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低温对玉米自交系存活率、叶片生理特性和细胞结构的影响,以91份玉米自交系幼苗为材料进行3℃低温胁迫,统计幼苗相对存活率并据此划分耐低温等级,测定并分析6份不同耐低温等级自交系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POD、CAT、SOD活性,并对耐低温能力强弱不同的自交系叶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相对存活率的影响显著,91份自交系的耐低温等级可分为6级,其中耐低温能力强的自交系为农M6、WM40-2、C11-3、A15、A44、吉846/KL4-5、03-391,幼苗相对存活率为62. 96%~83. 33%。耐低温能力强的玉米自交系幼苗在低温下可积累较多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且POD、CAT、SOD活性提高,以降低对细胞膜的伤害,依据叶片8项生理生化指标的隶属值综合进行评判,6份自交系的耐低温能力强弱为:农M6 A15 A46 C3-3南引37泽玉119-1,与根据相对存活率的评判结果一致。叶片超微结构分析表明,耐低温能力强的自交系在低温条件下叶片细胞结构变化较小,叶绿体结构比较完整,外膜清晰,基粒片层排列整齐并含有大量淀粉粒;耐低温能力弱的自交系叶片细胞结构变化较大,细胞变形和质壁分离严重,叶绿体结构中膜遭到破坏、局部破裂、基质外渗、淀粉粒数量增加,基粒片层排列紊乱、膨胀和发生扭曲。综上,低温胁迫影响了91份玉米自交系幼苗的存活率,耐低温等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在生理和细胞结构上均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选用来自美国、德国、前南斯拉夫、加拿大和中国的玉米种质,研究耐低温萌发能力,筛选耐低温萌发能力强的种质,为耐低温种质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74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运用田间直接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调查测定标准发芽率(SGR)、冷浸发芽率(CIGR)、田间常温出苗势(NFEP)、田间常温出苗率(NFER)、田间低温出苗势(LFEP)、田间低温出苗率(LFER)、田间常温发芽指数(NFGI)、田间常温活力指数(NFVI)、田间低温发芽指数(LFGI)和田间低温活力指数(LFVI)等10个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对玉米种子耐低温萌发能力,并综合评价。【结果】 参试玉米自交系耐低温萌发能力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鉴定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在10.10%~145.47%,累计贡献率为73.554%,回归建立了玉米自交系种子耐低温萌发能力综合评价数学模型Y耐低温=0.162+0.250XNFGI+0.246XLFGI,预测结果与隶属函数值(L)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基于耐低温萌发能力综合评价值,将74份自交系分为5个等级,筛选出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强自交系1份,耐低温萌发能力较强的自交系12份,耐低温萌发能力中等的自交系45份,耐低温萌发能力较弱的自交系13份,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弱的自交系3份。【结论】 筛选出的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弱自交系Shen137、D3M、JSH2402和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强的自交系Xinzi3113,将应用于耐低温QTL定位,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研究中。常温田间发芽指数和低温田间发芽指数可作为评价自交系耐低温能力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吉林省生产上主推玉米品种的种子耐低温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耐低温能力优异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的种子发芽率均能达到国家标准,但在低温逆境下,不同品种间表现差异较大,多数品种在低温逆境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发芽率,而金园15等8个品种对低温表现敏感,在低温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均低于85%,建议这8个品种在今后的推广区域中,应注意避开春季气候变化复杂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玉米萌发期种子耐低温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6个玉米品种通过建立5、10℃低温下萌发的种子活力指标综合体系表明,玉米种子萌发对低温的敏感期在萌发后12 h,玉米耐低温萌发能力鉴定可在此期间进行。根据5℃和10℃低温对各品种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综合变化,郑单958和吉单415为萌发期耐低温强的品种,铁单18和辽单632为耐低温性差的品种。10℃低温下4项指标可以构建综合活力指标,郑单958和吉单415能维持低温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铁单18和辽单632种子萌发的低温耐性弱,细胞膜受到损伤。低温耐性强的品种在萌发早期积累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维持细胞膜的渗透压,以抵御低温伤害,低温耐性弱的品种在后期脯氨酸含量的大幅度升高可能是受到低温伤害所致。  相似文献   

5.
