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验旨在检测牦牛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基因多态性,评估基因突变对牦牛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丰富牦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5'UTR和内含子4突变,结合甘南牦牛乳品质测定,评估基因突变对其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LF基因5'UTR检测到c.-568 G>A的突变,等位基因A1和基因型A1B1频率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内含子4检测到c.499+56 C>A突变,基因型A2B2频率最高,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A2为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优势等位基因,而B2为西藏牦牛优势等位基因;各类群牦牛检测区域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25~0.50,属中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甘南牦牛LF基因突变影响部分胎次甘南牦牛乳品质性状,其中5'UTR第2胎基因型A1A1和A1B1个体无脂固体物质百分含量显著高于B1B1个体(P<0.05);内含子4第3胎基因型A2B2和B2B2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A2A2型个体(P<0.05),第4胎基因型B2B2个体的乳脂率显著低于A2A2和A2B2型个体(P<0.05)。以上结果表明,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存在多态性,甘南牦牛LF基因5'UTR、内含子4突变分别影响无脂固体物质含量和乳脂率,可以作为潜在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静原鸡极长链脂肪酸延伸酶蛋白2(elongation of very-long-chain fatty acids 2,ELOVL2)基因的遗传特性,确定核苷酸的变异位点,本研究采用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对静原鸡ELOVL2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静原鸡ELOVL2基因外显子6无多态性,内含子2和6呈中度多态。在ELOVL2基因内含子2扩增片段上共检测到5种基因型:A_2A_2、B_2B_2、C2C2、D2D2和A_2C2,4种等位基因:A_2、B_2、C2和D2,其中A_2为优势等位基因(0.62),A_2A_2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0.54);3个SNPs位点:g.63372228+4918GA的转换、g.63372228+5024TC的转换和g.63372228+4928CA的颠换。在E2e6I6扩增片段上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A_1A_1、B_1B_1和A_1B_1,2种等位基因:A_1和B_1,其中A_1为优势等位基因(0.67),A_1A_1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0.54),等位基因B_1存在g.63388000+748GC的颠换。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静原鸡ELOVL2基因内含子2、6遗传纯合度均较高,且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静原鸡ELOVL2基因内含子2和6序列突变较高,且呈中度多态,表现出纯合子优势,外显子6上无突变。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静原鸡ELOVL2基因的遗传特性,试验采用PCR-SSCP技术对静原鸡ELOVL2基因内含子4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ELOVL2基因内含子4扩增片段上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3种等位基因、2个SNPs位点。其中A和B为优势等位基因(0.47),基因型AB为优势基因型(0.42);静原鸡ELOVL2基因内含子4遗传纯合度与杂合度基本相同,且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说明静原鸡ELOVL2基因内含子4序列突变程度较高且呈中度多态,杂合子或纯合子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崔鑫  刘信宝  李志华 《草地学报》2015,23(2):394-400
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单独青贮与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品质的差异,将二者按6种不同鲜草质量比10:0 (A10B0), 8:2 (A8B2), 6:4 (A6B4), 4:6 (A4B6), 2:8 (A2B8), 0:10(A0B10)进行青贮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pH和氨态氮(NH3-N)含量混合青贮相对于紫花苜蓿单独青贮显著降低,A4B6, A2B8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 <0.05).混合青贮处理A8B2, A6B4, A4B6粗蛋白(CP)及可溶性蛋白(SOLP)含量均显著高于单独青贮处理,各处理的非蛋白氮(NPN)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A4B6和A2B8能更好地保存中性洗涤不溶蛋白(ADIP).A2B8的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容易降解部分PA+PB1含量最低,瘤胃中缓慢降解部分PB2+PB3最高,蛋白质组成最优,但A4B6粗蛋白总量明显高于A2B8(P <0.05).紫花苜蓿和多花黑麦草混合青贮质量比为4:6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讨解耦联蛋白1(UCP1)基因核苷酸变异对绵羊生长性状的性别差异和胴体性状的影响,以期能够筛选出可以提升绵羊生长及胴体性状的核苷酸变异,为提高绵羊相关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材料。以9个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用PCR-SSCP方法检测不同性别绵羊中UCP1基因内含子5区和外显子6区变异。利用Minitab 16.0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内含子5区等位基因与不同性别绵羊生长性状、公羔胴体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绵羊UCP1基因内含子5区和外显子6区共检测到8个核苷酸变异,其中位点c.910 G/A突变导致p.Ala304Thr氨基酸变异。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内含子5区等位基因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存在性别特异性,母羔中携带等位基因A1的群体较缺失群体具有较低的初生重(P<0.05),公羔中携带等位基因C1的群体较缺失群体具有较高的断尾重(P<0.05),未发现其他等位基因与羔羊的生长性状存在性别特异性。胴体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携带等位基因A1的群体具有较低后腿瘦肉量、腰部瘦肉量和较高的肩部瘦肉比例(P<0.05),携带等位基因C1的群体具有较低的后腿瘦肉比例(P<0.05),其他胴体性状均没有发现与等位基因存在显著相关,基因型分析结果与等位基因分析结果一致。