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为缓解争地矛盾,在确保玉米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直接增加大豆播种面积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安徽省萧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玉米、大豆常规种植存在较大差异,在栽培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种植品种选择不当、栽培措施不够完善、化学除草药害发生普遍、化学调节剂控制较差、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从生产实际出发,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对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促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健康发展、提高大豆和玉米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择问题,该研究采用8个大豆品种、3个玉米品种随机组合设置不同处理,对不同大豆、玉米产量及大豆+玉米产量产值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产量在品种间、不同玉米品种间、大豆×玉米互作间均有显著差异,最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为雁育豆8号和东生77,带状/净种比分别达到61.9%和59.5%,对大豆遮阴影响最少的玉米品种是先玉1219;不同品种玉米产量,仅玉米品种间有极显著差异,迪卡A6565表现边行优势最强、产量最高,带状/净种比达到66.4%;大豆+玉米产量和产值表现最好的组合均为雁育豆8×迪卡A6565,其产值比净种迪卡A6565增值12.2%。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难题,江苏省新沂市开展了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对2022年新沂市春播和夏播两种种植模式进行效益分析,并从品种选配、种植模式、精细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新沂市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总结的技术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一步推广提出建议。试验证明,虽然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和玉米产量均有所降低,但综合收益比大豆单作或玉米单作高。  相似文献   

4.
大豆玉米供需矛盾是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重要难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支持并推广该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套作,充分利用玉米的边行优势,实现作物间的协同共生,是现代高效集约化、新型立体农业的创新发展。本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以地域划分的间作或套作种植模式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大豆和玉米适宜品种选配按地区进行了阐述,对田间配置参数中的带宽、行比、带间距、密度与播期按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纳,对田间管理的施肥、控旺、病虫草害防治方法进行了详述,对复合种植技术中所选用的播种机械和收获机械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对国内外播种机械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进行探究,指出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没有规范的指引、复合播种机过于简单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精密化播种机械的建议,以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探索适宜宁南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对解决宁南山区人口逐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粮食总量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利于深入推动宁南山区“稳粮增豆”行动。本文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农机配套、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化学调控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耕地面积有限、大豆玉米供需缺口巨大及争地问题突出等困扰国家粮油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农业农村部于2022年起在全国试点着力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对传统间套作模式的重要创新,兼具土地资源优化、土壤肥力及作物产能提升等多重优势,最初在我国西南地区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良好,但该技术模式对品种选择、田间配置、机械化应用等要求较高,在全国推广成效中存在区域差异。本文通过淮北市连续两年的示范基地测产和田间调研分析结果,准确掌握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当地的应用推广成效,探讨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优化完善区域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给大豆品种耐阴性鉴定和耐阴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行比间作对黔豆08014、黔豆7号和天隆1号大豆品种鼓粒期产量、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行比为2∶4、2∶2和2∶1模式下,随遮阴胁迫加剧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豆荚鲜重和单株产量呈递减趋势,且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但百粒鲜重变化不显著。主要农艺性状中有效分枝数、茎粗、单株叶片数和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呈下降趋势,其中,茎粗、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间作遮阴处理与净作间差异显著,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叶片数差异不显著;随间作遮阴程度增强,黔豆08014的株高先增加后降低,黔豆7号和天隆1号的株高呈递增趋势;遮阴降低了生物量和比叶重,从而降低大豆干物质的积累量且差异显著,库源比差异不显著。3个大豆品种中,黔豆08014的耐阴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宜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确保大豆玉米双丰收,笔者选择了14个玉米品种,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开展了种植比较试验,综合比较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立原296、登海1996、立原26、NK815、鑫瑞25、鲁单510株型紧凑、抗倒伏、产量高,均比对照增产10%以上,可作为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的玉米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豆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研究分析东营市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可行性,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东营市发展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结合东营市玉米、大豆产业现状,提出了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发展的4个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分析表明,东营市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充分发挥东营市的资源优势,为全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提供一个借鉴和样板。  相似文献   

