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北部湾沿海 3 个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对保护北部湾织 锦巴非蛤的种质资源、识别其地理群体以及人工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形态特征分析、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5 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北部湾沿岸广西东兴、广西北海和广东湛江 3 个野生织锦巴非蛤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分析。【结果】北海群体壳型最圆,壳高系数为 0.585,贝壳较厚重,壳 厚系数为 0.033,壳质量系数为 0.388,软体部最饱满,软体质量系数为 0.134;东兴群体壳型最扁,壳高系数为 0.571,贝壳薄且轻,壳厚系数为 0.032,壳质量系数为 0.135;湛江群体贝壳隆起程度最低,壳宽系数为 0.366, 贝壳厚重,壳厚系数为 0.035,壳质量系数为 0.325。经主成分分析得到 3 个主成分,主成分 1、主成分 2、主成 分 3 的贡献率分别为 37.366%、22.205%、12.718%,累积贡献率为 72.289%。通过判別分析建立了 3 个群体的判 别函数,判别准确率 P1 为 94.00%~100.00%,P2 为 92.11%~100.00%,3 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 97.56%。聚类分 析结果显示,湛江群体和广西北海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而与广西东兴群体差异较大,同时广西东兴群体的趋异 程度也最大。【结论】与广西北海群体和广东湛江群体相比较,广西东兴群体织锦巴非蛤形态差异最大,且种 群内个体间形态差异也最大,而广西北海群体与广东湛江群体的织锦巴非蛤在形态上更为相近。  相似文献   

2.
随机选取3个不同地理群体钝缀锦蛤(广西北海、东兴和防城港),测量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壳厚(ST)、前缘长(FEL)、后缘长(BEL)、外韧带长(OLL)、外韧带槽宽(OLFW)、活体质量(LBM)和软体质量(SPM)10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理群体钝缀锦蛤表型性状对活体质量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北海群体外韧带槽宽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7.650%;壳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027%。东兴群体软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8.421%;壳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453%。防城港群体软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4.348%;壳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423%。北海、东兴和防城港钝缀锦蛤群体的鲜出肉率分别为33.703%、35.238%和37.107%。不同地理群体钝缀锦蛤的大部分表型性状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不同地理群体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表型性状有所不同,北海群体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相关指数和直接作用均最大,分别为0.780和0.632,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东兴群体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相关指数和直接作用均最大,是影...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4个自然群体双线紫蛤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北部湾4个海区双线紫蛤的7个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钦州和广西北海群体形态最为接近,广西湛江与广东廉江群体形态比较接近,广西北海和广东廉江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主成分1为38.395%,主成分2为27.653%,主成分3为20.224%,累积贡献率为86.272%。判别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的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和P2均为73.30%~90.00%,综合判别率为79.18%。相关分析发现,双线紫蛤群体间的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r=0.669 9。  相似文献   

4.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428条带,大小为125~5 000 bp,每条引物扩增出6~17条带;多态位点比例为76.1%~91.9%,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4.5%,遗传距离为0.1321~0.2441;对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大獭蛤1个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施氏獭蛤北海群体和防城群体先聚为一体,再与湛江群体聚类,最后与越南的大獭蛤群体聚为一个整体;用8条引物可以区分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和大獭蛤群体,可作为群体特征标记;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北海和防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形态较接近,而越南大獭蛤群体的外部形态和遗传距离均与施氏獭蛤3个群体差异较大,已分化成为同属不同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9.13%、17.18%和14.02%,累计贡献率为80.33%;施氏獭蛤3个群体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为88.9%~100.0%,P2为8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5.9%。这说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种质状况良好,且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5.
