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豆异黄酮的品种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接使用乙醇分离提取大豆异黄酮,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8个大豆品种中大豆异黄酮含量进行了品种间差异分析,并对5种异黄酮组分(染料木素、黄豆黄甙、大豆甙、大豆甙元、染料木甙)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品种间的大豆异黄酮和各组分的含量差异显著,黄皮豆的异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吉农17异黄酮含量最高,其含量可达6.6‰。  相似文献   

2.
大豆异黄酮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从大豆提取大豆异黄酮糖甙,再将其部分水解成其甙元,研究大豆异黄酮甙元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作用.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大豆异黄酮甙元对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其对HT-29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p53的表达.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甙元可在20~80 mg·L-1范围内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用40 mg·L-1大豆异黄酮甙元作用结肠癌HT-29细胞72 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为(57.1±4.9)%,其对肿瘤细胞凋亡率为(20.9±2.1)%.免疫组化结果还显示,大豆异黄酮甙元可显著性增加HT-2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蛋白表达和降低bcl-2表达.提示,大豆异黄酮甙元可通过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发挥抗结肠癌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西方膳食结构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膳食大豆异黄酮与癌症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染料木素(Genistein,G)和大豆甙元(Daidziein,D),作为大豆异黄酮甙元成分,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应用价值很高。一、大豆异黄酮的来源、分布、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大豆异黄酮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种皮含量极少。80%~90%异黄酮存在于子叶中,浓度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约为1%~2%,但由于胚只占种子总重量的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所占比例却很少(10%~20%)。目前…  相似文献   

4.
不同光照条件下大豆体内异黄酮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HPLC检测了不同光照处理大豆组织中异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幼苗子叶异黄酮含量大大高于叶片和根中的含量;光照处理后,子叶中异黄酮的含量降低,而叶片和根中的异黄酮含量上升;异黄酮含量较低的品种,幼苗光照后子叶中异黄酮含量上升较多。幼苗子叶中的异黄酮以大豆甙和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衍生物为主,叶片中主要含有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衍生物,根中异黄酮组分以丙二酰大豆甙为主;异黄酮组分因品种不同显示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外源茉莉酸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下生长8天的大豆子叶,在不同浓度茉莉酸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用甲醇提取大豆异黄酮,经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研究子叶表面伤口、浸泡时间以及茉莉酸浓度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对照组(0.1%乙醇),子叶表面的伤口不影响异黄酮的分配比例;而用茉莉酸浸泡组,健康子叶中几乎不存在游离型的大豆甙元和染料木黄酮;丙二酰大豆甙和丙二酰染料木甙所占比例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大豆甙元和染料木黄酮所占比例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大豆甙和染料木甙所占比例不随浸泡时间而变化;20μM茉莉酸溶液浸泡的子叶中异黄酮总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大豆及其它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弘 《大豆科技》2003,(2):27-28
本文简述了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发展及基本原理,对超临界CO2流体的性质、特点作了介绍,同时重点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大豆深加工及在其它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25份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资源的异黄酮、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检测,分析异黄酮含量和蛋白质及脂肪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野生大豆的异黄酮G/D(染料木甙/大豆甙)平均值略高于栽培大豆的异黄酮G/D,异黄酮G/D比值最大值出现在栽培大豆样品中.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离并测定了大豆中异黄酮各组分含量,建立了快速、有效的分离、检测异黄酮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异黄酮的最适提取时间是2-3hr;最适检测波长为260nm;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样品Daidzin和Genistin作为异黄酮的检测标准是准确的;提取和检测温度对异黄酮组合含量有很大影响,在80℃或更高的温度条件下,丙二酰基结合体可水解为相应的甙或甙元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邵弘 《大豆科技》2003,(2):27-28
本文简述了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发展及基本原理,对超临界CO2流体的性质、特点作了介绍,同时重点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大豆深加工及在其它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大豆提取大豆异黄酮糖甙,再将其部分水解成其甙元,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用T-AOC方法测定化学模拟体系中的总抗氧化能力,用八木变法测定过氧化脂质(LOOH)含量,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溶血和肝线粒体膨胀程度.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甙元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较强,可抑制血浆及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减少红细胞溶血和减轻肝线粒体膨胀程度.说明大豆异黄酮甙元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淡豆豉总异黄酮和染料木素的提取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淡豆豉中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淡豆豉中提取异黄酮的最佳工艺为:淡豆豉药材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  相似文献   

