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改性的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WSCC)对铅的增溶、解吸行为.[方法]研究WSCC对铅的增溶作用,并利用WSCC进行铅污染土壤的解吸试验,考察了pH、离子强度、有机质和WSCC初始浓度对铅的解吸影响.[结果]WSCC对碳酸铅的增溶效果显著,当其浓度为2 g/L时,水溶液中Pb2+浓度可达到600 mg/L.WSCC对铅解吸能力随着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H的升高、离子强度的增加和WSCC初始浓度增加有利于铅的解吸.[结论]该静态解吸研究可为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基础信息及依据.  相似文献   

2.
羟丙基-β-环糊精(HPCD)和β-环糊精(BCD)具有增溶土壤铅离子的潜力。试验中土壤铅污染浓度设置为600、1 200 mg/kg,螯合剂浓度为土壤铅浓度的0.5、1.0倍,通过与EDTA增溶效果作比较,分析HPCD和BCD对土壤铅离子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加入3种螯合剂,土壤有效态铅离子浓度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增溶作用符合HPCDEDTABCDCK,且HPCD与EDTA间无显著差异,而BCD与EDTA存在显著差异,表明HPCD对土壤铅离子的增溶作用与EDTA接近,高于BCD;当土壤污染浓度一定时,随着螯合剂浓度提高,土壤有效态铅离子浓度增加;同时螯合剂浓度一定时,随着土壤铅污染浓度的提高,可溶态铅离子浓度增加,说明螯合剂浓度和土壤铅污染浓度是影响螯合剂增溶效果的因素;HPCD和BCD均对土壤铅具有显著的增溶作用,且HPCD具有替代EDTA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王光辉  胡苏杭  黄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854-12858
在β-环糊精(β—CD)的基础上,通过β-环糊精与半胱氨酸的反应获得一种新型的半胱氨酸-β-环糊精(CCD)。红外结果表明,CCD在保留β-CD原有空腔结构的同时还增加氨基、羧基及巯基,CCD能同时实现对氰草津的包结作用和镉的配位作用。增溶试验研究表明,CCD对氰草津和碳酸镉有明显的增溶效应,10g/LCCD对氰草津的增溶倍数可达21倍;碳酸镉的表观溶解度随着C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CD浓度为10g/L时,水溶液中镉离子的浓度为599mg/L。10g/LCCD对复合污染土壤中氰草津和镉解吸去除率分别为81%和89%,解吸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规律,解吸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0493和0.01010g/(mg·min)。pH的降低和CCD初始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复合污染土壤中氰草津和镉的解吸。  相似文献   

4.
胡敏酸和柠檬酸对铜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其影响凶素是评价铜在环境中去向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一次平衡法,目的是为了阐明两种可溶性有机碳(DOC)--胡敏酸(HA)和柠檬酸(CA)对铜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HA有显著促进土壤对铜的吸附的趋势,但在碱性土壤中比在酸性土壤中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而CA显著抑制碱性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对铜离子在酸性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影响随加入铜离子浓度的不同而异,低浓度时(<63.54 mg·L-1)CA对铜离子的吸附有抑制作用,而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CA又反过来促进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被碱性土壤吸附的铜离子很难用中性盐解吸出来.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铜离子随pH变化的水解程度不同和不同类型DOC本身性质不同有关.土壤对铜吸附行为的变化有可能用来预测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潜力.  相似文献   

5.
用平衡液吸附和Ca(NO3)2:溶液的解吸法,对棕土在pH 3~6.5,汞浓度0.2~8 mg·kg-i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以阐明pH和初始浓度对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 6.5,浓度8 mg·kg-1条件下,60 min即可达到汞最大吸附量的93%;10 000min达最大解吸量的78.8%.解吸汞占吸附汞的比例随pH升高而升高,在浓度2 mg·kg-1,pH 3~6.5下,棕土解吸汞占吸附汞的比例为11%~37.4%.Freundlich方程为描述汞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的最优模型,其次为Elovich方程.模拟的最大吸附量达84.3 mg·kg-1,在此以下,汞的吸附容量随外加汞浓度、时间的递增而升高.解吸速率随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随解吸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这些结果表明,pH和外加汞浓度影响汞在棕土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从而影响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蚯蚓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网室盆栽试验,将蚯蚓放入不同浓度(0、100、300、500、1000mg/kg)铅污染的土壤中,研究蚯蚓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当土壤铅浓度为0~300mg/kg时,加入蚯蚓提高了土壤的pH值。当铅浓度为500mg/kg时,加入蚯蚓降低土壤pH值,有利于植物吸收富集铅。当铅浓度为0、100、300、500mg/kg时,加入蚯蚓能提高土壤CEC,其增幅在无污染土壤中最大。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加入蚯蚓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铅浓度为1000mg/kg时,加入蚯蚓对铅污染土壤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结论]在铅浓度为0~100mg/kg的土壤中,加入蚯蚓可减少作物对铅的吸收,增加作物的产量;在铅浓度为500mg/kg的土壤中,加入蚯蚓可提高植物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7.
