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0年9—11月借助Safari 10×42变焦双筒望远镜,采用焦点扫描法对访问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果实的鸟类的取食行为(鸟类种类、取食频次、取食时间、取食量、取食方式和传播距离)进行观察,同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model)探讨鸟类功能特征对果实取食量和传播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榕能吸引6种(1目3科)食果鸟类以整吞的方式取食其果实,其中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小叶榕果实的主要传播者。不同鸟类对小叶榕果实的取食频次存在显著差异(t=3.338,df=5,P=0.021),而取食量、取食时间和访问只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7个变量(访问只数、取食方式、取食时间、翅长、尾长、体重和体长)对果实取食量的解释率为24.31%,其中鸟类访问只数与果实取食量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鸟类体型特征变量(翅长、尾长、体重和体长)对鸟类传播距离的解释率为17.88%,其中翅长和体长均与传播距离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鸟类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森林的生态环境较其他类型的森林更为脆弱.由于抗干扰和恢复能力低,喀斯特森林中种子扩散对维持植物种群的续存与更新具极其重要的作用.叶猴以叶为主要食物,果实是仅列其后的第二大食物资源.对分布于喀斯特生境的叶猴来说,它们对果实的取食具有潜在的种子传播作用.基于此,于2009年7月-2010年12月,在越南广平的风芽-格邦国家自然公园,通过实地跟踪观察结合粪便收集调查了河静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hatinhensis)对果实的选择及其对种子的潜在扩散作用.河静黑叶猴全年共采食果实类食物38科131种,取食的果实种类和取食高峰持续期均高于其他地区黑叶猴对果实的取食.这得益于当地原始雨林中丰富的果实食物资源.河静黑叶猴对果实种类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0.3<S112种果实<0.3),果实资源的可获得性亦不影响其对果实的取食频次(r=-0.13,P=0.15>0.05),在雨季的果实食物种类和取食强度上均高于旱季(z=-2.903,P=0.02<0.05).在果实性状的选择上,河静黑叶猴对处理难度较小的浆果和核果(两种类型的果实共106种,占80.9%)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更多地选择黄色(46种)、红色(29种)和绿色(14种)(三种颜色的果实占果实种类的68.7%),重量多为5 g以上较大的果实(共104种,占果实种类的79.4%),更多地选择果实内仅有1-2颗种子的果实.河静黑叶猴多吞食直径小于3 cm的种子,在猴群的粪便中发现了85种果实的种子,尤以肉质的浆果和核果最多,如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柿叶青梅(Vatica diospyroide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最远传播距离可达397 m.对其他的果实,则以吐出或丢弃的方式短距离传播,多集中在6-20 m范围.河静黑叶猴是一些果实较大或果皮较硬的植物重要的潜在扩散媒介,因为此类种子不能依靠鸟类吞食传播,如水浦桃(Syzygium jambos)、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和木奶果(Baccaurea ramiflora)等.河静黑叶猴一年中在雨季的夏秋两季(8-12月)对果实的取食强度达到高峰,这期间每月在猴群粪便中发现的种子数量均超过1000.结果反映出河静黑叶猴对喀斯特森林中的果实植物种子有潜在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域,观察鸟类物种并收集鸟粪,分离粪便内残渣中保留完整的种子,同时以去除果肉(皮)的种子、未经处理种子为对照进行萌发试验,分析食果鸟与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消化道后的鸟粪含种率为79.90%,含种数最多时为104粒,含种种类约为每份1~5种,其中,每份含1、2种种子的数量占比分别为63.40%、28.17%。经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为22.22%,其与去除果肉(皮)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未处理种子的萌发率。食果鸟粪便内共鉴定出食源植物5目10科11种,其物种果实主要以聚花果为主。取食多样性高的鸟类为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及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不同月份食果鸟取食食源植物的数量有明显差异(P<0.05),取食高峰期为8—11月份。不同生境间食果鸟及食源植物也存在一定差异。食源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取食活动扩大了植物的传播距离,且经鸟类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翟兴礼 《湖北农业科学》2011,(16):3317-3319
以苦楝(Melia azedarachL)果实为材料,将200 g苦楝果实烘干粉碎,以水为溶剂,用500 mL去离子水提取,得到苦楝果实水提取物溶液,以果实重量为标准计算,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用于测定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种子的发芽率.种子...  相似文献   

