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田间有无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能及越冬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秋眠型(1、3级)、半秋眠型(5级)及非秋眠型(7、9级)紫花苜蓿,从秋季至翌年春季无积雪和自然降雪条件下,分析苜蓿根系可溶性糖(WSC)、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含量以及越冬率。【结果】无积雪覆盖下,苜蓿根冠处平均温度最低达-20.74℃,土壤表层20 cm在-5~-10℃波动;覆雪下,苜蓿根冠处最低温度为-7.89℃,土壤表层20 cm处温度在大部分时间保持在-3℃以上,覆雪能提高苜蓿根冠及地表温度。无积雪覆盖下,半秋眠型以及非秋眠型苜蓿越冬率显著低于秋眠型苜蓿(P<0.05),随着自然降雪,各秋眠级苜蓿越冬率较无覆雪显著提高(P<0.05),半秋眠型以及非秋眠型(7级)苜蓿越冬率升高至85%以上,覆雪能显著提高高秋眠级苜蓿的越冬率(P<0.05)。根系保护物质含量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且在冬季保持较高的水平,覆雪下各秋眠级苜蓿根系WSC、SP、Pro、SOD和POD含量高于无覆雪,MDA含量低于无覆雪条件,积雪能显著提高各秋眠级苜蓿的抗寒性(P<0.05)。【结论】覆雪能显著提高高秋眠级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适宜在石河子地区种植的苜蓿为肇东和中苜2号(1、3级)。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物候期与热量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物候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为紫花苜蓿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有效积温法探讨了紫花苜蓿各生育阶段的下限温度,利用各生育阶段和各茬次的热量指标分析了7个不同秋眠性紫花苜蓿品种物候期热量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1)秋眠性苜蓿品种巨人201返青晚、开花晚、对温度要求较高;非秋眠性品种超级13R返青早、开花早、对温度要求较低;半秋眠性品种路宝、美国杂交熊、牧歌104和超级阿波罗居中。(2)紫花苜蓿从返青到分枝、从分枝到现蕾、从现蕾到开花、从开花到结荚的温度下限分别为(5.68±0.61),(13.95±1.78),(17.37±2.99)和(21.83±0.95)℃。(3)2004年紫花苜蓿一年刈割了4茬,前3茬在开花期刈割,第4茬在分枝末期刈割。全年刈草≥5℃总有效积温为4 570.91(d.℃),间隔时间236.57 d。其中,第1茬苜蓿从返青到刈草≥5℃的有效积温平均为1 036.21(d.℃),间隔时间为75.57 d;第2茬苜蓿需≥5℃的有效积温平均为1 163.80(d.℃),间隔时间为50 d;第3茬苜蓿需≥5℃的有效积温平均为1 515.50(d.℃),间隔时间为61 d;第4茬苜蓿需≥5℃的有效积温平均为855.40(d.℃),间隔时间为50 d。【结论】气温和紫花苜蓿的物候期关系密切,只有气温≥紫花苜蓿某一发育阶段要求的温度下限值,并且有完成该生育阶段所要求的≥5℃有效积温时,紫花苜蓿才能够顺利地完成该生长阶段的发育过程而进入下一生育阶段。  相似文献   

3.
低温和短日照是引起苜蓿秋眠的主要环境因子.本试验研究了降温与缩短光长对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品种生理特征变化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其与秋眠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缩短光长和降温互作处理对于苜蓿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显著(P<0.05)大于单一处理;缩短光长或降温使各个品种SOD、POD活性升高,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秋眠型品种阿尔冈金生理指标的变化受短日照影响更为明显.短日照和低温都是苜蓿生长的一种逆境,晦活性以及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与苜蓿秋眠性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解析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胡卢巴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胡卢巴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紫花苜蓿、扁蓿豆和黄花苜蓿有较广遗传基础,胡卢巴种质材料相对于紫花苜蓿种质材料与黄花苜蓿的亲缘关系更近。苜蓿属和胡卢巴属亲缘关系研究有利于对一些存在争议的中间过渡类型进行分类,但在对中间过渡类型分类时应找一个合适的"度",以鉴定存在争议的中间过渡类型属于胡卢巴属还是苜蓿属。[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一些植物材料中间过渡类型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解析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胡卢巴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胡卢巴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紫花苜蓿、扁蓿豆和黄花苜蓿有较广遗传基础,胡卢巴种质材料相对于紫花苜蓿种质材料与黄花苜蓿的亲缘关系更近。苜蓿属和胡卢巴属亲缘关系研究有利于对一些存在争议的中间过渡类型进行分类,但在对中间过渡类型分类时应找一个合适的"度",以鉴定存在争议的中间过渡类型属于胡卢巴属还是苜蓿属。[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一些植物材料中间过渡类型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植物学、形态学、生理生化变化及秋眠性等各方面揭示了紫花苜蓿的寒冷适应特点,并初步介绍了苜蓿抗寒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光泽县地处福建北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我县从1999年到2002年种植紫花苜蓿,平均亩产鲜草可达3200公斤。加强苜蓿病虫害防治是取得高产的关键所在。 一、紫花苜蓿在我县生长情况 紫花苜蓿在我县每年有两个休眠期:一是秋眠,在每年11月下旬至来年的3月初,但对秋眠级较低  相似文献   

8.
