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03年6月2日,在海门市德胜镇水稻育秧基地发现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为害水稻叶片,使秧苗叶色轻度发黄。据调查,当时有蚜株率为62%,平均百株蚜量459.7头,最高百株1135头。麦长管蚜是长江中下游麦区麦蚜的优势种,也能使长江流域部分晚稻受害,但在海门市发现麦长管蚜为害水稻尚属首次。据调查,该田块为麦稻两熟,多年连作,品种为“5566”(安徽),育秧基地四周为成片的蜡熟末期小麦,未防治过蚜虫。分析麦长管蚜转移为害水稻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小麦逐渐成熟,麦长管蚜食料条件恶化,陆续就近迁入水稻育秧基地为害。普查本市其余稻区,…  相似文献   

2.
麦田食蚜天敌对麦长管蚜控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7-1989年系统调查麦田食蚜天敌与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表明,天敌发生的时间、数量均与麦长管蚜的发生情况有密切关系。笼罩试验表明,每一标准天敌单位,最多可有效控制105头麦长管蚜。当天敌单位数与麦长管蚜的比例在1:125以上时,即可控制麦长管蚜危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多元模糊回归模型预测麦长管蚜的方法。对山东省金乡县1982~1989年共8a小麦穗期麦长管蚜发生程度的历史观测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多元模糊模型(模糊隶属函数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回检,拟合率达100%,以1990年的观测资料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为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间温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蚜在小麦上的发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3个阶段。激增期蚜量最高,百茎平均有蚜734.3头,其次是拔节至灌浆的缓增期,百茎平均有蚜455.8头。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占86.86%,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占11.91%,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i?)只是零星发生,仅为1.23%。在影响穗蚜发生的的诸多因素中,麦株体内的蔗糖是最主要的。蔗糖含量与穗蚜量的关系在3个品种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田间温度,与穗蚜量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麦株体内水分、田问湿度对穗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麦田遗传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效应,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时序变化,并分析了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间作处理麦田中高峰期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麦田,其顺序为:小麦单作北京837(7 422.0头)>与KOK间作(5796.7头)>与红芒红间作(5406.7头)>与郑州831间作(5291.7头)>与JP2间作(4493.4头)>与中四无芒间作(4 155.0头),且麦蚜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蚜茧蜂发生的高峰期,各间作处理麦田中蚜茧蜂的平均数量高于小麦单作田,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间作处理麦田小麦理论产量增加,与小麦单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田小麦品种间作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是温岭市连作晚稻上主要的害虫之一。由于受水稻品种更换、防治措施演替等因素的影响,在温岭市连作晚稻上已从 20世纪 90年代前的零星发生,发展为常年发生,为害呈上升趋势。失治的田块,水稻穗部因麦长管蚜分泌蜜露引发霉病,导致全穗变黑,秕谷率上升,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控制晚稻麦长管蚜的为害,从 1995年开始列题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1影响发生的主要因素  连作晚稻穗期的麦长管蚜,一般从稻田周围沟边、路边的稗草、双穗雀稗、龙葵、铁苋菜、丁…  相似文献   

7.
马晓光  沈佐锐 《植物检疫》2007,21(4):201-204
本文对北京市温度、降水量、麦长管蚜发生量风险因子进行等级划分之后,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级随机模拟方法、马尔柯夫链(MarkovChain)方法等,在麦长管蚜风险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麦长管蚜进行了风险模拟。计算出北京市麦长管蚜的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和风险值。结果表明,北京市麦长管蚜发生危害的风险高,1~2级的发生风险很低,4~5级的风险较大,5级的发生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8.
小麦抗虫品种对麦长管蚜种群及蚜茧蜂寄生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不选择性为主的小麦抗蚜品种(系)KOK-1679、L1和小白冬麦可显著降低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率,对燕麦蚜茧蜂的抗害作用没有负面影响。燕麦蚜茧蜂的控害作用可使小麦植株的株高增长率和叶面积显著提高,但使叶绿素含量提高幅度不大。以2龄麦长管蚜接蚜9日后,低感品种红芒红上该蚜的种群增长率为94.21%,而高抗品系KOK-1679仅为18.05%。对僵蚜及成蜂的观察表明,抗性品种(系)中的成蜂羽化时间缩短,羽化率升高,寿命延长。尽管其寄生率较红芒红低,但可能是麦长管蚜在不选择性抗蚜品种(系)上的定殖率低所致。  相似文献   

