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产地及生长年限对白芍根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植物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3年生白芍根中芍药苷含量从4.11%至6.77%不等,其中鲁红、苏红中芍药苷含量最高,陕红、川粉次之,亳线、亳蒲最低。原植物为毛果芍药[P.lactifloraPall.va.r trichocarpa(Bunge.)]的浙白芍3个居群根中的芍药苷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原植物为芍药的居群。川白含量较高,在所有的白芍10个居群中位居第三。白芍根中芍药苷含量与其原生境中年降水量有显著正相关性(0.882 2)。根据不同生长年限芍药苷含量的差异,芍药以3~4年生采收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安徽亳州白芍不同采收期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合药材质量、产量和商品性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其最佳采收期.[方法]采集亳州地区不同采收期的白芍药材,测定其浸出物、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综合评价白芍药材质量.[结果]白芍的有效成分含量随着生长时间显著变化,以5年生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同一年份中以9—10月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结论]综合种植成本、经济效益、药材质量和产量考虑,亳州地区白芍应以4年生9—10月份采收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方式对鄄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芍药产区采集新鲜的芍药根,采用去皮后蒸煮不同时间和不同时间蒸煮后去以及蒸煮后不同温度干燥的加工方法,HPLC检测芍药苷含量,确定鄄白芍最佳初加工方法,同时考察了不同部位芍药苷含量的差异。结果:蒸煮后去皮的芍药苷含量大于去皮后蒸煮的含量,最佳初加工工艺为煮制45分钟后去皮,烘干温度60℃。不同根部鄄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变化为芍药头>须根>主根;不同纵切面芍药苷含量变化为白芍韧皮部>白芍外皮部>白芍木质部。不同器官中芍药苷含量变化为根>叶>茎>花。结论:鄄白芍的最佳初加工方式为煮45min后再去皮,60℃烘干。芍药头中芍药苷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母猪果豆腐果苷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时采收原料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是有效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采用乙醇提取法对不同时期采集的母猪果果实进行豆腐果苷提取,结果表明:在同一年里采集的果实,于2月、4月、8月采集果实的豆腐果苷含量不同,分别为0.33%、0.55%、0.80%;不同年份采集的母猪果果实,其豆腐果苷含量也有差异,2004年8月采集的果实的豆腐果苷含量为0.63%,2005年8月采集的果实的豆腐果苷含量为0.80%。建议生产中在8月份采收母猪果果实。  相似文献   

5.
张宝香  杨义明  姜英  张亚凤 《特产研究》2010,32(2):51-52,61
测定不同时期采收的刺五加根和叶片的折干率和总皂苷(B、E)含量,确定最佳采收期;测定不同树龄刺五加根的总皂苷含量,确定适宜采收树龄。采用超声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刺五加叶、根中总皂苷含量。结果表明,根采收时期愈延迟,其折干率和刺五加苷含量越高。休眠期至翌年的3月下旬采收,根的折干率和刺五加苷含量最高;7月上旬采收叶片,其折干率和刺五加苷含量最高。10月下旬土层封冻之前,根和叶片的折干率和刺五加苷含量较高,为最佳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alcone isomerase gene,CHI)在芍药花瓣中的表达规律与特点,以不同芍药托桂型品种(‘金辉’‘彤云金焰’‘红楼锦菊’)4个不同发育时期(花蕾期、初开期、盛开期、衰败期)中的内、外花瓣为对象,用qPCR分别检测CHI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不同芍药品种、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内外花瓣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时期同一品种芍药花瓣组织CHI基因的表达量存在一定差异,从花蕾期到衰败期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不同品种同一发育时期‘彤云金焰’花瓣组织(内瓣和外瓣)CHI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金辉’和‘红楼锦菊’的;同一芍药品种在相同发育时期内瓣组织的CHI基因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外瓣组织的。鉴于不同芍药品种、不同发育时期内外花瓣间颜色存在差异,推测CHI基因表达量可能与芍药花瓣颜色的形成有关。该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芍药CHI功能并开展芍药花色遗传改良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家种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方法]2年生黄芩自3月29日开始于返青前、返青后、现蕾期、开花期、结实期、果熟期、枯萎前和枯萎后采样;3年生黄芩自3月26日开始采样,每15d1次,直至10月13日地上部干枯。[结果]家种黄芩生长前期以生长茎叶为主;生长中期,有机物质大量运向花蕾和果实等生殖器官;生长后期,有机物质大量转向根部,是根部产量形成的主要时期。2、3年生黄芩根干重占植株总干重的比例和地上器官干重占植株总干重的比例2条曲线的交叉结合呈典型的"剪刀形"。