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88-4889,4928
基于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典型模式,通过特色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意义与影响研究,提出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思路,并阐述了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乡土文化的震撼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对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要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内涵、内容进行详细剖析,并对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关系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与阐述;结合分析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乡土文化视角看待如何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并明确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最后针对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定位分类、内容挖掘、项目开发,明确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内涵结合发展,以及乡土文化兴旅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107-109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宜宾市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效,但依旧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同质化现象突出、乡土文化建设意识薄弱、乡村旅游人才力量缺乏等现实问题,新发展阶段应该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硬件基础;打造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强化品牌意识;注重乡村特色文化塑造,丰富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旅游人才力量,强化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互联网+”对河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河北省利用“互联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模式,总结出“互联网+文化政策”“互联网+文化品牌”“互联网+文化旅游”“数字化+乡村文化”四种模式,提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培养乡村紧缺专业人才、突出乡村文化品牌、加强网络宣传规范治理、发展数字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文化基石,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积淀。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乡土文化资源的流失,乡土风貌日益消逝,乡土风味逐渐变味。但在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民艺体验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颇受广大游客青睐。在湖北钟祥,以"觅乡愁,归本真"为目标建设的莫愁村向世人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莫愁村为例,探讨莫愁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问题,并针对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不彻底、不纯粹、缺少特色、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乡村文旅视角下,以浙江丽水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乡 村的文化景观设计提供方向,让景观设计更具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素有“文化之都”之称的北京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带动京郊乡村旅游逐渐升温。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国内旅游发展的新重点,它是一种集农业、农村旅游和农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方式,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及经营方式有较大灵活性等特点。以奥运为契机,把奥运元素融入到特色乡村旅游中,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打造更多的以奥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把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农家致富》2007,(23):1-1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纷纷利用当地独特自然资源、乡土文化、生态农业开发“乡村游”、“近郊游”、“农家乐”,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广大农民跻一身旅游经济大潮,成为参与者、从业者、受惠者,尝到了甜头,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红色乡村文化旅游带动红色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为了探究传承和发展乡村红色文化的途径,以广东省的省定红色村——梅州市平远县仁居村为例,以文化基因视角,研究乡村红色文化基因谱系图的构建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结果表明主体基因功能异化、附着体基因结构退化、混合体基因机制僵化是限制仁居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推动乡村红色文化基因与旅游融合,一是要保育基因,借助载体以培养红色文化认同感;二是要修复基因,保护与“人+自+文”结合并行;三是要活化基因,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相关产品链。建议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共生融合的基因保育、基因修复及基因活化等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南通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的发展强化了农村资源多元性发展的可能性,顺应了中国现代化农村发展的趋势。南通具有绝佳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条件、浓厚的乡土文化等优势,但由于南通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分析南通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困境,从旅游产品建设、产业规划、人才引进及智慧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培育南通乡村“旅游+”和“互联网+”,促进南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浪中,欠发达地区乡村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的问题.以江西省吉水县江家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为实例,探索通过分析乡村格局、文化特色、建筑风貌、发展价值及潜力等要素,从经济、文化、建筑三大内容着手,区域联动,城乡统筹,规划先行,保护传统建筑,突出乡土地域特色,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对生活休闲方式有了更高的诉求,乡村旅游成为当下人们 远离城市喧哗,追求生活静谧的好去处。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呈现了底蕴厚重、特 色鲜明,海陆兼顾,和谐融洽,红色情结、感召人心等特性。但传承主体缺失、宣传推介缺位、保 护力度缺乏等显性问题与隐性危机隐匿其中,急需寻求切实有效的途径解决其中问题,挖掘历 史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突出半岛元素;凸显海丝文化格调,深化人文底 蕴;激活革命文化价值,擦亮红色记忆;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重要途径。既凸显“有形文化”的品 牌特色,又发挥“无形文化”的乡愁基因。  相似文献   

13.
《安徽农业科学》2020,(3):128-130
通过对桂林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景观资源和成功的乡村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深度挖掘喀斯特地貌地区自然景观资源价值、田园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乡土文化元素,提出了乌龟河田园综合体特色景观营造设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葡萄峰林景区乌龟河的旅游开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家致富》2014,(14):49-49
江苏省近日强调推进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要围绕文化建设基地,把农耕文化、渔业文化、乡土人文文化、餐饮旅游文化的元素融入休闲渔业。提升行业品位。二是要抓住特色拓展市场,在环境的打造、经营的项目和餐饮的菜品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群体。三是要加强管理保护环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不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四是要关注公益塑造形经,休闲渔业企业的老板要有公益之心、回报社会之心,通过公益活动塑造形象。打造品牌,努力成为社会贤达。  相似文献   

15.
黄钰莹  贾猛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8):170-173
乡土文化凝聚着整个村落的历史积淀.随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乡土文化资源日益消逝.该文从乡土文化视角研究了浦江嵩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嵩溪村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托农业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广东省五华县蔬菜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农俗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农业+”乡村休闲新业态,谱写了三产融合发展新篇章。本文从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文化、人才角度出发,通过调研五华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发展经验,分析其存在的种植项目种类分布不均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等短板,并提出促进“农业+互联网”“农业+基础建设”“农业+文化”和“农业+教育”融合发展等解决策略,加快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乡村“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发展也是蒸蒸日上,然而现代化的建设不断吞噬着乡村的乡土风貌。所 以如何将农业文化更好的融入到美丽乡村景观的建设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如今,人们的审美价值逐渐回归到“自 然美”和“单纯美”。城市景观的再现不能给城市居民带来新的视觉冲击。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业、乡村旅游休 闲、生产性农业的发展。因此,将本土元素的灵活运用与审美设计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文化与 乡村景观的内涵;其次总结了当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农业文化在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 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面对乡村旅游不断升级的现状,传统的农产品应该坚持文化与创意的结合,将文化、乡土、知识等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当中,用于增加传统农产品的特色与价值,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满足游客日益差异化、个性化以及时尚化的追求,进而实现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种植中的艺术化人为地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约束控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以柘荣县靴岭尾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旅+文创”跨界合作,将文创作品服务于乡村振兴,打造“农旅+文创”的发展模式,研究柘荣县靴岭尾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探索以非遗剪纸文化为依托的“农旅+文创”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农旅+文创”为游客展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为乡村文化添加了新鲜的活力,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民宿作为一种非标准性住宿形态和个性化的产业形式,正迅速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乡土文化是民宿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内在根基。但在实践中,乡土文化在民宿中存在流于形式、缺乏乡土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原真性,不能与在地文化契合的现状。为此,应挖掘乡土文化精髓,寻求传统乡土文化与民宿的契合;树立科学开发理念,构建生态和文化民宿;采用合理的民宿开发合作模式,建立乡村居民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