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增加,叶片中GSH含量早期明显上升,后期下降;而根茎部组织中GSH含量逐步上升,后期达到最高水平.氟乐灵诱发处理可提高棉苗体内GSH和GSSG的含量,但是枯萎病菌侵染后GSH和GSSG含量的变化在抗、感病品种间及经氟乐灵诱发处理并表现出诱导抗性的棉苗和未处理棉苗间无显著差异.因此,GSH可能与棉苗对枯萎病的抗性及由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之间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绿原酸和阿魏酸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及氟乐灵诱发处理后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可溶性酚、黄酮醇、绿原酸和阿魏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氟乐灵诱发处理促进了棉苗组织中酚类物质的积累;枯萎病菌侵染可明显提高棉苗体内的酚含量.抗病品种棉苗及经氟乐灵诱发并产生诱导抗性的棉苗受侵后其组织中酚含量的增加幅度更大.由此认为,棉花体内的酚类物质,特别是绿原酸和阿魏酸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以及由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氟乐灵(2μg/g土)诱发处理及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叶片和根茎部不同细胞定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总可溶性POD、胞内POD、胞间POD以及细胞壁结合型POD的活性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2)氟乐灵诱发处理及枯萎病菌侵染可提高棉苗组织中上述五类POD的活性,细胞间隙POD及胞壁结合POD活性上升更为明显;(3)枯萎病菌侵染后经氟乐灵诱发处理并产生诱导抗性的棉苗及抗病品种棉苗中胞壁结合POD活性快速上升,增加幅度大,而感病品种前期无明显增加,后期才有较小幅度的上升.这说明过氧化物酶在棉苗对枯萎病的抗病性及由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过氧化物酶在棉花对枯萎病抗病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氟乐灵(2μg/g土)诱发处理及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叶片和根茎部不同细胞定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总可溶性POD、胞内POD、胞间POD以及细胞壁结合型POD的活性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2)氟乐灵诱发处理及枯萎病菌侵染可提高棉苗组织中上述五类POD的活性,细胞间隙POD及胞壁结合POD活性上升更为明显;(3)枯萎病菌侵染后经氟乐灵诱发处理并产生诱导抗性的棉苗及抗病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侵染后棉苗体内棉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抗病品种棉苗中棉酚和单宁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根茎中含量高于叶片;②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2μgg-1土)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的棉酚含量略高于未处理组,但单宁含量无明显差异;③枯萎病菌侵染后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棉酚和单宁含量均有明显上升,抗病品种的棉酚量增加早、增幅大,而感病品种棉酚量仅在后期略有增加.但抗病与感病品种在单宁含量增加上无显著差异;④经氟乐灵处理后受枯萎病菌侵染的棉苗棉酚含量显著高于未经处理的发病棉苗,但单宁含量与未处理组无差异.由此认为,棉酚可能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有关,而单宁则与抗病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棉酚和单宁含量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棉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抗病品种棉苗中棉酚和单宁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根茎中含量高于叶片,(2)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的棉酚含量较高于未处理组,但单宁含量无明显差异;(3)枯萎病菌侵染后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棉酚和单宁含量均有明显上升,抗病品种的棉酚量增加早、增幅大,而感病品种棉酚量仅在后期略有增加,但抗病与感病品种在单宁含量增加上无显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叶 片和根茎部组织中超氧物歧化酶( S O D)和过氧化氢酶 ( C A T)活性的变化动态, 结果表明:抗病品种 和感病品种棉苗 中 S O D 和 C A T 酶活性无显著 差异;氟乐灵处 理可诱发棉苗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且氟乐灵处理的棉苗组织中 S O D 和 C A T 酶活性无显著变化;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叶 片和根茎部组织 中 S O D 和 C A T 酶活 性明显提 高,但抗病品 种棉苗组 织中 S O D 和 C A T酶活性在前期 增加不显著,后期增 加较慢,而感病品 种棉苗中两种酶活 性在前期就明 显升高,增加 速度快;氟乐灵处理的棉苗,其组织中两种酶活性始终低于未处理棉苗 接种后的水平⒚棉花组织中的 S O D 酶主要是 Cu, Zn S O D,受侵后 S O D 酶活性的升高主要来自于 Cu , Zn  S O D⒚因此, S O D 和 C A T 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及由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无关⒚  相似文献   

8.
