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以皖江经济带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影响棉花种植面积的因素。结果证明:对皖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有积极作用的是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和农业机械总动力3个方面,其中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对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变动较为敏感;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农村替代性收入、化肥使用量和国外棉花进口量则对皖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动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农村替代性收入和国外棉花进口量的变动比较敏感。综合研究结果及近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分别从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提出扩大安徽省棉花种植面积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棉花生产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8—2011年相关数据,首先对我国棉花的生产能力概况进行简单描述,然后对影响我国棉花生产能力的因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波动较大,整体呈减少趋势;棉花总产量和单产增加趋势较为一致,总产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产水平的提高;棉花生产安全程度不高,自给率较低,供求矛盾突出,缺口较大;我国棉花实际产量与种植面积、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种子量存在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则表明了我国棉花实际产量与种植面积、成灾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短期误差修正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生产近况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3-2008年全国31个省(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农村劳动力、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农业投入情况等数据,进行了相关、偏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2001-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在不断增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玉米,水稻、小麦起到了稳产的作用;水稻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玉米单产的提高是近8年我国粮食总产增加的关键因子;乡村劳动力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治碱面积对我国粮食总产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突出粮食大作物,明确区域重点;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业关键投入"的今后我国粮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棉花种植方式和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JX013为材料,在湖南浏阳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000、36000、54000株/hm2)、不同种植方式(直播、漂浮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方式中,生育期随密度的增加而延长,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随密度增高而降低,单位面积总铃数、籽棉产量随密度增高而增加;在同一密度下,生育期以直播棉最短,株高、果枝数、单位面积总铃数、籽棉产量以直播棉最大;不同处理对棉花铃重、衣分、衣指、子指、纤维品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朱建强 《中国棉花》2008,35(7):33-33
棉花是酒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万 hm2左右.目前,棉花产量水平较低且不稳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施肥不合理.推广棉花配方施肥技术是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6.
棉花“矮密早”栽培的理论依据与高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矮密早”栽培是棉花高产、优质、低耗栽培的重要途径。我省1995年在都昌县丘陵旱地试种。1996年栽培面积达9万多亩,今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棉区“矮密早”栽培面积发展到用万亩。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棉花“矮密早”高产栽培面积必将木断扩大。1棉花“矮密早”栽培的概念棉花“矮密早’俄培,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适当增加棉花种植密度、矮化栽培、促进早熟,获得棉花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方式。其具体内容是:1.1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和产量。1.2矮化栽培通过综合利用水肥…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探索在枝江地区栽培技术措施条件下,棉花群体达到单株成铃率和单位面积总成铃数较高的最佳密度。2007年湖北省枝江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进行了棉花栽培密度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栽培的单铃重和单株铃数较高,适度密植的单位面积铃数较多,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为了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棉农经济收益,需要大力推广棉花微膜栽培。一、棉花微膜裁培是棉区种植业调整后增产增收的一条新路近几年我国棉花产量大幅度的增加,远远超过了国需民用,外销门路还没有打开,因此棉区的种植业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当压缩棉花面积,扩种其它作物,在调整的基础上,尽快提高棉花和其他各项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促使农村经济翻番。我县棉区1985年扩种的苎麻、薄荷、玉米、山药等都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黑龙港地区是黄淮海平原重要棉区之一,常年种植棉花700~800万亩,占河北省棉田面积近60%,其中生育期间不能灌溉的旱地棉田达70%。近年这部分棉田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年度间差异很大,稳产性较低,单产在50公斤皮棉上下徘徊。提高旱地棉花的单产对整个棉区的棉花产量有巨大的意义。几年来我们对旱地棉花的栽培  相似文献   

10.
恩施山区马铃薯与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加单位面积产值,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恩施州农户巧妙地将马铃薯与玉米、蔬菜进行立体种植,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方法为在海拔855m的地方采用双行玉米套种单行马铃薯,在玉米生育期内套种两季四季豆、一季白萝卜;对照为传统双行玉米套种单行马铃薯。试验结果为:立体种植模式马铃薯商品薯667m2产量达615.9kg,玉米产量达614.6kg,四季豆产量达1577.0kg,白萝卜产量达2755.0kg,667m2总产值达4149.4元,净产值达3044.9元,比传统种植模式的净产值增加509.7%。  相似文献   