红壤和褐土中磷的吸附及其对镉离子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红壤和褐土磷的吸附特性,并分析了磷吸附后镉离子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在外源磷浓度0~64mg·L-1范围内,供试土壤磷吸附量均随平衡液中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红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及吸附反应常数(K)均高于褐土.吸附磷后在镉添加0~5 mg·L-1范围内对镉离子吸附的影响两种土壤表现一致,即镉离子的吸附量随平衡溶液中镉的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但磷吸附量的不同对镉离子的吸附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低磷抑制、高磷促进镉离子的吸附.当吸附磷的量红壤小于40 mg·kg-1褐土小于37 mg·kg-1时,镉离子的吸附量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吸附率平均降低了16%和10%左右;当吸附磷的量红壤大于79 mg·kg-1褐土大于70 mg·kg-1时,镉离子的吸附量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相比吸附率平均升高了11%和6%左右.吸附磷酸根后,在镉离子的吸附量小于10 mg·kg-1时,红壤镉离子的解吸率表现为低磷促进、高磷抑制解吸,而褐土磷的吸附对镉离子解吸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红壤对镉离子的吸附特性,分析加入不同形态的磷酸二氢盐(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钾和磷酸二氢钙)对镉离子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镉浓度O~20 mg·L-1范围内,红壤对镉离子的吸附量随平衡液中镉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土壤吸附镉离子后,在磷添加浓度为0-160 mg·L-1下,土壤对镉离子的等温吸附仍然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4),但磷酸盐对镉离子吸附具有明显影响;磷酸二氢钙使镉离子的最大吸附量降低了2.5%~7.9%,使镉离子的吸附率降低10%~20%,而磷酸二氢铵和磷酸二氢钾对镉离子的吸附特征无明显影响.随加入磷量的增加,3种磷酸盐下镉离子解吸量和解吸率均显著降低,解吸量降幅为15.8%~27.8%,解吸率降低了3.7%~9.5%;但在低镉时磷酸二氢钙对红壤镉离子的解吸率显著高于磷酸二氢铵和磷酸二氢钾.由于Ca2+与Cd2+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吸附,使得磷酸二氢钙对红壤镉离子吸附-解吸的影响大于磷酸二氢铵和磷酸二氢钾.  相似文献   

9.
含有不同铅离子浓度的土壤在种植冰草后,土壤p H和水溶性盐含量都明显下降,说明冰草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可降低土壤的盐碱度,而且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都有所降低,特别是Pb2+含量降低了99%以上,说明冰草可以用来改良修复铅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土壤富里酸对铅的吸附作用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改进的连续电位滴定法,研究了土壤富里酸对重金属铅吸附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节富里酸溶液的pH值、富里酸浓度、温度和离子强度,得到吸附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溶液pH从10.0滴定至2.5,富里酸对铅的吸附量降低,pH对吸附量的影响可用自然对数方程进行拟合,通过各处理中自然对数方程的比较得出,富里酸浓度越小、金属离子浓度越大,方程的斜率越大,说明吸附量的大小同时与二者密切相关;溶液中富里酸浓度升高,相应的吸附量降低,但吸附率升高;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离子强度在设定的范围内,从0.1 mol.L-1加大至0.5 mol.L-1,吸附量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有机酸对水稻土中铅离子吸附解吸的影响,为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和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对治理江西省水稻土的铅污染具有现实意义。【方法】以江西省潜育型和潴育型2种典型水稻土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不同种类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水稻土中铅离子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在相同pH条件下,柠檬酸抑制了对铅离子的吸附,丙二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不同程度的促进了2种水稻土对铅离子的吸附,且潴育型的吸附量大于潜育型;而柠檬酸促进了对铅离子的解吸,丙二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2种水稻土对铅离子的解吸,且潴育型的解吸率小于潜育型;在不同pH条件下,2种水稻土对铅离子的吸附量均随pH升高而增大;而2种水稻土对铅离子的解吸率均随pH升高而减小。【结论】加入柠檬酸有利于减少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而丙二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均增加了铅对水稻土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耐铅微生物,为土壤重金属生物修复提供参考,用Pb~(2+)浓度梯度筛选培养法得到耐铅菌株,16S rRNA测序以及系统发育树初步鉴定菌株。在不同温度、盐浓度、pH梯度下研究耐铅菌株的耐受性。多个Pb~(2+)浓度探究菌株在不同Pb~(2+)浓度下的吸附性。结果表明,通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得到一株能够耐铅离子浓度在1 200 mg·L~(-1)的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P15属于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该菌株在铅离子浓度为200 mg·L~(-1)下的去除铅离子能力最强,达到80%。经过测定菌株P15的各项生理指标表明,菌株适宜的环境条件分别为温度30℃,pH6,盐浓度0.005 mg·L~(-1)。该铅耐受性菌株P15在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清霞  甘永江  方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14-10915,10918