结果提示,UCP1基因对绵羊的生长性状影响具有性别特异性,且携带等位基因A1的公羔群体具有较低的胴体生产性状,为提高公羔胴体生产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对刈割高度与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刈割和施肥是豆禾混播草地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合理的留茬高度和氮磷配施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为探究不同留茬高度和施肥模式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河西走廊地区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和长穗偃麦草1∶1∶1建植的第3年豆禾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利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茬高度为主区,设置5 cm(A1)、8 cm(A2)、11 cm(A3)3个留茬高度,施肥模式为副区,设置不施肥CK(B1)、单施磷肥:150 kg P2O5·hm-2(B2)、低氮高磷:75 kg N·hm-2+225 kg P2O5·hm-2(B3)、氮磷平衡: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B4)、单施氮肥:150 kg N·hm-2(B5)、高氮低磷:225 kg N·hm-2+75 kg P2O5·hm-2(B6)6个施肥模式,在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初花期进行刈割,施肥方式为第1茬刈割后追施。结果表明:以A3B3(11 cm留茬高度和75 kg N·hm-2+225 kg P2O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高(19626 kg·hm-2);A2B2(8 cm留茬高度和150 kg P2O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低(14342 kg·hm-2)。提高留茬高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紫花苜蓿整体品质,提高禾本科牧草整体品质。增施氮肥的同时减施磷肥可有效提高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施用量过高会使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下降,最合理的氮磷配施模式为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综合产量和品质的结果来看,适当的磷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牧草营养品质。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各混播组分营养品质进行整体评价后得出:8 cm的留茬高度以及施150 kg N·hm-2+150 kg P2O5·hm-2的氮磷为适宜在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草地利用的留茬高度与施肥模式的组合。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高寒地区燕麦收获时含水量较高,环境温度较低,燕麦青贮品质不佳。本文为提高燕麦青贮品质,研究了自选乳酸菌发酵生物学特性,评价了麦麸和自选乳酸菌菌株对燕麦裹包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因素A,A0:0%麦麸;A1:30%麦麸;因素B,B0:对照;B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60 (LP160);B2:Lactobacillus brevis 248 (LB248);B3:商业菌。每个裹包50 kg,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自选菌株LP160和LB248在模拟冻融(20℃/-5℃)条件下生长迅速、产酸快。燕麦裹包青贮60 d后,添加麦麸后青贮干物质、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显著增加(P<0.01),添加乳酸菌后青贮pH和氨态氮显著降低(P<0.01),其中A0B1组发酵品质最优,A1B1组营养品质最...  相似文献   

8.
张永亮  滕泽  张玉霞 《草地学报》2023,(12):3744-3749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1)和交叉(A2)混播两种方式和8个紫花苜蓿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1,B2,B3,B4,B5,B6,B7和B8)建植混播草地,通过测定头茬禾草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和关键酶活性,探究混播方式和苜蓿密度对混播禾草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方式对禾草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SS)、淀粉(Starch, S)、总糖(Total sugar, TS)、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 SP)含量具有显著性影响,A2处理高于A1(P<0.05)。苜蓿混播比例对禾草SS、S、TS、SP、游离氨基酸(Free amino acid, FAA)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小型机械在丘陵山区播种苦荞的农机农技配套技术,以酉荞5号(中抗倒伏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6和2017年秋季,利用播种深度2(A1)、3(A2)和4 cm(A3),播种量16.8(B1)、33.6(B2)和50.4 kg·hm-2(B3),施肥量150(C1)、300(C2)和450 kg·hm-2(C3)三因素三水平设计L934正交试验,研究9个处理水平对苦荞倒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苦荞倒伏影响表现为播种深度>播种量>施肥量,随播种深度的增加,倒伏时期后移,3 cm播种深度苦荞倒伏级别和倒伏率最小;随播种量、施肥量的增加倒伏级别和倒伏率都增大。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长度、茎粗、鲜重和抗折力从盛花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对茎秆基部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随播种量的增加,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逐渐减小,第二节间长度先减后增;播深对茎秆第二节间长度影响大于播量和施肥量,随播深的增加,第二节间茎粗、鲜重和抗折力先增后减,第二节间长度先减后增;随施肥量的增加,第二节间长度、直径、鲜重和抗折力逐渐增加。从盛花期到成熟期茎秆基部第二节间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 4CL)、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活性先升后降,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对木质素含量、4CL、PAL、CAD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对产量、单株粒数和总株数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对千粒重的影响表现为播种量>施肥量>播种深度。随播种量的增加,总株数增加,单株粒数和千粒重减少,产量先增后减;随播种深度的增加,产量、单株粒数和总株数先升后降,千粒重先减后增;随施肥量的增加,总株数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本试验条件下,丘陵山区苦荞小型机械播种A2B2C3处理(3 cm播种深度、33.6 kg·hm-2播种量和450 kg·hm-2施肥量)最佳。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密度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为退耕地“碳汇”功能评估提供依据。