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方 《广西蚕业》2002,39(3):46-47
大蚕蚕台育 ,就是在大蚕期间 ,不再采用地面育的形式 ,而是在大蚕房内用竹木材料制作三层左右的蚕台 ,每层面积约 5.6平方米 ,让大蚕在木板蚕台上或竹片加塑料编织 (袋 )布的蚕台上饲养至上蔟的一种饲育方法。大蚕蚕台育近年来在我县一些蚕户中悄然兴起 ,今年迅速发展到 90 0多户采用此法饲养大蚕 ,普遍反映好 ,取得了既稳产又高产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蚕台框架的结构及制作在 5米× 3米、面积为 1 5平方米的蚕房内 ,制作大蚕台框架每层一般长 4米 ,宽 1 .4米 ,面积 5.6平方米。生产上可以根据蚕房长度确定框架长度 ,根据方格蔟片长度…  相似文献   

2.
蚕室、蚕具、劳力三者不足的矛盾在蚕桑生产形成规模的地区十分尖锐。针对当前农村建蚕房不但宅基地紧张且投资大、蚕匾蚕具购置成本高、养蚕劳动力紧缺的实际,我们提出推广应用篷布大棚聚乙烯网蚕台的室外配套养蚕技术,可缓解这三者不足的严重困境。  相似文献   

3.
<正> 我镇川南村陈存银等在生产实践中创制并推广使用了“大蚕立式组合方架蚕台”,较好地缓解了蚕房、蚕具不足的矛盾,目前已在全镇普及使用。一、使用“方架蚕台”的好处使用立式组合方架蚕台,一可提高蚕房的利用率,一间20平方米的蚕室,用匾子、三角架组合饲养,能养2—2.5张大蚕,用帘子、竹架组合饲养只能养1—1.2张大蚕,如用立式组合方架蚕台饲养,可养3—3.5张大蚕。二是节省投资,降低养蚕成本,据测算,用蚕匾组合饲养大蚕每张种需投资240元,如用方架蚕台饲养,一张蚕种两组蚕架  相似文献   

4.
为了简化养蚕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蚕效益,蚕业界的科技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大蚕室外棚架育、地蚕育和简易蚕台育等饲育方法,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方法未经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县从事蚕桑生产的科技人员,经多年在生产实践中反复摸索、试验、比较,将大蚕简易蚕台进行了技术改进:蚕台增加接沙层,可随时漏排蚕沙,改善了蚕儿的生长发育环境,减少了蚕病的发生;蚕台用篾条制作,也可用桑条、黄荆条、玉米秆、高梁秆等制作,达到了取材广泛、制作简易、经济实用的效果。 1992年,“大蚕简易蚕台改进与推广”项目课题组在我县白龙镇、广坪乡(指现行行政区划建制,下同)等地进行了简易蚕台育的试点、示范,以及全具较大面积的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的缺乏已制约着蚕业的稳定和发展。通过介绍小蚕自动温湿度控制器饲养技术、大蚕简易蚕房的建造技术、斜面立体条桑育技术以及方格蔟室外预挂、室内营茧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为解决蚕业生产劳动效率低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陕西蚕区生产实际,设计了小蚕叠放式木框和大蚕竹制多层蚕台两种轻简养蚕用具。经过生产应用效果比较,木框小蚕共育比蚕匾育蚕具费用节约83.3%,蚕室节省1/2,能耗减少50%,提高劳动效率1倍以上;使用竹制多层蚕台蚕具投资减少73.3%,养蚕工效提高1.5倍、张种产茧量增加1~2kg。  相似文献   

7.
赵毅  李勇 《四川蚕业》2007,35(1):18-18
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十分缺乏,养蚕科技化程度较低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改善养蚕环境,提高饲养水平,真正达到养蚕“三省、两高”(即省工、省力、省投资,产量高、效益高)的目的,应大力改造农村养蚕设施,建好小蚕共育室、省力化大蚕室外蚕台(棚),专用消毒池等专  相似文献   