不同秋眠级别紫花苜蓿引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进行了不同秋眠级别 (2~ 9级 )的 13个紫花苜蓿品种引种试验 ,研究表明 :秋眠级别为 2的紫花苜蓿品种由于年产草量极低 ,不适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种植 ;而半秋眠型和秋眠型的品种产草量较高 ,均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秋眠级别为 7级的CS70D表现最突出 ,可年产干草约 112 6 7kg 6 6 7m2 ,从而为长江中下游集约农区紫花苜蓿产业化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云南苜蓿秋眠性评定技术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国标准秋眠性苜蓿品种(1~11级)为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研究苜蓿秋眠性在云南的评定技术标准。结果表明,在昆明测定苜蓿秋眠性应在11月初刈割,11月末或12月初测定其再生高度。秋眠性等级高的苜蓿品种在云南有较好的地区适应性,特别是在秋冬季具有较好的生长势和较高的产草量。引入秋眠性等级高的苜蓿品种是解决云南缺乏优质豆科牧草,特别是冬季优质牧草不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苜蓿秋眠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苜蓿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这种特性与苜蓿的耐寒性和生产性能有直接关系.秋眠级别是全美对苜蓿评价和商业化生产的第一评定指标.我国对苜蓿秋眠性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随着秋眠性测定方法的发明和分类标准的制定,在我国苜蓿研究中尽快引入秋眠性概念,按秋眠性对苜蓿进行分类,对我国的苜蓿区划和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调查试验研究表明:新疆野生“黄花”苜蓿普遍出现紫花、黄花、半紫半黄花及其它变异个体,以及这些变异株后代的分离现象。研究结果证明了黄花苜蓿群体中混生有多变苜蓿种。建议在新疆野生苜蓿分类的资源名录中、应把多变苜蓿种单独列出来。  相似文献   

12.
新疆苹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以21份新疆苹果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研究新疆苹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以期为新疆地方苹果品种可能是由新疆野苹果直接驯化而来的推论提供重要证据.[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SSR技术,通过DNA的提取、纯度与浓度检测,SSR扩增反应的程序和体系组成、引物选择、PCR扩增及数据分析等,探讨新疆苹果资源间亲缘关系.[结果]若以遗传相似系数0.63为阈值,可将新疆苹果21份地方资源聚类成3组,新疆野苹果和新疆地方苹果品种交叉分布,说明新疆地方苹果品种与新疆野苹果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遗传相似度高,亲缘关系很近.[结论]新疆地方苹果品种可能是由新疆野苹果直接驯化而来,或是长期育种杂交或栽培过程中遗传变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紫花苜蓿秋眠性的SSR标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紫花苜蓿秋眠性关联位点,为揭示紫花苜蓿秋眠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紫花苜蓿关联群体由75份321个四倍体紫花苜蓿基因型构成,其中中国紫花苜蓿品种每份材料选取6-8个基因型;其余材料每份选取3-4个基因型。利用紫花苜蓿基因组均匀分布的85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对321个紫花苜蓿基因型进行扫描。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对紫花苜蓿秋眠性开展调查,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及混合线性模型(MLM)2种方法,开展秋眠性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紫花苜蓿秋眠性表现出极显著的基因型、年际及基因型×年际互作效应。2014年,表型变异幅度为5.1-55.1 cm,平均值为22.4 cm,变异系数为45.5%。2015年,变异幅度在3.5-44.9 cm,平均为15.2 cm,变异系数为43.7%。秋季株高两年均呈现接近正态分布特征。广义遗传力为0.71。MLM模型很好的控制了紫花苜蓿秋眠性的假阳性关联。基于MLM模型,在2014年共找到12个显著关联的SSR位点,表型贡献率为2.42%-6.73%。2015年共找到11个,表型贡献率为2.45%-4.81%。在这些关联位点中,分布于Chr 2的m83_157、Chr 3的m525_230和m525_231、及Chr 4的m429_245,在两种模型及两年内均被重复检测到。【结论】通过两种模型发掘到4个与紫花苜蓿秋眠性显著相关的位点,经过验证后可以用于紫花苜蓿秋眠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4.