[目的]探讨甲基化-β-环糊精对泰乐菌素的增溶作用。[方法]采用相溶解图法,研究不同取代度的绿色甲基化-β-环糊精对药物泰乐菌素的增溶作用,并测定包合稳定常数和增溶效果。[结果]泰乐菌素与甲基化-β-环糊精以1∶1的包结比形成包结物。β-环糊精与不同平均取代度的甲基化-β-环糊精对泰乐菌素均有增溶作用,平均取代度为14.2的甲基化-β-环糊精对泰乐菌素的增溶作用最为显著,增溶倍数为1.5。[结论]该研究可为泰乐菌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模拟施肥,恒温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磷肥种类、磷肥浓度、铅离子浓度、离子强度和酸度影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结果表明:(1)磷肥种类与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显著相关,施用Ca(H2PO4)2使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相对较小;(2)土壤铅离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与施用磷肥浓度呈显著相关,建议选用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氧铵、磷酸二氢钾3种磷肥,施用量在3.406 6~8.5164 kg P2O5·666.6m-2之间较为合适;(3)铅离子浓度极显著地影响土壤吸附和解吸铅离子,随着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和解吸量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4)离子强度和酸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吸附和解吸铅离子,建议选用磷酸二氢钙盐、钾盐和铵盐作为磷肥,可以减小土壤铅离子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β-环糊精和不同平均取代度的甲基化-β-环糊精对泰乐菌素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的主体与客体分子的包结能力不同;通过相溶解度法测定主体分子与客体分子之间的包结稳定常数及包结比,主客体分子是以1∶1的包结比形成包结物;β-环糊精与不同平均取代度的甲基化-β-环糊精对泰乐菌素均有增溶作用,平均取代度为14.2的甲基化-β-环糊精对泰乐菌素的增溶作用最显著,增溶倍数为1.5.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进的连续电位滴定法,研究了土壤富里酸对重金属铅吸附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节富里酸溶液的pH值、富里酸浓度、温度和离子强度,得到吸附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溶液pH从10.0滴定至2.5,富里酸对铅的吸附量降低,pH对吸附量的影响可用自然对数方程进行拟合,通过各处理中自然对数方程的比较得出,富里酸浓度越小、金属离子浓度越大,方程的斜率越大,说明吸附量的大小同时与二者密切相关;溶液中富里酸浓度升高,相应的吸附量降低,但吸附率升高;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离子强度在设定的范围内,从0.1 mol·L-1加大至0.5 mol·L-1,吸附量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7.
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采用差热分析法对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定.结果表明,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中氟苯尼考溶解度和溶出度明显增大,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能显著提高氟苯尼考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18.
以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抗铜、抗铅微生物比例作为评价指标,对位于浙江台州路桥峰江的废旧金属拆解地土壤进行了微生物状况评价,并分析了重金属化学指标与相应微生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废旧金属拆解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较对照土壤有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随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数下降,抗性微生物比例增大,其中细菌对重金属的毒性最敏感,放线菌其次,真菌最不敏感。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指标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pH及土壤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其中有效铜与土壤细菌数量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铅与土壤真菌数量成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铜含量与放线菌数量成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细菌数量成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中抗1mmol·L-1铅、2.5mmol·L-1铅及1mmol·L-1铜微生物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铅含量与土壤真菌数量成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抗1mmol·L-1铅微生物比例成极显著负相关,但与土壤中抗1mmol·L-1及2.5mmol·L-1铜微生物比例成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凤尾蕨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景观植物凤尾蕨作为供试植物,研究其对土壤铅污染的修复效果,并通过分析凤尾蕨植物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铅积累量的变化等探讨其可能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叶绿素、植物POD酶(过氧化物酶)、植物CAT酶(过氧化氢酶)一系列指标,在0~500 mg·L~(-1)时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植物SOD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铅胁迫下呈下降趋势,表明凤尾蕨具有一定的耐铅性能;凤尾蕨可以吸收高浓度Pb,其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铅积累量均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地下部铅最大富集量82.578 mg·kg~(-1)、地上部铅最大富集量16.153 mg·kg~(-1),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中地下部最大富集系数达10.819,表明凤尾蕨具有将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在植物体内的能力;在低浓度Pb(0~500mg·L~(-1))处理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三种酶活性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表明凤尾蕨根际微生物在低浓度铅污染情况下,可协同植株强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沈阳市城乡结合部为研究区域,分析测定了土壤、蔬菜和粮食作物中铅的含量水平,并探讨了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对铅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沈阳市城乡结合部耕作层土壤铅含量平均值为107.35m g·kg-1,是背景值的3.25~15.08倍,土壤铅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质量标准的一级标准(G B15618-1995);蔬菜类可食部分铅含量的超标率是100%(G B14935-94、G B2707-2763-3),其中叶菜类叶子含铅量要远远小于其根系含铅量,根菜类叶子含铅量要大于根含铅量;粮食作物中水稻可食部分没有发现超标现象,而玉米籽粒超标率达7.1%。土壤有机质、pH值及全磷是影响作物铅含量及不同作物不同器官铅分配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蔬菜类的叶铅和根铅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呈负相关关系,水稻籽实铅与土壤全磷呈正相关关系,尚未发现玉米籽实铅含量与土壤有机质、pH值及全磷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pH值及全磷3种因素协同作用是导致不同作物机体铅吸收与分配的不均一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