8.
大蚕电器化控制叠式蚕台养蚕,可缓解蚕室、蚕具、劳力的不足,对抗御不良气象环境、增加蚕室的有效容量、节省蚕室蚕具投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蚕成绩效果均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王明霞 《江苏蚕业》2006,28(1):58-58
<正>近年来,随着蚕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养蚕技术要求是逐渐趋向省力化方向发展,由条桑育、砖池育到现在的大棚养蚕,既节省蚕室蚕具投资、又减少劳动力投入,操作方便,关于大棚养蚕的技术关键已有报导。本试验就大棚养蚕的抗病性进行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大蚕室外简易蚕台饲育,是对现行养蚕形式的革新,是解决日益发展的蚕业生产与简陋的蚕房、落后的手工操作、复杂的工作程序、繁重的体力劳动、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等之间矛盾的一条出路,也是保证蚕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方向顺利发展的良好途径。积极推行大蚕室外简易蚕台饲育,已成为普及蚕业科技,走科技兴蚕之路的重要课题。在此,笔者就高县推广大蚕室外简易蚕台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大棚养蚕的抗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霞 《蚕桑通报》2005,36(4):33-33
近年来,随着蚕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养蚕技术的要求是逐渐趋向省力化方向发展,由条桑育、砖池育到现在的大棚养蚕,既节省蚕室蚕具投资、又减少劳动力投入,操作方便,关于大棚养蚕的技术关键已有报导.本试验就大棚养蚕的抗病性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蚕饲育环节劳动强度大、蚕房利用率低等问题,研制了可垂直旋转的大蚕饲育架,该饲育架可完成蚕台定位取盘操作,实现撒粉消毒、给桑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并在完成指定动作后复位.通过对蚕台定位取盘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优化饲育架运转参数,开展大蚕饲育试验,结果表明:28个蚕台工作时运转稳定,在相同养蚕量情况下该饲育架可节约蚕房占地面积48%,且能有效降低大蚕饲育劳动强度,提高养蚕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小蚕笼箱密闭育、大蚕简易蚕台育是根据小蚕和大蚕的不同生理特点而研究的两种省力养蚕法。将此两种方法组合在一起配套使用,不仅能满足小蚕对高温、多湿和叶质的特殊需求,又可解决大蚕期蚕室、蚕具不足的矛盾,节省桑叶和劳力。本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养蚕与普通育相比,幼虫龄期经过可缩短1~2天,收蚁结茧率提高5.33%,张种产茧量增加15.80%,张种产值增加52.02元,节省给桑和除沙劳动力30%左右,具有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新民 《四川蚕业》2000,28(3):31-31
<正> 为了改变农村养蚕缺劳力、人蚕共居、单产效益低的现状,今年阆中市大力推广室外蚕台育,它具有三省三高的好处,即:省力、省工、省投资,单产高、质量高、效益高。现将我市大蚕室外棚架蚕台育的制作及饲养技述简术于下: 1 棚架建造 棚架长7米,宽3.4米,中柱高4.5米,檐高2.5米,东西朝向的垛子要选用遮荫地  相似文献   

15.
1.养蚕条件好。有专用小蚕房如图1,大小蚕分开饲养,蚕室通风透气。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蚕室、蚕具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来我县万盈、大桥、潘撇等乡的广大蚕农,在生产实践中创制了立式转盘蚕台。目前全县己推广6700多台,既解决了蚕室、蚕具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养蚕的劳动生产率。一、使用立式转盘蚕台的好处(一)提高了蚕房利用率。各地经验,养一张蚕种的大蚕,约需净面积27平方米左右。一间20平方米的蚕房,用蚕匾、三角架组合饲养,每间放7—8个蚕架,有63~72平方米,能养2.3—2.7张大蚕,用柴帘、竹架组合饲养,只能养0.8—1张大蚕;如用立式转盘蚕台饲养,同样一间蚕房,可放五只转台,每只转台一层2.5平方米,十层25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劳动力发生转移,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工本,提高经济效益己成必然趋势。传统的养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生产的需要,一些新的养蚕技术便应运而生,全年条桑育取代传统的片叶养蚕、自动上蔟取代拾蚕上蔟等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近年来泾县桃花潭镇晚秋蚕饲养大力推广条桑育、蚕台育等饲养方式取得成功。1晚秋大蚕条桑育、蚕台育的意义1.1有利于提高养蚕工效,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8.
养蚕千年,仍以蚕匾为主,但价贵本高,易坏难修,工效无法提高,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明显不适应蚕业的发展。今介绍前后配套,节本省工,不用蚕匾的优化养蚕设施——小蚕方框育、大蚕蚕台育、方格自然上蔟。小蚕方框育方框为一种新型农具,人们或许还不太熟悉。而在嘉兴市郊马桥乡却颇受蚕农青  相似文献   

19.
蚕桑生产是我县发展经济的历史传统产业.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抓住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2000、2001两年发展桑园8 000hm2,为实现年产"1万吨优质茧基地县"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力外出不断增多,养蚕劳动力逐渐减少,桑园撂荒、有桑不养蚕或少养蚕的现象也不断出现,严重影响着我县到2010年实现年产1万吨优质茧进程.2002年末以来,我县蚕业科技人员从如何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养蚕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养蚕单产及效益着手,对大蚕室外棚架蚕台育与自动上蔟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加快实施"1万吨优质茧基地县"步伐探索出了一条费省效宏的捷径.  相似文献   

20.
《四川蚕业》2000,28(1):26-29
<正> 简易活动蚕台,是目前农村省力化养蚕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县蚕台应用存在制作技术及养蚕操作技术不科学、不规范,以致出现蚕儿发育不齐,蚕病损失超过蚕箔育,影响了蚕台多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为此,主要研究蚕儿上台最佳时期、最宜数量、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