2008年在兰陵溪流域退耕草地设计对照区(A1)、莎草无凋落物区(B0)和莎草双倍凋落物区(B2),于2008-2015年每年3月底分层采集实验区0~30 cm土样,测定SOC密度值。结果表明,1) 农地退耕后,SOC的累积与分解平衡被打破,农地-草地演替过程中发生了“碳汇”作用,SOC达到新的平衡需12年,年碳汇速率为263.5 g/m2;2) 2008年SOC密度为B2(5504±245 g/m2)>B0(5476±267 g/m2)>A1(5392±306 g/m2),2015年变化为A1(6022±298 g/m2)>B0(5963±315 g/m2)>B2(5807±274 g/m2),植物种类和凋落物数量影响显著(P<0.05);3) 2008-2015年间,A1和B0区SOC密度持续增加,B2发生了波动性变化,下降之后又持续增加,A1更有利于SOC的积累;4)植物种类和凋落物数量主要影响0~20 cm层SOC密度的变化,20 cm以下影响不显著。农地、草地不同深度层SOC密度差异显著(P<0.05),农地-草地演替过程中,SOC年累积量差异显著,空间分布格局也由农地模式转变为草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刈割与施肥影响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性的生态学机理,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建植的混播草地为对象,设置3个留茬高度(5 cm(A1),8 cm(A2)和 11 cm(A3))和6个施...  相似文献   

12.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高凯 《草业学报》2020,29(11):91-101
氮磷钾施量、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下牧草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为豆禾混播草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采用2个间行混播比例(豆禾比2:2和1:2)和7个氮磷钾组合[N280P150K0(A1),N350P100K360(A2),N140P300K300(A3),N420P250K120(A4),N70P50K60(A5),N210P0K240(A6)和N0P200K180(A7)]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豆禾总产量以A2处理最高(11.68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1处理禾草产量(3.8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2处理苜蓿产量(8.6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A1,A5,A6,A7处理;缺氮(A7)处理全年禾草及豆禾总产量最低。氮肥及氮钾互作与豆禾产量、氮钾互作与苜蓿产量显著相关(P<0.05)。禾草、苜蓿及豆禾NPK偏生产力和吸收率随着NPK施量增加而逐渐下降,A5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缺钾(A1)和低钾(A5)处理苜蓿N利用率明显降低,缺磷(A6)和高磷(A3)处理禾草、苜蓿及豆禾K利用率明显下降。豆禾2:2混播全年苜蓿产量及豆禾总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1:2混播。豆禾2:2混播苜蓿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豆禾NPK偏生产力、N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高于1:2混播,禾草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P<0.01)低于1:2混播。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豆禾2:2间行混播,氮磷钾施量以N 140 kg·hm-2,P2O5 100 kg·hm-2,K2O 120 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张旭龙  吴振振  马淼 《草地学报》2016,24(4):849-853
为探讨入侵植物角果毛茛(Ceratocephalus testiculatus)种子的萌发特性,以温度、赤霉素(GA3)、硝酸钾(KNO3)和浓硫酸腐蚀时间(SACT)等为参试因素的正交试验来研究其种子萌发响应特性。预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角果毛茛种子萌发耗时长,萌发率低,处理14 d后才开始有种子萌发,28 d后的最终萌发率仅为10%左右,存在种子休眠机制。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个参试因素均能极显著地促进该种子萌发(P<0.01),处理7 d后种子陆续萌发,萌发处理14 d时发芽势可达68.89%,萌发处理28 d时最高发芽率可达83.33%,成功解除了角果毛茛的种子休眠。各参试因素对角果毛茛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的影响顺序相同,均为温度 >SACT >KNO3 >GA3。最有利于种子萌发率的因素水平组合为A3B4D4E5,即萌发温度为10℃,赤霉素浓度为150 mg·L-1,硝酸钾浓度为1.50 g·L-1,浓硫酸腐蚀时间为10 min;发芽势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3B3D2E4,即萌发温度为10℃,赤霉素浓度为100 mg·L-1,硝酸钾浓度为0.50 g·L-1,浓硫酸腐蚀时间为8 min。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沟垄集雨下青贮玉米叶片酶活性与水氮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于2019和2020年在甘肃环县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个种植密度(D1:6.0万株·hm-2;D2:7.5万株·hm-2;D3:9.0万株·hm-2;D4:10.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结果表明:1)在吐丝期和灌浆期,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N2、N3处理的灌浆期NR、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N0。2)饲草产量(干草和鲜草)随着密度升高而逐渐增加,N3处理的平均饲草产量最高,但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3)D3、D4处理的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UE)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biomass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B)显著高于D1和D2,且D3处理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grain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G)最高。N2、N3处理的PUE、WUEB、WUEG均显著高于N0和N1,且N2处理的WUEB、WUEG最高。4)D3、D4处理的植株氮含量小于D1,而氮吸收量、氮肥农学效率(nitrogen agronomic efficiency, AEN)和氮肥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显著高于D1。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氮含量与氮吸收量提高,而AEN和NUE则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叶片酶活性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所有处理中D3-N2的NUE、WUEG和WUEB最高,同时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该措施是一种适宜黄土高原地区青贮玉米种植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