线下降曲线,8-13日龄仔鱼对鲤于水花和水丝蚓的摄食系数分别为4.76和4.02,对鲤鱼  相似文献   

2.
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大口鲶仔鱼在0—15日龄内,全长与日龄之间里线性相关,L=4.5849+1.7892T(r=0.9912),体重与日龄呈幂函数相关W=3.2664de0.3221T(r2=0.9783)。个体之间的生长差异较为明显,变异系数由0日龄的5.59升至15日龄的9.95,日增重率随日龄的增长呈双峰抛物线下降曲线,8—13日龄仔鱼对鲤鱼水花和水丝蚓的摄食系数分别为4.76和4.02,对鲤鱼的摄食强度明显大于水丝蚓。通过对南方大口鲶仔鱼生物学习性观察,发现其仔鱼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和昼夜摄食节律,对饵料生物的选择依消化器官和游泳器官的发育程度依次为轮虫、桡足类幼体──枝角类、桡足类──水丝蚓或家鱼水花。  相似文献   

3.
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大口鲶仔鱼在0~15日龄内,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相关,L=4.5849+1.7892T(r=0.9942),体重与日龄呈幂函数相关W=3.2664e0.3221T(r2=0.9783)。个体之间的生长差异较为明显,变异系数由0日龄的5.59升至15日龄的9.95,目增量率随日龄的增长呈双峰抛物线下降曲线,8~13日龄仔全对鲤鱼水花和水丝蚓的援食系数分别为4.76和4.02,对鲤鱼的摄食强度较高。通过对南方大口鲶生物学习性观察,发现其仔鱼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和昼夜摄食节律,对饵料生物的选择依消化器官和游泳器官的发育程度依次为轮虫、桡足类幼体──枝角类、桡足类──水丝蚓和家鱼水花。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黄盖鲽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黄盖鲽(Limandayokohamae)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0.5-19℃范围内,温度对其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基本上无影响,不适当地升高温度对卵黄耗尽至变态期之间仔鱼的生长不利,较高的温度可促进仔鱼的发育使之提早进入变态期,10日龄内过高的升温可明显增加仔鱼的死亡率与畸形个体数。黄盖鲽仔鱼在20日龄以内的摄食无明显节律性;温度对近变态期以前仔鱼在10:00-14:00之间的摄食强度基本上无影响,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适宜的轮虫投喂密度在10日龄内为10个/ml,15-20日龄为20个/ml。黄盖鲽仔鱼的混合营养期很短,约在24小时以内;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4-6日;升温可使饥饿仔鱼提早进入PNR。  相似文献   

5.
鲻鱼仔,稚鱼轮虫日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鲻鱼不同发育阶段对轮虫摄食量和昼夜摄食规律,我们对第10,20日龄的仔鱼和第30日龄的稚鱼进行轮虫日摄食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第10日龄的鲻仔鱼,平均全长3.609毫米,轮虫日摄食量为419-510个/尾,昼夜的摄食比例为75.6%和24.4%。第20日龄的后期仔鱼,平均全长6.15毫米,轮虫日摄食量为689-1112个/尾,昼夜摄食比例为71.2%和28.8%。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大黄鱼仔鱼的昼夜摄食习性及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全长5.0—5.5mm的大黄鱼仔鱼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白天有三个摄食高峰,以下午13:00最高,早上9:00和下午17:00次之。仔鱼在12日龄前生长较慢,12日龄后生长明显加快。全长与日龄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TL=3.7545e~(0.047D)表示。  相似文献   

