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夏尔希里地区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新疆夏尔希里地区土壤盐分特征,采集了该地区绿洲、荒漠、山地3大系统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总盐,Cl-,K++Na+,CO32-,HCO3-,SO42-,Ca2+,Mg2+离子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荒漠区、山区、绿洲区总盐含量分别为2.29~9.45,6.11~8.41,2.32~7.83 g/kg。根据新疆土壤盐碱化的分级标准,3个区域土壤属中度盐化土。夏尔希里地区土壤总盐及各离子含量变异系数均小于1,属于中等变异。总盐含量:荒漠区 > 山地区 > 绿洲区;Cl-,HCO3-,K++Na+离子含量:山地区 > 绿洲区 > 荒漠区;CO32-,Mg2+离子含量:荒漠区 > 山地区 > 绿洲区;SO42-离子含量:绿洲区 > 山地区 > 荒漠区;Ca2+离子含量:荒漠区 > 绿洲区 > 山地区。3个区域的总盐与Cl-,HCO3-,SO42-,Ca2+,K++Na+离子呈较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水土化学作用对花岗岩崩岗区崩壁土体抗剪特性的影响,为阐明花岗岩崩岗侵蚀的成因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体(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不同离子浓度(0.005、0.01和0.1 mol L-1)和离子类型(Na+和K+)的盐溶液交换处理后崩岗3个土层的土体抗剪特性(偏应力、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结果】红土层的偏应力、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显著高于砂土层和碎屑层。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K+体系下崩岗3个土层的黏聚力显著增加,其中红土层增幅最大,增加了17.39%,Na+体系则表现出相反趋势;2种离子体系下土体的内摩擦角总体差异不显著。K+体系下崩岗3个土层的偏应力和黏聚力均显著大于Na+体系,其中,K+处理的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的黏聚力比Na+处理的分别高9.99%、3.37%和9.65%,但2种离子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总体并不显著。水土化学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龟裂碱土水盐时空分布特征,该研究对龟裂碱土水盐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在自然条件下土壤水盐时空分布和运移特征。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含水率最小,变异系数最大;80~100 cm土壤含水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土壤全盐和碱化度变异性强,空间分布不均,0~40 cm土壤全盐和碱化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0.4%和67.6%,40~100 cm土壤全盐和碱化度变异系数较小。0~20 cm土壤全盐和碱化度最大,20~100 cm土壤全盐和碱化度逐层降低。0~40 cm土壤含水率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40~100 cm变化幅度较平稳,土壤含水率逐年减小。土层0~20 cm全盐和碱化度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土层0~40 cm土壤脱盐、积盐交替,盐分变化活跃,土壤全盐和碱化度逐年呈增加的趋势。结果为龟裂碱土改良水盐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出适宜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区苏打盐碱化耕地的土壤改良材料,为该区域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有机硅肥、腐植酸肥和微生物菌肥3种土壤改良材料,分析其对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pH值、碱化度、全盐含量、有机质含量及甜菜生长和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 ①3种土壤改良材料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化学性状,具体表现为能有效地降低土壤pH值、碱化度和全盐含量,提高有机质含量。不同处理和对照的土壤pH值、碱化度、全盐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10—20 cm土层大于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3种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pH值、碱化度的降低幅度和对有机质的提高幅度10—20 cm土层大于0—10 cm土层,而对土壤全盐含量的降低幅度则0—10 cm土层大于10—20 cm土层;3种土壤改良材料中,以有机硅肥对土壤pH值、碱化度、全盐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改善效果最佳。②与对照相比,3种土壤改良材料均可显著提高甜菜出苗率和存活率,促进甜菜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全株鲜重等生长指标的提高,进而提高甜菜产量和质量,其中以有机硅肥处理效果最佳;3种土壤改良材料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甜菜的产值,但仅有机硅肥经济效益高于对照。③影响苏打盐碱化耕地甜菜出苗、存活、生长、产量和质量指标的主要因子是土壤pH值、碱化度、全盐含量和有机质等化学特性指标。通过施用土壤改良材料,能够对土壤化学特性起到直接调控作用,从而有效地保证甜菜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结论] 综合考虑土壤特性、甜菜生长、产量和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施用有机硅肥较其他2种材料对苏打盐碱化耕地的改良和甜菜栽培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土壤盐渍化问题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战略问题之一。分析土壤盐分特征,对治理土壤盐渍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采用统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喀什地区叶城县土壤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渍土为主;盐分组成中,阳离子以K+和Na+为主,阴离子以SO42-离子为主;表层的总盐、各盐分离子含量均高于其余土层 ,即土壤盐分剖面垂直分布呈现表聚性;8月份土壤剖面各土层含盐量均高于2月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SO42-,K+,Na+为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耕层土壤盐分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旱地、盐渍地、耕地、核桃林、大棚。  相似文献   

6.
