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综合管理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牧草播种期、混播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合比例、施氮肥量、施氮肥量和刈割次数5个管理因子,建立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参数回归模型,并由引进行产量分析和计算机仿真寻优,建立该草地综合管理优化模式,确定最佳的管理因子和水平。分析结果表明,该草地以3月份播种、禾草混播比例75%、施氮肥和磷肥量分别为0.15t/hm^2、刈害3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混播草地建植、施肥和割草利用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牧草播期、混播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混合比例、施氮量、施磷量和刈割次数5个试验因子,进行了产量分析,建立该草地的综合管理优化模式,确定最佳的管理因子和水平;同时对混播草地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9月播种,豆禾比例为1∶3,施氮量为0.15 t/hm2,施磷量为0.3 t/hm2,刈割4次时,其营养成分含量达15.37%,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择豆禾比例、施氮量和刈割次数3个试验因子,对海发白三叶与纳雍鸭茅混播草地建立综合管理优化模式,以确定最佳的管理因子,并对混播草地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豆未比例为1:3、施氮量为300kg/hm2、刈割6次时,鲜草产量达73.00t/hm2,粗蛋白质含量达17.22%,粗脂肪含量为5.34%,同时杂草入侵最少,是建植海发白三叶与纳雍鸭茅混播草地最理想的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4.
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施肥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析了红池坝3个地点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施氮、磷肥量的关系,提出施肥效应函数后,运用每一地点的土壤自然肥力状况与该效应函数建立土壤肥力与施肥量相关的草地施肥模型方程,然后通过该方程再与肥料和牧草价格建立关系函数,由此求出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经济合理的施肥量,从而建立该地区草地的施肥优化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牧草对施肥的反应情况是不一致的,而且牧草对氮、磷肥的吸收与彼此的施肥量及有效性有关。同时一般磷肥对混播草地中红三叶的增产作用较为明显,而施氮肥对混播鸭茅的促进影响较大。最佳施氮肥量为0.03~0.16t/hm2,最佳施磷量为0.16~0.49t/hm2。对于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草地,以少施或不施氮肥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5.
贵州草地施肥主要考虑土壤特性、工程类型、草地植物种类、草地利用方式等因素。贵州草地多位于喀斯特山区,土层瘠薄,pH值酸性,草地施肥量应高于平原地区。人工种草施肥量高于改良草地,永久性草地应施用维持肥。豆科牧草以磷肥为主,禾本科牧草以氮肥为主,通过施肥措施可调节混播草地组分比例。放牧草地由于家畜粪尿返还养分,草地施肥量低于刈割草地。  相似文献   

6.
1998年4~9月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的承德地区鱼儿山牧场进行了不同播量、施氮量和不同刈割期对燕麦+箭﨎豌豆混播人工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比例间的牧草产量除第三刈割期外差异显著(P<0.05);不同播种比例间粗蛋白质、NDF含量差异显著(P<0.05),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质含量与箭﨎豌豆播种比例呈正相关(r=0.89).在土壤不缺乏氮素的情况下,施氮肥对牧草产量、品质影响不明显,但高施氮水平较低施氮水平牧草产量、粗蛋白质含量增加,而NDF、ADF含量下降.燕麦与箭﨎豌豆混播最佳刈割期为燕麦乳熟末期至蜡熟期,箭﨎豌豆下部豆荚全部充满时期;播种比例以燕麦50%+箭﨎豌豆50%最好,产草量、粗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都较高,而NDF 、ADF含量较低,便于调制优质干草.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8.
