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以及腐霉利与福美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菌清、异菌脲、腐霉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百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52mg.L-1;腐霉利和福美双原药以5∶1、1∶3、1∶5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1.44、124.22、128.4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腐霉利WP 562.5g.hm-2、25%啶氧菌酯SC 112.5g.hm-2、50%啶酰菌胺WG 300g.hm-2 3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有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的药剂,2018年进行了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10%噻唑膦颗粒剂、2.5亿个孢子/g厚孢轮枝菌微粒剂3种药剂穴施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2.22±3.89)%、(77.30±9.95)%、(93.15±2.06)%,41.7%厚孢轮枝菌的防效与氟吡菌酰胺悬浮剂相当。生产上建议使用生物药剂厚孢轮枝菌穴施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防治栝楼根结线虫病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方法]采集、鉴定并室内繁殖安徽省潜山市供试田中栝楼根结线虫;在室内接种试验和大田试验条件下,评价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对栝楼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安徽省潜山市供试田块栝楼根结线虫病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分别在栝楼出苗后第10和70天,使用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80~100μL/株,对水1 000 mL后灌根,田间栝楼根部病情指数分别降低79.3%和91.4%。[结论]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灌根可以有效防治栝楼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4.
张春容  康晓慧  邱丰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595-459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混配制剂对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嘧菌酯和腐霉利按质量比1.00∶2.00、1.00∶3.00、1.00∶3.75和1.00∶5.00四个比例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40.06、148.42、167.90和126.69,均大于120,表现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嘧菌酯·腐霉利悬浮剂每hm2施药量1 012.5~1 125.0 m L,防治效果达到76%以上,具有较好地防治效果,并且对作物无药害,适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灰霉病是黄瓜上的重要病害,常规药剂的防治效果不佳。本文应用新开发的杀菌剂5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对黄瓜灰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600 m L/hm2,在第3次药后14 d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仍然高达84.28%;且与4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比,产量提高15.30%,值得在田间病虫害防治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壳寡糖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壳寡糖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分别测定在不同浓度梯度下灰霉病菌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观察了壳寡糖对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壳寡糖的浓度越大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越明显,1 500 mg/L的壳寡糖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1 d时为100%,2 d为86.32%,5 d为81.95%,菌丝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菌丝直径明显增粗,菌隔增多,该浓度下对灰霉病菌的产孢抑制率达到83.82%,抑制孢子萌发率达52.97%。壳寡糖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2 d的EC50为346.96 mg/L,对灰霉病菌产孢的EC50为521.96 mg/L,对孢子萌发的EC50为1 451.59 mg/L。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对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效果,2017—2018年于山东烟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25.0~187.5 mg/kg对葡萄白腐病防效在91.97%以上,对炭疽病在87.34%以上,其125.0~250.0 mg/kg对葡萄灰霉病防效在86%以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是兼防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3种果实病害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8.
细辛精油和4种化学药剂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细辛精油和4种化学药剂(30%嘧霉胺BC、50%双福生WP、75%百菌清WP、70%正品甲津托 WP)对引起黄瓜灰霉病的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百菌清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1.6231 mg/L;双福生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42 mg/L;细辛精油对黄瓜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效果与其他4种化学药剂相比效果较差,对菌丝生长的EC50为159.580 mg/L,对孢子萌发的EC50为71.1840 mg/L,虽然其EC50偏高,但作为纯植物提取物,其抑菌中浓度低于160 mg/L.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防治花卉病害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以玫瑰锈病菌、文竹叶斑病菌、郁金香灰霉病菌、菊花褐斑病菌和茶花炭疽病菌为测试菌株,研究胺苯吡菌酮和叶菌唑混配对5种花卉病害的联合毒力作用。结果显示:当叶菌唑和胺苯吡菌酮的混配比例为5∶1时,对玫瑰锈病菌的共毒系数为188.16;混配比例为10∶1时,对文竹叶斑病菌的共毒系数为198.07;混配比例为1∶1时,对郁金香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为190.29,对菊花褐斑病菌的共毒系数为192.55;混配比例为3∶1时,对茶花炭疽病菌的共毒系数为200.04。表明胺苯吡菌酮和叶菌唑按适当比例混配对此5种花卉病原菌菌丝和孢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吡唑醚菌酯与其他药剂混配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较好配方,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胺复配,以及吡唑醚菌酯与百菌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配方,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所有复配组合均对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相加作用,当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胺的混配比例为1∶5时,增效系数最大,为1.29;当吡唑醚菌酯与百菌清的混配比例为9∶1时,增效系数最大,为1.26。在田间药效试验中,两种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分别达到86.50%和87.40%。  相似文献   

11.
