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参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过程。克隆了大豆的1个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GmCYS20,基因编码区全长为291bp。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大豆GmCYS20蛋白与野生大豆cystatin蛋白相似性高达99%。构建GmCYS20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发状根转化法获得转GmCYS20基因复合体植株,利用GUS染色和RT-PCR方法鉴定阳性发状根。复合体植株接种根瘤菌4周后,转GmCYS20基因植株结瘤数目明显高于空载体对照,结瘤指示基因的转录水平也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对接种10d复合体植株中根瘤菌的侵染表型进行统计发现,过量表达GmCYS20基因并不影响根瘤菌的侵染过程,而是在根瘤起始与发育阶段发挥正调控作用。结果表明:GmCYS20基因通过促进根瘤的起始与发育,从而参与调控共生结瘤过程。研究结果可为揭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互作机制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寒草甸部分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英  刘世贵 《草业科学》1994,11(6):32-34
本文首次对青藏高原川西北高寒草地部分豆科植物进行了根瘤菌共生调查和性质研究,在若尔盖、红原、松潘等地海拔在3000-3500m的草地上采集豆科植物根瘤样品50多份,分别与24种不同的豆科植物共生结瘤,从中分离到21株根瘤菌,研究发现,高原高寒盖草地豆科植物种类不如低海拔地区多,根瘤亦不发达,普遍偏小,且无效根瘤较多。由于气温度,根瘤菌对根的感染力不够强,但根瘤菌对低温和紫外线等不利因素有较强的抵抗  相似文献   

3.
根瘤菌是好氧型异养微生物,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后可将N2转化为氨提供给植物,并消耗豆科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过程中,根瘤菌侵染植物后在根瘤内分化为类菌体,类菌体将N2转化为不同类型的氨类物质提供给植物,与此同时,植物将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蔗糖转化为二羧酸盐(苹果酸盐为主)的碳源形式,为共生固氮及根瘤菌自身发育提供能源与动力。对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系统中根瘤菌侵染过程、氮的转化与利用、氮碳代谢途径、氮碳互作关系进行综述,又对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系统中脂肪酸的合成、分解和利用以及脂肪酸能否作为氮代谢的能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苜蓿与根瘤菌共生系统间的能量信息传递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共生系统固氮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瘤菌(Rhizobium)与豆科植物的共生结瘤固氮效应对提高植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减少工业化肥使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瘤菌侵入苜蓿植株后能在植株体内不断繁殖、运移并最终定殖到种子。种子内生根瘤菌可通过种子在代际间垂直续传且保持稳定的共生性状,结瘤固氮能力突出。通过接种将优良根瘤菌株导入其共生性状相向变异强烈的苜蓿植株,构建内生根瘤菌的苜蓿种子共生体,可以培育出与根瘤菌共生的苜蓿新种质或新品种。从苜蓿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效应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基于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特性,提出了“共生育种”的概念;介绍了苜蓿与根瘤菌共生育种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过程,归纳了苜蓿与根瘤菌共生育种的一般性程序,为创制苜蓿与根瘤菌共生体种质和培育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夺  王云平 《草业科学》2005,22(7):122-123
1 什么是根瘤菌 在自然界常温状态下,空气中游离态氮能被豆科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细菌所直接利用,这类细菌叫根瘤菌(大约90%以上的豆科牧草根部有根瘤菌存在).根瘤菌从植株中获得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水分和其他营养物质,将空气中游离态氮转化成可供植株吸收利用的化合态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瘤状物称为根瘤,根瘤是共生固氮的场所.每个有固氮能力的根瘤就是一个微型氮肥厂,根瘤固定的氮除少量用于根瘤生长外,其余全部供给植株.由于根瘤的存在,豆科牧草几乎不需施用化学氮肥,依靠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即可满足自身氮素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以保定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Baoding’)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接种根瘤菌处理并确认结瘤固氮(activated-nodules,AN)和不接种根瘤菌处理(non-nodules,NN)。将生长120 d的植株放在-6℃培养箱低温胁迫12 h。通过测定叶片电导率、丙二醛MDA、渗透势、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VC、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等10个指标,研究根瘤共生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接种根瘤菌苜蓿相比,低温胁迫导致根瘤固氮苜蓿较轻的细胞膜损伤和氧化损伤,并且根瘤固氮苜蓿在低温胁迫中叶绿素破坏较不接种根瘤菌苜蓿缓慢,说明根瘤与紫花苜蓿共生可以提高苜蓿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共生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豆科植物根系分泌物、结瘤因子、根瘤菌与其他具有竞争性的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土壤水分、酸碱性和矿质营养等非生物因子均是影响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其中生物因素的影响更为复杂和深远,在共生体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对根瘤菌-豆科植物侵染结瘤能力和固氮效率的影响,对促进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两方面着手,主要介绍了宿主植物、根瘤菌及环境因子对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影响,并浅析了目前国内外在该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pH和氮素形态对紫花苜蓿根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培方法,在营养液条件下研究了pH和不同氮素形态对接种中华根瘤菌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根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对碱性条件的耐受性强于酸性条件。过低或过高的pH对苜蓿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效果具有抑制作用;同时,铵态氮下培养的紫花苜蓿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根系全氮含量和生物量均高于硝态氮下培养。表明pH接近于中性和铵态氮条件更有利于紫花苜蓿的结瘤固氮和植株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付萍 《草业科学》2016,33(4):584-588
