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山东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1988-1989年采集山东大豆根腐病标样553个,经分离接种证明,致病菌有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Corda)Sacc.]三种,以茄病镰刀菌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力最强,为主要致病菌。并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光照、温度及pH对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将大豆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定名为茄病镰刀菌大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glycines Li et Luo],本专化型过去没有报告。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真菌,于其主产地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收集铁皮石斛根腐病病株,采用平板分离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使用镰刀菌种特异性引物并结合ITS和TEF序列分析及形态学鉴定确定该镰刀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纯获得真菌117株,其中有105株镰刀菌;经分子生物学分析及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镰刀菌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m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四个种,其中层出镰刀菌在数量上具有优势地位,占总镰刀菌数的44.8%;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厚垣镰刀菌分别占总镰刀菌数的21.0%、15.2%和19.0%。在致病性测定中发现层出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并不具备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明显弱于厚垣镰刀菌,表明厚垣镰刀菌为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铁皮石斛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宋瑞琳  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1988,18(4):195-195
 京郏菜豆枯萎病经分离230个标样,长出菌落的有227个,占98.7%;经鉴定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占73.1%,茄病镰刀菌占20.9%,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占6.0%.通过回接,只有尖孢镰刀菌致病(发病率选75.0%)而茄病、木贼镰刀菌和对照一样均未发病.  相似文献   

4.
引起云南省灯盏花根腐病的病原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3种真菌,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为灯盏花根腐病的2种新病原,其中茄病镰刀菌为主要致病菌,其分离率为42.86%,茄病镰刀菌有伤接种发病率为70%,无伤接种发病率为56.7%。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亿活芽胞/g 枯草芽胞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5种供试杀菌剂对灯盏花根腐病主要病原茄病镰刀菌的毒力。结果表明:5种供试药剂对茄病镰刀菌都有抑制作用。对茄病镰刀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0 4、0.050 7、0.053 5、0.081 3和8.624 0 mg/mL,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中浓度最低,相对抑制效果最好。5种药剂的毒力相关系数均在0.89以上,表明药剂质量浓度与抑制作用呈较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京郏菜豆枯萎病经分离230个标样,长出菌落的有227个,占98.7%;经鉴定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占73.1%,茄病镰刀菌占20.9%,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占6.0%.通过回接,只有尖孢镰刀菌致病(发病率选75.0%)而茄病、木贼镰刀菌和对照一样均未发病.又经过寄主范田测定,除菜豆发病外,其余30个作物都没有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百合根腐病是严重为害百合鳞茎的一种土传病害,其病原种类多样,已成为遏制百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从百合根腐病的病样中分离得到多种分离物,选取其中2种做进一步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杨溪乡发生的百合根腐病样品进行病原分离,进一步通过形态观察、ITS和tef1序列比对以及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明确引起百合根腐病的病原为藤仓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和茄病镰刀菌百合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lilii Wang)。【结论】研究从江西余江区采集的龙牙百合病鳞茎组织上分离得到两种代表性镰刀菌,分别为藤仓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百合专化型。研究结果为百合根腐病的预防和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临夏州小麦脚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甘肃省临夏州小麦脚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从3块病田的37株罹病小麦上分离得到56个真菌菌株,分别被鉴定为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e(Fr.)Ces.]、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Corda et Fr.)Sacc.]、麦斑点附球霉[Epicoccum triticiP.Henn.]、小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ellasp.]、交链孢菌[Alternariaspp.]、芽枝霉[Cladosporiumsp.]、黑孢霉[Nigrosporasp.]。其中,雪腐镰刀菌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刀菌致病性中强,麦斑点附球霉致病性弱,其余菌不致病。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5—2018年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吴忠市、中卫市和石嘴山市4个市12个区县采集马铃薯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和基于rDNA-ITS与EF-1α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真菌菌株347株,其中230株镰刀菌属真菌菌株引起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这些镰刀菌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这5种镰刀菌分别为67、29、50、39和45株,分离频率分别为29.13%、12.61%、21.73%、16.95%和19.56%;这5种镰刀菌的致病性有差异,其中接骨木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发病率分别为91.81%和99.99%,病情指数分别为69.56和82.23,均高于其它3种镰刀菌,是引起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9.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病是我国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为寻找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生防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各地小麦孢囊线虫孢囊上的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共获得42株分离物,并进行盆栽防治效果测定.结果显示,F03,F04,F08,F1I,F13,F15,F20,F25,F26,F33和F37等11个菌株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2008-2009年在河南许昌县的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F04,F08,F20,F26和F37等5个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防病作用,灌浆期平均防治效果均达到35%以上.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 PCR分子鉴定,这些菌株分别属于毛壳菌Chaetomium sp.、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茄匍栖霉属stemphylium sonali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10.
红掌青枯病的症状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海南儋州某红掌栽培基地红掌发生青枯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将病原菌鉴定为茄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通过对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病原菌属茄青枯拉尔氏菌小种1,根据对6种糖、醇利用的测定结果,病原菌属于生物变种3。  相似文献   