针对东北春玉米春季低温冷害频发的问题,选取了4个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为试材,首先在低温4、5、6、7℃确定参试品种芽期及低温胁迫处理的临界温度,然后配制植物激素类、抗生素类以及植物激素和抗生素混合的11种制剂组合,在低温胁迫处理下测定玉米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以筛选出高效的耐低温制剂。结果表明:通过对4个发芽指标的比较,确定临界温度为5℃;11个制剂中芸苔素混剂可以提高4个品种的各发芽指标及田间出苗率,综合抗冷剂988及水稻抗冷剂则均表现为抑制作用;田间试验中早熟品种庆单9号对耐低温包衣制剂的响应好于晚熟品种先玉335。  相似文献   

6.
苗期低温胁迫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低温条件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选用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较大的金玉5号、兴垦3、吉单198三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方法,研究了三种低温胁迫水平下(18℃/9℃、16℃/7℃、14℃/5℃(昼/夜))玉米的苗期根系性状。结果表明:金玉5号的耐低温自动调节能力较强。三种类型的玉米在各温度胁迫下苗期根系活力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品种的玉米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在低温下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低温胁迫下阻碍了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黄瓜幼苗耐低温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研究低温对黄瓜幼苗的影响,发现在低温条件下,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其相对减少量与黄瓜耐低温能力呈负相关;大部分品种(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低温下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相对增加量与黄瓜耐低温能力表现为正相关。在低温条件下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NR活性是黄瓜植株保持较大生长量的基础。经相关分析,NR活性及其相对减少量与黄瓜耐低温能力呈显著相关,是鉴定黄瓜耐温能力的较好指标。并对植物耐低温能力的复杂性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寒地不同玉米(Zea maysL.)品种萌发及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的响应特性.[方法]以14份寒地玉米品种为试材,在萌芽期及幼苗期对耐低温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低温下(5 ~ 15℃),随着温度降低参试品种的发芽率均呈下降趋势.低温胁迫下各玉米品种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其中,泽玉16、绥玉19的变化最明显;各玉米品种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其中,久龙2、南北4、泽玉16、绥玉19的变化最明显;南北4、哲单37、海玉5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结论]南北4、海玉5、哲单37为苗期耐低温型玉米品种;垦玉7、绥玉19、唐玉15、绥玉1、德美亚1、久龙2、蠡玉18为苗期中间型玉米品种;甘玉1、克单8、泽玉16、吉单522为苗期低温敏感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9.
低温逆境是制约北方日光温室茄子栽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文中从低温对茄子生理生化指标、形态指标等方面的影响,如何提高茄子耐低温能力和鉴定耐低温性,挖掘茄子耐低温相关基因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未来茄子耐低温研究存在的困难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选用耐低温性不同的 4个黄瓜品种 ,研究了黄瓜发芽期耐低温性鉴定的方法与指标。在室温 ( 2 5± 0 .5)℃及低温 ( 1 5± 0 .5)℃条件下 ,发芽高峰后各品种超弱发光值与其耐低温性强弱相一致 ;低温条件下胚根相对伸长率可反映品种间的耐低温性差异 ;浸种后36~ 48h为耐低温性鉴定的适期 ;浸种 36h的种芽经 ( 2 .5± 0 .5)℃处理 2 4 h,恢复期的胚根伸长率可以区别品种间的低温耐受性 ;用种子活力综合指标、超弱发光指标及胚根伸长指标构建的黄瓜芽期低温鉴定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黄瓜的低温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在低温下茄子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T)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选取耐低温性不同的6份材料,进行低温弱光处理,前2d内白天15℃,夜间10℃,光照度4000lx;然后白天10℃,夜间7℃,光照度4000lx,再连续处理10 d.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各内源激素的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经低温处理后ABA,IAA,GA3含量上升,ZT含量下降,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茄子的耐低温性与低温处理后的ABA,IAA质量分数的偏相关均呈显著正相关;与GA3含量,ZT含量的偏相关均呈正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说明低温使茄子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内源激素来减轻低温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长及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耐低温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玉米生产中的环境风险,针对东北春玉米春季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高的问题,选取4个不同品质玉米品种以及配置植物激素类、抗生素类以及植物激素和抗生素混合11种制剂进行组合并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低温胁迫下的发芽率、植株鲜重、干物重以及根长、根条数等形态指标,筛选出高效的耐低温制剂。结果表明:11种制剂在6和7℃时,所起的作用最明显。德美亚1号和嫩单13对抗生素类制剂响应最好,京科糯2000和垦粘1号对植物激素类制剂响应最好。  相似文献   

13.
