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和气候条件对成都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本文运用2005-2011年冬小麦3种耕作方式(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K,麦免稻旋WZRR,麦稻双免WZRZ)籽粒产量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素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基本上一致。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动态表明:伴随籽粒产量水平的上升,拔节-抽穗期日平均温度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增强,拔节-抽穗期的日最低温度,日照时数和抽穗-成熟期日照时数的正面影响均逐渐减弱;抽穗-成熟期日最高温度对籽粒产量的抑制作用随着产量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降水亏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该文基于华北地区1971-1980年和2001-2010年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亏缺变化特点,利用构建的敏感度分析模型探讨了降水亏缺量对主要气候要素的敏感性特征,主要结论:2001-2010年华北中部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干旱加重,降水亏缺面积略有增加;播种—返青期内降水亏缺程度自江苏徐州—河南许昌一线往北都有所加剧,返青—拔节期内降水亏缺程度缓解,拔节—抽穗期内降水亏缺程度加重,仅在山西中部太原地区降水略有盈余,抽穗—成熟期内降水亏缺有所缓解;冬小麦拔节—抽穗期降水亏缺量对日照时数高度正向敏感站点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地区和安徽省,其次是风速,对温度和降水的高度正向敏感站点最少。该文为制定灌溉定额,农业水资源管理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宁夏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宁夏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盐池、海原)和南部(西吉、隆德)4个区县1971-2007年以及北部(青铜峡、石嘴山)2个市1971-1985年的马铃薯产量统计资料,及对应的各地气象台站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用于试验。采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生育期内各气候因子与气象产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产量影响指数法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气候因子对马铃薯最终气象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相关系数得到影响宁夏南部马铃薯气象产量的气候因子为4月日照时数;中部为4月日照时数、7月降水量;北部为6-8月降水量及8月的日照时数和气温。利用积分回归法得到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气温,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其中气温在结薯期对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呈明显的负效应,降水在结薯期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呈明显正效应。采用产量影响指数法,得到对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南部为7月上旬降水量,中部为7月降水量,北部为8月上旬降水量。【结论】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山东省泰安农业气象试验站2019-2020与2020-2021年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实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播期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泰科麦31品种小麦,日照时数在冬小麦出苗-开花阶段起重要作用,发育期天数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即在冬小麦出苗后日照越充足,苗情越好;抽穗期后日照条件差,对冬小麦灌浆速率起限制作用。(2)越冬过程的开始主要受日最高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越冬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则受日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3)适量的降水对冬小麦灌浆速率起促进作用。(4)各播期处理的冬小麦灌浆过程均符合 Logistic 生长规律,灌浆速率与各气象要素之间关系在不同播期的表现不同。(5)冬小麦千粒重受前期生长状况与越冬期积温、负积温影响,冬小麦越冬期低温持续时间短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千粒重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三河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生产适应性,对三河地区1980—2019年冬小麦各发育期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三河地区冬小麦各个发育期积温年变化普遍呈上升趋势,其中播种—越冬开始期积温变化趋势不太明显;降水量年变化播种—越冬开始、越冬开始—返青期呈上升趋势,其余发育期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总体趋势都不太明显,全发育期降水量年变化呈微弱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年变化各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对三河地区而言,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但由于冬小麦的整个发育期并不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集中时段,所以降水多的年份并没造成冬小麦减产,而降水少的年份由于人为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灌溉,对冬小麦的产量影响也较小。冬小麦是大田作物,气温是限制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尤其是冬小麦的越冬期,冬季严寒或气温降幅过大,冬小麦易发生冻害,从而造成部分麦苗受冻致死,影响冬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通辽地区蓖麻产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2004-2014年通辽市5-9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有效积温以及通蓖6号产量数据,分析气候因子与通蓖6号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通辽地区近10年通蓖6号的产量与气候因子相关系数,总有效积温0.416 0、年平均气温0.347 7、年日照时数-0.156 2和年总降雨量-0.351 3。各月份与通蓖6号产量相关性分析中,6月和7月各项气象因子对通蓖6号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陕西省蒲城县2010-2015年冬小麦发育期的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同期冬小麦发育期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渭北旱塬小麦产量构成中小穗数、不孕小穗率、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株成穗数、成穗率、茎秆重、籽粒与茎秆比等要素与起身-拔节、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开花-乳熟、乳熟-成熟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小麦产量构成中孕穗-抽穗期降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渭北旱塬小麦产量构成中穗粒数与拔节-孕穗降水量、孕穗-抽穗降水量关系密切,呈正相关,千粒重与起身-拔节降水量、孕穗-抽穗降水量成正相关,理论产量与起身-拔节降水量、孕穗-抽穗降水量成正相关,地段单产与起身-拔节降水量、孕穗-抽穗降水量成正相关;成穗率与孕穗-抽穗降水量成正相关、与抽穗-开花降水量、乳熟-成熟降水量成负相关。建议要高度重视冬小麦返青后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关键期的降水供应。  相似文献   

9.