滨海盐碱地不同造林树种林地土壤盐碱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林地土壤的全盐量、阴阳离子组成、总碱度、p H、电导率、碱化度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空地与各林地土壤中均无CO32-存在,造林可明显改变土壤中Na+、Cl-、SO42-、HCO3-等可溶性盐离子的含量,降低土壤全盐含量,造林地土壤阴离子由SO42-+Cl-为主演变为SO42-+HCO3-为主。土壤p H、碱化度和总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造林地土壤碱化程度以紫穗槐林地最大,柽柳林地次之。土壤全盐含量(y)和电导率(x)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故可用电导率计算含盐量进行研究区域的盐渍化程度分级。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滨海盐碱地的盐碱化过程、指导土壤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春季土壤盐碱化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盐碱化状况是干旱区灌区水盐合理调控及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为掌握内蒙古河套灌区下游乌拉特灌域春季耕地土壤盐碱化状况的空间分布,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的全盐量(Total Salt,TS)、pH值、CO32-、HCO3-、Cl-、SO42-、Ca2+、Mg2+、K++Na+含量、交换性Na+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碱化度(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ESP)等反映土壤盐碱化特征的指标进行了测定和计算,采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壤盐碱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中的TS含量更大一些,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以HCO3-、SO42-、Cl-、Na+为主。HCO3-、CEC、交换性Na+和ESP的变异系数在10%~100%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其中交换性Na+和ESP的变异系数接近100%;TS、Cl-、SO42-和Na+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属于强变异。2)土壤pH、TS和ESP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在东西方向上,各指标西部低,东部高;在南北方向上,中间低,南、北两侧高。土壤pH值基本在7.5~8.5之间,从TS空间分布来看,灌域内有32%的土壤存在盐渍化问题,且以轻度盐渍化土为主,约占26%;从ESP分布来看,有97%的土壤存在碱化问题,其中轻度碱化土约占40%,中度碱化土和碱土均约占23%。因此灌域内土壤碱化问题比盐化问题更为突出。3)通过因子分析得出TS、Cl-、Na+、交换性Na+、ESP和CEC是乌拉特灌域土壤盐碱化程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公因子综合得分值在-0.78~3.38之间,公因子综合得分能排除指标间个体差异,比较客观地评价土壤盐碱化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保护地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采集保护地及其相邻露地旱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和土壤pH,研究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以及土壤pH与潜性酸、交换性盐基的关系。结果表明:(1)建成保护地栽培蔬菜后,保护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Al3+)呈上升的趋势,土壤pH随着交换性酸的增多而降低;Al3+在交换性酸中所占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减小;H+在交换性酸中所占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2)保护地各土层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露地相应层次土壤均有所增加,其中交换性Mg2+、K+、Na+含量均高于露地,而交换性Ca2+含量变化不明显;保护地各土层土壤交换性Mg2+、K+、Na+饱和度较露地相应层次土壤均有所增加,但盐基饱和度、交换性Ca2+饱和度下降明显。(3)土壤pH与交换性酸、非交换性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主要受占优势的交换性Ca2+制约。  相似文献   

9.