2μga.i/g土壤的氟乐灵作播前土壤处理可诱发棉苗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处理组棉苗枯萎病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对棉苗叶片和根茎产啊组织中总糖,可溶性糖及还原糖含量以及蔗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中总糖,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以及蔗糖酶活性均低于感病品种棉苗中的含量和活性,接种枯萎病菌后,两个品种棉苗叶片及根茎部组织中糖含量和酶活性有明显的提高,但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棉苗之间糖含量及酶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枯萎病 菌溉染后棉功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超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棉功中SOD和CAT酶活笥无显著差异:氟乐灵处理可诱发棉功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且氟乐灵处理的棉功组织中SOD和CAT酶活性无显著变化;枯萎病菌侵染后棉功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SOD和CAT酶活笥明显提高,胆抗病品种棉功组织中SOD和CAT酶活性在前期增加不显著,后期啬较慢,  相似文献   

10.
香蕉受枯萎病菌侵染后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香蕉受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侵染后体内赤霉酸(GA3)、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3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的香蕉苗体内的GA3、IAA和ABA的含量均高于未接种的对照,表明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引起了香蕉体内GA3、IAA和ABA的积累,此3种植物内源激素与香蕉受枯萎病菌感染的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硫代腺苷甲硫氨酸(SAM)对番茄农药代谢调控的生理机制,为蔬菜安全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本研究选取鲜食樱桃番茄‘千禧’为供试植物,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广谱性杀菌剂‘百菌清’为供试农药,研究外源SAM对番茄果实喷施百菌清后的农药残留量、活性氧含量和谷胱甘肽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外源喷施0.5—2 μmol·L -1的SAM均能显著降低番茄果实的百菌清残留量;但当外源SAM处理浓度达到0.5 μmol·L -1后,番茄果实中的百菌清残留量并未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与对照相比,喷施百菌清后番茄果实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显著上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总谷胱甘肽含量(GSH+GSSG)变化也呈现上升趋势,谷胱甘肽的还原氧化比(GSH/GSSG)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超氧阴离子($\mathop{{O}}_{2}^{{\mathop{}_{\ ·}^{-}}}$)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上升,而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外源喷施0.5 μmol·L -1的SAM可显著提高百菌清处理下GST、GR和DHAR的活性,增加GSH和GSH+GSSG含量,降低处理10 d后的植株GSSG含量,提高GSH/GSSG;提高处理2—5 d的植株$\mathop{{O}}_{2}^{{\mathop{}_{\ ·}^{-}}}$和H2O2含量,但对MDA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外源添加0.5 μmol·L -1的SAM可激活谷胱甘肽循环系统关键酶GR和DHAR活性,促进GSH再生,依赖GST并协同$\mathop{{O}}_{2}^{{\mathop{}_{\ ·}^{-}}}$和H2O2的氧化作用,促进番茄果实中的百菌清降解。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及氧化损伤效应,将受精后6h内的斑马鱼胚胎暴露在浓度为0、2、20、200 μg·L-1的灭多威溶液中,分别在24、48、72、96h时测定斑马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暴露于灭多威后,SOD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各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CAT活性表现为先被诱导后抑制减弱的效应,其中20、200μg·L-1处理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R、GSH、GSSG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处理组斑马鱼胚胎体内MDA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具氧化应激效应,造成鱼体内抗氧化防御因子活性水平及MDA含量发生改变,干扰抗氧化防御系统正常工作,具有氧化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香蕉枯萎病菌对香蕉苗期生长的影响,袁模拟3种病菌侵染途径(带菌土壤、带菌香蕉苗、带菌土壤与带菌香蕉苗),及中低高3种带菌浓度(10、10³、106 CFU/mL)监测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对香蕉苗期茎围、株高、叶片长宽等生长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后第64 d,所有处理香蕉苗的茎围、株高、叶片长宽增长均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在一定范围内,接菌浓度越大,香蕉苗的茎围、株高、叶片长宽生长就越慢,甚至停止生长;接菌浓度低至10 CFU/mL(带菌香蕉苗)依然能使蕉苗发生香蕉枯萎病;90%香蕉苗被香蕉枯萎病菌侵染后叶片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14.
