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试验旨在分析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1B,BMPR-1B)基因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集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共381只个体的血样,通过PCR-RFLP技术检测BMPR-1B基因多态性,并用DNASta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利用Excel 2003软件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以及遗传多样性参数(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显示,新吉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白头杜泊羊BMPR-1B基因均不存在多态性;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具有多态性,存在3种基因型:++、B+和BB。杜×寒杂交羊(F1)χ2值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杜×寒杂交羊(F3)χ2值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的PIC分别为0.311和0.264,为中度多态。推测BMPR-1B基因不是新吉细毛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白头杜泊羊4个绵羊群体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但可作为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检测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绵羊群体共378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GDF9基因多态性;用DNAStar软件与I-TASSE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运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新吉细毛羊群体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15基因P1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AA、AC、CC,该突变为BMP15基因外显子1上58-60 bp 3个碱基(CTT)缺失,新吉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的χ2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间新吉细毛羊平均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GDF9基因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DD、DE、EE,其中新吉细毛羊仅有1种基因型:DD,该突变为GDF9基因外显子2上477 bp处T→C的转换,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除新吉细毛羊外其余5个群体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GDF9基因T477C突变不能作为新吉细毛羊多胎性状遗传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检测新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无角型)、东北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1)、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6个绵羊群体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的多态性,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绵羊群体共378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GDF9基因多态性;用DNAStar软件与I-TASSER软件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He)、纯合度(Ho)、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运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对新吉细毛羊群体BMP15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P15基因P1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AA、AC、CC,该突变为BMP15基因外显子1上58-60bp 3个碱基(CTT)缺失,新吉细毛羊、杜×寒杂交羊(F3)、白头杜泊羊的χ~2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不同基因型间新吉细毛羊平均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GDF9基因P2引物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6个群体共呈现3种基因型:DD、DE、EE,其中新吉细毛羊仅有1种基因型:DD,该突变为GDF9基因外显子2上477bp处T→C的转换,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除新吉细毛羊外其余5个群体χ~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说明GDF9基因T477C突变不能作为新吉细毛羊多胎性状遗传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法国夏洛莱羊与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杂交对其杂交后代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以法国夏洛莱羊为父本、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通过杂交试验初步研究对其杂交1代(F1)、回交1代(B1)体增重及毛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龄时,夏洛莱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F1代体重分别比B1代(试验2组)和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提高2.8%(P>0.05)和46.5%(P<0.01);6月龄时,体重分别提高4.0%(P<0.01)和28.6%(P<0.01);3月龄、6月龄时B1代(试验2组)的体重分别比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对照组)提高42.5%(P<0.01)、23.7%(P<0.01)。在产毛量方面,夏洛莱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F1代的产毛量与B1代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相比,夏洛莱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F1代、B1代的产毛量分别极显著降低了20.4%(P<0.01)和20.1%(P<0.01);从增重和产毛总的经济效益来看,与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相比,夏洛莱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F1代和B1代总的经济收益分别提高了14.80%、10.88%。因此,法国夏洛莱羊与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杂交可用于杂交优势生产羊肉,但不宜用于羊毛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为了检测在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羊及陶×寒F1、F2代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采用PCR-RFLP、PCR-SSCP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陶×寒F1和F2代群体中均未检测到BMP15基因,编码序列第718位碱基处发生了FecXG(B2)突变,与贝尔克莱绵羊和剑桥绵羊相同,说明BMP15 B2突变在这4个绵羊群体中的自然发生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6.
绵羊7号染色体46843356位点多态性与尾脂沉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绵羊7号染色体上46843356位点多态性与绵羊尾脂沉积的关系,以尾型极端差异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细毛羊以及萨福克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检测该位点在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46843356位点在尾脂沉积能力较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以AA基因型为主,而尾脂沉积能力强的阿勒泰羊群体则以GG和GA基因型为主,阿勒泰羊和小尾寒羊G/A等位基因频率比值为2.48和4.22,分别是萨福克羊的83倍和141倍。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阿勒泰羊和小尾寒羊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以上结果提示,绵羊7号染色体上46843356SNP位点在脂尾(臀)与瘦尾绵羊群体中存在较大差异,可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应用于高、低脂绵羊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7.