5.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研究合肥市8种常见植物女贞、香樟、广玉兰、石楠、桂花、海桐、椤木石楠和大叶黄杨的气孔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8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μmol.mmol-1)的大小为:广玉兰(5.864)>石楠(4.187)>椤木石楠(3.869)>女贞(3.325)>桂花(3.215)>海桐(2.974)>香樟(2.636)>大叶黄杨(2.581)。该结果可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合车库顶环境的植物种类,对珠三角部分城市的车库顶花园的植物外部形态和生长状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分值在5.850 0分以上的乔木类植物为:盆架子、麻楝、秋枫、银海枣、洋紫荆、小叶榕、橡胶榕、尖叶杜英、凤凰木、黄槿;植物分值在5.350 0分以上的灌木类植物为:丝兰、芭蕉、灰莉、棕竹、散尾葵、红花檵木、花叶假连翘、海桐、巴西野牡丹;植物分值在5.350 0分以上的草本类植物为:春羽、海芋、蜘蛛兰、蔓花生、金边龙舌兰、玉龙草、剑麻、花叶良姜、天门冬。因此,在珠三角地区,车库顶绿化可以优先选择分值较高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果实特性,探究鸟类取食行为与秋冬季食源树种果实特性的相关性,为城市引鸟植物景观营建和生物多样性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定点定时对鸟类取食行为进行周期性观测记录,根据前期观测结果,选择鸟类最为喜好的10种常见园林树种,拍照记录其果实所处的环境和果实形态变化,检测被取食期间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质量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果实所处植物空间可分为3类:①常绿且枝硬舒展,区分明显内外空间;②常绿且枝软密集,稍区分内外空间等;③落叶且枝硬舒展,不区分内外空间。果实所处植物空间特征的安全隐蔽性和起落便捷性会直接影响鸟类是否倾向于取食该果实,同时果实空间环境的内部特点会影响鸟类取食该果实的方式,针对枝软且复杂逼仄的环境,体形较大的鸟类例如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等会选择停留于植物顶部取食,体形较小的鸟类例如大山雀Parus major等会选择进入植物内部取食。果实的形态变化特征可分为2类:①果实形态在果熟后60 d内基本不变;②果实形态在果熟后60 d内随时间增加而逐渐枯萎。其果实挂果状态会影响鸟类的取食倾向,新鲜饱满的果实对鸟类更具吸引力,挂果状态保持较差的树种如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等只在果实成熟的早期阶段被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取食,挂果状态保持良好的树种如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等则被白头鹎和乌鸫Turdus merula长期持续取食。果实的内含物会影响鸟类的取食倾向,含糖量高的果实更易吸引白头鹎和乌鸫,白头鹎更倾向于酸质量分数较高的果实而乌鸫更倾向于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果实。  结论  为了提升城市绿地中的鸟类多样性,应保证食源树种种植位置的隐蔽性,重点选择具有较好挂果状态保持能力和较高含糖量的常绿高大乔木作为其食源树种。图9表5参27  相似文献   

8.
选择2种内蒙古草原的优势草种羊草和克式针茅,通过人工饲喂蝗虫取食的方法,分别测定亚洲小车蝗的5龄蝻期以及成虫在未施肥(ON)和施肥(HN)条件下对于2种不同草种的取食量和选择频次,并研究N元素变化对于亚洲小车蝗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蝻期,N元素不是其取食选择性和食量的决定因素。而在成虫期,亚洲小车蝗特别是雄性更喜欢低N植物作为其食物。亚洲小车蝗对羊草或针茅的选择取食随发育阶段、性别和草的N含量进行调整,但在进化过程中趋向于选择低氮的植物。  相似文献   

