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奈李根癌病Agrobacteriumtumefaciens(SmithctTowns)Conn是由野杆菌属的细菌引起的重要病害。近几年随着我省亲李栽培面积不断扩大i根癌病防苗木调运在全省各地不同程度蔓延发生。据笔者在南昌、九江、抚州等地区调查结果一般发病率为20~30%。重病因发病率达90%以上,死树3O~4O%,严重则全园毁灭。奈李根癌病除为害亲李外,还为害批、葡萄、李等1000多种植物。一、症状奈李根癌病主要为害很部、很颈部、嫁接口处,严重时也为害茎秆。初期病部发生大小不等的肿瘤,肿瘤初期至污白色或略带淡红色,柔软.光滑球形或不规则形;后期肿瘤…  相似文献   

2.
方文杰  雷化莹 《植物检疫》1993,7(5):353-356
26 玉米野螟学名 Marazmia trapezalis 英名 Maize Webworm 寄主主要是玉米,还可选择粟、高粱、甘蔗、水稻、小麦和许多野草(禾本科)。为害此虫通常是较次要的害虫,但在某些季节为害很常见,十分引人注意。幼虫吐丝将叶片的两个叶缘粘在一起,使叶片形成漏斗状,幼虫在里面从上表皮一小段一小段咬食。  相似文献   

3.
稻象甲Echinocnemus sguameus Billberg,俗称钩鼻子虫,属鞘翅目耳喙象虫科。此虫,近两年来在赣南的为害急剧上升,是值得注意防治的一种水稻害虫。笔者1984—1985年在赣州市沙石乡吉埠村与蟠龙乡长塘和高楼村调查,发现早稻秧田和本田与二晚秧田和本田稻象甲为害很普  相似文献   

4.
莫容 《植物保护》1985,11(3):16-16
“为害”与“危害”是一对近义词,都含有使受害或损害的意思,在农业书刊中颇为常见,但用法很不统一,似有必要做一点词义辨析的工作。 “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古代就有这种用法。《左传·昭公二十年》:“今君疾病,为诸侯忧”。此处的“为”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使”。由“为害”组成的合  相似文献   

5.
Nasc.  AS 古菊兰 《植物检疫》1993,7(6):440-440
1 在巴西实蝇为害芒果的情况据 Malavasit 等(1980)报道,南美按实蝇 Anastrepha fraterculus(Wiedemann)、西印度按实蝇 A.obliqua(Loew)、地中海实蝇 Ceratitis capitata(Wiedemann)广泛分布于巴西的大多数地方,在那里为害很多种种植的商品水果和野生水果,其中野生芒果品种“Coiote”、“Peitode Moca”、“Dedode Dama”对果蝇侵害较为敏感。调查表明在巴西南部非商  相似文献   

6.
熊朝均  宗勇 《植物保护》1991,17(2):16-16
种秋玉米是我区旱地改制,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很有希望的途径。但在生长期中常受多种害虫的为害,其中受桃蛀螟为害一般被害株率达30%左右,重者达80%以上,单株最大虫量可达37头。1988—1989年我们对该虫在玉米上发生危害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南美斑潜蝇成虫田间活动及为害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察,成虫在田间的活动和为害受温度、光照、风向的影响较大。成虫为害一般由下部往上部为害,主要为害叶片正面,也不同程度为害叶背面。  相似文献   

