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为准确判断我国饲料粮消费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本研究结合饲养规模和结构变化,科学测算了主要动物性产品的饲料粮转化系数,并采用需求法对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和消费结构进行了重新测算。结果表明:1)肉类产品单位耗粮数量明显高于鸡蛋、牛奶和水产品,其中猪肉最高。从饲料粮转化系数来看,我国耗粮型家畜比重逐步减少,节粮型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畜禽产品供给结构逐步优化。2)养殖规模对不同畜禽品种的影响差异较大,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单位耗粮数量高于散养户,肉牛、肉羊、蛋鸡和奶牛规模化养殖更加节约用粮,肉鸡中等规模养殖耗粮最低。3)2000—2020年我国饲料粮消费先快速增长后有所下降,2020年7种动物性产品生产预计消耗3.06亿t饲料粮。从结构来看,生猪饲料粮消费量最大,但其占比由2000年的57.54%下降至2020年的42.89%。从空间格局来看,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大致呈“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福建省居民粮食消费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粮食直接(口粮)、间接(主要为涉及到粮食的畜禽、水产等农产品——饲料粮)消费情况及预测。从分析的结果看,近年来粮食直接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预测2005—2020年间粮食直接消费量还会进一步减少,其间将共减少44.58%,每年以3.86%的速度递减;近年来间接消费量有明显升高,预测2005—2020年间福建年粮食间接消费量增幅达到149.19%,增加了716.49万t。结合福建省粮食的供给状况,计算2005—2020年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测值与消费总量(包括直接粮食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之间的差额,结果为:这种差额一直表现为负值,且有明显加大的态势,粮食缺口量绝对值从509.11万t提高到2020年的1143.25万t,每年粮食缺口量的增加幅度达到5.54%。最后,文章提出:作为一个现实和潜在的缺粮大省,福建省有必要做好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和提高粮食的产量方面的工作,即要充分挖掘耕地粮食生产潜力、适度增加粮食库存、注重粮食流通体系的提升和保证饲料粮的有效供给等。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业》2010,(8):38-38
从农业部获悉,从今年开始,农业部启动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今年计划在全国启动创建1500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涉及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等6个主要畜禽品种,力争到2015年,全国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其中达到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总量的50%。  相似文献   

4.
<正>1.基本情况开阳县现有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35家,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2l家(停养6家)、蛋鸡规模养殖场6家、奶牛规模养殖场2家(停养l家)、肉牛规模养殖场2家(停养1家)、肉羊规模养殖场4家,现存栏生猪33780头、蛋鸡73.7万羽、奶牛2450头、肉牛36头、肉羊3360头,日产畜禽粪便300吨、污水560吨。配套建有积粪池、污水池2.45万立方米、堆粪棚9000平方米、大中型沼气池16口、有机肥加工厂6个(年可牛产有机肥13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畜禽的粪尿排放量每头牛为55~65kg/d、每头猪为3.5~11.0kg/d、每只鸡为0.10~0.15kg/d,每只羊为2.66kg/d.截止到2005年底,黑龙江垦区奶牛存栏30.4万头,羊存栏168.7万头,猪存栏174.1万头,畜禽粪便的年产量高达1584万t.这些粪便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为识别出在大豆产业振兴上是"效率优先"还是"面积优先",本研究基于2004—2016年大豆主产省份大豆种植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大豆种植的技术效率,并从技术效率提升视角和播种面积扩大视角分别计算了大豆的增产潜力。研究发现:①中国10个大豆主产省份大豆种植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862,处在相对较低水平。②在技术效率提升视角下和播种面积扩大视角下,10个样本省份大豆产量平均还可以分别增加20.53万t和12.40万t。③大豆市场价格、种植技术、种植规模、地区种植结构、灾害发生率等会显著影响大豆种植技术效率。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提升大豆种植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市玉米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鄂尔多斯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粮。据统计2009年部尔多斯市现有耕地37.07万hm^2,玉米播种面积28.5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6.8%。因此提高鄂尔多斯市玉米的生产能力和种植收益水平。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饲料粮供给、增加种粮农户收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市的玉米生产效率进行研究,衡量玉米生产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并提出改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和政策建议,以期提高鄂尔多斯市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户生产收入。  相似文献   

8.