河套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盐碱化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河套平原盐碱地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盐碱化特征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农用地、牧草地、改良地、盐荒地)不同深度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可溶盐含量、盐分离子组成、总碱度、pH、碱化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土体结构、颜色、根系分布、石灰性反应及碱化层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土壤剖面的可溶性盐、阴阳离子分布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牧草地和林地土壤剖面可溶性盐呈"橄榄"型、盐荒地和改良地呈"表聚"型、农用地呈"底聚"型;土壤pH、碱化度和总碱度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S"型;经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盐化程度和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与盐荒地相比,农用地盐碱化指标下降的最为显著(P0.05),其中0—20 cm土壤全盐量降至0.88 g/kg,pH降至7.83,总碱度、ESP降至0.17 cmol/kg和12.54%,表明苏打盐碱地经农用后更有利于土壤脱盐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土壤全盐量、Ca~(2+)、Mg~(2+)、SO_4~(2-)、总碱度、pH可作为控制区域盐碱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为阐明河套平原盐碱地的盐碱化过程及盐碱化土壤利用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饲料作物种植对苏打盐碱土改良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旗苏打盐碱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土壤等级(中、良、优)和5个饲料作物种类(高丹草、稗草、青贮玉米、湖南稷子、甜高粱),共计15个处理,研究不同土壤等级下,饲料作物对土壤盐化碱化、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并根据模糊物元-熵权模型进行土壤改良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饲料作物收获后土壤平均p H较播种前降低1.64%,种植前后土壤p H差异不显著;土壤EC、总可溶性盐、碱化度显著降低(P<0.05)。不同饲料作物种植降低土壤Ca2+、Mg2+、HCO3+CO32–含量,提高土壤K++Na+、Cl含量,对土壤SO42–含量影响存在差异,收获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播种前分别降低15.15%、24.06%。基于模糊物元-熵权模型得出,青贮玉米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土壤改良效果更佳,而甜高粱与高丹...  相似文献   

11.
研究芦苇不同生育期盐碱土离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为生物措施治理盐碱土壤的应用提供参考。自制水泥圆柱装置,0.8 m(内径)×0.98 m(高度)20个,用陕西定边盐碱土进行填装,一排10个装置分别种植芦苇,另一排10个装置不种植任何作物,采用土钻在芦苇各生育期取每个装置0—20 cm土样,分别测定了芦苇出苗期、展叶期、开花期、成熟期和枯黄期盐碱土pH,电导率,Ca2+,Mg2+,K+,Na+,CO32-,HCO3-,Cl-,SO42-的含量。芦苇在整个生长阶段能促进盐碱土壤的pH值降低0.65个单位,电导率总体下降756.55 μS/cm,Ca2+含量减少138.70 mg/kg,SO42-含量减少115.35 mg/kg,Cl-含量减少57.76 mg/kg,HCO3-含量减少57.76 mg/kg,Na+含量减少55.58 mg/kg,CO32-含量减少31.66 mg/kg,Mg2+含量减少26.93 mg/kg,K+含量减少12.65 mg/kg。盐碱土上种植芦苇比不种植芦苇的土壤pH,电导率,Ca2+,Mg2+,K+,Na+,CO32-,HCO3-,Cl-,SO42-含量均有所降低,芦苇可能存在富集盐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良陕西定边土壤的盐碱化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利用方式河套平原盐碱土盐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影响,以河套平原5种利用方式(盐碱荒、改良地、牧草地、农用地、林地)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土壤剖面全盐量、盐分剖面类型以及盐分离子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离子以SO■,HCO~-_3,Ca~(2+),K~++Na~+为主;剖面盐分离子分布不均匀,具有中、强变异性;总体表现为:SO■HCO~-_3Ca~(2+)Na~++K~+Mg~(2+)Cl~-CO■;土壤盐分变化与Ca~(2+),Mg~(2+),SO■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盐含量及其离子组成的影响显著,盐荒地和改良地剖面土壤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农用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牧草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土壤全盐量剖面垂直变化幅度不大,且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全盐含量依次为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林地农用地;人类活动使得土壤盐分含量下降了41.92%~79.33%,盐分类型由苏打氯化物型转化为苏打硫酸盐型,降低了盐碱的危害,且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全盐量与SO■,CO■,HCO~-_3,Ca~(2+),Mg~(2+),K~++Na~+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Cl~-成反比。