越冬紫花苜蓿根系性状与秋眠性的关系及其抗寒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秋眠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晚秋生长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根系是紫花苜蓿越冬的主要功能器官,秋眠性与其越冬具重要关联,但对于如何通过根系性状的越冬特征来实现抗寒效应,仍不清楚。文章中从根系性状越冬反应的角度,探究秋眠性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作用过程。【方法】采用11个标准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紫花苜蓿在中国适宜分布区中较为寒冷的中温带地区为例,通过标准主轴分析(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等方法,研究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各根系性状在越冬过程的差异化响应及其异速生长关系,进一步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等方法,研究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通过根系策略来实现其抗寒效应的关键作用因子。【结果】(1)随着秋眠性的减弱(即秋眠级提高),越冬紫花苜蓿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显著减小(P<0.05),秋眠性较强的紫花苜蓿具有增强储藏的表型特征,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则随着秋眠性的减弱而显著趋于增大(P<0.05),侧根数量与侧根的其他特性表现一定的权衡关系(P<0.05);(2)受秋眠级的影响,根系性状之间表现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主要表现在根颈入土深度、侧根位置、侧根数等性状之间,其异速生长斜率与1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根系性状在越冬期间对秋眠级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3)紫花苜蓿越冬率与秋眠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并非线性响应,而是呈现逻辑斯蒂曲线变化特征,1-5秋眠级趋于稳定在高越冬率水平(>95%),中间级别5-8级的越冬率逐渐急剧减小(50%-70%),9-11级在中高纬度难以越冬(<5%);(4)影响紫花苜蓿越冬率的正向贡献因子是根颈直径、侧根数(P<0.05),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因子的提高反而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P<0.05),根系直径等性状并非决定抗寒能力的主导因子。【结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根系性状表现出对越冬低温胁迫的差异化响应特征,不同性状具有异速生长关系;紫花苜蓿主要通过增加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来提高其抗寒性,并不取决于根系其他表型性状的绝对大小;越冬期间,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根系策略的适应性变化,是实现其抗寒效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来自新疆北疆地区17个野生黄花苜蓿种群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简单活力指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群间种子发芽动态曲线和日发芽数变化曲线存在明显的差异,发芽动态曲线表现出2个类型,日发芽数变化曲线表现为3个类型。各材料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简单活力指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采用系统分类法(最短距离法)可将17份供试材料在最短距离为1.10处划分为4个萌发类型。表明新疆野生黄花苜蓿经过长期的生态遗传分化在种子萌发特性方面形成了种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苜蓿属植物遗传变异和分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苜蓿属植物分类和遗传变异等文献的研究,阐述了应用遗传生态学、分子遗传学和种群遗传学原理,从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研究苜蓿属粒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苜蓿属植物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展苜蓿属植物资源研究的6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弱秋眠性紫花苜蓿饲用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个强秋眠性苜蓿品种为对照,对13个弱秋眠性苜蓿品种的叶茎比、蛋白质含量(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纤维素(C)、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弱秋眠性品种叶茎比均在69%以上, 粗蛋白含量平均为21.4%,IVDMD均达到了65%以上的水平。在本试验中,有4个苜蓿品种(Hunter River,德福,GT13R,路宝)的NDF和ADF含量达到了美国苜蓿等级1级标准的要求。在6个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指标中,ADF,NDF,C与IVDMD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①IVDMD(%)=95.569-0.698×NDF(%),r=-0.902,N=15; ②IVDMD(%)=88.198-0.595×ADF(%), r=-0.820,N=15;③IVDMD(%)=84.291-0.698×C(%),r=-0.844,N=15。其中,NDF对IVDMD的影响最大。13个弱秋眠性苜蓿品种产生泡沫平均值为33.6 mL/g,其中 Hunter River,GT13R,牧歌701和爱博产生的泡末体积小于30 mL/g,属于致膨胀病较弱的苜蓿资源。云南野生苜蓿地方品种——德钦苜蓿产生泡沫最多,超出其它品种8 mL/g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引进云南的13份弱秋眠性苜蓿品种具有较高利用潜力,可作为云南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和冬春优质牧草的重要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8.
新疆核桃8个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斌  田嘉  李疆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2):2180-2188
[目的]为进一步建立新疆核桃种质资源的分子指纹鉴定体系奠定基础,为制定新疆核桃资源的有效保育和利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新疆栽培与野生核桃资源间的系统关系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应用12对稳定、适用性好的SSR引物对新疆南北疆核桃的8个栽培及野生群体的230份样品进行扩增,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12对SSR标记揭示了新疆核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等位基因93个,平均多态性带比率96.77;,平均Nei多样性指数(H)0.315 1,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0.382 0.8个新疆核桃群体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分化较小,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172 0.估测的群体间基因流(Nm)为1.712 6,表明新疆8个核桃群体之间存在适度的基因交流,种子的传播或人为实生选种以及杂交育种可能是基因交流的主要原因.对新疆核桃8个群体的Nei多样性指数(H)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及多态位点百分比进行分析,表明和田实生核桃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伊犁霍城野生核桃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采用UPGMA方法进行供试核桃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8个群体被聚为两大类:和田、叶城及温宿等3个群体聚为一大类;而巩留、霍城、吐鲁番、哈密、鄯善等5个群体聚为另一大类,Mantel检测与UPGMA聚类均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新疆核桃有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揭示了新疆核桃属植物的遗传变异、群体扩散及其地理系统发育进化等方面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认为在进行遗传多样性保护和种质资源的保存时,应充分重视群体内不同类型个体的保存,同时也要在分布区不同区域内保存不同的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