7.
牙鲆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能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龚小玲 《水产学报》2000,24(6):516-521
本文主要在实际观察值的基础上,利用发育反应方程C=KW^y与功能反应Holling、Ivlev方程对2~10日龄的牙鲆仔鱼的摄食能力进行了计算与预测。其结果表明:牙鲆仔鱼在2~6日龄、轮虫饵料密度不超过3000ind.L^-1的水体中,摄食强度不超过1.7μg.h^-1;随着日龄的增加,摄食强度迅速增强,在4、6、10日龄、饵料密度为3000ind.L^-1的水体中,摄食强度分别是1.35、1.6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藻类饵料对虾夷马粪海胆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常亚青 《水产学报》1999,23(1):69-76
对虾夷马粪海胆石在10.0-25.0℃水温下单独投喂海带,裙带菜、石莼及15.4-17.8℃混合投喂海带、裙带菜、石莼、铜藻、角叉菜的不同组合和21.6-27.4℃饥饿状态下的摄食、生长及成活进行了试验研究。海胆体重与壳直径的关系为G=0.43132D^2.9958。海胆对海带、裙采、石莼的日摄食率依次降低且随水温变化而异。1.0-3.6cm的纪海胆在10.0-25.0℃下摄食上述海藻均可保持较快  相似文献   

9.
谢刚  叶星 《珠江水产》1998,(4):7-10
观测广东鲂仔鱼早期的生长特点及仔鱼开始摄食时的长度。经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幼鱼体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体长与体重均呈幕函数相关,此外还就幼鱼生长与水温及放养密度的关系作了探讨,初步提出幼鱼生长的最适水温范围和适宜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0.
大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年对内蒙莫力庙水库的大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大银鱼人工受精卵孵出仔鱼、剖出其听囊内一时圆形矢耳石,其制片在光镜下观察,耳石形态经历了由圆形、椭圆形到梨形的变化过程。耳石长半径与鱼体长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Y=4.798x-20.887(r=0.9650,P<0.01)。孵出后第二天耳石上出现第一个日轮,正常条件下,每天形成一轮。孵化后天数可用耳石日轮数加1表示,其表达式为D=N+1,耳石上的日轮数变幅为267-345。日轮间距有规律性变化,依据日龄和相关体长、体重资料进行了大银鱼生长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网湖鲤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网湖鲤鱼的生长特性。体长与鳞径的关系为L-4.7402S-4.0194。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12L^3.180.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达网湖鲤鱼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Lt-75.16[1-1^-0.1729(t+08029)],Wt=11077.31[1-1^0.1729(t+0.8029]^3.1980。拐点年龄为ti=t.55齿,拐点体长Li=50.10cm  相似文献   

12.
池养条件下革胡子鲶仔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汪留全  程云生 《水产学报》1990,14(2):105-113
本文报道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革胡子鲶仔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的研究结果。仔鱼孵出2或3日,尚残存卵黄囊时即行开口摄食。仔鱼适口的开食饵料是轮虫,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的比例迅速增加。幼鱼昼夜摄食强度有一定的节律,夜间18:00~22:00时摄食强度最大。经测量和数理统计分析,确定革胡子鲶仔幼鱼的全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和全长对体重的关系均为幂函数关系,并计算出它们相应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2.0±1.0)℃条件下,研究饥饿状态下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生长、初次摄食率、不可逆点(PNR)以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圆口铜鱼初孵仔鱼全长(7.50±0.01)mm,卵黄囊体积(3.36±0.11)mm~3,摄食组仔鱼全长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组仔鱼生长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早期仔鱼(5日龄)和晚期仔鱼(15日龄)的摄食节律相似,高峰在凌晨6:00和黄昏18:00,属于典型的晨昏摄食类型。1~3日龄仔鱼为内源性营养期;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初次摄食率约为25.1%;5日龄卵黄囊耗尽,进入外源营养期;7日龄仔鱼摄食率达到最高水平为100%,最高摄食率维持6d,PNR期为13~14日龄。在本实验水温下,圆口铜鱼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6日龄。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黄盖鲽仔鱼生长_发育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迎春 《水产学报》1999,23(1):6-12
光照对黄盖鲽仔鱼的生长、发育及摄食有显著影响,各组仔鱼的体长与体高在20日时均产生极显著的差异;Duncan多范围检验表明:40-60lx光照度下仔鱼生长最好;在40-7000lx范围内随光照度的增强,生长则变差,存活率下降,畸形个体增加,暗条件下及3-6lx条件下的仔鱼在12日龄时全部因饥饰物而死亡。在卵黄囊期的各组仔鱼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生长情况近似。40-7000lx光照度之间的5且在4日龄至  相似文献   