结合西吉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和同期的马铃薯产量资料,分析了西吉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马铃薯产量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西吉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与地温均有不同幅度的升高,10℃初日明显提前、积温增加,降水则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变化不显著,日照时数与平均风速变化较小.除发芽期的日照时数对马铃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对天水市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为探讨当地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和小麦作物带的变迁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甘肃省天水市的相关气象资料(气温、负积温、地温),结合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2007年的小麦生育期资料,应用DPS软件,建立小麦生育期与气温的回归模拟方程,探讨小麦生育期与气温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天水市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地温均呈现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平均气温、负积温、平均地温与小麦全生育期均呈负相关关系,出苗-拔节期与冬季、春季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1979-2007年,随着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的升高,天水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缩短,其中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缩短了4.261,2.759,4.811d/10年;气温升高使出苗-拔节期、抽穗-成熟期缩短,拔节-抽穗期延长。【结论】气候变暖已对天水市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气象因素变化趋势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选取河南省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09—2019年气象资料与产量资料,采用HP滤波法分离得到气象产量,并通过建立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河南省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产量的贡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各生育期表现为一致增温,光照与降水量均在分蘖期、返青期、灌浆期3个时期显著减少;温度、光照、降水量分别在分蘖期、返青期、抽穗期对冬小麦产量贡献率最大;豫北和豫东地区温度显著升高,而该区域在冬小麦播种—分蘖期间的光照和降水量分别呈现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在豫西和豫西南地区全生育期间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温度、光照、降水量在抽穗—成熟阶段的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地区、越冬—拔节阶段的东北地区对冬小麦产量贡献最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安市1981-2018年38a的逐旬平均气温、逐旬降水量、逐旬日照时数,以及冬小麦产量资料,通过气候因子对西安市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效应分析,确定影响西安市冬小麦产量的关键气象要素,并以此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的指标,开展基于GIS技术的精细化区划。结果显示西安市秦岭以北地区均为冬小麦气候适宜区,其中阎良区、高陵区、未央区,以及临潼区、灞桥区、长安区、鄠邑区和周至县北部为最适宜区,适宜种植区面积约占西安市全市面积四分之三。该区划指标研究方法可为开展其他农作物区划研究提供借鉴,区划结果可为调整西安市农业产业种植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关中冬小麦发育期降水量突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陕西关中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铜川5个地市小麦发育期的降水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1961-2007年期间关中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播种期降水变化都是从2001年开始上升,降水减少的幅度变小,1986年和2003年是关中地区播种期的降水变化的突变年份。分蘖期趋势呈减少趋势。越冬期各地市降水变化呈增加趋势,对于冬小麦根系发育非常有利。拔节-孕穗期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抽穗-灌浆-成熟期降水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建议加强冬小麦孕穗期-成熟期的灌溉设施管理,或尽量把冬小麦种植在水地,在旱地和塬区要减少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气候因子及芒蝇发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设置9个播种期,以高粱品种黔高8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及芒蝇发生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粱产量与气候因子、芒蝇发生率间相关显著,分别与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芒蝇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芒蝇发生率与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的差异显著影响高粱产量和芒蝇的发生率,适时早播有助于避开芒蝇发生的盛期,确保高粱不减产。研究结论可为贵州省贵阳地区高粱适期播种和病虫害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西省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3年以上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和积分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基本特征、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影响敏感期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各主要发育期的多年平均情况看,各站之间以播种期差另q最小、返青期差别最大;(2)南部和中部冬小麦的播种主要与降水有关,东南部则与气温关系密切;(3)越冬开始期以及冬后各发育期随纬度、海拔高度而变,纬度、海拔高度愈高,越冬开始期愈早、冬后各发育期愈晚,而且海拔高度的影响比纬度的影响明显;(4)从各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上看,拔节期和抽穗期表现为提前趋势,尤其是抽穗期的提前趋势明显.其余发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提前趋势与冬前、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关系不大,主要与冬季和春季平均气温有关;(5)不同时期的气温波动对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影响不同,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0.6d和O.5d;中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3月下旬~4月中旬和4月下旬~5月中旬,气温每升高l℃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O.5~0.8d和1~2d:东南部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气温敏感期分别为9月下旬和4月下旬~5月上旬,气温每升高1℃可使拔节期和抽穗期分别提前O.5d和ld.  相似文献   

16.