外源AsA对苹果果实采后衰老及AsA-GSH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品种“嘎拉”果实为试材,研究了外源抗坏血酸(AsA)处理对采后果实成熟衰老及其过程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 GSH)循环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嘎拉苹果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贮藏前期AsA再生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 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升高,AsA含量上升。但在贮藏后期,AsA,脱氢抗坏血酸(DHA)、谷胱甘肽(GSH)、氧化态谷胱甘肽(GSSG)、总抗坏血酸和总谷胱甘肽含量都开始迅速下降。10mmol/L外源AsA处理降低了果实相对膜透性、MDA和H2O2含量,提高了贮藏前期AsA-GSH循环系统相关酶(抗坏血酸还原酶(APX),MDHAR,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AsA和GSH水平,增加了AsA/DHA比率。  相似文献   

15.
土壤紧实胁迫对黄瓜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土壤紧实胁迫对黄瓜产生伤害的机理,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容重为1.20 g•cm-3的疏松土壤和1.55 g•cm-3的紧实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土壤紧实胁迫对‘津春4号’黄瓜叶片及根系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的影响。【结果】在土壤紧实胁迫条件下,黄瓜叶片及根系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且根系中两种物质的增幅高于叶片,表明根系的伤害程度高于叶片。与此同时,叶片及根系中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AsA+DHA量、ASA/DHA显著降低,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显著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下降,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GSSG/GSH比值显著提高,GSSG+GSH变化甚微,表明AsA及GSH被消耗以清除H2O2。叶片及根系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升高,且APX的活性水平远远高于MDHAR、DHAR及GR,表明APX在清除H2O2的过程中氧化AsA的能力远远高于MDHAR和DHAR再生AsA的能力及GR将GSSG还原成GSH的能力。【结论】在土壤紧实胁迫条件下,黄瓜秧苗(叶片及根系)中的AsA-GSH循环加强,削弱了土壤紧实胁迫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以矿区筛选抗性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TL-F2)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300 mg·L-1)Cu(Ⅱ)对不同生长阶段黑曲霉谷胱甘肽系统(GSH/GPx)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u(Ⅱ)浓度增大,A.niger TL-F2生长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增加;谷胱甘肽系统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则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金属浓度为150 mg·L-1时GSSG含量达到最大为365.68 μmol·L-1,GPx和GR活力分别在金属浓度为100 mg·L-1时达到峰值,GSH/GSSG比值也随Cu(Ⅱ)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在Cu(Ⅱ)作用下A.niger TL-F2菌体内GSH/GPx系统产生氧化应激反应,通过调节GSH、GSSG、GPx和GR的增减来抵御过量活性氧(ROS)胁迫;GSH/GSSG比值也可直观地反映Cu(Ⅱ)对A.niger TL-F2毒性大小。  相似文献   

17.
香蕉与枯萎病菌4号小种互作过程中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香蕉被枯萎病菌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侵染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采用伤根浸孢子液接种法,对粉蕉(ABB)和巴西蕉(AAA)的香蕉苗进行人工接种试验,测定香蕉苗与枯萎病菌互作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5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的香蕉苗体内PAL、POD、PPO和SOD酶活性都高于未接种的对照香蕉苗,且各种酶活性变化也比未接种的变化复杂,表明这4种酶在枯萎病菌侵染过程中积极参与了香蕉苗体内的抗病反应;但接种与未接种的香蕉苗体内CAT活性变化大致相似,表明CAT活性的变化与枯萎病菌的侵染无关。  相似文献   

18.
