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成忠  王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46-454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一种新的产量因子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1949~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效率2个指标,对中国1949~2006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57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不断增加,1949年为0.167 hm^2,2006年达到1.853 hm^2;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在波动中不断下降,1949年为1.000 hm^2,2006年为0.870 hm^2,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动比较平稳;中国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急剧下降,生态足迹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变化非常缓慢,自80年代末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
芜湖市2006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芜湖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评价了芜湖市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芜湖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20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7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926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为1.051hm^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芜湖市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状态。最后提出了减缓芜湖市生态赤字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甘肃河西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甘肃河西绿洲农业区1949—2000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河西全区的人均生态足迹1949—2000年呈递增趋势,从0.426hm^3增加到2.158hm^3。1949—1970年平均为0.693hm^2,1975—1980年平均为1.029hm^2,1985—2000年平均为2.2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49年的0.550hm^2增加到2000年的1.762hm^2,与人均生态足迹相比,增幅较小,增速亦慢。1949—1970年平均为0.782hm^2,1975—2000年平均为1.715hm^2;1949—1975年为生态盈余阶段,平均盈余为0.088hm^2,1980年首次出现赤字,1985年又恢复盈余,到1991年后持续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程度呈加速度负增长,1991—2000年平均赤字为0.258hm^2。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河西区域发展正朝远离可持续的方向延展。  相似文献   

4.
卞晓庆  徐丽  张庆国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185-187,208
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分别计算了合肥市2000—2006年的生态足迹、2002年的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安全3项指数,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372452hm^2上升到2006年的2.184914hm^2,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2002年的生态赤字达到1.814752hm^2,表明合肥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各类土地生态足迹中,耕地的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能源用地,反映出合肥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林地、建筑用地的平均生态足迹虽然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占总体人均生态足迹的比重相对较小,对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以常州市为例,探索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口与经济承载规模预测.结果表明,常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9年(2.9707 hm2)到2014年(3.9941 hm2)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10%.生态足迹以农地、化石能源用地和水域为主,林地最小;常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9年(0.3040 hm2)到2014年(0...  相似文献   

6.
生态足迹法在郑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郑州市近5a(1998—2002)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1998—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总平均为1.1380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0.4229hm^2,人均生态足迹的理论值和实际值相差0.7151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郑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包头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应用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中国和内蒙古包头市200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包头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包头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882083(hm^2/人),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8259(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1.89949(hm^2/人),这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其当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2002年包头平均万元GDP所占有的足迹为1.800255hm^2,这反映包头的资源利用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淮安市2006年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海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15-8717
以淮安市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淮安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定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淮安市生态足迹为2.411590hm^2,而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40998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70592hm^2,远远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的存在影响了淮安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定西市2001~2008年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定西市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过程,但是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由2001年的1.101 hm2增加到2008年的1.146 hm2,增长了4.09%.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再升4个阶段,但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由2001年的0.177 hm2减少到2008年的0.167 hm2,下降幅度达到5.65%,定西地区生态承载力在逐渐削弱.耕地人均生态赤字呈增加趋势,由2001年的0.924 hm2增加到2008年的0.979hm2,增长5.95%,说明定西市耕地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性.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现出增长趋势,由2001年的5.211增加到5.860,增幅达12.45%,耕地可持续指数呈减小趋势,由2001年的0.139减小到2008年的0.127,说明定西耕地的超负荷状态不断加剧,土地可持续性不断下降,环境压力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是一种基于消费资源对应的生物土地类型的供需矛盾,度量区域是否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而生态协调度可选取多个代表性因素综合评估区域发展协调状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湖南省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论应该会更准确。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并对湖南省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0713hm^2/cap,实际生态承载力为0.7337hm^2/cap,人均生态赤字为1.3376hm^2/cap。因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全球人均生态标准值1.80hm^2/cap,可认为研究区的发展状况属于地方非可持续性一全球非可持续性类型。又由生态协调度评价值Sp=49∈[30,50),生态协调系数DS=1.2765〈√2,说明该区生态一经济系统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最后笔者分析了这种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几点具体对策,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吉林省1998-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合生态赤字、生态协调系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万元GDP生态赤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分析吉林省近1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1998-2010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7841hm2/人增长到3.201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3535hm2/人减少到1.3028hm2/人,生态赤字从0.4306hm2/人增大到1.8985hm2/人,吉林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1998-2010年期间,生态协调系数都比较接近1.414,属于基本不协调。生态足迹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发展能力指数由2.1429升到3.0902。