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紫苏品种奇苏1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和外生菌根真菌(ECMA)对紫苏幼苗根腐病抗性的影响并对其抗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AMF和ECMA的紫苏幼苗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6.82%和57.25%;接种菌根真菌可显著提升根腐病病菌侵染的紫苏根系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及PAL(苯丙氨酸解氨酸)活性,且接种AMF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接种ECMF;接种菌根真菌可显著降低根腐病病菌侵染的紫苏根系的MDA(丙二醛)含量,接种AMF较同期CK降低28.53%,降低效果显著优于接种ECMF;接种菌根真菌可显著提升根腐病病菌侵染的紫苏根系的脯氨酸含量,接种AMF较同期CK提升27.33%,提升效果显著优于接种ECMF;接种菌根真菌可显著提升根腐病病菌侵染的紫苏根系的几丁质酶活性,接种AMF较同期CK提升345.97%,提升效果显著优于ECMF;接种菌根真菌可显著提升根腐病病菌侵染的紫苏根系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接种AMF较同期CK提升431.29%,提升效果显著优于ECMF。综上所述,菌根真菌可通过提升紫苏根系的保护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提升脯氨酸含量、提升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来提高紫苏对根腐病的抗性,且接种AMF效果显著优于接种ECMF。  相似文献   

2.
以枳实生苗为试材,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Rhizoglomus intraradices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对其叶片和根系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白三叶显著地提高了枳实生苗菌根侵染率。接种菌根真菌可显著提高枳和白三叶叶片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而降低了枳根系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对白三叶根系碳水化合物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单独的白三叶处理对枳根系果糖和蔗糖含量以及叶片蔗糖和葡萄糖含量有促进作用;同时,菌根真菌接种和白三叶处理对枳实生苗叶片和根系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明显地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真菌对桑扦插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研究灭菌土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桑扦插苗生长的影响.接种量为30个孢子菌剂(T1)、60个孢子菌剂(T2)和灭菌菌荆(CK).培育15 d统计发芽率,各处理均达到80%以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桑扦插苗的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培育30 d统计成活率,各处理分别为81.43±0.2%、84.67±0.1%、68.33±0.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显著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培育90 d取根样制片观察,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侵染扦插苗根系,T1,T2,CK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51.31±2.5%、69.23±2.2%和0,不同的接种处理,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不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处理后,主根长度、须根长度、须根数量、地下部分鲜质量和干质量都显著高于对照;T2的各项生长指标综合表现要好于T1.  相似文献   

4.
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研究灭菌土中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桑扦插苗生长的影响.接种量为30个孢子菌剂(T1)、60个孢子菌剂(T2)和灭菌菌荆(CK).培育15 d统计发芽率,各处理均达到80%以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桑扦插苗的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培育30 d统计成活率,各处理分别为81.43±0.2%、84.67±0.1%、68.33±0.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显著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培育90 d取根样制片观察,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侵染扦插苗根系,T1,T2,CK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为51.31±2.5%、69.23±2.2%和0,不同的接种处理,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不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处理后,主根长度、须根长度、须根数量、地下部分鲜质量和干质量都显著高于对照;T2的各项生长指标综合表现要好于T1.  相似文献   

