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制备氟苯尼考纳米乳并了解其抑菌效果,本试验进行了处方筛选、物理性质考察、抑菌圈试验,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在多种油相中的溶解度,确定最佳油相;再以乳化剂-助乳化剂(Smix)体积比Kv值及Smix-油相体积比为考察指标,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利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类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微观形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度分布、Zeta电位;采用离心及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经抑菌圈试验观察氟苯尼考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微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橄榄油为最佳油相,EL-40为最佳乳化剂,丙三醇为最佳助乳化剂,优选的Smix体积比Kv值为2.0,Smix-油相体积比为8∶2。氟苯尼考纳米乳最佳处方组成为:氟苯尼考120mg,N,N-二甲基甲酰胺0.1mL,橄榄油2mL,EL-40 5.7mL,丙三醇2.3mL,水6mL。氟苯尼考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外观呈球形,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28nm,粒径呈正态分布,Zeta电位为-0.454mV,经离心试验及长期试验样品稳定,对4种常见菌体外抑菌效果强于同浓度氟苯尼考溶液。本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可行,且纳米乳稳定,抑菌效果良好,在畜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妥曲珠利纳米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选用液体石蜡、乙酸乙酯、大豆油、IPM、油酸为油相,RH-40、EL-40、OP-10、吐温-80、司盘-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1,2-丙二醇、异丙醇、丙三醇、PEG-400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制备妥曲珠利纳米乳的最佳处方.结果表明,油相为乙酸乙酯、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可形成纳米乳.优化处方为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水相=2∶1∶2∶5,增溶剂添加量为10%,在该处方下制备的妥曲珠利纳米乳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制备恩诺沙星纳米乳并确定其抑菌效果,试验采用低能乳化法中的相转变法制备恩诺沙星纳米乳,对制备的恩诺沙星纳米乳进行了乳液类型的判定、形态观察、粒径分布测定,研究存放时间、存放温度对制备的恩诺沙星纳米乳外观状态及粒径的影响,以及测定恩诺沙星纳米乳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聚氧乙烯蓖麻油-40 (EL-40)为表面活性剂、乙酸为助表面活性剂,纯化水为水相制备的水包油(O/W)型恩诺沙星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电镜下观察恩诺沙星纳米乳粒子呈圆球形,分布均匀,不粘连;粒径范围为10~100 nm,粒径大小在纳米乳标准范围内,乳液多分散系数(PDI)为0.192;8 000 r/min离心15 min不分层,乳液性质稳定;10%恩诺沙星纳米乳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72,2.71,3.82 cm, 10%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为2.73,1.30,2.84 cm, 10%恩诺沙星溶液为3.55,2.56,3.64 cm; 10%恩诺沙星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抑菌效果较好,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0.062 5μg/mL,对大肠...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氟苯尼考口服溶液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试验采用乳化法制备了氟苯尼考纳米乳,并对其纳米乳类型、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氟苯尼考纳米乳体外抑菌活性及临床中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为水包油结构纳米乳,性状为淡黄色均一澄明液体;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乳为均匀球形,测得粒径分布范围为35~95 nm,平均粒径为60 nm。在高速离心试验、光照试验及水稀释试验条件下,氟苯尼考纳米乳未见分层和沉淀析出现象。在体外抑菌试验中,氟苯尼考纳米乳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在临床治疗鸡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疾病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说明制备的氟苯尼考纳米乳性质稳定,体外抑菌活性较强,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优选处方的方法,制备了甘草黄酮纳米乳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以EL-40、Span-80为表面活性剂,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组成混合溶液,以甘油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甘草黄酮纳米乳,将甘草黄酮纳米乳应用高温、高湿、恒温加速试验检验其稳定性。[结果]纳米乳处方为:0.2 g甘草黄酮、1.2 g EL-40、0.3 g Span-80、0.5 g甘油、0.5 g IPM、4.0 g蒸馏水,经试验验证甘草黄酮纳米乳仍为澄清透明纳米乳状液,未出现分层现象,性质稳定。[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纳米乳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头孢泊肟酯与牛至油在纳米水平的联合药效,首次制备复方头孢泊肟酯纳米乳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及急性毒性研究。在传统纳米乳制备方法筛选初步处方基础上,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优处方。以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以抑菌圈直径和纳米乳稳定常数Ke为考察指标,选择头孢泊肟酯和牛至油质量分数比(A)、纳米乳水相pH(B)、乳化温度(C)作为考察因素;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耐受剂量法并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针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最优处方为头孢泊肟酯0.33%、牛至油2.67%、1,2-丙二醇1.13%、EL-40 22.51%、蒸馏水73.36%,纳米乳pH值为6.17;与原料药相比,受试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差异显著(P0.05);小鼠经口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 800mg·kg-1,为低毒级药物,无肾、肠毒性,但可引起肝轻微病理损伤。结果表明,牛至油在纳米水平提高了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奇异变形杆菌、巴氏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对头孢泊肟酯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制备具有亲水段聚乙二醇(PEG)修饰的氟苯尼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筛选出其最优处方并对其进行评价,试验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以PEG4000-PLGA作为载体材料制备PEG修饰的氟苯尼考PLGA纳米粒(FF-PEG4000-PLGA NPs),通过单因素考察,以乳化剂聚乙烯醇(PVA)浓度、药脂比、油/水相体积比和氟苯尼考浓度为考察因素,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选出最优处方,以葡聚糖凝胶法测定包封率,并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制备FF-PEG4000-PLGA NPs的最佳工艺为PVA浓度1.5%,氟苯尼考浓度0.8 mg/mL,药脂比(氟苯尼考∶PEG4000-PLGA)1∶5,油水相体积比1∶8,此时包封率为(81.04±1.04)%,处方的重现性较好且工艺稳定可行。在体外药物释放试验中,FF-PEG4000-PLGA NPs释放速率明显较氟苯尼考慢且平稳,后期可持续平稳释放至9...  相似文献   

8.