四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的7项比例形态性状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源地为菲律宾的群体C和群体D的形态最接近,与埃及群体B、泰国群体A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7.838%,主成分2为18.773%,主成分3为14.917%,累计贡献率为61.529%。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0.0%~80.0%,判别准确率P2为61.5%~78.6%,综合判别率达66.7%。3种多元分析结果说明,4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尾柄高这5个形态性状上。分析结果显示4个尼罗罗非鱼引进种群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我国南海区4个真曲巴非蛤种群的8个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湛江、海南海口和广东阳江种群的形态最接近,广西北海种群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贡献率:第1主成分为32.840%,第2主成分为26.106%,累积贡献率为58.945%。判别分析结果表明,4个种群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4个种群的真曲巴非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46.7%~100%,P2为40.5%~96.7%,而综合判别率为64.7%。Mantel检验结果表明,欧氏距离与地理直线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0974,P=0.5770)。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可量性状和框架测定数据,对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进行了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可量性状及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与北部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而阳江群体则单独形成一个聚类分支。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群体在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上的分化较显著,但仍有部分重叠交错现象;在主成分1分布上,3个群体中湛江和北部湾群体相对较接近,而与阳江群体稍微分离,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头部和尾部纵向长短对多鳞鱚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贡献率最大。同时,通过对8个贡献率较大的形态比例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P2以及综合判别率均为100%。综合以上3种多元分析的结果表明,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而3种多元分析方法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8.
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中国沿海的日本蟳7个地理群体进行形态学差异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蟳群体间的差异为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日本蟳各群体大致按分布海区的不同而聚集,并且无与地理距离相关的明显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7.639%、19.004%、12.270%、10.178%,其累计贡献率为89.090%。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舟山群体与威海群体的判别率最低,均为40%,长江口群体的判别率最高,为73.3%,7个日本蟳地理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56.5%。根据判别分析获得两个典型判别函数,其贡献率分别为76.4%和14.2%,累计贡献率为90.7%,判别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日本蟳渤海群体、黄海群体和东海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分析方法,对我国东南沿海5个织锦巴非蛤群体11个形态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三亚与福建厦门群体的形态较近,广东的湛江、深圳和汕头3个群体的形态最近,而这5个地理群体又很明显地分为2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为:第一主成分为37.489%,第...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对红鳍东方鲀4个家系进行形态差异比较。主成分分析提取了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9.945%。通过对8个贡献率较大的形态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4个家系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率为64.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家系3与家系4形态差异最小,可取其一。3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4个家系群体在形态上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可以选取家系1、家系2、家系3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11个形态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方泥鳅和泥鳅聚类,亲缘关系较近,与黑龙江泥鳅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1的总方差贡献率为50.430%,主成分2的为20.880%,主成分3的为10.381%,累积贡献率为81.691%。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3种泥鳅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1.4%~100%,判别准确率P2为71.4%~100%,综合判别率为80.8%。  相似文献   

12.
运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自太湖、钱塘江桐庐段的野生花■以及由太湖野生群体经人工繁育3代的花鳐骨这三个群体的30个形态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太湖群体和东林养殖群体的形态较为接近,而与桐庐群体的差异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 55.08%、主成分2 14.01%、主成分3 6.87%,它们的累积贡献率为75.97%。逐步判别选入3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通过建立的3个群体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_1为75%~100%,P_2为77%~100%,综合判别率为86%,结果表明3个群体形态差异显著(P0.01)。该研究为花■不同群体的鉴别积累了基础资料以及为花■的增殖放流、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湖泊湖鲚种群形态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文殿  谢佳燕  林佳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4445-4447,4453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太湖、洪泽湖及南四湖3个湖泊湖鲚(Coilia ectenes)种群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表明,南四湖种群与洪泽湖种群形态最为接近,聚为一支,太湖种群变异最大,成为相对独立的一支;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湖泊湖鲚种群形态度量参数有重叠,但太湖种群比其他种群形态趋异程度大,已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分析筛选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52.5%;判别分析采用8个形态变量,分别构建了3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0.6%。