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提高盐渍化土地的利用潜力即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田间试验,从土壤团聚体角度入手,着力探究不同生物炭施入量对热带农田的改良效果,以提高土壤质量。【方法】试验采用花生壳生物炭,施入量分别为10 t hm-2(P10)、20 t hm-2(P20)、40 t hm-2(P40)和60 t hm-2(P60),以不施入生物炭(CK)为对照,共计5个处理。在施入生物炭一年后,取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测其团聚体组成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结果】生物炭施入显著增加了10~20 cm土层2~1 mm和20~30 cm土层<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10~2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生物炭施入使原土和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不同程度提升,在P40和P60处理下提升效果最明显;生物炭施入增加了10~20 cm土层2~1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P60处理增加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几乎所有粒径团聚体和原土C/N;生物炭施入量、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苏打盐碱化稻田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明土壤盐碱化对氮素转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盐碱化条件下氮素的矿化和硝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土壤盐分、养分含量的关系,为盐碱化土壤养分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方法】  随机采集了30个不同盐碱化程度的稻田土壤 (0—20 cm)样品,根据盐碱化程度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划分为轻度(含盐量0.1%~0.3%,碱化度5%~15%)、中度(含盐量0.3%~0.5%,碱化度15%~30%)和重度(含盐量0.5%~0.7%,碱化度30%~45%)盐碱土3类,每个类别中依据最小归类样品数选取盐碱化程度接近的3个土样作为3次重复,进行氮素矿化和硝化室内培养试验(25℃,24 h光照)。于培养的第0、3、6、9、15、21天取样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脲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土壤各指标与氮素矿化、硝化过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氮素矿化和硝化过程的主要因子。  【结果】  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加剧,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显著下降(P<0.05)。与轻度盐碱土相比,中度和重度盐碱土的氮素最大净矿化速率分别低12.7%和29.8%,累积矿化氮量分别低15.7%和25.2%,最大净硝化速率分别低15.4%和23.1%,累积硝化氮量分别低15.4%和23.1%,最大脲酶活性分别低16.0%和34.8%,最大碱性蛋白酶活性分别低6.0%和15.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电导率(EC)、pH、CO32–、Na+、全氮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主要因子,EC、pH、CO32–、Na+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氮素硝化作用的主要因子。  【结论】  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增加,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累积矿化氮量、累积硝化氮量、脲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不断下降,土壤盐碱化显著抑制了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市蔬菜大棚全盐及盐分组成离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棚龄、不同土层、不同季节的蔬菜大棚土壤全盐及盐分组成离子变化的研究表明,大棚土壤全盐含量明显高于相邻棚外土壤,大棚土壤全盐含量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增加,大部分大棚土壤已达到中度盐渍化的程度,同棚龄不同土层全盐含量由上而下呈下降的趋势,大棚土壤全盐含量季节变化2月份明显高于9月份。不同棚龄的大棚土壤盐分组成离子Na+、K+、Ca2+、Mg2+、Cl-、SO42-、HCO3-、NO3-含量,在0~20cm土层中均明显高于相邻棚外土壤,其含量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K+、Ca2+、NO3-、SO42-最为明显,是造成大棚土壤表层盐渍化的主要离子。造成大棚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另外,耕作、灌溉等管理方式不当也是造成棚内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三峡库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以湖北省秭归县的林地和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4种不同氮添加量(0,50,120,200 kg/(hm2·a))下,土壤中交换性Ca2+、Mg2+、Na+、K+以及NO3--N、DOC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量显著增加(p<0.05),而果园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量无显著变化,且林地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总量与各盐基离子淋失量均高于果园土壤;经N1、N2、N3处理后,与对照组(N0)相比,林地土壤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总量分别增加1.78%,4.45%,8.49%,且NO3--N淋失量分别增加89.21%,77.73%,157.25%,说明氮添加通过加剧土壤中NO3--N的淋失带走土壤中交...  相似文献   

17.