11.
豫北植棉区麦后直播短季棉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棉争地矛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植棉本身费时费工以及河南绝大部分耕地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等因素导致当地植棉面积急剧下降[1-2]。小麦棉花两熟种植是应对棉花面积急剧下降的一种措施。小麦生育后期套种短季棉,可以增加短季棉生长季节、充分利用温度和光照资源,但不适应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地花生‖棉花间作系统群体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花生间作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和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花育25号和鲁棉研37号为试材,在0.25%和0.35%土壤含盐量条件下,研究不同花生棉花间作系统群体配置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土壤含盐量条件下,棉花行数相同时,随着花生株行配比增大,棉花、花生单位面积产量逐渐增加;花生行数相同时,随着棉花株行配比增大,棉花、花生单位面积产量逐渐降低。相同株行配比时,0.35%土壤含盐量棉花、花生单位面积产量较0.25%含盐量均降低。2种土壤含盐量条件下,当棉花‖花生不同株行配置为4:6时,2种作物幅宽相等,单位面积花生产量较单作降幅较小,分别为5.9%和11.4%,单位面积棉花产量较单作增幅较大,分别为23.2%和16.8%;花生产量较高,分别为3565.5kg/hm~2和2926.58kg/hm~2,棉花产量较低,分别为1966.5kg/hm~2和1788.0kg/hm~2,2种作物总产量较高,单位效益亦较高。棉花‖花生4:6等幅间作种植,年际间交替轮作,可作为棉花、花生复合种植技术的最佳株行配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秋粮作物之首。在我国现有的耕地中,玉米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5.玉米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以上.年总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hm^2,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主产区以及西南、西北的部分地区.年玉米产量达到1.2亿t.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都处于世界第2位;  相似文献   

14.
徐榕阳  马琼 《中国棉花》2016,43(10):7-12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产量最大的产棉区第一师的棉花种植现状为研究对象,对2000年之后的第一师植棉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产量和面积的时序演变规律;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第一师棉花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种植规模的相关模型,利用Stata 1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揭示第一师植棉户的适度种植规模。结果表明:土地面积的变化对植棉收入的影响较大,资本投入次之,劳动力投入最小;兵团第一师的棉花种植适度规模的下限为2.667 hm2;目前第一师已有75%左右的农户达到了此下限。大于2.667 hm2也可以作为兵团确定农户棉花适度种植规模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尉犁县棉花获得了大丰收,创造了该县植棉史上面积、单产、总产的最高记录,种植面积达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8%以上,平均皮棉产量达到每公顷1725kg.全县总产3.5万吨.该县棉花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2%,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8%来自棉花收入.  相似文献   

16.
以鲁单981(大粒型)、泉星2101(小粒型)两个不同粒型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灌浆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促进大粒型品种LD981灌浆前期单粒重的提高,但均不利于大粒型和小粒型品种在灌浆后期维持较高的粒重。种植密度对玉米单粒重的影响主要是缓增持续期、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所致,而平均灌浆速率对其影响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升高,直链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支链淀粉、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间作栽培的模式,以增加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较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三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较单作棉花可增加纯收入,棉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单位面积成铃数均增加;马克隆值变优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在棉花盛蕾期棉花叶面积指数三种模式均比对照提高,在棉花盛铃期及以后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因模式不同而有差别。棉花间作甘薯和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的籽棉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纤维品质较优,其生产优势较为明显,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2014-2016年连续3年对安徽省淮北生态区种植短季棉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棉花(短季棉)的单位面积总产出为18 245元·hm-2,高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等粮食作物。但种植棉花的物化成本为7 050元·hm-2,比种植玉米多3 000元·hm-2,比种植大豆多4 275元·hm-2;劳动力成本为18 900元·hm-2,比玉米生产多9 300元·hm-2,比大豆生产多11 700元·hm-2。种植棉花的纯利润为-8 575元·hm-2,比种植玉米纯利润低9 805元·hm-2,比种植大豆纯利润低10 630元·hm-2;种植棉花的投入产出比为1︰0.68,低于种植玉米或大豆的投入产出比。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总产出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顾家村五组村民张广荣,2009年种植棉花面积为0.7 hm2,其中屋后连片地植棉0.2 hm2.经测算,植棉的平均密度为21 735株/hm2,单株成铃61.0个,总桃数达到1 325 790 个/hm2,实收籽棉产量6 649 kg/hm2,成为湖北省有调查记录以来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第一的高产农户.  相似文献   

20.
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证明:(1)施用N肥能促进各生育时期拂株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增加LAI、改善棉株农艺性状、极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铃数和棉花产量;(2)在等N、P、K条件下,与单施无机N相比,绿肥 沼肥 化肥配施对于提高棉花单位面积总铃数和产量、增加棉株和各器官干物量、促进不同生育时期棉株各器官干物量合理分配、使棉花生育后期保持最后LAI并降低LAI衰减速度效果较好,绿肥 化肥配施次之,单施无机N肥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