5.
浙产道地多花黄精种子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浙产道地多花黄精种子为材料,开展了6-苄氨基嘌呤(6-BA)与不同低温沉积处理方法对种子萌发与成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花黄精种子经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及6-BA(200 μg·mL-1)溶液4 h处理后,不同的低温沉积处理方法对多花黄精种子开口及根、芽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经室外自然变温沉积处理的种子开口率和成苗率分别为91.7%和85.7%。同时观察到,室外自然变温沉积处理后的开口种子经6-BA(100 μg·mL-1)溶液浸种20 min,成苗率提高至92.3%,且出苗快速整齐,幼苗叶大色绿,生长健壮,完全能满足多花黄精种子繁育产业化的需求,有效支撑多花黄精产业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蚯蚓粪基质中添加菌根真菌和混合矿物对西瓜苗期生长的影响,于2018年10—11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接种灭菌菌根真菌)、AM(接种菌根真菌)、KW(添加混合矿物并接种灭菌菌根真菌)、AM+KW(添加混合矿物并接种菌根真菌),42 d后采样测定基质养分含量、西瓜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生长指标。结果显示:在蚯蚓粪中添加混合矿物可以将基质容重降低42.18%,并显著提高基质的全氮、速效磷的含量(P0.05),进而促进西瓜幼苗地下部的养分吸收,其中对Ca、Fe以及Mg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60.97%、21.21%以及84.52%。同时接种菌根真菌和添加混合矿物可以显著增加西瓜幼苗的赤霉素含量(P0.05),进而显著提高西瓜幼苗的地下部鲜重和根长(P0.001)。综上所述,在蚯蚓粪中添加混合矿物及接种菌根真菌可以改善西瓜幼苗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最终促进西瓜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根应用技术,对黄精根系VA真菌的侵染情况及其对黄精生长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黄精根际土壤分离到地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菌根真菌,土壤含孢量为20.6个/g;黄精根系AM真菌菌丝感染率为17.4%、丛枝感染率为3.1%、泡囊成群分布;孢子接种量不同,黄精生长效应存在差异,说明黄精对VA菌根真菌存在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菌根真菌对桃叶杜鹃种子萌发及幼苗移植的影响,为高山杜鹃开发利用及菌根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从野外桃叶杜鹃菌根中分离出的真菌混合制剂与不同培养基质混合接种,在不同覆盖条件下,研究桃叶杜鹃种子萌发和幼苗移植情况。【结果】桃叶杜鹃种子在接种菌根真菌的基质中发芽时间提早,其发芽势、发芽率、幼苗成活率及移植成活率比非接种处理均有较大提高,且差异极显著。其中腐殖土+珍珠岩基质接种松针覆盖处理发芽势最高,达39.00%,发芽率达72.67%;腐殖土基质接种苔藓覆盖处理幼苗成活率最高,达88.33%,移栽成活率达82.21%。【结论】菌根真菌极显著地影响桃叶杜鹃种子萌发及移植。播种采用腐殖土+珍珠岩基质接种松针覆盖效果较好;移植采用腐殖土基质接种菌苔藓覆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非灭菌土(农田土∶沙=2∶1)为生长基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50%和25%条件下接种 AM真菌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菌根侵染率并降低了植株生物量.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接种 AM 真菌提高了丹参根系菌根侵染率...  相似文献   

10.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64-67
泰山黄精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出苗缓慢,提高种子萌发率、缩短育苗时间是泰山黄精栽培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将泰山黄精果实与湿沙混合层积处理,处理温度设室外自然低温贮藏、-4℃低温冷藏和-20℃低温冷藏,然后用赤霉素浸泡,研究打破泰山黄精种子休眠的方法。自然低温贮藏、-4℃低温冷藏湿沙层积泰山黄精种子萌发率为35.61%~42.39%,-20℃低温冷藏后萌发率极低。湿沙层积处理后用赤霉素浸泡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4℃低温冷藏后用100 mg·L~(-1)赤霉素处理萌发率最高。形态学研究发现,泰山黄精种子萌发首先形成小球茎,小球茎分化出不定根和芽后休眠30~40 d,最后形成幼苗。由此推测泰山黄精种子存在二次休眠现象,即种子休眠和小球茎休眠。湿沙层积-4℃低温冷藏后的泰山黄精种子用100 mg·L~(-1)赤霉素浸泡24 h能够打破其种子休眠,显著缩短小球茎休眠时间,是提高泰山黄精种子育苗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采煤沉陷区植被覆盖率和退化土壤生产力,增加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在采煤沉陷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根系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了两者的共生关系,并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侧柏生长的影响以及菌根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侧柏根系的菌丝侵染率,接种区侧柏菌丝侵染率高达75%以上,菌丝密度达到2.26 m/g。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侧柏的生长,接种区侧柏株高平均比未接种区高出6.83 cm;接种菌根提高了侧柏根系对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吸收,改善了侧柏根际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2.
基于神东矿区天气干旱、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特点,利用矿井水回灌植物,通过在植物根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矿井水回灌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根际土壤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利用矿井水回灌玉米3个月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玉米干质量比对照组高出3 g/株;试验选择的丛枝菌根真菌和玉米保持较高的共生关系,强化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使玉米根系侵染率、菌丝密度分别达到76%、2.8 m/g;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的含量,有利于根际难溶矿质元素的活化,且玉米根际土壤中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石漠化地区桑树根际 AM 真菌具有多样性,鉴定了3属(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和巨孢囊霉属)16种 AM 真 菌,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为石漠化地区 AM 真菌优势属.以 AM 真菌和桑苗为试材,网室试验池中分别对 生长2个月的无菌根桑苗接种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和细凹无根囊霉3个 AM 真菌菌种,45d后测量接种和不接 种桑苗的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生长量和光合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网室中接种45d的桑苗菌根侵染率最高 达到(38.67±1.44)%,桑苗对真菌菌根依赖性最高达到(203.03±14.93)%,接种菌根桑苗株高、茎粗、叶片数、 第五片叶大小、主根长、植株鲜质量、干质量等都显著高于对照,菌根桑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 孔导度显著高于非菌根桑苗.研究结果证明:桑苗对菌根真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提高根系吸收能力,促进叶片光 合作用,接种 AM 真菌能显著地促进桑苗根系和枝叶的生长,获得健壮的菌根化桑苗.  相似文献   