8.
凉山州粘虫大发生世代(二代)虫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凉山州立体气候的特点和粘虫发生为害情况,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诱蛾观察和标记回收试验,初步明确了粘虫大发生世代有本地和外地两种虫源。本地一些低山地区终年都有粘虫存生。海拔1400公尺以下偏东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粘虫越冬,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区的小春作物上有零星的一代粘虫发生。二代粘虫大发生时,低山的一代粘虫可垂直飞往高山繁殖为害,成为大发生时部分虫源;高山二代粘虫发生为害后,又垂直飞往低山繁殖为害,在州内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互为虫源,辗转为害的小循环。二代成虫大发生时有两个蛾峰,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尾情况很不一致。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粘虫大发生时蛾量的大小、时间的早迟,直接与我国东部地区江淮一带一代发生区粘虫的发生为害有密切关系。外来虫源主要来自江淮一带,这是决定大发生世代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成分。通过标记回收试验,使这两种虫源都得到了初步证实,从而为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与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韦修平 《植物保护》1963,1(2):55-55
广西僮族自治区百色专区沿右江河谷平原,盛产甘蔗。每年5月份后,便受到甘蔗绵蚜的普遍为害,特别是7—11月,是发生为害高峰期,每平方寸可达211—274头,密集于叶背叶脉两侧,吸食蔗液,使叶变黄、枯死,并引起严重的煤病(叶变灰黑色)。 过去,多采用666或DDT防治,但效果不很理想。我站试用50%乐果乳剂(上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甘肃白蚁分布区,对园林树木的白蚁种类及其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甘肃地区为害园林树木的白蚁种类共有3科5属12种,其中主要危害蚁种为尖唇散白蚁、黄胸散白蚁和圆唇散白蚁,次危害蚁种为陕西树白蚁和陇南树白蚁.陕西、甘肃受白蚁为害的树木共20种.3种主要危害蚁种为害的主要树种为杨树、刺槐、国槐、银杏、李树、柳树和构树.另外,柳树、杨树和刺槐也易遭陕西树白蚁和陇南树白蚁侵害.园林树木蚁害整体上不是很重,但局部区域或景点有些单一树种受害率达1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20%以上,受害率已与长江以南地区很接近,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薄荷在我场已有10多年的种植历史,近年发现一种为害薄荷根部的虫害,造成植株褪绿变黄,很像缺肥或病害症状。1985年全场发生已达1102.7公顷,据调查东台县的薄荷上也普遍发生,严重地块减产20—40%。根据初步鉴定该虫为绵虫科绵蚜属的一种(Eriosomat sp.),暂称为“薄荷根蚜”,现对其发生、为害与防治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园林植物钻蛀害虫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民 《植物医生》2011,24(1):23-24
钻蛀害虫绝大多数为害木本观赏植物,只有少数为害草本植物。各类钻蛀害虫的成虫一般不为害或为害轻微,如啃食一些嫩枝的树皮、叶,不会引起严重的为害。钻蛀为害的都  相似文献   

13.
12001年病虫发生概况2001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是发生严重的年份。流行性和暴发性病虫发生范围广、强度大。其中,小麦条锈病在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以及湖北等地严重流行;东亚飞蝗发生面积和虫口密度均高于上年;稻螟虫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大部地区继续暴发为害,部分稻区三化螟突发严重;玉米螟等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生仍很严重;土蝗、玉米叶螨、麦叶蜂等次要病虫在北方大部地区为害上升,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经济作物病虫为害种类增多,斑潜蝇、烟粉虱、病毒病、疫病等多种病虫为害加重。22002年病虫发生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冬前主…  相似文献   

14.
小麦颖枯病在全国冬、春麦区均有发生,若遇上湿润年份很可能大流行.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狠抓种子处理和小麦分蘖前期或挑旗期喷药防治,可较好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5.
营山县从1958年发现甘薯黑斑病以来,由于秋冬气候温和,湿度较大,其为害严重性,集中表现在貯藏期的烂窖。如何做好甘薯貯藏期间的防治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水稻霜霉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霜霉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是荔波县近年来水稻上新发生的两种病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安全。这两种病害在田间的症状很相似,使许多基层技术干部和群众难以识别,甚至混淆,导致预防不到位,防治不得力。为了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笔者现介绍其为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水稻杂交制种已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制种田稻秆潜蝇(CtheoPso-,gmeMatsumura)发生较重,成为降低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笔者于1993~1995年对制种田稻秆潜蝇的为害习性、产卵习性和发生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报导如下:l为害习性稻秆潜蝇的为害状和螟虫很相似,受害严重时会形成枯株和白穗。稻秆潜蝇幼虫在稻秆内姓食为害。苗期为害心叶和生长点,使叶片纵裂或破碎呈散发状。分荣期在叶鞘内为害,叶鞘外表产生黄褐色斑块,稻秆内成糜烂状,植株枯死。幼穗分化后幼虫转而为害幼穗,使幼穗畸形,生长缓慢,抽穗后…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发生并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的玉米新害虫。由于该害虫易与黄地老虎在形态上混淆.因此目前的发生范围尚未澄清.且很易延误防治。为此,2011年冀州市各地加强了对二点委夜蛾的监测和研究.根据黑光灯诱测.6月10日各地蛾量骤增.进入第一代蛾高峰.6月下旬至7月二点委夜蛾为害玉米苗期.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为害程度重于2010年.为害范围扩大,对玉米造成减产,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二点委夜蛾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棉花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发生面积、为害时间、为害程度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情况。据调查:大面积的为害都以绿盲蝽为主,部分地区中黑盲蝽已上升为主要种群,发生为害区域已由沿海棉区向通榆线和北部棉区扩展,为害时间不仅是六、七月份,从棉花现真叶至铃期均可造成为害,  相似文献   

20.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在国内发生很普遍,也是我县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八十年代初以来,白背飞虱的数量迅速上升,成为稻田飞虱的主要种群,笔者从1987年至1989年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就其种群上升的原因浅析如下:一、稻飞虱种群结构在我县的变化稻飞虱(包括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种群在我县的主害代是为害早稻的第3代,晚稻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