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养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广东、广西、海南的3个罗氏沼虾养殖群体的全长/体长、剑额长/体长、头胸甲长/体长等15个性状比例参数。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5.00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5个性状比例中,仅第二步足指节长/第二步足长在3个养殖群体中均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广东与海南养殖群体形态差异最小,广西与海南养殖群体形态差异最大,其次是广东与广西养殖群体;经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5.563%,3个养殖群体的形态学分化主要集中在头胸腹部、体长、第二步足、尾柄的特征上;判别分析得到9个性状比例的判别函数系数,可构建区分3个养殖群体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75.900%。以上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个养殖群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光倒刺鲃的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3个不同种群(北江、东江、赣江)光倒刺鲃的27个可量性状和22个框架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026%、15.502%和7.81%,累计贡献率为49.399%。可将3个光倒刺鲃种群分为2个大簇,一簇是赣江,另一簇是北江和东江,聚类分析结果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一致。建立的判别公式可区分3个不同地域的光倒刺鲃,其样品判别正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判别正确率为98.03%。[结论]该研究可为光倒刺鲃的种群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及其后续良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运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自太湖、钱塘江桐庐段的野生花鳐骨以及由太湖野生群体经人工繁育3代的花鳐骨这三个群体的30个形态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太湖群体和东林养殖群体的形态较为接近,而与桐庐群体的差异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55.08%、主成分214.01%、主成分36.87%,它们的累积贡献率为75.97%.逐步判别选入3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通过建立的3个群体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75%~100%,P2为77%~100%,综合判别率为86%,结果表明3个群体形态差异显著(P<0.01).该研究为花鳐骨不同群体的鉴别积累了基础资料以及为花鳐骨的增殖放流、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3个地理种群杂交与自交后的9个群体的1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P(洞庭湖♀×鄱阳湖♂)与PD(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态距离最短,分为一支,其次为DD(洞庭湖♀×洞庭湖♂)和PP(鄱阳湖♀×鄱阳湖♂),分为另一支,而TT(太湖♀×太湖♂)与PT(鄱阳湖♀×太湖♂)、TT与DP的遗传距离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为21.13%,主成分2为15.33%,主成分3为17.59%,累积贡献率为54.05%.在第一主成分中,FG(全高)与FB(帆状顶点到后端)的影响最大(77.88%、73.46%);第二主成分中,OB(顶点到后端)与OD(顶点到铰合部后缘)的影响最大(85.38%、88.06%);第三主成分中,OH(壳高)与OC(顶点到铰合部前缘)的影响最大(70.32%、78.14%).判别分析结果表明:9群体三角帆蚌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对这9个群体按杂交组合分成A、B、C 3组,建立了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56.41%~90.24%,P2为61.22%~97.30%,综合判别率为68.75%~79.78%,判别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潘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08-5409
对6个沙棘品种的叶片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叶片形态特征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选出了2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69.633%,长宽比、叶宽分别是第1、2主成分的主导因子;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逐步判别分析选出了对沙棘品种叶片形态分类有显著影响的面积、长度、宽度、周长、长宽比及形态因子参数,同时建立了部分变量的1个判别能力较高的判别模型。  相似文献   

19.
合浦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9个形态特征对来自广西(GX)、雷州(Lz)、三亚(SY)和越南(YN)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合浦珠母贝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主要受7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55.577%;第二主成分主要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14.475%;第三主成分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10.54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LZ群体和YN群体形态相近,SY群体趋异程度最大.建立了GX、LZ、YN和SY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50%、58%、60%和60%,总判别准确率为57.0%.合浦珠母贝4个种群的形态学差异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良种选育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银鱼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相结合,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以体质量和32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分别采自中国太湖(TH)、江苏洪泽湖(HZ)、黑龙江连环湖(LH)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ST)的4个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地理群体进行比较分析,为大银鱼不同地理种群的识别、亲缘关系的比较、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黑龙江连环湖(LH)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ST)间的遗传距离值最小,而吉林群体(ST)与太湖群体(TH)间的遗传距离值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地理大银鱼群体间的差异受躯干部的相关参数影响最大,4个群体大银鱼的前7个主成分总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62.00%,其中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44.52%,说明主成分3是个拐点.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大银鱼的综合判别率为79.80%,其中以太湖群体(TH)最高(94.30%),吉林群体(ST)最低(72.0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大银鱼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