9.
楝科植物对几种害虫的拒食和忌避作用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本文报道了楝科植物(印楝、川楝、苦楝)杀虫剂对几种害虫的拒食、忌避作用室内的测定结果。用叶碟法测定了对三种夜蛾幼虫的拒食作用,结果表明,各种供试样品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均表现出强烈的拒食活性。5%苦楝种核乙醇提取物对小水稻叶夜蛾5龄幼虫拒食率高达99.8%。2%印楝油对白脉粘虫5龄幼虫拒食率达92%。用枝条选择着落法测定了对柑桔蚜虫的忌避作用,供试的楝科植物样本对桔蚜均表现出强的活性,但对桔二叉蚜则较差。苦楝种核乙醇提取物和印楝油对红脚异丽金龟(虫甲)有拒食作用,但苦楝种核石油醚提取物却表现出明显的引诱取食活性。3%的印楝油对卵圆鳃金龟(虫甲)表现出拒食作用,但1.4%的浓度却刺激此虫大量取食,苦楝种核粉石油醚提取物对此虫又有强的拒食活性。这可进一步说明昆虫对拒食剂表现出复杂的取食和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秋季经自然低温驯化后北方种群越冬代异色瓢虫是否滞育,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越冬代异色瓢虫吉林和北京种群的取食及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前对异色瓢虫喂饲豌豆蚜、20%蜂蜜水或清水3 d,两种群各处理每对异色瓢虫在饲喂蚜虫当日即可取食,且随饲喂天数的增加,各处理均保持较高的取食量,试验周期(20 d)内两种群各处理每对异色瓢虫取食蚜虫总量均超过4 000头,种群内各处理逐日取食量和总取食量均无显著差异;连续饲喂20 d,两种群异色瓢虫均可正常繁殖,吉林种群各处理雌虫产卵前期(12.1~12.5 d)均略长于北京种群(11.0~11.4 d),而平均单雌产卵总量(292.6~317.2粒)略低于北京种群(331.9~355.8粒),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以从生物学角度来判断北方秋季野外采集的越冬代异色瓢虫均未滞育。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熊猫对拐棍竹的取食特性以及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无性更新的影响,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内大熊猫活跃地区的拐棍竹林内设立大熊猫取食样地、模拟取食样地以及对照样地,跟踪对比观测了3 种样地处 理后连续3 年(20092011 年)拐棍竹种群的无性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大熊猫取食样地具有如下特征:大熊猫 不取食直径小于7.5 mm 的拐棍竹竿;取食的拐棍竹竿平均竹密度为(10.872.85)个/m2 ,断桩平均高度为(0.79 0.10) m;取食率为(22.203.15)%;取食点距离最近乔木(DBH 10 cm)平均距离为(0.670.29) m。2)2009 2011 年,在没有大熊猫取食的条件下,拐棍竹的年补充率和年死亡率之间以及二者在不同年份之间都没有显著差 异,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大熊猫取食会造成拐棍竹死亡率的增加,但同时,取食也能够提高拐棍竹的年补充率, 尤其是在大熊猫取食后的第2 年,年补充率显著高于年死亡率(P =0.000);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的更新有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更新的作用只维持在取食后的3 年内,之后,拐棍竹会恢复原有更新速率。3)大熊猫取食 不仅能够促进拐棍竹更新,并且新生竹竿基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大熊猫取食对竹林造成的干扰不会影响拐棍 竹的后续利用;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的取食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4)模拟样地在2009 年补充率显 著高于死亡率(P2009 = 0.001);而2010 年和2011 年,补充率与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2010 = 0.928;P2011 = 0.538),与取食样地表现基本一致,能够促进拐棍竹无性更新。   相似文献   

12.
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不仅可以使种子逃避被其他捕食者捕食,避开在母株周围的存活竞争,而且得到传播的植物种子可能会建成幼苗,扩大植物种群的分布,实现植物群落的更新。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不仅受其自身形态和行为特征的影响,也与种子的形态特征和同域分布的其他动物类群的取食竞争密切相关。啮齿动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为贮食传播,其对植物种子的贮藏分为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其中分散贮藏对植物种子传播距离远、种子萌发或幼苗建成率高,是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啮齿动物对种子的传播作用还能促进退化生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主要文献,并结合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啮齿动物在植物种子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几种常用的种子追踪研究方法,以期为同类试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14年秋季在黑龙江省穆棱镇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取食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结果表明:鸟类活动与坡向、坡位有关,与海拔、冠幅无关,在阳坡和阴坡上部活动频繁;取食鸟类有3种,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和白腹鸫(T.pallidus)取食方式为整颗吞下假种皮和种子,消化假种皮后,种子完好随粪便排出从而得以传播;普通?(Sitta europaea)取食方式是啄食种子,种子被破坏,不利于种子的传播。未经取食的东北红豆杉自然掉落在树冠下,假种皮腐烂或被昆虫取食,种子在母树下正常萌发,但存活率很低。东北红豆杉为鸟类提供食物,鸟类帮助其传播种子,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14.
辽东栎的繁殖体及其与种群更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辽东栎的种子雨及其传播动力、种子传播后的命运、种子萌发、幼苗建立、实生更新对动物捕食的适应和萌生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辽东栎种子是多种脊椎动物和鸟类的食物资源,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期间的捕食压力导致其实生更新困难,但捕食动物对种子的搬运和埋藏对辽东栎种群更新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光照和水分对辽东栎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建立都具有重要影响,在森林管理工作中,适当干扰 (例如择伐) 对辽东栎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与存活以及种群更新都是有利的。较强的萌生能力对维持辽东栎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活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强干扰条件下,萌生作为辽东栎通过从种子、幼苗、幼树到成年植株过程中的更新瓶颈的途径,是辽东栎实现种群更新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贵州大花杜鹃属于贵州省特有的极小种群植物和IUCN评估的极度濒危植物,目前仅在龙头大山分布,且幼苗数量极少。为了探究导致贵州大花杜鹃濒危因素中是否在种子传播和萌发上存在障碍导致其居群数量微小,研究了种翅、温度、光照和凋落物4个因素对其种子传播及萌发的影响。对种子进行留翅与去翅2种处理,在不同风速及水处理条件下探究种皮膜翅对种子传播的影响;设置不同温度及光照条件下,贵州大花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模拟生境条件下凋落物的情况,测定不同基质对种子萌发及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翅有助于贵州大花杜鹃种子的风传播与水传播;但在实际生境中,由于其处于丛林密林处,这2种方式实际传播效率并不高。温度适当提高会促进贵州大花杜鹃种子萌发,光照对贵州大花杜鹃的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幼苗建成影响较大;过厚的凋落物会阻碍贵州大花杜鹃种子的萌发,造成幼苗数量少,种群更新困难。  相似文献   