14.
多花野牡丹幼苗动态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花野牡丹(Melastomaaffine)为两性花、异型雄蕊类型,为探究异型雄蕊生物学功能差异对幼苗适合度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动态生命表方法,研究7种授粉方式对多花野牡丹结实及幼苗的动态生命过程.结果表明:种子的出苗率与千粒重无密切关系.自然授粉萌发率(92.5%)和出苗率(88.0%)最高,紫红色花药授粉在萌发率、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uforme(简称G.V)、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tle(简称G.M)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简称G.E)I对连作土壤中贝达(V.vulpina×V.labnuca Beta)葡萄扦插苗生长及根系分泌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将连作土灭菌后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测定贝达葡萄地上部及根系生理指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3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葡萄的株高、茎粗、地上及地下鲜重均增加.叶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增强.其中G.V处理和G.M处理效果最显著,叶片SOD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23倍和2.18倍.MDA含量比对照低12.83%和17.51%.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17.07%和20.33%.接种菌剂后,葡萄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及其含量也发生变化,其中G.V处理葡萄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较多,并且含有特异性成分橙花叔醇.连作土灭菌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葡萄的生长,其中G.V处理和G.M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薄壳山核桃‘波尼’实生苗为试验对象,探讨外生菌根真菌接种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盆栽试验设计,测定非菌根苗(对照),外生菌根真菌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Cg)和豆马勃属(Pisolithus sp., PS)接种下,薄壳山核桃幼苗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幼苗生物量,菌根侵染率。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苗,外生菌根真菌接种显著提高(P<0.05)薄壳山核桃幼苗的地上干重和叶片光合能力。接种Cg幼苗的地径和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苗和PS接种苗(P<0.05)。研究表明外生菌根真菌能够显著促进薄壳山核桃幼苗的生长,但不同菌种的促生特性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可为深入了解薄壳山核桃外生菌根真菌促生功能和薄壳山核桃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促进和提高白及种子萌发率的菌根真菌,进行了从兰科植物黄花白及分离的菌根真菌与其种子共生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筛选的Epulorhiza sp.和Sebacina sp.株菌根真菌对白及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萌发率分别比对照高出8.61百分点和18.43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红花产量与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生长、产量以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单菌接种组(GM)、根内球囊霉菌(Glomus intraradics)单菌接种组(GI)、G.mosseae与G.intraradices混合菌接种组(H)、不接种的对照组(CK),测定了红花伸长期的生物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pH值及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3个接种组丛枝菌根真菌均有侵染,混合菌接种组侵染率最大(69.00%);与对照组相比,接种组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接种混合菌的效果最大,红花生物量、花绒产量、单株籽粒质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5.67%、17.79%、24.86%;接种组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均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均提高;红花生物量、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红花丛枝菌根的形成改善了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红花生长,增加红花产量,根际效应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桃树的耐淹水能力,以毛桃为材料,淹水胁迫12d后观测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其植株鲜重、菌根侵染率、根系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合成酶(△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和鸟氨酸转氨酶)、脯氨酸分解酶(脯氨酸脱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处理显著降低了F.mosseae对根系的侵染;在非淹水和淹水处理下,接种F.mosseae真菌显著增加了植株鲜重、根系的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合成酶活性,但显著降低了鸟氨酸转氨酶和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因此,推测AM真菌主要通过提高谷氨酸合成途径和降低脯氨酸的分解,从而促进根系脯氨酸的积累,提高桃的耐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接种4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檀桥’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Tanqiao’)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板栗菌根化育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檀桥’板栗家系苗为材料,采用经课题组前期分离纯化和分子鉴定所获得的中华豆马勃(Pisolithus orientalis LY-8)、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LY-9)、硬皮马勃属未知种1(Scleroderma sp. 1,LY-17-2)和未知种2(Scleroderma sp. 2,MB)进行接种,比较了接种和未接种‘檀桥’板栗幼苗的菌根侵染率、生长指标(苗高、地径、生物量、根系)、光合指标及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1)接种4个月后,4种外生菌根真菌均能成功侵染‘檀桥’板栗,接种LY-17-2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真菌,达86.40%。(2)接种4种菌根真菌均能显著提高‘檀桥’板栗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根系构型指标和苗木质量指数(SQI)。其中,接种LY-17-2的总生物量显著高于LY-9,达12.61 g/株;接种LY-8的幼苗总根长、表面积、体积、根尖数显著高于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