高寒牧区不同杂交组合羔羊生产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展绵羊多项利用,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的肉、毛生产力,引进特克塞尔羊、白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邦德羊和澳洲美利奴羊种公羊,以本地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开展了多项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杂种后代从初生到周岁,长势明显高于当地甘肃高山细毛羊;特克塞尔羊在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肉用性能方面效果最明显;澳洲美利奴羊在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毛质方面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杜寒绵羊的多胎机制,本试验在山西省某养殖场采集了87只经产杜寒母绵羊的耳组织,选取骨形态发生蛋白15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B, BMPR-1B)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PCR-RFLP法,结合母羊产羔数与所产羊羔初生重,分析其与杜寒绵羊多胎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杜寒绵羊的BMPR-1B基因在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A→G突变,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G和GG,A等位基因频率(0.5230)略高于G等位基因(0.4770),A为优势等位基因;AG基因型频率(0.5172)高于GG(0.2184)和AA(0.2644)基因型,AG为优势基因型。χ2适合性检验显示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BMPR-1B基因第864位碱基未发生突变。杜寒绵羊的BMP15基因不存在V31D和S300G位点突变。在该群体中,BMPR-1B基因A746G位点GG、AG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1),羔羊初生重在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BMPR-1B基因是影响杜寒绵羊繁殖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对杜寒绵羊进行辅助育种,初步排除BMP15基因突变对杜寒绵羊多胎性能影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种绵羊皮肤毛囊中角蛋白关联蛋白8-1(keratin associated protein 8-1,KAP8-1)基因相对表达量,从而明确KAP8-1基因对绵羊皮肤毛囊发育的调控作用。采用Real-time PCR SYBR GreenⅠ染料法,测定KAP8-1基因荧光定量Ct值,所得结果采用2-△△Ct法计算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组、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小尾寒羊(♀)组、杜泊羊(♂)×小尾寒羊(♀)组3个品种羊皮肤毛囊内KAP8-1基因均有表达,且三者相对表达量的比值为7.56∶2.19∶1。说明KAP8-1基因对皮肤毛囊发育、羊毛品质差异均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且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KAP2基因在不同绵羊群体的多态性,本次试验利用PCR-SSCP的方法,分析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和小尾寒羊的基因型和突变位点,并对KAP2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新吉细毛羊基因序列第292位点处发生T→C的突变,绵羊群体基因型可分为AA、AB、BB基因型;A基因频率中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3261、0.3696、0.5217,B基因频率中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6739、0.6304、0.4783,AA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2609、0.3043、0.3913,AB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1304、0.2174、0.2609,BB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6087、0.4783、0.3478。结论:绵羊群体分为AA、AB、BB基因型,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胰高血糖素样肽-2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2 receptor,GLP2R)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选用68只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和102只杜泊羊×小尾寒羊的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方法寻找GLP2R基因外显子11序列的突变位点,根据测序结果分析该突变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及卡方适合性检验、纯合度(Ho)、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显示,绵羊GLR2R基因外显子11处存在C/T突变,存在3种基因型:CC、TC和TT,2种等位基因:C和T,其中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群体中,T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在杜泊羊×小尾寒羊群体中,C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2个群体中C均为优势等位基因。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2个群体的C/T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C/T突变位点在群体内变异较小且处于中度多态(0.25 < PIC < 0.5),有一定遗传学意义。不同基因型肉质性状差异结果显示,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TC基因型剪切力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T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高于CC和TC基因型(P<0.05);杜泊羊×小尾寒羊CC基因型剪切力显著高于TC和TT基因型,T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高于CC和TC基因型(P<0.05)。