2006-2016年间我国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同时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不经有效处理的排泄物也给陆地水环境带来了严重负担,为了评估近十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通量的变化以及养殖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在2006-2016年期间,我国规模化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向陆地水环境中排放的氮元素通量,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和不同畜禽养殖类型(包括羊、猪、肉牛、奶牛、蛋鸡和肉鸡)氮元素入水通量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2006-2016年期间,全国由畜禽养殖排入水体中的氮元素平均通量为4384 Gg,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4832 Gg(2006年)和4010 Gg(2008年),中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的主要地区,华东和西南次之,西北地区最少,2016年华北、中南、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水体流失通量比例分别为27%、26%、20%、17%、10%。2016年由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该年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总通量的53%。在所有畜禽中,猪和肉牛是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进入水体的主要排放单元,2016年猪和肉牛养殖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总量的68%。同时,不同畜禽养殖类型之间氮元素排放通量差异显著,在所有畜禽中,羊、肉牛和蛋鸡经散养排放的氮元素通量较大,而猪和肉鸡的氮元素排放则主要来源于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9.
(续第2期)一、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禽养殖集约化与规模化得到快速发展,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据统计,1000头奶牛日产粪尿50吨,1000头肉牛日产粪尿20吨,1000头育肥猪日常粪尿4吨,1万羽蛋鸡日产粪尿2吨等等。畜禽粪污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  相似文献   

10.
一、养殖污染现状 (一)养殖场的区域集中化,加大了对地区环境的压力 由于养殖业的逐步集约化、工业化,畜禽养殖逐步集中于大型的养殖企业或养殖小区。统计表明,2010年,孟州市共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不含养殖小区和专业养殖户)835家,其中奶牛饲养量12240头,生猪年出栏20.56万头,肉牛年出栏16907头,肉鸡年出栏120万羽,蛋鸡存栏147万羽。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所辖36个县域的统计数据,研究了1991-2012年间粮食产量及结构的变化特征,以及单产和种植结构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分析了2030年区域粮食需求和生产能力,并提出粮食产量提高以满足消费需求的途径。结果显示:1991年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粮食总产、单产及播种面积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粮食总产量增加主要来自于单产的提高,单产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和玉米、马铃薯播种面积的扩大。预测2030年甘肃省黄土高原区粮食需求达到935.76万t,而生产能力仅为645.48万t,粮食自给率为69.0%。要解决未来区域粮食需求不足的问题,地膜覆盖面积必须要扩大到122万hm2,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9.9%,地膜使用量增加3.1万t,单产年均提高1.76%,才能实现区域粮食自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立足于居民整体食物消费趋势的判断与分析,分别测算了薯类杂粮对谷物、动物产品对口粮、饲草料对饲料粮的替代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粮食需求做出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受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薯类杂粮口粮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与2014年相比,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需求量将分别减少539万t、108万t;增加饲草料在草食动物的饲喂比重既能明显改善其饲料营养结构,还可节约使用籽粒玉米1 100万t、豆粕770万t;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进口大豆、适量玉米及杂粮,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可以调减为6.04亿t,调整出567万hm2播种面积用于发展青贮玉米、牧草或休耕。上述结果可为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主要原因,为确定不同阶段小麦、玉米、稻谷的技术进步类型,并分析影响粮食生产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选取1999-2016年小麦、玉米、水稻各省面板数据,基于技术进步理论,利用E-S模型与C-D函数,计算三大主粮技术进步贡献率,并对技术进步模式进行阶段性的判别,分解生物化学型技术与机械技术对粮食技术进步的贡献比率。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6年间我国小麦、玉米、早稻(代表稻谷)生产年均技术进步速度分别为0.67%、0.19%、0.06%,小麦、玉米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早稻以生化型技术进步为主导。基于研究结果,发现依靠提高育种能力、高效施肥灌溉等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依靠持续提高机械化水平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粮食综合产出率,规范生产栽培过程,充分发挥生物化学类投入技术效能,提高粮食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是解决现阶段粮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并实现了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t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都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将粮食"十一连增"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的提升、播种面积的增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三部分,并对三者的贡献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十一连增"期间,播种面积、单产、种植结构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是36.65%、48.27%和15.08%;分品种来看,稻谷、玉米和杂粮的增产主要由种植面积扩大而带动,仅有小麦的增产是由于单产的拉动,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鉴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增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3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分别在3类冬水田(夏旱田、普通田和囤水田)种植下,研究了稻谷产量与库源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产量受稻田类型影响极大,30个杂交组合在不同稻田类型的产量变异趋势一致,筛选出7个杂交中稻组合在3类稻田均能获得高产。