在温室中低氮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用3株不同根瘤菌菌株(CCBAU01069、CCBAU01085和J3)对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进行结瘤固氮效果的研究,旨在从中筛选出与箭筈豌豆植株共生匹配最佳的有效根瘤菌菌株,为箭筈豌豆菌肥的研制奠定试验基础。结果表明,与不接菌处理相比,根瘤菌接种可显著促进箭筈豌豆的单株株高、根长、根瘤数、根瘤鲜重、植株全氮含量以及固氮酶活性,所用菌株以CCBAU01069促生,固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三叶草根瘤菌SDS-PAGE分析及结瘤试验分子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细胞蛋白SDS-PAGE是一种能快速、稳定、准确地反映细胞内蛋白分子类型的方法,可对根瘤菌进行初步分群,也可用于结瘤试验中结瘤菌株的验证。从云南、湖北、河北等6个地区采集的三叶草Trifo-lium spp.根瘤中分离得到120个根瘤菌菌株,采用SDS-PAGE分子标记法对其进行初步分群得到104个类型,在8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6个类群,并依据菌株特征及采集地点等选取其中的42株进行结瘤试验。结果显示,接种根瘤菌的42株三叶草植株全部结瘤,结瘤率达100%,同时对部分代表菌株所结根瘤进行重新分离,得到二次分离菌株(以下简称结瘤菌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对结瘤菌株与供试菌株进行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子标记试验,发现10株供试菌株与其对应结瘤菌株的蛋白分子图谱相似性极高,从而肯定了它们与三叶草的共生结瘤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类重要的共生微生物,分别能与宿主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和根瘤的共生体系,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丛枝菌根真菌-禾本科牧草和丛枝菌根真菌-豆科牧草-根瘤菌的共生体,研究AMF和根瘤菌接种对混播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单独接种根瘤菌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65.42%和53.41%,地下单株生物量提高了96.66%和114.42%。单独接种AMF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5.33%和23.20%,地下单株生物量提高了40.00%和46.45%。而AMF和根瘤菌双接种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05.66%和185.64%,地下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67%和121%。综上所述,AMF和根瘤菌双接种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根据表型和共生效应,对种内根瘤菌划分生物型,为苜蓿与根瘤菌高效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分离自甘肃省3个栽培区域5个苜蓿品种植株不同部位的根瘤菌株为材料,进行16SrRNA测序、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表型数值分类和共生效应测定。结果表明,78株初筛菌经16SrRNA和MLST分析有20株属于Rhizobium radiobacter;表型特征数值分类将其聚为7个群。接种5个苜蓿品种,选择对共生效率贡献率最大的地上干重进行多重比较。当接种处理地上干重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CK时标记共生效应为A,与CK差异不显著时标记为B,显著低于CK时标记为C。以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9号、陇中、清水和WL168HQ的顺序,将各菌株共生效应结合,形成6种共生模式。结合表型和共生模式,20株R.radiobacter被划分为14种生物型,WL168HQ、甘农3号和陇中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多样性丰富,甘农9号和清水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单一。综上所述,根据表型特征和共生模型可以进行种内根瘤菌株的生物型划分,苜蓿品种内根瘤菌生物型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3.
从贵州毕节地区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溶磷菌株,从大豆根瘤中分离根瘤菌株。对分离出的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D/d值)在2.20以上的溶磷菌株分别进行溶磷能力、生长素(IAA)及有机酸分泌能力、产酸产碱性能测定,筛选出优良溶磷菌4株;对分离出的根瘤菌通过大豆试管苗回接及促生效应试验,筛选出高效根瘤菌2株。将筛选出的6株菌经拮抗反应试验后分别按单一溶磷菌接种剂、单一根瘤菌接种剂、溶磷菌+根瘤菌复合接种剂3种处理制备菌悬液,采用盆栽方法分别对大豆和百脉根进行促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除单一根瘤接种剂对增加大豆株高无效果外,另外2个处理对大豆株高有提升效果,所有处理对大豆茎粗、生物量、结荚数、荚重、单粒数及单粒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溶磷菌+根瘤菌复合菌液对大豆株高、茎粗、幼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促进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高出21.26%,40.79%,15.88%和42.19%。3个处理对百脉根的第一、二茬株高及地上生物量、全氮、全磷和粗蛋白含量均有明显的提升效应,其中依然是溶磷菌+根瘤菌复合菌液的处理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高出20.82%,54.88%,106.14%,148.78%,19.34%,61.88%和19.34%,与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所筛选的菌株组合能产生良好的促生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豆盐胁迫RNA-Seq数据,筛选并克隆得到1个大豆WRKY类转录因子GmWRKY6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1 个167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7 个AA,编码蛋白属于IIb 类WRKY 家族成员,含有1个WRKY 保守结构域和1个C2H2锌指结构基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GmWRKY6基因在大豆根中表达量较高,并且该基因受盐胁迫诱导表达。构建GmWRKY6基因的植物超表达载体,获得7株T0代阳性转GmWRKY6基因百脉根。进一步对T1代转基因株系进行抗盐分析发现,在200 mmol·L-1 NaCl 处理14 d后转基因株系生长状态良好,而野生型对照生长矮小,叶片干枯。此外,对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发现,转基因株系叶片中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而丙二醛含量和相对质膜透性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此外,盐胁迫下转基因百脉根叶片中钠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钾离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大豆GmWRKY6基因的超表达能够显著增强百脉根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5.