15.
对池养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作了较深入研究.仔鱼的混合营养期短,仅2~3 d,并处在开食期内,开口摄食率低.5日龄仔鱼全长4.31 mm,开口饵料主要为100~150 μm轮虫:稚鱼饵料为350~800 μm裸腹溞、枝角类幼体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并逐渐转为枝角类为主:后期稚鱼可驯化摄食人工混合饲料.仔、稚、幼鱼具明显的昼夜摄食节率,属晚间摄食为主的昏晨摄食型鱼类.体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其曲线回归方程为W=0.0112L3.1827,b=3.1827,接近于3,属等速生长型.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流水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15℃、20℃、25℃和30℃)对长吻幼鱼摄食,生长及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吻摄食与生长的起始温度为15℃;适宜温度区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水温为10℃时,长吻 基本不摄食,水温为15—25℃时,长吻摄食率、生长率随永温升高而显著增加,25℃和30℃组间差异不大。饲料转化效率随水温上升明显提高,但水温升至30℃时,饲料转化效率有下降的趋势。长吻幼鱼日投饵量可根据经验公式:C=0.148T ̄(1.626)W ̄(-0.521)计算。  相似文献   

17.
大口鲶养殖技术要点大口鲶,原名南方大口鲶,主产于长江流域的大江河中,是一种主食鱼虾的大型凶猛性鱼类。1984年引入内塘人工驯化,经近10年的实践证明大口鲶抢食凶,抗病能力强,生长迅速。华南地区生长旺季月增重0.25kg,西南地区生长旺季月增重0.15...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到40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仔、稚鱼及早期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水温(24±1)℃时,孵化后0~5d属于仔鱼期,6~20d为稚鱼期,第21天起转为幼鱼期。大黄鱼仔鱼孵化3d后开口摄食;开口时平均口径为240μm,40日龄达2480μm;口径的大小变化与日龄的关系是:y=0.2327e0.0682x,R2=0.9492。试验用的生物饵料与实际生产一致,包括轮虫、丰年虫无节幼体、活桡足类和冷藏桡足类。不同生长期的大黄鱼鱼苗的摄食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1昼夜(24h)中,仔鱼仅在18:00左右出现1个摄食高峰,而稚鱼和幼鱼除了在18:00左右出现1个显著的摄食高峰外,在10:00左右还有1个相对小的摄食高峰。仔、稚、幼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大黄鱼鱼苗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和饱食率,随着生长而迅速升高。仔、稚、幼鱼的生长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2日龄仔鱼生长较快,5~9日龄生长减慢,21~30日龄生长加快,31~40日龄生长减慢。这与鱼苗的食物转换和饵料生物的营养变化有关:5~9日龄生长减慢是由于鱼苗由混合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所致;31~40日龄生长减慢是因为冷藏桡足类的营养价值较低。鱼体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3.2552e0.0472x,R2=0.9710;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3.3205e0.0374x,R2=0.9777;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黑Jun(Sebastodes fuscescens)的最大摄食率,并探讨了体重和温度等因子的影响。在15℃条件下,最大摄食率(Rmax)与体重(W)的相互关系为: Rmax=2662.80W^-0.3932(R=0.9364)。在温度为11、15、22、25℃的条件下,最大摄食率分别为119.01、328.63、287.10、226.97J/g.d,二者的相互关系为:Rmax=-967.03+141.14T-  相似文献   

20.
匙吻鲟仔鱼期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早期生长的细微差别对其存活以及整个生活史阶段的生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摄食是影响仔鱼期生长的最重要的外界影响因子之一。在水温19.5~20.5℃下,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鱼的开口时间、适宜开口饵料和投饵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匙吻鲟仔鱼在6日龄初次摄食,摄食率在7—8日龄迅速升高,9—10日龄达到100%,11-13日龄略有降低,14-15日龄迅速降低,不可逆点(PNR期)出现在15日龄;以轮虫作为开口饵料,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优于丰年虫和颗粒饲料组;养殖水体中轮虫密度在120—150个/mL可满足仔鱼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