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刺参樽形幼虫是刺参发育过程中继耳状幼虫以后的一个变态期。刺参在进入樽形幼虫期后,原来的纤毛运动逐渐减弱。个体的活动能力也因此而逐渐减弱。个体由原来的浮游生活逐渐过渡到底栖生活,这一时期由于幼体  相似文献   

2.
使用体外标记技术可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进行种群和个体尺度上的时空行为学研究、种群动态研究、良种繁育、高效采捕方法的研究。由于仿刺参体壁柔软, 排异能力较强, 使得传统的侵入式标记方法留存率较低; 且传统标记对体壁的破坏会导致伤口溃烂, 影响仿刺参的正常生活。为研发非侵入性的仿刺参识别技术, 本研究利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对仿刺参图像进行特征提取, 该特征能够表征个体独特的体表纹理模式。对 50 d 内连续拍摄的仿刺参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训练分类器后, 发现分类器在测试集上最高可达到 0.996±0.011 的精度; 而传统的侵入式标记方法最高只能达到约 0.75 的精度。对实验仿刺参个体进行个体识别跟踪, 使用前 25 d 的仿刺参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训练模型, 对后 25 d 的图像进行预测, 可达到 0.946±0.058 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 使用 ResNet50 卷积神经网络可有效地对仿刺参进行预测, 并在时间追踪任务中取得优于传统标记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刺参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影响刺参生长及成活因素诸多,已有许多报道。本文作者结合当地养殖刺参实际,围绕地域选择、增养方式、底质组成、水温条件、盐度范围、饵料成分、运输方法、密度大小及个体规格等诸因素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刺参养殖技术之一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刺参特征特性1.生物学特征刺参是生长海洋底层岩石上或海藻间的一种棘皮动物,又名海黄瓜、沙巽,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体长20cm~40cm,体呈圆筒形,背面隆起,体形、大小、颜色和肉刺的多寡随生活环境而异,生活于岩石底和水温较低海区的个体,肉刺较多且大,体壁较肥厚,体色为黄褐或深褐色。  相似文献   

5.
<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我国分布在黄、渤海沿岸。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天然资源的减少,刺参的人工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刺参价格比较稳定,鲜刺参的价格在100~200元/千克,干参的价格在3000~12000元/千克。据统计,2013年全国刺参养殖面积就达到36万亩,预计年产鲜参16万吨,实现产值1850多亿元。刺参主要生活在潮间带至万米水深的海域,摄食方式为舔食,食物种类为底栖硅藻、马尾藻、鼠尾藻及泥沙、有机碎屑等,并可将海洋生态系统中沉积于  相似文献   

6.
1生活习性与生理生态 刺参喜生活于岩礁底的浅海中,特别喜在海藻繁茂的地方.刺参也分布于大型藻类生活的沙泥底质.纯泥底很少有刺参分布. 摄食量最高值出现在2~3月份,最低为8月份.刺参主要摄取海底表层的细菌及底栖硅藻,还兼食海藻碎片、原生动物、螺类及双壳类的幼体,桡足类、虾蟹类的蜕皮壳等.  相似文献   

7.
<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类学上隶属于棘皮动物门、游走亚门、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是重要的经济海参物种[1]。刺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酸性黏多糖、维生素、氨基酸、海参皂苷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其中以产于我国辽宁、山东沿海的刺参营养、药用价值最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参市场需求量显著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刺参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2011年5月,笔者在大连瓦房店个体育苗场利用锅炉加热升温的方式进行了刺参室内越冬保苗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生产试验过程总结如下,以为广泛开展刺参越冬保苗提供参考。一、越冬保苗室的改造及育苗设施1.越冬保苗室的改造刺参越冬保苗场海区水质清新,没有污染,风浪较小,盐度稳定在28~29,越冬室建造在背风向阳处。越冬保苗室是在刺参常温  相似文献   

9.
刺参的加工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刺参,俗称海参,属海洋棘皮动物门,海参纲,盛产于黄海海域,夏季适时扑获,可经科学加工而成干成品。据科学分析,刺参含有两种叫三萜甙的物质:海参皂甙A和海参皂甙C,是津补祛病的活性物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刺参产品质量,期望有更多、质量更好的刺参产品供应市场。为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刺参池塘养殖已成为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刺参对底质环境的要求严格.研究表明,在硬泥沙或硬沙泥底质的池塘中养殖刺参的效果较好.底质组成中含粗砂及礁石多的区域,刺参分布密度大,生长快;而含细沙及泥量多的海域,刺参分布密度稀、生长慢.笔者在辽宁葫芦岛海滨附近养殖场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沙底池塘刺参养殖效果较好,现将养参技术简述如下: 一、池塘条件 试验海区池塘为潮上带砂质底质.水源为近海直接纳潮.经过检测,海水的各项指标符合渔业生产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刺参为"海产八珍"之一,由于人们对刺参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刺参过度捕捞,刺参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为此,刺参的人工养殖应运而生,并逐渐兴起,成为我国北方水产繁养的主要品种之一。刺参海上育苗是新兴的育苗产业,开展海上育苗不仅为刺参增养殖业提供了大量体质健壮的苗种,同时也可为采苗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海上育苗方式得到的刺参苗种,有效提高了人工苗种的抗病力,防止了苗种的大规模死亡,为刺参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自然界,刺参生活和繁衍在底质为岩礁、石块和泥砂质的海域,营底栖生活,海上网箱生态育苗则  相似文献   