12.
树脂及活性碳吸附技术回收大豆乳清中的异黄酮和低聚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用树脂及活性碳吸附方法回收大豆乳清废水中的大豆异黄酮和低聚糖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树脂及活性碳吸附饱和曲线,研究了异黄酮和低聚糖的洗脱条件,建立了该法处理大豆乳清废水回收大豆异黄酮和精制大豆低聚糖的工艺。结果表明:处理1t废水,约可回收40%的大豆异黄酮130g,精制大豆低聚糖浆9kg,并将乳清废水的COD和BOD分别由13600和7800降至960和340。本法处理乳清废水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大豆异黄酮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者对大异异黄酮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其生物利用率高,可调控动物机体养分代谢,改善饲料利用率,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动物产品品质,提高动物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等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大豆异黄酮对家畜生产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朱军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采用亲本、F1、F2 3个世代,分析大豆异黄酮含量的胚效应、细胞质效应和 母体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同时受到胚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母体效应的作用 要高于胚遗传效应。胚显性方差、母体加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胚和母体两套遗传体系中, 加性效应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18. 8% ,胚显性方差与母体显性方差之和占总遗传方差的81. 2%。胚广义遗传率为 17. 3% ,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为33. 6%。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的正向基因型协方差、异黄酮含量与单 株节数的负向基因型协方差达到显著水平。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间主要以母体显性协方差为主,异黄酮 含量与单株节数间主要以胚加性协方差为主。  相似文献   

15.
尿素对骠马胁迫紫苏幼苗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尿素对骠马胁迫紫苏幼苗的缓解效应,阐明适宜紫苏生长的最佳除草施肥条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紫苏六叶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尿素(0、1、2、4和8g/L)和6.9 %骠马水乳剂(0、1.33、2.66、5.32和 7.98 mL/L),分析其对紫苏光合特性指标、荧光特性、杂草防效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骠马显著降低紫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也均不同程度降低,胞间CO2浓度(Ci)升高,说明骠马显著抑制紫苏的光合特性,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除草剂显著降低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及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表明在除草剂骠马胁迫下紫苏叶片发生了光抑制,PSⅡ复合体受到损伤伴随着光合电子传递受阻;8 g/L的尿素处理效果相同;而1~4g/L浓度的尿素处理则效果相反。1~4 g/L的尿素和不同浓度的骠马先后处理,比单用骠马处理效果好,A组的P1N3处理可使籽粒产量比单独施用骠马增产11%,杂草防效提高11.35%,表明先施4 g/L的尿素再施1.33 mL/L 的骠马,能显著缓解骠马对紫苏的胁迫,提高其光合性能,并使其光系统Ⅱ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效率,该施药模式具有平衡除草施肥技术,安全高产等特点,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高、中、低)配制杂交组合,对33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中亲优势为正向优势的组合为15个,占全部组合的45.5%。具有超高亲优势的组合为12个,其中高异黄硐含量母本组合5个,占全部正向超高亲优势的41.7%,说明高异黄酮亲本杂种优势明显。18个栽培与野生杂交组合中超高亲优势正向优势组合为11个,中亲优势正向优势组合为13个,说明栽培与野生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明显,但14个栽培×野生杂交组合F2优势降低,表现为自交衰退,因此获得高异黄酮的后代材料仍需进一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利用超声波技术,以大豆异黄酮主要组分染料木素为对照,根据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建立三波长比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大豆异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25,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5h,提取2次.比较新建立方法与之前建立HPLC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依次为:高效液相色谱法>三波长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  相似文献   

18.
The knowledge of the contents and profile of isoflavones present in soy protein ingredients,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processing,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foods rich in these compounds. The results obtained here showed that the total isoflavone content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products. For defatted and whole soy flours the total isoflavone content ranged from 120 to 340 mg/100 g, for soy protein isolates from 88 to 164 mg/100 g, and for commercial textured soy proteins, from 66 to 183 mg/100 g (wet basis, expressed as aglycones). The highest isoflavone content was found for soy hypocotyl flours, from 542 to 851 mg/100 g. Compared to hypocotyl and whole and defatted flours, soy ingredients presented a decrease of malonylglycosides and deesterified β-glycosides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aglycones, mainly for soy fibers (65–76%). While defatting was shown to cause isoflavone concentration without altering conjugation, extrusion process caused destruction of isoflavones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acetylglycosides, but this effect was less intense for the concentrates. From the results obtain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isoflavone concentration and profile may be related to oscillations in the isoflavone content present in the raw material and to the type of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9.
大豆异黄酮提取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前工业是以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豆粕中的大豆异黄酮,由于豆粕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只有几千分之一,其含量较低。而在大豆胚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较高,以大豆胚为原料,用乙醇和正己烷为溶剂混合萃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异黄酮提取率,为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寻找新的工艺路线并对其工业生产的可行性进行进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玉米超高产栽培,回顾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阐述超高产群体形成的产量构成特征、营养特征、株型特征、光合特征等。增大群体密度、提高穗粒数、增加总穗数是目前提高玉米总产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地力条件,肥水运筹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更关键;耐密、高抗、株高在240~280 cm株型的品种光能转化率较高,易取得玉米群体的超高产。分析超高产玉米群体形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玉米超高产群体栽培生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