10.
定量化探索中国北方在平水年下,不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种间竞争与种间互惠关系,以期为旱作条件下选择合理的牧草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我国中南部春播区推荐的作物品种大豆铁丰31和玉米强盛199,在旱作区域开展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大田栽培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同时以大豆与玉米清种作为对照,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生物量、邻体效应指数(RII),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的互作关系。结果显示,大豆RII为-0.28~0.13,玉米RII为-0.28~0.12。在6行大豆3行玉米(S6M3)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的生物量较清种对照分别增加了28.95%和27.79%,且高于其他复合种植模式下作物生物量;大豆和玉米的RII分别为0.13和0.12,二者存在正相互作用。综上,在与试验区年降雨量相差不明显的旱作区域,选择S6M3复合种植模式有望提高青贮饲料产量。  相似文献   

11.
间、套作大豆种植模式作为目前南方大豆发展的新兴模式,在确保北方大豆生产,不与玉米等大宗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实现了南方大豆的发展。综述了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我国大豆资源情况、南方大豆种植情况、荫蔽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以及目前南方耐荫大豆种质的研究和利用情况。并认为,从DNA水平上鉴定大豆耐荫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认识和了解该类型品种耐荫性好,抗倒伏,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避虫等优良特征特性的遗传本质。为研究大豆耐荫遗传机制,寻找新的耐荫标记和间、套作专用型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北方黑龙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豆玉米作为我国北方经济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对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玉米-大豆带状符合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种植产量,而且还能够有效节约耕地空间,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介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探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区简比设计,以常规净作玉米作对照(CK),进行5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对比栽培试验,综合分析不同模式的增产增收效应,以筛选出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优选模式。结果表明:开厢宽度为200~233 cm,2行玉米套种3~4行大豆的复合种植模式较佳,其复合产值为2 426.48~2 473.22元/667m2,与CK相比,可实现新增纯收入359.26~370.99元/667m2。  相似文献   

14.
2022年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以5个玉米品种黄金粮MY73、勤玉58、良玉99、扶玉88、豫单9953,以及大豆品种鄂豆10号为试验材料,在湖北省12个市(州)31个县(市)开展试验示范,以期促进该模式在全省的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黄金粮MY73生育期短且与鄂豆10号接近,株高较矮,穗位低,株型紧凑,遮阴少,耐高温,在密植条件下玉米、大豆产量较高,是较适合该模式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5.
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对比田,开展“2∶3”“2∶4”“4∶4”“4∶6”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栽培试验,对比不同品种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筛选出较适合当地推广的种植模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取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模式(M),设5个水平,玉米净作为对照;副区为品种(V),设3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共15个处理,不设重复。生产过程中如实进行生产记录,玉米、大豆成熟前进行理论测产。测产结果表明,整体4行玉米穗数较多,但穗小,2行玉米更能发挥玉米的边际优势。在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2行玉米∶4行大豆种植模式效果最好,可以达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汉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和种植效益,针对汉寿县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探讨了大豆玉米间作和大豆玉米套作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田间配置相关核心技术,以及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降高防倒、绿色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技术,讨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汉寿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发现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现代化进程具有提升玉米、大豆产量、增加农民收益、保障农业经济的稳定运行等方面的作用,进而针对性的提出合理规化栽培模式和种植密度、土壤土质改良、加强水肥管理、科学除草、病虫害精准防控等方面的措施,制定天峨县山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科学方案,以求为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保障我国粮食的有效供应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宜灌云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本试验选用10个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进行种植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差异,并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徐豆18、灌豆1号这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徐豆18产量最高,达148.23 kg/亩,分枝多,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产量高,田间表现好,无倒伏现象,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灌豆1号产量次之,达139.98 kg/亩,分枝较多,籽粒较大,百粒重大。徐豆18、灌豆1号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均表现较好,适宜在灌云县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作为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刘洋 《河南农业》2024,(1):51-52
<正>一、试验目的 正阳县政府部门结合本县的自然生态条件,开展玉米和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展示和鉴定,客观、公正地评价不同模式,不同品种丰产性、抗逆性、品质及其利用价值,为找出适合正阳县种植的品种和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遴选适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耐密、抗病、抗倒的鲜食玉米品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品种支撑。开展了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与鲜食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气候条件下,夏播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在双穗率、空秆率等植株性状及千粒鲜重、出籽率、结实率等产量性状上差异明显,其中晶白甜糯、虞珑糯1612、苏玉糯5号、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1等5个品种结实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耐高温能力;苏甜糯818、斯达糯41、扬甜糯104结实率较低,表现出较低的耐高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