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近年来,广饶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端牢“中国碗”,盛满“中国粮”,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出把好“一道关”、构建两个“体系”、奏响协作“三部曲”和完善“四推广”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一、基本情况广饶县土壤肥沃,农业基础雄厚,辖8个镇街,全县耕地面积76.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9%。2023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50.35万亩,平均亩产498.68千克,  相似文献   

2.
张帆 《河南农业》2023,(13):52-53
<正>小麦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定海针”和“压舱石”,如何打破小麦增产限制因素、不断挖掘增产潜力已成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对内乡县小麦生产现状、限制因素进行分析,积极探究策略,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一、县域小麦生产现状内乡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总人口73万,耕地面积5.53万hm2,岗丘坡耕地面积占比70%以上;  相似文献   

3.
<正>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近年,焦作市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持续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全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焦作市粮食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hm2左右,总产量稳定在200万t以上,小麦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20 kg,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小麦生产比较效益低、耕地土壤污染严重、水资源过度浪费等现状,通过系列专题调研和技术探讨,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推广节肥、节水、节药等一系列节本增产增效综合措施,建设节约型农业,深入推进“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进一步挖掘全市小麦生产潜力,促进小麦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保障粮食和农业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1“藏粮于水”内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粮食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影响粮食生产重要的资源要素,在粮食生产战略中,曾有人提出“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6.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灾害频发影响了河南省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河南省建设农作物品种数据库,是建立河南省农业应急智库平台的前提和保障,是河南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一、河南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三五”规划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7.
枝江属宜昌市辖县级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1 310.4 km2。枝江市农业生产条件好,农业生产门类齐全,各农业产业发展均衡,是国家和湖北省确定的优质粮、棉、油及水果、水产、生猪生产基地和大县。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质量兴农战略,根据《枝江市2018年粮食作物高效模式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围绕稳粮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在安福寺镇秦家境村和问安镇双湖村分别创建水稻“中稻一再生稻一油菜(绿肥)”栽培模式示范样板,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农技推广体系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三农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农业改革相关政策,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创新推广思路,湖南省衡阳市进行了新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帮助农民增效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亿斤以上,这就是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集团甘河农牧场分公司(以下简称“甘河分公司”)调整结构、统筹谋划、“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结出的丰硕成果。“六强一优一统”筑牢丰产根基甘河分公司把建成祖国北疆稳固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作为战略目标,每年都抢前抓早,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探索出了“六强一优一统”现代农业模式,即强化统一经营、强化秋整地、  相似文献   

10.
<正>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小麦的单产和品质,河南省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指导下,通过试验示范,验证了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六月丰R配套技术处理方案在小麦生长期内对不同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及增产作用,为“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植物生产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全力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旨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引领,探索构建适应新农科建设需要的“1+3+3”植物生产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高素质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动力与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地处鲁北黄泛平原的阳信县按照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立足县情,结合实际,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相继组织实施了造林绿化工程、农田生态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畜牧业建设工程等项重点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和规模化开发,重点推广了“枣粮间作”、“四位一体”、“上农下渔”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生态模式与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配套技术。先后建成了1.33万公顷鸭梨生产基地、2.33万公顷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666.67公顷香椿生产基地。被农业部誉为绿色食品鸭梨之乡、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及全国绿化先进县。经过5年的建设,农业资源得到了合理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粮食"产量高、库存高、成本高,进口多,价格低"的农业发展新常态下,国家适时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战略,推动农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粮食稳产、提质增效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藏粮于技"战略进行了新的解读,提出了"藏粮于人、藏粮于研、藏粮于物、藏粮于机、藏粮于网",均为"藏粮于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舒城县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推进农田建设“标准化”、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化”、助力农业生产“融合化”和推动田间管理“数字化”,在全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致力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截至2022年底,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57.8万亩,耕地质量总体提升约0.25个等级,不断筑牢粮食生产安全“耕”基。  相似文献   

15.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昌吉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供给保障安全可靠,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下,未来1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国际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情况又会产生什么变化?4月20日,由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中国农学会等协办的“2023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以下简称报告),介绍了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18个(种)主要农产品2022年市场形势,对未来10年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展望,对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地方传真     
<正>福建·龙岩创新“一二三四”项目评审法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高质高效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如何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质量,严格项目评审,把好源头质量是关键。龙岩市创新“一二三四”项目评审法在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2015年江苏省各地紧紧围绕稳粮增收中心任务,认真做好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全力克服移栽期及分蘖期不利天气影响,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推进水稻持续增产。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之年,各地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突出“提产能、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主攻方向,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  相似文献   

19.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措施,在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引导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既是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时代需求。本研究从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系统分析了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实现“化肥零增长”行动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目标为统领,大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逐步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推进农业节本提质增效生产、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