11.
<正>0引言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为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是北京市特色优势果品之一,为北京农民增收,区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众多,是较难防治的草莓病害。据报道,引起草莓根腐病常见的病原菌有镰刀菌属(Fusarium)、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疫霉属(Phytophthora)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1]。  相似文献   

12.
<正>紫花野菊(Chrysanthemum zawadskii Herbich),又称山菊、西伯利亚菊,是浙江省淳安县高山特色茶用菊花,饮用历史悠久。该菊味微苦,性温和,有清热解毒和消炎降火的功效。2020年5月,淳安县多个苗圃发现一种紫花野菊茎叶部病害,发于幼苗茎基部,或植株的中上部茎,初期表现为病部产生湿润状暗绿色斑点,遇雨水病斑呈水渍状迅速扩展,茎表皮组织发黑腐烂,无臭味,病原细菌沿导管向叶柄和叶脉发展,叶柄及叶脉发黑,叶片瘫软,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辣木果腐病及其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辣木在西双版纳栽培初期农艺性状表现良好[1],种植3年后病害发生逐渐严重,特别是进入雨季后果荚易感病腐烂,造成种子失收。辣木果腐病目前已成为西双版纳辣木的重要病害之一[2]。目前国内对该病的病原物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室内分离,离体接种及病原鉴定确定辣木果腐病的主要病原,为指导该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病原菌来源病原菌采自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4年生多油辣木Moringa oleigera改良种PKM1植株上新鲜感病的果荚,在PDA培养基上用常规方法组织分离纯化后获得培养菌,再按柯赫氏法则接种测定其致病性。1.2病原菌分…  相似文献   

14.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层出镰刀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为了解豫西南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河南省南阳市6个县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单孢纯化.依据致病性、形态及分子检测结果进行病原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05株镰刀菌中,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为70株,占分离镰刀菌的66.7%,属优势种群.在基于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与翻译延长因子1α基因(tef)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3株代表菌株Fp1、Fp2和Fp3分别与GenBank登记的层出镰刀菌在自举值89%和91%水平相聚同一群.层出镰刀菌的生长温度为13~34℃,最适温度为28℃;在pH5.0和6.0各有1个生长高峰;碳源对该菌营养生长的影响较为稳定,而氮源对其营养生长影响的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15.
川芎根腐病的症状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为四川地道中药材[1-2],其产量占全国川芎商品量的90%以上.随川芎种植面积的扩大,川芎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以根腐病的危害最大,发病率通常为25%~38%,严重时达50%~70%,给川芎生产造成严重损失[3].本研究对川芎根腐病的症状进行系统观察,利用形态学,并结合rDNA-ITS序列测定,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6.
苹果梨黑斑病的发生及侵染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苹果梨果实的黑斑病为典型的潜伏侵染性病害,采后冷藏60天,表面光滑无任何症状,采后90天开始,皮孔或萼筒伸出黑灰色菌丝,进而其周围组织坏死形成黑斑.采后100天,黑斑病的发病率达28.86%.黑斑病是由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侵染引起的,链格孢在采前可经两条途径侵入苹果梨果实.一是在花朵开放时经花柱侵入,花后50天定殖于花柱的病原菌通过萼室间组织陆续进入心室,至采收时,心室中链格孢出现率可达45%;二是自果实膨大期开始侵入果皮,潜伏于皮下组织,至采收时萼端、胴部、梗端链格孢的带菌率分别为40%、24%和42.8%.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是黑龙江省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1],主要侵染大豆茎基部至根部,引起根茎腐烂,一般田块减产 10%~30%,重病田块减产达 60%以上,严重时甚至造成绝产[2]。由镰刀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3]。2017 —2018年,对黑龙江省富裕县、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北安市、克东县、拜泉县、海伦市、望奎县、林口、牡丹江、尚志、  相似文献   

18.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引致大豆根腐病的层出镰孢菌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是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水稻、小麦、玉米、芦笋、大蒜、洋葱等作物,引起枯萎病、腐烂病等。2009—2010年,作者在江苏省、安徽省调查大豆病害时,发现层出镰孢菌可侵染大豆而引起大豆根腐病。层出镰孢菌作为大豆根腐病的新病原菌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所致病害发生特点尚不明确。对层出镰孢菌进行病原鉴定和相关特性研究是病害防控的基础。为此,本试验从大豆根部分离得到层出镰孢菌,对其形态特征和致病性进行研究,并通过ITS序列测定和PRO1/2特异性引物验证,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0.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