为证明胡椒碱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揭示胡椒碱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机理,观察不同质量浓度胡椒碱处理下番茄灰霉病菌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以及胡椒碱处理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形态变化、番茄灰霉病菌可溶性蛋白含量、酶活性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胡椒碱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胡椒碱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抑菌率可达80.6%,对番茄灰霉病菌产孢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88.5%和88.8%,对菌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抑制率分别为82.7%、69.1%和70.4%,对琥珀酸脱氢酶(SDH)和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抑制率分别为89.5%和94.9%;胡椒碱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细胞膜透性增强,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变细、节间拉长、干瘪并坍塌。综上,胡椒碱可以有效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研究结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开发及番茄灰霉病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贾云鹤  张扬  李宏伟  周飞  郑斐 《安徽农业科学》2023,(14):136-138+200
[目的]比较氯氟醚菌唑和丙硫菌唑的杀菌谱。[方法]室内生测试验(叶片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与对照药剂相比,丙硫菌唑对大豆锈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小麦白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白粉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具有较好的室内活性,其EC90分别为0.647 1、7.088 4、9.600 7、30.617 1、34.021 7和39.110 1 mg/L,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黄瓜白粉病菌和大豆锈病菌的活性优于氯氟醚菌唑;氯氟醚菌唑对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大豆锈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室内活性,EC90分别为3.210 6、3.536 1、24.498 2、46.005 2和52.074 3 mg/L。其中对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的活性优于丙硫菌唑。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480 g/L丙硫菌唑悬浮剂在135和200 g/hm2试验剂量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优于同等施药剂量下10%氯氟醚菌唑悬浮剂的防效;480 g/L丙硫菌唑悬浮剂在150 mg/L...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sni)有增效作用的混剂应用于生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醚菌酯、氟环唑及其不同比例(4∶1、3∶2、1∶1、2∶3、1∶4)混配不同浓度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并使用Wadley法评价混配药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用药浓度增加,氟环唑、醚菌酯及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醚菌酯与氟环唑以1∶1比例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5.66mg/L,增效系数(SR50)为1.57,表现为增效作用,用药浓度为35 mg/L时,抑制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配对核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联合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为核桃炭疽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单剂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利用喷雾法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评价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核桃炭疽病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按质量比3∶2和1∶1进行复配对核桃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1和1.57;其他配比的增效系数在0.91~1.41,表现为相加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与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以质量比3∶2进行混配(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含量分别为150和1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5.0、166.7和250.0 mg/L时对核桃炭疽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施药3次后防治效果均在80.0%以上,分别与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苯醚甲环唑125 g/L+嘧菌酯200 g/L)施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62.5、216.7和325.0 mg/L时的防治效果相当;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0 mg/L的林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 mg/L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66.7 mg/L的防治效果稍低。【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质量比3∶2混配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林间对核桃炭疽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核桃炭疽病的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活性物质跟踪的方法,研究了问荆中的活性成分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溶剂提取物中,氯仿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EC50分别为0.52和0.21mg/mL;对氯仿提取物萃取分离得到的4种不同溶剂萃取物中,乙酸乙酯组分对灰霉病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佳,EC50分别为0.37和0.28mg/mL;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的12个流分中,L9流分的抑制菌丝生长作用最强,EC50为0.22mg/mL,L9流分处理灰霉病菌后发现菌丝生长稀疏,菌体细胞膜渗透性增大,电镜图片显示菌丝变形,有瘤状突起。因此,问荆提取物对灰霉病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效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660g/L氟嘧菌酯·百菌清SC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有效推荐使用剂量和关键时期:番茄开花初期,120mL/666.7m2左右660g/L氟嘧菌酯·百菌清SC兑水均匀喷雾防治番茄晚疫病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出防治芝麻枯萎病的有效化学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芝麻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芝麻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氟硅唑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仅为0.232 mg/L;其次是吡唑醚菌酯,EC50为0.759 mg/L,此外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对芝麻尖孢镰刀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结论]为药剂混配和防治芝麻枯萎病提供药剂筛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对番茄叶霉病、晚疫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复配型杀菌剂,评价该药剂对番茄生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喷雾法,探讨几种复配型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次药后14 d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最好,分别为83.81%、84.62%;其次是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SC和50%克菌丹WP,防效相当,分别为77.23%、77.62%。2次药后14 d对番茄晚疫病防效最好的是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SC,防效为92.8%,其次是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防效较低的是50%克菌丹WP。[结论]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复配型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2%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SC复配型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叶霉病和晚疫病发病初期轮换交替使用,对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岳海梅  庄华  旺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23-13224,13321
[目的]研究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地区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不同的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研究林芝地区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条件。[结果]番茄灰霉病菌在10~30℃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最佳温度为25℃,30℃以上的高温抑制病原菌生长及产孢。pH值5.0~9.0范围菌丝均能生长,以pH值6.0为最适,中性条件下不利于产孢。碳源以果糖对菌丝生长最佳,产孢以蔗糖溶液中最多。氮源以蛋白胨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缺氮条件下不产孢。[结论]番茄灰霉病在林芝地区日光温室中流行,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不一定最利于其产孢,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氮源同时也有利于其产孢。  相似文献   

20.
[目的]避免和延缓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抗药性的产生。[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明确不同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敏感性差异的分布。[结果]辽宁省不同番茄灰霉病菌菌株的EC_(50)值分布在0.080 0~7.787 2μg/ml,敏感性最低和最高的菌株EC50值相差97.34倍。将符合正太分布的158株番茄灰霉病菌的平均EC_(50)值1.973 1μg/ml初步定为辽宁省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结论]开展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抗药性风险评估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