万元GDP生态赤字先升后降:从1998年的0.7308hm2/万元升到2002年的0.9888hm2/万元,最后降到2010年的0.6016hm2/万元。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1-2020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将由3.4833hm2/人增大到5.7022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2978hm2/人降到1.2676hm2/人,生态赤字将由2.1855hm2/人增大到4.4346hm2/人。吉林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素质,否则,生态赤字将会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敦化市2009-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分析其动态变化。利用现有数据分析得到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预测值。通过对比计算结果,研究敦化市土地利用结构,厘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向。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2009-2012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2.549 1 hm~2/人增长到2.830 6 hm~2/人,在2009-2011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3.528 6 hm~2/人减少到3.508 1 hm~2/人,到2012年有所增加,达到3.515 4 hm~2/人,生态盈余从0.979 5 hm~2/人减少到0.684 8 hm~2/人,敦化市的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发展预测数据显示,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763 1 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263 6 hm~2/人,生态盈余为0.500 5 hm~2/人。敦化市可以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实现土地信息科学合理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
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的演变及其计量测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出1984-2007年新疆的人均生态足迹,揭示新疆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1984-1995年的新疆人均生态足迹为基数,引入现阶段应用范围较广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ARIMA模型、灰色GM(1,1)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1996-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测算,并将各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探讨出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短期预测中的最佳模型,并借此最佳模型对新疆"十二五"人均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新疆人均生态足迹逐年持续上升,"十二五"时期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计量模型与生态足迹计算结合起来,能够弥补生态足迹理论中的静态性缺陷和预测性难题;ARIMA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是预测新疆人均生态足迹中较优的模型,ARIMA模型更适宜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张掖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张掖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耕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说明该市的生态供给过分依赖于耕地和草地;张掖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39 hm2,人均承载力为1.3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82 hm2,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之比为1∶1.72,总人口生态赤字为1 049 090 hm2,表明张掖市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在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资料信息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文成县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0.5918 hm2.人-1增加到2009年的0.6352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由2000年的0.6189 hm2.人-1减少到2009年的0.5281hm2.人-1。文成县近10年出现了人均生态赤字,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000—2009年,文成县人均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逐渐下降,从0.5112下降至0.4540,由弱可持续状态变为弱不可持续状态。通过模型预测,到2019年,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将达到0.6519 hm2.人-1,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降到0.4917hm2.人-1,生态赤字增加到0.1602 hm2.人-1,可持续发展指数降低到0.4300,文成县的生态压力越来越严重。因此要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遏制生态环境破坏,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等措施,抑制生态足迹上升趋势,增加生态承载力,才能保持文成县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评价株洲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株洲市2001~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株洲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394 6 hm~2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2.487 5 hm~2;同期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由0.528 4hm~2逐渐下降到0.509 9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866 1 hm~2逐渐增加到1.977 5 hm~2。同时根据预测出的研究区域2016~202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2025年研究区域人均生态赤字将增加到2.569 9 hm~2,表明当前株洲市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不可持续状态,并呈现向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兰州市生态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兰州市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兰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引入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并以5年时间序列克服生态足迹动态性不足的缺点.改进后的模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确立了指标,改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022 3hm2上升到2009年的2.107 2hm2,增长了4.15%,人均生态容量由2005年的0.562 7hm2下降到2009年的0.524 0hm2,下降了6.88%,5a平均生态足迹约为生态容量的3.8倍,人均生态赤字达1.541 7hm2.表明兰州市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超过承载力3.8倍,差距仍在逐年增加,其中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贡献率最大;草地的退化是导致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转变能源结构与经济结构,改造生态环境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渭南市2000~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818 0 hm2增加到2004年的2.377 1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栽力却由0.5212 hm2降低到0.5011 hm2,人均生态赤字则由1.296 9 hm2增长到1.876 1 hm2.高额的生态赤字反映出渭南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赤字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该市人地矛盾不断加剧的发展态势,该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949-2008年吉林省乾安县能值生态足迹动态,评价乾安县可持续发展演变情况。【方法】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法,对乾安县1949-2008年的能值生态足迹进行研究,分析该区域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盈亏的动态变化。【结果】1949-2008年,乾安县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19.3%,而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0.2%。1949-1978年,乾安县人均能值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呈下降趋势,人均能值生态盈余从1949年的5.784 2 hm2下降至1978年的0.253 9 hm2,平均每年下降18.4%;1983-2008年呈现生态赤字状态,人均能值生态赤字从1983年的3.334 2 hm2增加至2008年的11.899 2 hm2,平均每年增加32.9%。【结论】自1978年之后,乾安县经济快速发展是以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只有因地制宜地对该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工农业和自然环境状况进行优化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南省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分析河南省2000年-2010年近10年来生态承载力,[方法]应用生态足迹法,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三个时间段的数据,分析了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供给、人均生态赤字和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0.8288hm2至2005年急增为2.0368hm2,至2010年下降为1.8739hm2;(2)从2000年至2010年河南省人均生态供给由0.3994hm2降低为0.3667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0.37hm2至2005年急增为1.61hm2,至2010年下降为1.46hm2;(3)生态承载力指数均大于1,处于超载状态。[结论]因此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河南省生态超载状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