土壤盐碱化是中国西北干旱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为探讨联合施用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对盐碱土改良的效果,该研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了连续2 a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对种植向日葵的盐碱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只施用化肥的对照处理(CK)、只施用2 t/hm2褐煤有机肥的处理(LBF),以及4个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的处理,即在施用2 t/hm2褐煤有机肥基础之上再分别施用5(LBF+F5)、10(LBF+F10)、15(LBF+F15)、20(LBF+F20)t/hm2脱硫石膏。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褐煤有机肥和脱硫石膏联合施用显著改变了土壤盐分组成,增加了土壤中可溶性Ca2+、SO42-和Mg2+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Na+、CO32-和HCO3-的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褐煤有机肥和脱硫石膏联合施用处理使0~20 cm土层土壤pH...  相似文献   

18.
目前,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利用盐生植物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但如何提高盐生植物修复效率的研究尚较少。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通过向土壤中施加氯化钠和氯化镉溶液分别模拟无污染非盐渍化土壤(Cd0S0)、NaCl型盐渍化土壤(Cd0S4)、重金属Cd污染土壤(Cd3S0)、重金属Cd污染NaCl型盐渍化土壤(Cd3S4),研究施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生物质炭对盐地碱蓬生长、离子平衡、Cd和Na+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d0S0相比,Cd0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115.5%~341.7%;与Cd0S4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降低62.8%~84.4%,生物质炭使Cd3S0处理盐地碱蓬总干物质量显著增加328.6%。与Cd0S0或Cd3S0相比,Cd0S4和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及根部K+/Na+、Ca2+/Na+、P/Na+显著降低;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Cd3S0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P/Na+和根部K+/Na+、P/Na+。与Cd0S4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和根部Na+浓度显著增加32.5%~94.5%,而盐地碱蓬地上部和根部Na+含量显著降低21.3%~90.9%;与Cd3S0相比,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Cd浓度和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5.8%~223.6%和132.4%~471.5%。施加EDTA和生物质炭使Cd3S4处理盐地碱蓬地上部Na+浓度显著增加38.6%、56.0%,Na+含量增加199.6%、289.3%,Cd含量显著增加133.4%、173.4%。研究表明,在Cd污染NaCl型盐渍化土壤中施用EDTA和生物质炭可促进盐地碱蓬地上部对Cd和Na+的吸收积累,有助于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可为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盐渍化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有效利用提供支撑。[方法]运用GPS定位技术对塔河下游灌溉用水、地下水以及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与采样,并结合室内测定结果,对灌区内的盐分、盐分离子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呈碱性,盐分类型主要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分含量在2.44~118.05g/kg之间,pH值范围在8.05~8.34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盐分含量和pH值在各季节的整体变化均表现为:盐荒地>盐碱草地>耕地和林地。从不同土层深度来看,耕地的盐分在6月和10月呈表聚型,在3月和12月无明显规律,盐荒地和盐碱草地在不同季节下不同土层深度的盐分变化均呈明显的表聚型,林地在各季节下无明显规律。研究区受水库地理位置影响地下水水位较浅(1.4~3.51 m),地下水矿化度较高(1.56~21.30 g/L),灌溉用水、地下水中的盐分离子均以Na+和Cl-为主。[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盐渍化特征主要是受地表覆盖度、作物种植类型、灌溉事件等...  相似文献   

20.
对黄河三角洲柽柳、碱蓬、芦苇、棉田4种群落土壤剖面可溶性盐离子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盐在0~10cm土层含量大小表现为柽柳碱蓬芦苇棉田,在20cm以下土壤全盐含量为碱蓬柽柳芦苇棉田,这与碱蓬对Na~+、Cl~-吸收能力较强有关。(2)变异分析反映了阳离子、阴离子含量受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柽柳群落以Mg~(2+)的变异系数最大,碱蓬群落以CO_3~(2-)的变异系数最大,芦苇群落以SO_4~(2-)的变异系数最大,棉田群落以Cl~-的变异系数最大。(3)Cl~-、K~+、Mg~(2+)、Na~+与土壤中全盐的含量呈显著性相关,且Cl~-与土壤全盐呈显著线性关系,能作为反映土壤全盐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