16.
选用清晰的全色历史数据影像为基础,通过Ecognition9.0软件解译,计算其树冠覆盖率及不同土地类型比例,根据分层随机抽样和实地调查方法,选取111个样方。结果表明:沾益区(建成区)林木树冠覆盖面积4.33 km2,林木树冠覆盖率28.68%,其中公园绿地林木树冠覆盖率占比较大,其植物多样性、植物丰富度等均高于其他绿地。应用频度最多的乔木树种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灌木树种为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树种应用以乡土树种为主。不同绿地类型之间树冠覆盖率存在差异,树冠覆盖率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平均株高之间存在不显著正相关关系,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胸径存在不显著负相关关系。沾益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现实林木树冠斑块,潜在林木树冠覆盖有较大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种群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  方法  通过室内取食和产卵试验,测定余姚种群云斑天牛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女贞Ligustrum lucidum、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大叶杨Populus lasiocarpa)的取食和产卵行为差异。  结果  取食试验结果显示:余姚种群云斑天牛与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取食偏好性。余姚种群取食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连木、女贞、白蜡和大叶杨,余姚种群最喜欢取食黄连木。在选择性条件和无选择性条件下,取食量分别为(1 520.00±34.79)和(1 815.50±42.13) mm2。临安种群取食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女贞、黄连木、白蜡和大叶杨。临安种群最喜欢取食女贞,在选择性条件和无选择性条件下,取食量分别为(1 347.33±51.95)和(1 173.00±75.54) mm2。产卵结果试验显示:余姚种群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表现出比较一致的产卵偏好性,都喜欢在大叶杨上产卵。余姚种群产卵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叶杨、女贞、黄连木和白蜡,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在大叶杨上的刻槽数分别为(72.00±5.87)和(82.00±7.64) 个,产卵数分别为(60.00±6.19)和(58.00±5.66) 粒。临安种群产卵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叶杨、女贞、白蜡和黄连木,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在大叶杨上的刻槽数分别为(35.00±5.22)和(30.00±3.85) 个,产卵数分别为(22.00±4.51)和(25.00±3.08) 粒。  结论  余姚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为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取食偏好寄主不同。余姚种群云斑天牛偏好取食黄连木 ,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偏好取食女贞。2个种群云斑天牛产卵偏好寄主相同,均为大叶杨。图3参23  相似文献   

18.
橘小实蝇个体食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橘小实蝇在有选择取食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倒挂取食,在无选择性取食的情况下位置对取食无影响(P>0.05).橘小实蝇对染料的排空试验结果表明,甲酚红和荧光素钠在4 h内即可到达后肠,通过染料J-管技术测得橘小实蝇取食量在2 h内就能达到最大,所以在测定橘小实蝇食量时饲喂时间以2 h为宜.染料J-管技术测定结果表明:3日龄和6日龄雌雄橘小实蝇2 h内个体食量分别为(4.0412±0.3348)、(3.4409±0.1132)、(5.6543±0.2852)、(4.6808±0.2654)g.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的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对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科属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果实类型、种子长度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现有36科87属122种。在科属组成中,科以菊科、豆科、禾本科的种类最多,在属方面则以茄科茄属、苋科苋属、菊科飞蓬属的种类较多。生活型则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外来入侵物种数的84.4%。从原产地看,原产美洲的物种数最多,有92种。果实以瘦果和蒴果为主要类型;有53.8%的物种种子长度为A(L<2 mm)等级。种子传播方式有5种,依靠自体传播的物种数最多,其中又以蒴果和荚果的物种为主;依靠自体传播的物种种子长度范围更广泛,种子长度为A等级和B等级(2 mm≤L<4 mm)的物种在其中占多数。  相似文献   

20.
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f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IPC)分析了2种植物提取物与现代苦楝油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种群的联合干扰作用.结果表明:薇苷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乙醇提取物和现代苦楝油(Trilogy)的不同组合,对褐稻虱种群具有明显的驱避效果,但其联合作用效果与组分未成正比;薇苷菊乙醇提取物与现代苦楝油或3种以上组分的联合处理,可使褐稻虱成虫产卵量降低80%以上,对若虫毒杀效果达47.41%~57.10%,其联合作用最终可将褐稻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ndex of population trend,I)降到1.00以下,达到持续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