冬水田杂交中稻高产栽培的目标是在保证较高颖花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理论产量和产量潜力分别与穗粒数和库容充实度呈抛物线关系,在3类稻田均可获得高产的杂交中稻组合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200粒、最高苗332.98~36098万/hm2、有效穗200.14~225.24万/hm2、结实率77.56%~82.38%、千粒重29.06~30.32 g、颖花量3.61~3.98朵/m2、叶面积指数5.69~6.59、粒叶比0.55~0.70朵/cm2、单穗重4.00~4.51 g。为水稻育种者鉴定高产组合和生产部门筛选适宜冬水田区不同类型稻田的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5—2016连续2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开展大田试验,选用伟科702和中单909,设置不施氮(0 kg·hm-2,N0)、低氮(180 kg·hm-2,N180)、高氮(360 kg·hm-2,N360)三个施氮水平,4.5×104(D45)、6.0×104(D60)、7.5×104(D75)、9.0×104 株·hm-2(D90)四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玉米产量及构成、磷钾累积及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密度下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密度越高增产量幅度越大,D45、D60、D75、D90密度下玉米产量分别增加0.49%、0.73%、5.38%、7.81%;高密条件下,伟科702的N180处理比N360处理增产17.28%,而中单909的两个处理的产量间无差异。随着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对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喇叭口期以后,各处理玉米磷、钾吸收的差异逐渐变大。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磷、钾吸收量逐渐增加,密度从D75增加至D90,则磷、钾累积量降低,其中伟科702降幅显著高于中单909。相同密度下,N180比N360处理提高了玉米磷、钾素累积,成熟期磷和钾素累积量平均提高了15.30%和17.91%。随密度增加,磷、钾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收获指数和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低氮处理提高了玉米的磷、钾吸收效率,且增密处理(D75和D95)提高了磷、钾偏生产力及磷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钾收获指数和磷、钾转运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施氮180 kg·hm-2和种植密度7.5×104株·hm-2可提高玉米产量和磷、钾素吸收,优化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合理栽培与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达到节本增效目的,探讨了黔糖4号合理用种量和施氮水平。2007-2009年在坡地针对该品种用种量和尿素施用各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6.0×104芽/hm2、7.5×104芽/hm2、9.0×104芽/hm2、1.05×105芽/hm2和1.2×105芽/hm2(CK);0 kg/hm2、150 kg/hm2、30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CK)。结果表明:各用种间植株生育、糖分和产量相似,用种7.5×104芽/hm2比CK增产5.7%,增收852元/hm2;产量随尿素用量增大而增加,与对照相比,0 kg/hm2和150 kg/hm2处理减产35.2%和20.0%,其他处理产量表现相似,450 kg/hm2处理比CK减少尿素用量150.0 kg/hm2,降低氮肥成本25.0%,增收节支263元/hm2。该结果对黔糖4号生产上合理用种和尿素施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碳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因此,评价西部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收支情况,对于该地区低碳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西部12个省份1997-2012年农业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业生产系统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变化,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各省份种植业生产系统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368.8万t CO2-eq和4 138.3万t CO_2-eq。西部地区各省份种植业的平均碳排放量和平均碳吸收量分别介于51.7万~3 314.7万t CO_2-eq和524.7万~28 715.1万t CO_2-eq。在总的碳排放构成中,化肥的使用是种植业生产系统投入品碳排放的最大构成部分,平均占到45.7%,其次为农用柴油和灌溉。总体上,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生产系统的碳收支处于碳盈余状态,但各省份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电子束辐照对金花葵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和对Cu2+注入的M1代的金花葵花粉萌发率的影响,通过300Gy、400Gy、500Gy、600Gy、800Gy和1 000Gy剂量的BF-5直线加速器对金花葵(Abelmoschus manihot)的离体花粉进行辐照处理。对处理花粉萌发培养研究表明,在电子束辐照实验剂量范围内,金花葵花粉的萌发率都受到抑制,但对经过Cu2+注入的M1代的金花葵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则不同,其中较低剂量对4MeV 1×1011 Cu2+/cm2 M1代花粉萌发率影响不大;而对4MeV 1×1012 Cu2+/cm2 M1代花粉萌发率则有提高和促进作用,说明Cu2+注入提高了M1代花粉对电子束的抗性。这对金花葵优良品种选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