濮阳市2010~2011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楠 《农技服务》2011,28(12):1716-1716
为指导小麦生产,对2010~2011年濮阳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播种期、出苗—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开花—灌浆期、成熟期)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1年冬小麦生育期间,总体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充足。  相似文献   

17.
山西晋南地区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山西晋南地区冬小麦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山西省运城市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晋南地区自然状况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水、蒸发、气温和日照时数,其中降水和蒸发的影响是直接的,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是间接的;对于土壤不同层次,气候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对土壤水分含量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降水和蒸发2个因子;土壤水分变化较平稳时段在春季,一般年份即使降水较少,土壤含水量变化也相对较小,有利于小麦返青生长。[结论]该研究为土壤水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冬小麦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贵阳不同县区气候特点和影响美味猕猴桃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区划指标体系,为贵阳地区猕猴桃产业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贵阳地区208个气象站点2000-2020年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影响猕猴桃品质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采用GIS技术对贵阳美味猕猴桃种植适应性进行区划。【结果】贵阳地区热量、降水、光照均适宜猕猴桃生长发育。以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10℃积温、1月均温、7月均温、日照时数这6个气候因子作为划分贵阳地区美味猕猴桃栽培气候适宜的主要因子,每个指标分 4 级,对应高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美味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位于贵阳地区四周的低海拔区域,适宜区位于贵阳地区中部偏北区域。【结论】贵阳地区均属于猕猴桃种植适宜区,目前实际种植情况与美味猕猴桃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6—2015年阜阳市逐日降水、气温、日照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并以当地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为例,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针对其不利影响提出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结果表明,近30年来阜阳地区热量资源有所增加,但在增温的同时,降水及日照时数却略有下降。降水时期分布不均,特别是拔节孕穗期降水量的多寡是冬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越冬期≥10℃积温的提高,有助于冬小麦的安全越冬,但也造成虫口密度增加,导致病虫害危害加剧以及杂草蔓延。应从调整种植制度、加强新品种选育、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寒露风对晚稻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建立晚稻抽穗期间千粒重和灌浆速度的模拟模型,为预测晚稻灌浆速度及评估产量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晚稻超级稻"甬优6号"在国家农业气象一级观测站柳州沙塘站进行分期播种试验,观测记录晚稻生育期各阶段的开始日期至末期和千粒重数据,以及同期的温、光、水等逐日气象数据,研究分析晚稻千粒重、灌浆速度与播种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影响晚稻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抽穗日序,在晚稻适宜播种期期间,晚稻播种期越偏晚,抽穗日数可能越短,从而影响千粒重,最终影响晚稻产量。寒露风影响年份,晚稻灌浆速度主要受抽穗日序、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日平均气温越低、日照时数越少则灌浆速度越慢。【结论】寒露风出现在晚稻抽穗期会对晚稻灌浆速度产生抑制作用。建立的晚稻千粒重和灌浆速度的模拟模型显著性水平高,可用于广西晚稻千粒重和灌浆速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