人工建植混播草地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结合四川省等长江流域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选择优良的牧草种(品种),草种组合,以及适宜的混播比例是建植人工混播草地的关键,施肥,刈割,采食,灌溉等管理措施对混播人工草地的产量和混播牧草植物种间竞争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和白三叶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频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刈割时间,尤其是秋季最佳刈割时间对维持草地牧草比例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同时,牧草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产量相关,刈割不利于禾本科牧草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施肥量和播种比例的互作效应对总产量的影响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0.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混播人工植被进行模拟采食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地生物量随刈割高度增加而降低,优良牧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上升,杂类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下降。②刈割时间和频率对草地牧草的再生性能影响极显著,随刈割时间的推移和次数增加,群落优势植物的再生生物量逐渐下降,而早期刈割和适宜的刈割频率下牧草的再生速度和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施肥水平和刈割制度对鸭茅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 1997、1998两年播种量为 2 0kg/hm2 的鸭茅进行播种试验 ,氮肥水平分别是 0 ,37,74,111,148,185kg/hm2 ;刈割频率每年为 2次、3次。氮肥水平增加到 74kg/hm2 时 ,干物质 (DM )产量最高 ,首次刈割推迟 ,刈割周期延长 ,DM产量提高。提早播种对于提高产量有显著影响 ,晚秋 (10月份 )收割会使冬季营养贮备贫乏 ,从而对安全越冬造成威胁。鸭茅总含氮量 2 .5 8% 4.40 % ,在氮肥水平低于111kg/hm2 时 ,含氮量受氮肥水平的影响不大。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IVDMD)受刈割频率的影响较大 ,氮肥水平高于 74kg/hm2 时 ,硝态氮 (NO3 N)积累量超过 0 .15 % ,可能会对家畜造成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刈割频率、施肥量和混播比例下,对混播草地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和白三叶Triflium re-pen不同种群产量、地下生物量及分蘖数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刈割4次牧草蛋白质的收获量与刈割5次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的收获量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刈割4次的最高,为1 135.1 g/m2。当刈割次数适当时,牛鞭草粗蛋白的收获量随着施肥量和禾草混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围栏草地氮、磷、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草地由于超载放牧极其严重,草地质量退化迅速.为了维持草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围栏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不完全试验设计与裂区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防止草地退化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速效氮、磷肥的施用能显著增加牧草产量.连续2年施用N90和P30比不施肥增产265.3%;第2年连续施肥比第2年不施肥相对增产40%~135%;第1年施肥处理的肥料后效比不施肥处理平均增产112.3%;干草产量随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直线相关;钾肥在该草地上没有表现出增产效果.氮肥能显著提高围栏草地品质,高氮处理(N135)比无氮处理(N0)粗蛋白含量增加20%以上.综合产量和品质两方面因素,川西北草地最佳施氮量为135~150 kg/hm2,最佳施磷量为15~30 kg/hm2,而钾肥可以不施;在最佳氮、磷肥配施下,可以采用隔年施肥来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草地学报》2020,28(5):1386-1394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Potassium,K)肥与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1~3茬无芒雀麦P,K含量、C (碳,Carbon):P和K:P以及1茬N含量、2茬N:P、3茬C含量和C:N,N:P影响极显著(P<0.01),对1茬和2茬苜蓿C,P,K含量和C:P,N:P以及3茬N,P,K含量和C:P,C:N,N:P,K:P影响极显著(P<0.01);混播比例对1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2茬C含量和3茬C:N,N:P影响极显著(P<0.01);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对1~3茬无芒雀麦C含量、苜蓿P含量和C:P,1茬与2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以及苜蓿N:P影响极显著(P<0.01)。禾草N:P在3.53~7.60之间,苜蓿在8.37~12.32之间,表明无芒雀麦生长主要受N素影响,苜蓿生长同时受N素和P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前茬施氮对皖草2号草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前茬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与后茬皖草2号草产量及全年草产量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前茬施氮能增加皖草2号的株高,尤以前茬氮肥分期施用处理最为明显.随前茬氮肥水平的加大,后茬皖草2号的鲜草、干草产量相应提高,其中前茬纯氮肥施用量达225 kg/hm2以上时,后茬皖草2号的鲜草、干草产量达到较高水平.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前茬氮肥分期施用比一次性基施的鲜草、干草产量高.前茬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与氮肥分期施用均能提高小黑麦Triticale cereale-皖草2号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的全年草产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前茬纯氮施用量为300和375 kg/hm2且分期施用时,2茬牧草全年干草总产量均可达到较高水平,且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小哨开展4年的牧草混播试验,并提出了在云南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适宜刈割利用的牧草混播组合为非洲狗尾草+三得利紫花苜蓿,以及三得利紫花苜蓿+将军菊苣+多年生黑麦草。建议混播播种量分别为:三得利紫花苜蓿15kg/hm2+非洲狗尾草7.5kg/hm2;三得利紫花苜蓿10kg/hm2+将军菊苣5kg/hm2+多年生黑麦草10kg/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改良草地生态环境的试验研究,旨在为合理、持续利用本地区草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中海拔地区的昆明小哨1996年建植的改良草地开展了除杂、补播、施维持肥料和放牧控制等方法。[结果]改良草地四年平均干物质产量5 368.84±624.25kg/hm2,载畜量为0.83hm2饲养1头西门塔尔牛;在全放牧条件下,西门塔尔牛的公母牛平均体重初生45.25kg,6月龄245.70kg,12月龄325.03kg,18月龄405.61kg,24月龄465.63kg,36月龄604.33kg,成年793.07kg。群体繁殖成活率85.19%。[结论]改良草地生态平衡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每年施用维持肥料、适时除杂并补播和放牧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