[结论]该研究可为家种黄芩的高产高效栽培及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适宜在闽南地区种植的罗汉果品种,进一步提高当地罗汉果大果量,确定罗汉果最佳采收时期,本试验以罗汉果品种柏林7号和高甜2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柏林7号品种和高甜2号品种授粉后果实大小和形状变化,分析了罗汉果不同时期果实苷V含量变化,统计了其单株挂果数。结果表明:授粉7 d后,2个品种果实大小逐渐产生差异,柏林7号品种的纵径和横径始终大于高甜2号品种;果实成熟后,2个品种的果实伸长度无显著差异;在未熟期至过熟期等4个时期,2个品种果实苷V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完熟期果实苷V含量最大;果实采收后,柏林7号品种平均苷V含量较高甜2号品种高36.76%,单株挂果数较高甜2号品种高108.97%。说明在闽南地区种植罗汉果,可选择柏林7号品种,宜在果实完熟期采收。  相似文献   

9.
对春(3,4月)、秋(9,10,11月)采收的黄芩中黄芩苷进行了超声提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采收的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有显著的差异,春季3,4月含量分别为13.40%和10.66%,秋季9,10,11月含量分别为9.775%,11.035%和13.43%。黄芩的最佳采收季节为春季3月和秋季11月。  相似文献   

10.
适期采收是芍药切花采后保鲜的关键技术。为确定芍药切花的最适采收期,以西施面芍药为材料,研究了采收期对芍药切花的瓶插寿命、开放寿命、切花花径、鲜质量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Ⅱ级(松瓣期)采收的芍药切花瓶插寿命及开放寿命均优于Ⅲ(转色期)和Ⅳ级(暄蕾期)花,尽管切花花径略小于Ⅲ和Ⅳ级花,但其观赏价值并未明显降低;保鲜液(2%蔗糖+200 m g/L 8羟基喹啉+1 mol/L硫代硫酸银)对于增大切花花径、延缓并减少切花鲜质量损失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关于白芍、赤芍的产地初加工描述为依据,采用色彩色差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芍药鲜根经不同产地初加工处理后的外观、断面色度值和芍药苷含量,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产地初加工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去皮处理、冷(热)水煮处理、水煮时间、干燥方式均对芍药苷含量有较大影响,水煮处理对药材断面颜色和色度值亦有一定影响;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证明芍药苷含量与干燥方式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为0.834),其次是水煮时间;药材断面色度值与水煮时间的关联度较高,关联系数为0.746。推荐芍药鲜根产地初加工过程中以鲜根投入沸水中煮1~8 min、去皮、60 ℃烘干的方式获得白芍饮片;鲜根去杂后以60 ℃烘干的方式获得赤芍饮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芍药苷在中成药中的合理限度。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的成方制剂中芍药苷含量所规定的限度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成方制剂中芍药苷含量规定限度有一定差异。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成方制剂的合理限度值,可作为在制定中成药中芍药苷含量限度时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烯效唑对盆栽芍药生理特性和显微结构的影响,以期为盆栽芍药的商品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以盆栽芍药品种‘大富贵’为试验材料,以叶面喷施烯效唑(40 mg/L)为处理组,以叶面喷施清水(0 mg/L)为对照组,对处理后盆栽芍药4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展叶期、现蕾期、透色期、盛花期)的叶片和根部的生理特性以及显微结构进行了测定和观察。  结果  与对照相比,烯效唑处理可明显降低盆栽芍药叶片和根部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的生成量和积累量,提高细胞膜透性,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盆栽芍药对环境的适应性;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盆栽芍药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透色期左右出现峰值;烯效唑处理后,盆栽芍药的叶片较厚,栅栏组织厚度增加,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有序,根部髓所占比例较对照变大,皮层所占比例变小。  结论  叶面喷施烯效唑能够有效提高盆栽芍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改善叶和根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提升盆栽芍药的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份刺五加中刺五加苷B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昆木  郑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07-14708
