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为秦艽大田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无病虫感染的种苗为试材,设置行距(101、52、02、5 cm)、株距(15、20、253、0 cm)各4个水平,共16个密度组合。移栽2~3年后的秋季9~10月采挖,称其干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株行距为10 cm×15cm和25 cm×30 cm的组合产量均较低,不利于秦艽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株行距为15 cm×20 cm2、0 cm×15 cm1、0 cm×30 cm和10 cm×25 cm的4个组合的经济效益最好,产量分别为3 295.203、280.203、270.153、336.45 kg/hm2,净产值分别为49 886.74、9 511.704、9 260.45和46 171.20元/hm2。[结论]移栽秦艽种苗时,株距保持在10~20 cm,行距保持15~30 cm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豫南板栗林下套种百合不同栽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年生板栗园内套种百合,从距树干1 m向周围扩展,分别采用15 cm×20 cm,15 cm×30 cm,20 cm×30 cm,25 cm×30 cm,30 cm×30 cm的株行距栽植百合种球。定植后第3年,于现蕾期分别测定植株中部叶片的光合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秋季采收百合鳞茎。结果表明,百合植株叶片的生理指标及单位面积鳞茎产量和大鳞茎产量比率均是:稀植>中度密植>密植。板栗林下套种百合以30 cm×30 cm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KRK26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品种KRK26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15150株/hm2(株行距为55 cm×120 cm)的处理烟叶分层落黄好,产值和产量比其它处理高;留叶数为22~24片的处理烟株高、茎围大、原烟的外观质量优、产量和产值高。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行距和密度对大豆新品种‘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行距下‘合农76’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30 cm和45 cm;副区为密度,30、35、40、45、50万株/hm~2,用D1、D2、D3、D4、D5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D2,即35万株/hm~2,且不倒伏;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时,产量为3289.79 kg/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时,产量为3211.96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最高的处理为D1。综上所述,‘合农76’在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种植密度对薏苡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薏农种植密度2.780万穴/hm2为对照,并采用4个不同密度,即2.085、2.780、3.126和4.169万穴/hm2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从各试验处理结果看,在栽培中,以窝行距30 cm×80 cm,即4.169万穴/hm2为最好,产量比对照增产37.36%;其次是窝行距60 cm×80 cm,即2.085万穴/hm2,产量比对照增产16.45%。[结论]试验考察了种植密度对薏苡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薏苡高效、高产、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播期和行距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燕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播期、 3个行距水平开展试验。结果表明,5月15日播种,行距30 cm水平,藜麦平均株高为128.3 cm,主穗宽18.1 cm,千粒重3.06 g,籽粒亩产量最高,为224.3 kg。综合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冀北冷凉区种植燕藜1号建议在5月中旬播种,亩密度0.8万~1.0万株,以实现藜麦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7.
种子类型和密度对直播当归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不同种子类型和密度对当归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当归直播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归叶片数增长呈"缓增-剧增-降低"趋势;当归株高受种子类型和密度影响显著,相同密度条件下正常头穗种子直播生长速率最快,火药籽次之,正常二穗种子最慢,同一种子类型株高随密度递增呈下降趋势;直播当归单根鲜质量、干质量、主根长和根粗均以密度20cm×20cm直播正常头穗种子最高;正常头穗种子以密度10cm×20cm直播收获株数和产量最高,侧根数最少;直播当归药材中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正常头穗种子采用株、行距10cm×20cm种植适于当归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分析移栽期、种植密度、施氮量与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烟叶香型的关系。[方法]结合烟株农艺性状指标、抗病性、原烟外观质量、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及产量、产值等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在植烟区开展烤烟不同移栽期(4月25日、4月30、5月5日)、种植密度(120 cm×40 cm、120 cm×50 cm、120 cm×60 cm)和施肥量(45、90、135 kg/hm2)的探索研究。[结果]不同移栽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4月25~30日移栽的烤烟产质量好,尤其以移栽期为4月25日最好,种植密度为120 cm×60 cm和施氮量为135 kg/hm2的种植条件比较适合植烟区的烤烟生产。[结论]该研究可为烤烟定向栽培提供更好的生产技术方案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找出最佳栽培密度,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扣经济效益.