12.
正刺参为海产珍品,位列"海产八珍"之首,营养丰富,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名贵海水养殖品种,市场优势明显,保健效果显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健康食品的关注,刺参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我国刺参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北方辽宁、山东一带,而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自然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刺参优质苗种的繁育技术,进行了刺参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试验.从不同地理群体的亲参中选择健壮个体进行群体间杂交,再对杂交后代进行严格挑选和强化培育,获得的参苗品质优良,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采用刺参的高强度选择培育技术可以实现刺参的提前繁殖提早出苗,延长刺参在一年内的有效生长期,从而缩短养殖时间,增加产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主成因判别分析法(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principal component,DAPC)建立仿刺参个体水平地理亚群体来源的判别模型。实验运用了20个微卫星引物,对俄罗斯海参崴(RS)和中国大连两个亚群(CN1、CN2)3个仿刺参地理群体进行了产物扩增和标记分型,获得3个地理群体分子标记表型数据。开创性地运用主成因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建立判别模型,以研究不同群体仿刺参个体水平上遗传背景及其群体来源。结果显示,运用20对微卫星引物在仿刺参不同地理群体中稳定扩增的136个等位基因位点数据建立的判别模型可以准确判别刺参个体的群体来源。用75%的原有数据集建立模型,剩余的25%数据对模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3个群体时模型准确率大于80%,2个群体时模型准确性超过90%。传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刺参的3个地理群体间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且遗传距离较近(D1=0.18,D2=0.159)。传统分析方法和新方法结果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利用DAPC和微卫星等位基因信息建立的刺参地理群体判别模型,可以很好地用于未知遗传背景刺参种质的来源鉴别。  相似文献   

15.
池塘刺参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龙港街道办事处央格庄实业公司协作,于1998年通过市科委立项,进行池塘刺参健康养殖试验。在近海围堰建池塘80亩,经3年的精心管理,达到亩蕴藏刺参鲜重928kg,刺参个体鲜重82~252 g。以每年3:1的比例捕大留小,所捕刺参均达商品规格,完成了课题的经济技术指标,健康养殖取得成功。现将池塘刺参健康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分别对青色、紫色和白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脂肪、粗多糖、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青色刺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脂肪含量三者无显著差异(P>0.05),青色刺参和紫色刺参的粗多糖含量高于白色刺参(P<0.05)。3种体色刺参检测出17种氨基酸,白色和紫色刺参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为48%左右,而青色刺参体壁氨基酸含量为44%左右。紫色和白色刺参的赖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亚油酸(L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3种刺参占较高比重,其中,LA作为重要必需脂肪酸在紫色和白色刺参中均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为青色刺参的4.6倍左右;紫色和白色刺参的AA含量也显著高于青色刺参(P<0.05);而青色刺参中的EPA和DHA均显著高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在检测的矿物质中,Fe在3种刺参中含量最高,紫色刺参Fe的含量显著低于青色和白色刺参(P<0.05);青色刺参Mn的含量显著高于紫色和白色刺参(P<0.05);白色刺参Cr的含量显著高于青色和紫色刺参(P<0.05)。研究表明,3种体色刺参的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均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于2002~2003年对20亩对虾养殖池塘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开展了虾池垒石养殖刺参技术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技术要点具体如下。一、虾池垒石改造由于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而北方的虾池多是泥质和软泥底质,达不到刺参生活的条件,因此虾池底质改造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在对照组(pH为8.4)、低pH胁迫组(pH为6.8、7.0、7.2、7.4、7.6和7.8)和高pH胁迫组(pH为8.6、8.8、9.0、9.2、9.4和9.6)的养殖水环境下,胁迫36 d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pH对刺参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在pH 7.4~9.0范围内,刺参存活率为100%,随着pH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刺参存活率逐渐降低,当pH为6.8、7.0和9.6时,自第3天起,刺参处于过度应激状态,继而有死亡个体出现,至30 d时刺参死亡率为100%。不同pH显著影响刺参生长,刺参特定生长率随pH胁迫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当pH为9.0时,刺参出现负增长。各pH胁迫组刺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pH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低pH组中,以pH=7.4时刺参SOD和CAT活性最高,分别达到(74.92±2.24)U/ml和(14.99±2.38)U/ml,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高pH组中,SOD和CAT活性分别以pH 8.8和9.0时最高,分别达到(72.90±1.10)U/ml和(15.68±0.89)U/m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H在7.4~9.0范围内是刺参存活与生长的适宜水环境,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刺参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刺参的死亡。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在2个具有代表性的牡蛎养殖区——山东荣成桑沟湾和乳山挂子场海域开展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筏式笼养效果对比实验。在牡蛎养殖笼中,奇数层放养长牡蛎,偶数层放养仿刺参。实验设置3个因子:偶数层的底盘类型(普通养殖盘、无孔养殖盘和无孔养殖盘加无节网)、放养仿刺参的密度(1、2和4头/盘)和放养海域(桑沟湾和挂子场),共18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实验期为2020年11月—2021年6月。实验期间,对两海域水体6项指标(叶绿素a、颗粒有机物、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和实验动物的生长、存活等方面进行跟踪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海域叶绿素a和颗粒有机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4项营养盐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中,两海域各处理组间牡蛎个体体重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海参低密度处理组中,海参个体体重及成活率显著高于海参高密度处理组(P<0.05);在其他处理条件相同时,无孔养殖盘处理组的仿刺参个体体重高于普通养殖盘处理组,在挂子场海域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牡蛎养殖笼偶数层使用无孔养殖盘并放养1头仿刺参,能在降低牡蛎养殖密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仿刺参的个体体重和成活率。综上,该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可以作为牡蛎规模化养殖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1.1 亲参选择 刺参成熟繁殖季节随生活海区的水温高低有密切关系,不同海区水温不同,刺参成熟繁殖期也不同。青岛、日照及蓬莱近海5月下旬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