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草原的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环境,推动该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了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论述了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了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内蒙古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内蒙古生态防线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内蒙古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资料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内蒙古生态防线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加大草原植被建设力度促进鄂托克旗草牧场良性循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对策。以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和治理退化草地为重点,大力加强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力度,全面发展舍饲养殖、禁牧、休牧、饲草料加工调制等技术措施,实行以草定畜,解决畜草矛盾,保护草原生态,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从而促进鄂托克旗基本草牧场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的经济社会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化水平不断地提高,伴随着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尤其是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在新时期,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必须从多个视角来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内蒙古草原保护和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寻找到保护和建设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生态环境问题及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客观上已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该文分析了青海省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指导思想以及必须坚持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荒漠草原退化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是,由于草地过牧、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日益严重,草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对人民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对内蒙古荒漠草原退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晓红 《野生动物》2009,30(3):169-172
宁夏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3处,总面积54.77万hm^2,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8.25%。通过不断的建设,使生态环境不断恢复,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比较单一,管理体制不顺,科研相对滞后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全面调查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基础上,以植被、土壤、气象、人畜为评价因子,运用数学方法并结合遥感技术,对2003~2005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标准及评价方法可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内蒙古草地资源、草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内蒙古草地资源及草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内蒙古与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在草地畜牧业中的最大差距不在畜牧养殖上,而在人工草地的发展还十分滞后,生产者及决策者对草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建议根据地区不同的降雨量,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198个草地样地地下生物量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等6个生态因子间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拟合方程,借助ArcGIS平台进行单因素插值,并通过插值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赋予各因素不同的权重,加权叠加估算,并综合插值出内蒙古草地地下生物量1 km×1 km栅格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草地地下生物量平均值为1364.06 g/m2,其中温性草原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最大,为1916.64 g/m2,温性荒漠类最小,为80.39 g/m2;草地地下生物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均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空间格局上,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草地地下生物量呈现由高向低过渡的趋势,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地区的地下生物量最高,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地下生物量较低;内蒙古草地植被地下生物量空间插值数据通过了检验,预测精度为66.62%。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草原植被长势MODIS遥感监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基于MODIS数据对我国2005年的草原植被长势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全国草原植被长势总体上比2004年略差,并呈现“前期较好、后期较差”的时间演变特征;长势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青海与四川交界区域、新疆天山北部等区域,总体长势差的区域则分布在内蒙古中部、西南地区,以及西藏西南高山草原等地区;重点省区草原长势变化各异,例如内蒙古总体长势与2004年接近,但时空分布不平衡,而西藏前期长势好于2004年同期,后期则差于2004年同期。  相似文献   

15.
王秀梅  董建军 《草地学报》2020,28(6):1711-1718
本研究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野外实测的地上生物量数据(aboveground biomass,AGB),分析了2009-2015年主要生长季5-10月内蒙古荒漠草原及典型草原AGB动态变化及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NDVI幂函数模型最佳模拟内蒙荒漠草原AGB,RVI对数函数模型最优模拟内蒙典型草原AGB;七年间荒漠草原平均地上总生物量为6.51 Tg,典型草原平均地上总生物量为36.94 Tg;2009-2015年主要生长季内蒙荒漠草原及典型草原AGB变化趋势呈现单峰曲线,生物量高峰出现在每年7,8月份,低值出现在每年10月份;AGB空间分布5-10月,以8月为节点随着季相变化南北交替推进;最后采用面板分析方法解释2类草原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荒漠草原降水贡献较大,典型草原气温贡献较大,因此水热动态假说对该格局解释最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TERR/MODIS,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草地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草原和荒漠草原4种代表性草地植被指数和草地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以2005年4-9月时间变化为例,较详尽地反映草地在其生长期内各个阶段植被指数和草地生物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反映草地牧草生长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草原蝗害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是内蒙古的生态主体,对维护全国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草原蝗害在内蒙古连年发生,对草地植被造成严重破坏。本研究对2006-2015年内蒙古草原蝗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防控对策。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蝗虫整体为害2010-2015年已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目前以点片状中、低密度分散发生为主;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蝗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印楝素(azadirachtin)、苦参碱(matrine)、烟碱·苦参碱(nicotine·matrine)、牧鸡牧鸭、自然天敌防控及生态治理效果明显,绿色防控技术得到优化,防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10年间累积应用面积733.3万hm~2,生物防治面积明显增大,生物防治比例显著提高,减灾收益9.9亿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建议草原蝗虫绿色防控应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完善预警体系、加大科研力度、强化生物防治,切实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点和问题,以实现草原蝗虫的绿色可持续防控。  相似文献   

18.
禁牧对巴林右旗天然草地生产力及植被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不同草地类型测定了未禁牧、禁牧当年以及禁牧4年后草地生产力和植被群落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禁牧能够明显提高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力;对天然草地的植被组成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植被-生境学分类(vegetation-habitat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VHCS)方法为基础的定性的中国草地分类系统,以及定量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CSCS)是我国常用的2大草地分类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因“草原”和“草地”概念的重叠、混淆和交叉,以及定性分类和定量分类的差异,造成了操作上的困扰,研究结果亦不便相互交流。本研究通过2大系统一级单位-“类”的分类指标、名称和属性的对比,分析了2个系统“类”的兼容性,建立了两者间的对应关系,并利用基本同期的CSCS分类图和数字化的中国草地资源图(VHCS),以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为例,在ArcGIS平台上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以广义草原或草地概念为基础的CSCS是一个大系统,兼容了以中国为例的VHCS分类系统;2)兼容VHCS的CSCS的类,两者在分类指标、名称和属性方面均能达到统一;3)空间叠置分析表明,若不考虑森林和非地带性类,内蒙古和甘肃区域2个分类系统分类结果的兼容性分别达到61.4%和61.1%;有差异的区域,基本上表现出草地实际调查结果(VHCS)是比原生潜在草地(CSCS)在更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低分类级别的草地类,说明人为干扰已超过了原生草地生态系统的生存阈限,导致草地逆行演替;4)对CSCS与VHCS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可科学地揭示人为干扰下草地的演替状态,并明确草地恢复和重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禁牧对巴林右旗天然草地生产力及植被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不同草地类型测定了未禁牧、禁牧当年以及禁牧4年后草地生产力和植被群落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禁牧能够明显提高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力;对天然草地的植被组成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