低温冷害对辽宁主栽玉米品种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9个主栽玉米(Zea mays L.)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5、10℃低温条件下,辽单529和郑单958各指标值均高于其他品种,表现出对低温较好的耐性,为耐低温品种;而良玉208和丹玉39各指标值均低于其他品种,属于对低温较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番茄不同品种幼苗对低温弱光生理适应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低温弱光对5个番茄品种苗期生长的影响,并对不同品种耐低温弱光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低温弱光下番茄幼苗的生长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根系活力与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变化,不同品种表现差异明显。以黄洋梨耐低温弱光能力较强,红洋梨、红樱桃耐低温弱光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5.
耐低温水稻     
李颖 《新农业》2006,(2):32-32
日本北海道农业研究中心最近培育成功了耐低温转基因水稻。原产热带和亚热带的水稻虽然不适应低温环境,但是水稻幼苗在接受了离温处理后,就会相应地增强耐低温能力。其机理是水稻在骤然受到高温后再接触低温时,细胞内清除活性氧的酶基因“APX”就会急剧增加,从而能使细胞免于受伤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灌浆期田间自然低温对不同水稻品种淀粉理化指标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选取7个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分别加工成精米和米粉,测定在常温和低温下淀粉相关理化指标和米饭黏度、硬度及食味值。结果表明,水稻灌浆期遭遇低温会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和米饭硬度显著升高,直链淀粉含量最大变幅达到47.4%;胶稠度、峰值黏度、崩解值和米饭黏度显著降低,其中胶稠度均降至30~50 mm,最终导致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变差。利用食味值和淀粉理化指标对7个水稻品种进行低温耐受程度的综合评价,发现‘Y两优911’的稻米品质耐低温能力最强,‘Y两优1928’的稻米品质耐低温能力最弱。研究结果显示,在水稻灌浆期需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应对低温对稻米品质造成的影响,为筛选培育耐低温优质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辣椒苗期耐低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品种不同,苗期耐低温性不同,同一品种苗期对不同低温胁迫表现也有差异。供试材料南京早椒和苏椒5号(F1)苗期对不同低温胁迫表现有较好的耐性,延为三道筋和哈×江湾茄门(F1)的耐低温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8.
花椒属不同品系种子萌发期耐低温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花椒属葡萄山椒、朝仓山椒、秦安1号花椒、陕西大红袍花椒4个不同品系的早期耐低温能力,采用低温发芽与芽苗期低温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低温对花椒发芽率、芽苗鲜质量及其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处理相比,15℃低温处理对花椒不同品系的发芽率、芽苗鲜质量以及芽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脯氨酸的代谢均有显著影响.低温对陕西大红袍的抑制程度最大,表现为耐低温能力最差;秦安1号受抑制的程度最小,耐低温能力最强;葡萄山椒和朝仓山椒表现为中等程度耐低温.花椒各品系芽期和苗期耐冷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番茄耐低温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综述了国内外番茄耐低温的研究成果,包括番茄低温耐受性的生理机制、番茄耐低温遗传、亚适温对番茄生育的鉴定方法,以及提高番茄低;温耐受性的途径,并指出了今后番茄耐低温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以耐低温黄瓜品种津优35号和不耐低温黄瓜品种津优1号为试材,研究了黄瓜幼苗耐低温性与叶片光合、Rubisco酶活力的关系,旨为越冬温室黄瓜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结果表明,耐低温品种在低温逆境条件下生长势较强,叶绿素分解少,光合速率和Rubisco酶活力较高,这些指标都可作为黄瓜低温耐受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