[目的]对不同生长年限刺五加根皮和茎皮中刺五加苷B含量进行测定,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ODS—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刺五加茎皮和根皮中刺五加苷B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刺五加茎皮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高于根皮,且茎皮中刺五加苷B的含量与生长年限呈正相关而根皮中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可为刺五加最适宜采收年限及最佳药用部位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超甜玉米品质差异及适宜采收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5个超甜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授粉后15~27 d不同采收期百粒鲜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含水率与鲜穗蒸煮品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指标均值在不同品种和采收期间差异极显著;授粉后最佳品质期及最佳品质期时百粒鲜重占最大粒重比例、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不同品种间均存在差异;推迟采收有利于增加百粒鲜重;各品种最佳品质期时籽粒含水率多为68%~74%,且不同年份表现一致。籽粒含水率68%~74%可作为鲜穗适期采收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不同采收期青翘中连翘苷、连翘酯苷A、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为指标,综合比较4种活性成分含量以确定青翘的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采自陕西省洛南县的青翘中连翘苷、连翘酯苷A、芦丁、槲皮素的含量,并对这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月下旬至8月上旬青翘中的连翘苷、连翘酯苷A、芦丁的含量较高,最高分别可达5.62,41.92,5.70 mg/g;这3种活性物质含量随采收时间的延长而波动较大。槲皮素含量以7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收青翘较高,最高达0.91 mg/g,且不同采收期青翘中槲皮素的含量变化较小。【结论】陕西省洛南县产青翘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最佳,此时连翘苷、连翘酯苷A、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7.
芍药花粉超低温保存4年后的生活力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花粉长期保存的最佳方法,以及为芍药花粉库的建立提供依据,该文比较了冷冻保存(-20℃)和超低温保存(-196℃)芍药花粉的不同效果,检验了17个芍药品种花粉经超低温保存4年后的生活力。结果表明,超低温(-196℃)保存的花粉萌发率普遍高于冷冻保存和对照,而大部分品种花粉经冷冻保存(-20℃)4年后萌发率明显降低。离体萌发试验表明,超低温保存芍药花粉的效果因品种而异,但绝大部分品种(94.1%)花粉保存效果良好(相对保持率>50%)。初步人工授粉试验表明,超低温保存4年后的芍药花粉仍具有受精结实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宁夏隆德地区不同生长年限秦艽根干质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不同年限秦艽的产量和不同部位活性成分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研究,确定秦艽的最佳采收期,探索其全草的药用价值。结果表明,地下营养器官(根)是秦艽有效成分的主要积累部位,质量分数可达9.43%,地上部分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依次为花(4.90%)叶(3.96%)茎(3.84%)。对2a生、3a生和4a生栽培秦艽根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个生长季节中龙胆苦苷与马钱苷酸质量分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4a生秦艽在9月采收最佳,其花、茎、叶有效成分质量分数较高,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要:为在闽南地区合理选用罗汉果品种种植,进一步提高当地罗汉果产出大果量,确定罗汉果最佳采收时期,提升罗汉果产量和品质。本试验以罗汉果品种柏林7号(BL 7)和高甜2号(GT 2)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棚种植试验,研究了BL 7品种和GT 2品种授粉后果实大小、和形状变化,测得罗汉果不同时期果实苷V含量变化,及其单株挂果数。结果表明,自授粉7 d后,两个品种果实大小逐渐开始产生差异,BL 7品种的纵径和横径始终大于GT 2品种,最大分别显著高出23.69%和47.01%;果实成熟后,两个品种的果实伸长度无显著性差异;果实在未熟期至过熟期四个时期中,两个品种苷V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在完熟期最大,较其他时期最大分别显著高出32.03%和28.70%;果实采收后,BL 7 品种平均苷V含量较GT 2品种显著高出36.76%;BL 7品种产量较GT 2品种显著高出108.97%。说明在福建闽南地区种植罗汉果,可选择BL 7品种,并在果实完熟期时采收。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芍药栽培过程中水肥资源浪费、土壤养分失衡等问题,本文作者经过5年芍药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和示范应用,总结形成了芍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包括环境要求、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与采收等。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药用芍药每个生长周期(4年)利用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较传统栽培模式每亩可增加收入3 130~5 530元,因此芍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