9.
麦长管蚜Maerosiphun avenae(Fabricius~*),历年在三熟制晚稻穗期发生量小。1980—1983年调查中,晚稻上越夏麦蚜,百穴有虫15—50头,1984—1986年发生也均较轻。而1987年我县34万亩晚稻普遍受害,调查131块田,有蚜穗率59—100%,  相似文献   

10.
麦蚜麦秆蝇麦蜘蛛及其防治韩学俭(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杨陵712100)麦蚜麦蚜是麦类庄稼经常发生的一类害虫,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是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体形变化较大,有干母、无翅蚜、有翅蚜等类型。一年发生10~至20代以上。1、危害特...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02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黏虫在临猗县玉米、高粱田大面积严重发生。发生面积之广,虫量之大,为害之重为1976年以来之最。全县发生面积1.0万hm2,达到防治指标面积0.73万hm2。6月30日至7月1日调查,塬地玉米有虫株率10%,百株有虫8~12头;夏播玉米有虫株率35%~40%,百株有虫40~60头;饲草用高粱每平方米80~170头,最严重的猗氏镇百里店村达350~500头;荒地杂草被黏虫咬成光秆,与其相邻的玉麦收后未夏播的原茬地及玉米田、高粱田,采用快速、有效的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大…  相似文献   

13.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在河南许昌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在干旱坡岭地以麦二叉蚜为害较重:平原灌溉区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尤其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猖獗发生.许昌市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麦蚜在本市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全州县种植晚稻44.3万亩,晚稻后期禾(黍)缢管蚜大发生,发生面积3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0%。据调查,有蚜株率达50%~75%,一般每株有蚜量为25~40头,高的上百头,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经积极防治后,仍损失稻谷约80万公斤。 9月下旬开始至10月中旬初,水稻灌浆至黄熟期,大量的成、若蚜集结在稻穗上,也有的集结在叶背、叶鞘上取食为害。蚜虫体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崇义县晚稻稻蚜大发生1995年崇义县晚稻上稻蚜(麦长管蚜)继1983年以来又一次大发生。9月11日调查,每兜虫量为20~130只,一般为40~60只,均以若虫为多,群集在稻丛基部叶片上为害,据统计全县发生面积1000hm2。9月26日调查,...  相似文献   

16.
麦蚜是我县沿江圩田三麦上重要害虫,尤以晚小麦受害更重。对其发生危害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沿江圩田三麦上蚜虫有二种:禾谷缢管蚜(又名黍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及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定点田系统观察结果:前期以麦长管蚜较多,后期禾谷缢管蚜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最高可占到99%以上(见表1)。 大田调查,禾谷缢管蚜比例占59.2—96.4%。禾谷缢管蚜所以能占绝对优势,主要因为这种蚜虫生长势强,繁殖速度快,5月下旬单个蚜虫繁殖平均达45只,而麦长管蚜虫只有4.2只。  相似文献   

17.
1992 ̄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春麦区麦长管蚜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优势种群,占张家口坝上、坝下及承德麦蚜发生总量的94.75% ̄100%。有翅蚜迁入麦田的时期和数量是影响春麦黄矮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张家口坝上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以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占绝对优势,张家口坝下及承德地区的株系种类较为复杂,除以GAV株系为主外,存在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及麦二叉  相似文献   

18.
《植物保护》1981,7(5):7-7
我县为害小麦的五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占总量的92.4—94.7%。在麦长管蚜天敌群落中,数量最多、控制能力最大的是“麦蚜茧蜂”。为了探求生物治蚜的途径,自1978年开始进行了观察,初步认为“以蜂治蚜”是有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中黄酮类化合物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细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从小麦叶片提取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两种黄酮类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吸收光谱等分析技术,鉴定出其结构为异荭草甙和异荭草甙-7-O-阿拉伯糖—葡萄糖苷。将不同浓度的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加入麦长管蚜全纯人工饲料中饲养麦长管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异荭草甙对该蚜有明显的抗生性,其抗性阈值浓度为0.02%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高纬度的河北省廊坊市(39°30′N,116°36′E)和相对低纬度的河南省原阳县(34°55′N,114°15′E)开展红外线辐射增温试验,调查廊坊市(+2.00℃)和原阳县(+1.18℃)2个试验点的增温处理小区和对照小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并计算其盛期发生比值。结果表明,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21、7 d,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14、14 d;而禾谷缢管蚜的始见期和峰期仅在原阳县试验点提前31 d和7 d。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9.21%和77.83%,禾谷缢管蚜盛期蚜量和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7.31%和130.16%;增温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62%和176.52%,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的盛期蚜量比值显著降低了43.21%。表明增温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廊坊市)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而在低纬度地区(原阳县)仅有利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