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增加株行距有利于单株或单丛的生长发育;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产量越高;在构成产量的三因素中,株距贡献率最大,行距次之,双株略低于行距.栽培管理及育苗成本是株距>双株>行距.最佳密度组合为(20cm×lOcm) 双株.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行距和密度对协玉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以玉米杂交种"协玉3号"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效应;随着行距增大,玉米产量增加显著,60cm等行距产量显著高于50cm等行距和60cm+40cm宽窄行,分别高出13.06%和13.10%;同一行距不同密度之间产量表现不同,等行距50cm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宽窄行60cm+40cm随密度增加产量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等行距60cm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种植行距与密度之间比较,均以等行距60cm为好,以75 000株·hm-2产量最高,达16 646.70kg·hm-2。说明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伊犁河谷新稻46号的栽培密度,为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个插秧密度水平对新稻46号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有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2 cm和25 cm×14 cm,其中25 cm×12 cm密度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密度处理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结论]机插条件下,伊犁河谷新稻46号适宜的栽培密度(行距×株距)为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花生-大蒜轮作条件下花生的最佳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山花9号为试验材料展开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蒜茬花生生育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下,35 cm行距处理的荚果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24万穴/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结论]鲁西地区花生-大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下,采用地膜覆盖,单粒播种,种植密度为24万穴/hm2、行距为35 cm时花生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三叶香茶菜的人工栽培技术。用种子育苗进行移栽时间、种植密度及宿根栽培等试验。结果表明,4月10日移栽,其产量分别比4月28日和6月10日移栽的增加7.1%和50.0%,差异极显著;行、株距30 cm×10 cm的产量分别比30 cm×15cm、30 cm×20 cm、30 cm×25 cm、40 cm×30 cm增加2.9%、20.0%、56.5%和140.0%。经方差分析,行、株距30 cm×10 cm与30 cm×15 cm的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余各密度的产量间差异极显著;宿根三叶香茶菜的产量是新植的2.88倍。三叶香茶菜野生变家种可行。早播种、早移栽的产量较高;适宜的种植密度为行、株距30 cm×10~15 cm;采收茎叶后留下的根蔸可重新萌发新芽,并长成再生植株,宿根栽培产量较新植的高。  相似文献   

14.
蒯婕  李真  汪波  刘芳  叶俊  周广生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19-2332
【目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甘蓝型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缩小产量差,明确密植油菜产量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2016—2017年选用华杂62(常规株型,简称HZ62)、2017—2018年选用华杂62和品系1301(紧凑株型)设置密度15×104(D1)、30×104(D2)和45×104株/hm2(D3)为主区,行距15(R15)、25(R25)和35 cm(R35)为副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和分配、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根系活力和成熟期产量的变化。【结果】增加密度后,油菜个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成熟期根颈粗、根干重、地上部干重以及株高均降低,有效分枝数减少,同一密度下缩小行距后降幅减小,D1、D2和D3密度条件下,在行距R25、R15和R15时各指标均表现最佳。与传统的密度行距配置(D1R25)相比,增加密度缩小行距(D3R15)后,2017—2018年,HZ62和1301两品种单株产量分别降低了57.14%和55.73%,但群体产量增加了21.55%和30.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叶片干物质分配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秆和根系干物质分配率与群体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苗期各器官生长指标发现,密度增加后,苗期叶片SPAD值、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同一密度下,通过调节行距、减小株行距差异时,单株油菜叶片SPAD值、叶片和茎秆C/N、群体LAI及根系生物量增加,为成熟期产量奠定了基础。2017—2018年,与D1R25相比,D3R15处理下,HZ62茎秆C/N下降了22.95%,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5.60%、16.07%和15.51%,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6.11%和83.44%;1301茎秆C/N下降了19.71%、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0.87%、22.63%和22.85%,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4.84%和108.2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与传统密度行距配置相比,不同株型油菜参试品种在增加密度缩小行距后均能通过促进苗期单株叶片氮代谢,同时增加了苗期叶片SPAD值、群体光合叶面积、群体根系生物量,提高了根系活力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5.