研制一种以纳米乳为载体的新型罗红霉素制剂。通过伪三元相图确定最佳配方;通过温度、光稳定性、加速离心、HPLC试验考察其稳定性;通过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分布;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考察其药效。罗红霉素纳米乳由乙酸乙酯、Tween-80、乙醇、罗红霉素、蒸馏水组成;各种稳定性试验证实纳米乳体系稳定;平均粒径10.6 n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副鸡嗜血杆菌MIC值分别为≤0.125、≤0.125和4μg/mL。结果表明,罗红霉素纳米乳是一种质量稳定、抑菌效果好的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氟苯尼考纳米凝胶对新疆南疆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试验从新疆南疆地区某奶牛场的乳房炎患病奶牛乳样中分离纯化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生化试验、PCR扩增及测序等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并通过比较氟苯尼考原料药、氟苯尼考纳米凝胶和氟苯尼考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抑菌圈直径(DIZ)、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抑菌曲线分析氟苯尼考纳米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从乳样中分离到一株细菌,该分离株革兰氏染色、镜检后呈蓝紫色并排列成葡萄串状,触酶、血浆凝固酶和甘露醇发酵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其基因组DNA中能扩增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16S rDNA基因序列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似性为99.7%,判断该分离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氟苯尼考原料药、氟苯尼考纳米凝胶和氟苯尼考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株均产生抑菌作用,DIZ大小为氟苯尼考纳米凝胶>氟苯尼考注射液>氟苯尼考原料药,均表现为高度敏感,其中氟苯尼考纳米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株的DIZ均显著高于氟苯尼考原料药和氟...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制备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纳米乳及质量评价.以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为原料采用低能法制备纳米乳,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处方.结果 表明:筛选本制剂最优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丙三醇∶吐温80∶水为0.5∶1∶2∶10;含药纳米乳的平均粒径值为(45.06±2.47) nm,Zeta电位为-6.11 mV,将纳米乳...  相似文献   

11.
新型兽用纳米乳载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氟苯尼考纳米乳(FFNE)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本试验以氟苯尼考溶液(FFSol)为参比制剂,以30 mg/kg剂量给大鼠灌胃和肌内注射给药,分别于给药后0.5、1、2、4、8、12、24、36、48、72 h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氟苯尼考含量,利用DAS 2.0软件计算房室模型与非房室模型条件下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在两种给药方式下,FFNE与FFSol在大鼠体内均符合二室模型。灌胃给药后,FFNE与FFSol在房室模型条件下AUC(0-∞)分别为1 085.047和2 176.490 mg/L·h,半衰期分别为10.566和13.687 h,FFNE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87.4%。肌内注射给药后,FFNE与FFSol在房室模型条件下AUC(0-∞)分别为1 530.55和3 243.338 mg/L·h,半衰期分别为7.533和13.335 h,FFNE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11.9%。结果表明,FFNE通过灌胃和肌内注射给药在大鼠体内分布较广,灌胃相对肌内注射吸收差,消除快。将氟苯尼考制成纳米乳剂后促进了氟苯尼考的吸收,氟苯尼考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Nano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medicine have seen a tremendous growth in the past decade and are being employed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lipophilic substances, such as florfenicol.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the formulated oil‐in‐water florfenicol‐loaded nanoemulsion (FF‐NE). FF‐NE and florfenicol control (Nuflor®) were administered to the pigs at a dose of 20 mg/kg. Nanoemulsion formulation of florfenicol was highly influenced in vivo plasma profile. The in vivo absorption study in pigs indicated that Cmax (14.54 μg/m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FF‐NE, 3.42 times higher than the marketed formul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formulated nanoemulsion was up to 134.5%. Assessment of bioequivalence using log‐transformed data showed that the 90% confidence intervals (90% CI) of Cmax and AUC0–∞ were 2.48–4.60 and 1.21–1.7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旨在制备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以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为考查指标,筛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最佳配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测定仪考查其微观形态和粒径,采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的类型;经光照试验、温度试验、高速离心试验考查纳米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的最佳配方为利福昔明1%、肉桂醛2.44%、聚乙二醇-2004.88%、聚氧乙烯醚-40-蓖麻油19.51%、蒸馏水72.17%;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为水包油型(O/W),可以无限稀释;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乳呈圆球形,无粘连,平均粒径为11.8nm;光照试验、温度试验、长期试验显示,纳米乳稳定性良好。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质量可控,为利福昔明广泛应用于畜禽肠道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制备复合维生素纳米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处方,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及稳定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3、维生素E醋酸酯的含量。