豌豆与根瘤共生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蕾  马绍英  陈贵平  柴强  李胜 《草业学报》2019,28(9):96-109
为了研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的抗旱性影响,本试验以抗旱性品种‘定豌8号’和非抗旱性品种‘陇豌6号’两个豌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充分供水(田间持水量的75%)、轻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55%)、重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35%)3个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了接种与不接种根瘤菌豌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脯氨酸(Pro)、可溶性糖、丙二醛(MDA)等抗旱指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根瘤共生的豌豆植株在遭受水分胁迫后,SOD、CAT、POD活性及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不接菌处理,而MDA含量低于不接菌处理。接种15735菌的‘定豌8号’的3种酶活性及Pro、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接种Da99菌株,同时高于接种15735菌株的陇豌6号。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在3个不同的水分胁迫条件下,接种15735菌的‘定豌8号’的隶属函数平均值最大,抗旱性最强。而Da99菌株与‘陇豌6号’共生后在充分和轻度水分胁迫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但在重度胁迫下,Da99菌株与定豌8号表现出更强抗旱性。因此,在水分胁迫下接种两种根瘤菌均可提高豌豆的抗旱性,且15735菌对两种豌豆的抗旱性效应强于Da99菌,同时15735菌与‘定豌8号’更匹配,表现出更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土壤筛选紫花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西北地区土壤试管栽培法对12株不同地区来源的根瘤茵和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品系)进行接种效果的研究,旨在使筛选结果尽量接近实际生产环境,筛选出符合实际效果的高效共生菌株。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根瘤菌之间表现出共生效果的多样性。绝大多数接种根瘤菌的紫花苜蓿在总瘤数、有效瘤数、地上部干质量方面与不接种的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7%~240%,10%~367%,7%~150%。根瘤菌与紫花苜蓿品种之间存在着互作关系,且受土壤因子尤其是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初步筛选出的与2个紫花苜蓿品种(品系)最佳共生匹配的根瘤菌菌株分别是:中苜一号的73317,01006,01055;金皇后的83092,01006,01055。  相似文献   

17.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的基因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燕  吕德杨 《草地学报》1996,4(2):116-120
本文报道了豆科植物简单有效的转化再生实验系统。百脉根子叶外植体被含发根性Ri质粒载体的发根农杆菌感染,该载体带有一个upt-Ⅱ基因和一个甘露碱合成酶基因,在含卡那纱的筛选培养基上,外植体能诱导出毛根,并不断生长,毛根诱导频率为45.5%。切取毛根根段在筛选培养基上培养,毛根能膨大,并分化再生成苗和植株,其再生率为767.9%。抗性植株形态正常,浅层根系发达,DNA斑点杂交与Southern杂交证明  相似文献   

18.
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是一种广为分布的优良野生豆科饲草植物。为了发掘贵州岩溶山区天蓝苜蓿特定的根瘤菌资源,筛选获得固氮促生能力强、寄主识别范围广的高效抗逆天蓝苜蓿根瘤菌,从贵州省19个县(市)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采集天蓝苜蓿根瘤样品,经分离、纯化、菌体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获得69个根瘤菌保存菌株。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分属6属25种,其中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的分布频率高达55.71%,为优势属,草木樨中华根瘤菌(S.meliloti)分布频率达到38.51%,为优势种。选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天蓝苜蓿根瘤菌28株,采用百脉根盆栽回接方法,结合菌株固氮酶活性的测定,筛选出优良促生固氮根瘤菌9株,其中5个菌株的酶活力及植物促生效果与另外4株的差异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为最优促生根瘤菌。本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草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共生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9.
AM真菌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两类共生菌,提高苜蓿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为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病原菌以及两两组合。与对照相比,AM真菌降低紫花苜蓿萎蔫和根腐病发病率80.13%(P<0.05)。AM真菌和根瘤菌互作促进苜蓿养分吸收、叶绿素合成,互作处理较对照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值)提高61.85%,茎叶N含量提高26.5倍、P含量提高54.3倍,紫花苜蓿茎叶干重提高23.4倍(P<0.05)。AM真菌促进了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较对照根瘤数多111.73%;AM真菌与根瘤菌二者互作,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养分吸收,降低了紫花苜蓿发病率,同时显著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相关生化指标。互作处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41.05%,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33.9%,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浓度23.32%,木质素(lignin)16.92%,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 2O 2)浓度分别降低26.68%,9.63%和25.2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24.57%。综上所述,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互作,可有效减轻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发生,二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