本研究在GLP2R基因外显子处发现C/T突变,可能是影响肉质性状的潜在位点,是否能够作为遗传标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绵羊雌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4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GenBank发表的人、鸡、大鼠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基因外显子4的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 SSCP技术分析ESR基因外显子4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和湖羊)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特克塞尔、中国美利奴、考力代和杜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ESR基因的此对引物扩增片段在所检测的6个绵羊品种中均不存在PCR SSCP多态性,说明所检测的ESR基因外显子4序列比较保守,该区域可能不是影响绵羊高繁殖力的功能结构域。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杜泊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与乌珠穆沁羊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在相同饲养环境下,试验分别选择同年龄的杜泊公羊、德国肉用美奴公羊与乌珠穆沁母羊杂交,对杜×乌组合、德×乌组合与乌×乌组合的后代(F1)羔羊的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杜×乌组合、德×乌组合F1代羔羊的初生体重、1月龄体重、3月龄体重和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乌×乌组合的后代(F1)羔羊同月龄体重(P<0.05);杜×乌组合F1代羔羊的初生重、1月龄体重、3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德×乌组合,但6月龄体重两组合差异不显著。屠宰性能结果表明,杜×乌组合、德×乌组合F1代羔羊在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乌×乌组合(P<0.05);胴体率和净肉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由该试验可以得出,杜泊公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公羊与乌珠穆沁母羊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均表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二者均可作为优秀的良种公畜杂交改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当地羊,以提高杂交羊的产肉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助力当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杜泊和道赛特4个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对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第2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FABP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939(A/G)、980(G/A)、1013(A/C)和1018(T/C)4个SNP位点,表现出AA、AB、BB 3种基因型;在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和杜泊群体中,BB型为优势基因型,在道赛特群体中,AB型为优势基因型;经χ2检验后,4个绵羊品种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细毛羊、杜泊和道赛特3个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处于0.25和0.50之间,为中度多态,小尾寒羊为低度多态(PIC<0.25);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5.
以控制Belclare和 Cambridge绵羊高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基因在中国部分绵羊品种 (蒙古羊、内蒙古细毛羊、呼伦贝尔羊、中国美利奴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突变位点对绵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绵羊品种中均检测到BMP15的突变,检测到的BMP15突变在4个绵羊品种中均呈现3种基因型.这表明BMP15基因外显子Ⅰ中虽然存在突变位点,但这一突变位点对绵羊繁殖力高低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杜泊羊,小尾寒羊及其杂一代羔羊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杜寒杂一代的初生重较纯种杜泊羊和小尾寒羊分别提高了22.27%、34.03%(P<0.01)。其60日龄平均日增重小尾寒羊增加117g(P<0.01)。从出生到周岁的体尺测定结果表明,杜寒杂一代的胸围比纯种杜泊羔羊、比小尾寒羊羔羊分别提高了0.13cm、2.57cm,差异显著(P<0.05)。杜寒杂一代初产母羊的产羔率比纯种杜泊羊初产母羊的产羔率提高了36.32%。5月龄杜寒杂一代比同龄小尾寒羊的屠宰率高2.6%,净肉率提高10.9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FecB基因对杜寒杂交母羊产羔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杂交羊横交固定母羊群体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横交固定代次母羊的FecB基因,测定并比较不同FecB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指标。[结果] 在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群体中均检测出BB型、B+型、++型3种基因型,横交固定代数越高,群体中纯合型BB基因型频率越高。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三代BB型母羊的平均产羔数显著(P<0.05)高于相应横交固定代次的B+型母羊,并且随着群体中BB基因型频率的增加,母羊平均产羔数呈升高趋势。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母羊的平均产羔率低于小尾寒羊母羊,而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的平均产羔率高于小尾寒羊母羊以及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母羊。后代初生生产性能方面,B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的初生重显著(P<0.05)低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二者的初生体高、体长、胸围差异不显著(P>0.05);后代断奶生产性能方面,B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的断奶重、体长、胸围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差异不显著(P>0.05),体高显著(P<0.05)低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结论] FecB基因对杜寒杂交母羊产羔性能影响显著,在多羔母羊选择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