结果显示,制备的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为黄色透明液体,乳滴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9.8nm,在湿度75%,4、25、40、60℃条件下放置1个月,常温下放置3个月,体系澄清透明,未见分层、絮凝等物理变化。复合维生素纳米乳中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D3、维生素E醋酸酯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72、0.021、20.020g/L。结果表明,复合维生素纳米乳稳定性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复合维生素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一种适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变异株(Staphylococcus aureus small colony variants,SASCVs)引起奶牛乳腺炎感染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评价其对SASCVs菌株的抗菌活性。【方法】 通过对槲皮素(0.05、0.10、0.15和0.20 g)和替米考星原料药用量(0.2、0.3、0.4和0.5 g)及转速(500、1 000、1 500 r/min)、反应时间(0.5、1.0、2.0 h)、反应温度(25、50、75 ℃)、溶剂浓度(5.0%、7.5%、10.0%)进行考察,以外观性状为指标,筛选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最优配方和制备条件;以微观形态、沉降体积比、再分散性、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对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表征;通过琼脂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体外杀菌曲线,对比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对SASCVs菌株的抗菌活性,评价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的优势。【结果】 当替米考星为0.4 g、槲皮素为0.1 g、溶剂为20 mL 7.5%的聚乙二醇溶液,在转速为1 000 r/min、反应时间为1 h、反应温度为50 ℃时,所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最优,其溶液外观性状显示颜色清亮,无沉淀和絮状物;微观形态显示该混合物纳米粒分布均匀,颗粒大小一致;沉降体积比为1,再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741.9 nm,Zeta电位为-7.69 mV。替米考星标准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对SASCVs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4、1.51和1.38 cm,对SASCVs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1和2 μg/mL;体外杀菌曲线表明,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对SASCVs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本研究所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对SASCVs菌株具有较强杀菌能力,可为治疗由SASCVs菌株引起的奶牛乳腺炎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评价其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常用的9种抗菌药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筛选敏感抗菌药物,进一步选择小白鼠开展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观察抗菌药物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结果]在9种常见的抗菌药物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2种药物的MIC为1 μg/mL,MBC为2 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延胡索酸泰妙菌素,MIC为64 μg/mL,MBC为128 μg/mL。利用多杀性巴氏杆菌人工感染小白鼠,治疗试验与预防试验均设置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攻毒细菌)以及药物治疗或预防组(攻毒细菌+氟苯尼考);治疗试验获得氟苯尼考的保护率为78.6%,预防试验的保护率为84.6%。[结论]氟苯尼考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硫氰酸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处方,以期得到分散性好、粒径符合要求的明胶微球。本研究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以明胶浓度、油水比例、乳化剂浓度为自变量,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跨距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硫氰酸红霉素微球,且进行了优化处方的验证。结果显示,二项式模型拟合效果较多元线性回归要好,最佳优化处方为明胶浓度0.156g/mL、油水比例12∶2、乳化剂浓度0.03g/mL,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分散性好,平均粒径、载药量、跨距、包封率分别为12.51μm、21.28%、1.51和84.39%。体外释药特性研究表明,该微球符合一级方程规律,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成功建立了处方优化模型,且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研制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性能进行评价。采用三元相图筛选不同载药量的纳米乳,确定最佳载药量;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筛选纳米乳处方,考察了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电位、形态、pH、黏度等性能;分别采用透析袋法和Franz扩散池法比较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与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和透皮性能。结果显示,载药量为2.00%时,纳米乳区域最大、最稳定;获得的优选处方为聚氧乙烯蓖麻油 :二乙二醇单乙基醚 :油酸乙酯 :伊维菌素 :水=26 :12 :7: 2: 53;所得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18 nm;伊维菌素纳米乳在室温条件和4 ℃冰箱中保存1年仍稳定;其24 h皮肤累积渗透量和滞留量分别是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3.24和2.05倍。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便、稳定性好、透皮性能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葡萄糖氧化酶更加稳定,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对葡萄糖氧化酶进行纳米包裹。动态激光散射仪测定显示,包裹后粒径为(12.4±1.0)nm, Zeta电位为(+4.2±0.5)mV。通过冻融循环、长期储存和胰蛋白酶试验证明了包裹后的稳定性。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抗菌浓度为0.01 mg/mL。对新西兰大白兔细菌肿包治疗显示,包裹后的葡萄糖氧化酶较包裹前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抑菌效果,可作为新型抗菌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