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密度不合理会使水稻发生倒伏,从而导致减产。为了避免因种植密度不合理而造成的水稻减产,该研究以分蘖能力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对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型品种空育131在株距13.3 cm、行距24.0 cm、每穴2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而少蘖型品种龙粳21在株距10.0 cm、行距24.0 cm、每穴5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但株距10.0与13.3 cm产量差异不显著。品种与株距、每穴插植苗数的互作效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而与行距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株距与行距、穴插植苗数的互作也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获得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在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下,单位面积上获得了较高的群体颖花量。株行距过小或插植苗数过多时,水稻基部第2节间的倒伏指数增大,抗倒伏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基部第2节间的茎粗变细,鞘干质量、节间干质量、茎壁干质量减少,节间横切面积变小,茎秆物理性状变差。因此,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不同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以提高产量和抗倒性。  相似文献   

16.
以小南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功能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以筛选出坝上地区旱砂地小南瓜最适宜的定植密度。结果表明:小南瓜在定植密度为行距150 cm、株距35 cm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光合速率与最大值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小南瓜最适宜的定植密度为行距150 cm、株距35 cm。  相似文献   

17.
株行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光环境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旨在筛选四川丘陵带状机播小麦高产抗倒的株行配置方式。【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选用紧凑型川农27和半紧凑型绵麦367,副区为带宽2 m和种植密度150×104 hm-2固定情况下的7种行数和行距配置方式,即每带种植5行和行距20 cm + 20 cm + 20 cm + 20 cm(CK,传统“双三零”模式)、每带3行和行距30 cm + 30 cm(F3-1)、每带3行和行距35 cm + 35 cm(F3-2)、每带3行和行距40 cm + 40 cm(F3-3)、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20 cm + 20 cm(F4-1)、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30 cm + 20 cm(F4-2)以及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40 cm + 20 cm(F4-3),研究减少种植行数和扩大行距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透光率、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透光率与抗倒伏性能间的关系。【结果】两品种表现一致,带状小麦边行抗倒伏性能显著高于内行,内行抗倒伏性能与群体透光率呈显著正相关。种植行数由5行减少为3或4行,再增大行距后,群体透光率显著提高,边行与内行的抗倒伏性能均得到改善,内行优化效果尤为显著,表现为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增多,基部第二节间缩短变粗,茎壁加厚,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节间干密度、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提高,倒伏指数减小,边行优势减弱,群体更为均衡,田间不易发生倒伏,且成穗数及产量增加。CK的边行茎秆质量最优,抗倒伏能力最强,但内部透光率最低,内行茎秆质量严重劣化,以中间行最为显著,边行优势最强,田间倒伏率高,且产量低于F3-3和F4-3,仅与F3-2和F4-2相当。【结论】四川丘区带状机播小麦高产抗倒最佳株行配置方式为种植3行行距40 cm+40 cm或种植4行行距20 cm+40 cm+20 cm,其次为种植3行行距35 cm+35 cm或种植4行行距20 cm+30 cm+20 cm,以上均可替代传统“双三零”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香菊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菊花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按不同株行距设置处理,分5个不同的密度处理,株行距分别为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60 cm×60 cm、70 cm×70 cm。测定香菊花的产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处理花中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的含量。[结果]在株行距40 cm×40 cm~50 cm×50 cm时,香菊花的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趋于稳定。[结论]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因素,在进行香菊规范化栽培时可选择株行距为40 cm×40 cm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9.
王贵  白娜 《农学学报》2017,7(9):32-35
以‘金来秋白2号’、‘金来秋白6号’为试材,研究株距、播期及施肥条件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期确定2个早熟秋白菜品种的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水平。试验结果表明,‘金来秋白2号’、‘金来秋白6号’在50 cm的种植行距下,最适株距分别为40和45 cm。2个品种从7月初延续到8月末均可种植,且能保持较高的产量,7月15日-8月15日种植,净菜产量可达到75t/hm2以上。氮、磷、钾不同配施水平对大白菜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氮肥的增产效果大于钾肥,磷肥效果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