唐桢强  黎柱  何红  陈鸿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24-7926,7941
[目的]为了解RS261菌株诱导辣椒抗疫病的生理生化机理。[方法]测定用RS261菌株处理后的辣椒果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RS261菌株对辣椒果可溶性蛋白含量和防御性酶活性无不良影响。疫霉和菌液+疫霉2个处理的辣椒果MDA含量及SOD、CAT和POD活性在处理后呈不断上升趋势,只是菌液+疫霉处理的上升量比疫霉处理的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AL活性变化呈现不同趋势,菌液+疫霉处理的辣椒果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AL活性随时间推移不断上升,而仅接病菌处理却不断下降。[结论]RS261菌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病原菌对辣椒体内活性氧清除相关酶(SOD、CAT和POD)的酶活性,共同接种后可诱导寄主体内PAL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寄主的抗性。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大豆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大豆耐旱机制,以黑农44(耐旱型品种)和黑农65(敏感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于大豆初花期作胁迫处理,而后复水。研究不同土壤含水率及复水后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降低改变ASA-GSH循环非酶和酶成分,诱导丙二醛(MDA)积累。ASA-GSH循环中,干旱胁迫处理下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先升后降,脱氢抗坏血酸(DHA)、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呈升高趋势,ASA/DHA呈先升后降趋势,GSH/GSSG呈高-低-高-低变化趋势,复水后ASA、DHA、GSH含量升高,GSSG含量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复水后APX、GR、MDHAR、DHAR活性升高。黑农44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高于黑农65,MDA含量低于黑农65。研究为大豆抗旱筛选及抗氧化机制探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氟唑活化酯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诱导抗病剂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系统抗病性作用,具有持效性和广谱性的特点,研究旨在明确新型诱导抗病剂氟唑活化酯(fluoro-substituted benzothiadiazole derivatives,FBT)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作用,为该化合物的诱导抗病性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50 mg·L-1 FBT在黄瓜苗期移栽前3-4片真叶时喷雾诱导1次,3 d后移栽定植于含有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Owen)的土壤中,缓苗后以叶面喷雾的方式进行第2次诱导,之后每隔7 d喷雾诱导1次,共诱导3次,对照诱导抗病剂苯并噻二唑(BTH)也采用同样的诱导方法,对照杀菌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则采用灌根施药,通过调查病情指数以评价其对枯萎病的抗病作用;研究FBT对枯萎病菌侵染黄瓜的影响,将供试黄瓜催芽至0.5 cm胚根后,浸泡于50 mg·L-1 FBT中胚根诱导1次,待播种后黄瓜生长至2片子叶期开始第2次诱导,以后每隔7 d诱导1次,共诱导3次,第3次诱导后24 h灌根接种黄瓜枯萎病菌,并于接种后1、3、5、7、9、11、14、16、20、24、29 d分别取黄瓜根组织,于冰水中清洗,利用酸性品红染色技术评价FBT诱导黄瓜后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影响,利用Maule反应和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评价FBT对黄瓜根组织中木质素和酚类物质的沉积情况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FBT诱导黄瓜后根组织中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分析FBT诱导黄瓜后根组织抗病性变化情况。【结果】诱导抗病性表达发现,50 mg·L-1的FBT对黄瓜抗枯萎病的诱导效果可达62.01%,高于对照诱导抗病剂BTH和杀菌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FBT诱导后的黄瓜在接种后7 d开始有枯萎病菌的侵染,此时未诱导只接种的黄瓜根组织因受枯萎病菌侵染,已经出现大量菌丝及孢子,FBT的诱导增强了寄主的抗病性反应,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同时经FBT诱导后4 d未接种及诱导后接种两个处理的根组织中具有大量褐色木质素沉积,尤其是根表皮细胞壁及韧皮部木质素沉降量明显,表现深褐色。对酚类物质的观察发现,在FBT诱导后2 d开始出现酚类物质沉积,诱导后4和6 d时,根组织中荧光信号较强,酚类物质沉积量较大,诱导后8 d时,根组织中荧光信号消失,酚类无明显沉积,木质素和酚类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以达到增强细胞壁的抗性,抵御病原菌的侵染的作用。在FBT诱导后1 d抗病相关蛋白HRGP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也明显增强,并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抵御病原菌侵染做准备。【结论】FBT诱导黄瓜产生了对枯萎病的抗病作用,同时黄瓜根组织通过次生代谢物质沉积量的增加及抗病相关蛋白活性增强,达到增强寄主根组织细胞壁的抗性,从而抵御病原菌的侵染,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诱导抗病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