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菜型油菜品质好、含油量较高,生育期较短、适合两熟制,在四川省栽培较广。但一般品种抗病毒病力弱,产量很不稳定。据新都1959年报告:白菜型油菜常年因病损失约5—10%,重病田则高达80%以上。根据我们的观察,不同品种问的抗病毒病能力显然有所不同,因此,从1954年就开始了选育抗病毒病品种的工作,现已获得一定结果,育成了白菜型抗病毒品种协作一号及协作二号。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270个甘兰型油菜品种32项性状与病毒病的关系。经Ridit测验,有八项性状与病毒病关系密切。苗期叶色蓝绿,长柄叶短而宽,顶裂片宽大,叶面平整,苗期匍匐生长,生长势强,后期为上生型分枝,生育期长,成熟晚的品种,病毒病感染轻。  相似文献   

3.
永寿县位于关中平原与渭北旱原分界处,属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由于海拔较高(994.6米)年均温较低(10.9℃),年雨量偏少(571.4毫米),既有白菜型油菜,又栽培甘蓝型油菜,油菜病毒病的发生环境主要反映了北方冬油菜区中部和西部情况。 1980—1985年5年试验证明:当地旬均温在15.3℃——52.3℃范围内,播期愈早,发病愈重,播期与发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盛花期,角果期与苗期发病呈正相关关系;甘兰型  相似文献   

4.
现在北方人对大白菜的食用量减少。但百菜不如白菜,它仍然是北方人食用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大白菜病毒病是影响其生产的主要病害,引起白菜叶片花叶、皱缩,植株矮化、畸形,不结球或结球松散。严重影响大白菜产量和质量,常造成1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损失达50%~70%。大白菜病毒病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其传毒媒介主要是蚜虫。为控制其发生为害,我们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治蚜防病与施病毒钝化剂控病相统一的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1)选用抗(耐)病品种。一般青帮系列的品种较抗病…  相似文献   

5.
油菜病毒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一般发生年份病株率10—20%,大发生年份30%左右部份严重田块可达80—90%。油菜发病后萎缩早枯、植株矮化、角果减少并畸形、子粒细而疵对产量影响很大。1985—87年做了对甘兰型油菜病毒病产量损失的测定及大田发病不同程度产量损失测定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闽北秋播油菜以白菜型为主,次为甘兰型。10月播种育苗,11月移栽。病毒病常年均有发生,唯程度不一。群众中有“秋旱病重”和“夏凉秋旱”之说,认为秋旱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而秋旱又与夏凉有密切关系。本文分析了夏凉秋旱对病害的影响及据此预测病害的可行性。 1.关于秋旱又病毒病重之说。按当地标准,从9月份开绐至11月,日降雨量少于2毫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鉴定了中国冬油菜区18个省(市、自市区)选育和栽培的甘蓝型品种238份,白菜型品种26份对病毒病的感染性。甘蓝型品种大部分为低抗或低感类型,感染指数为0.5—1.5,该类品种占供试品种总数的73.69%;其次是感染指数>1.5的高感品种,它们占总数的19.75%;感染指数<0.5的高抗品种很少,仅占7.56%。白菜型品种基本上都属于高感类型。作者认为这些结果基本反映了中国冬油菜区栽培品种对病毒病的感染性。在10省11个地点经过1—7年试验,证明除云南省之外,其他各冬油菜区油菜苗期病毒病与角果发育期病毒病均成极显著正相关,586个成对样本苗期发病率与角果发育期发病率的相关系数为0.780。说明在这些地区用影响苗期发病的因素来预测异年油菜角果发育期病害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长江流域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的共同性的基础上,以鄞县历年的调查试验资料为依据,论述了长江流域地区油菜病毒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及其理论基础。并提出,应以选用抗病高产品种为前提,适时播种,培育无病壮苗为基础,并配合苗床远离毒源作物,及时治蚜防病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由于本病是种间歇性流行病害,年际间发病程度相差很大,在制订防治计划时,一定要做好病害流行预测预报,根据病害流行程度决定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京郊蔬菜病害愈加严重,已成为市场蔬菜供应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十年代较突出的病害有:白菜三大病害(霜霉病、孤丁病、软腐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西葫芦病毒病,茄子绵疫病等。  相似文献   

10.
油菜病毒病遍布全国,是油菜和十字花科作物常发性、流行性、毁灭性病害,一般以南方冬油菜区、华东、西南、华南地区、平原丘陵地区、城镇郊区,秋冬干旱年份重,白菜型、芥菜型、早熟甘蓝型品种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10%~30%,严重年份在70%以上。据中国油料研究所测定,单株产量损失33.7%~92.1%,平均65.7%;含油量降低1.71%~13.0%,平均7.0%,受病毒病感染的植株,抗逆力降低,易受冻害,加重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为害。  相似文献   

11.
白菜三大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华 《植物医生》2007,20(2):16-18
白菜三大病害是指白菜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白菜是秀山县秋冬季主要蔬菜种类之一,常年种植面积0.5万hm2。秀山县白菜病害较多,但以这三大病害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常年发生面积0.2万hm2,年损失产量80t,严重影响秀山白菜生产。  相似文献   

12.
1962年至1963年系统地调查北京及天津白菜区十字花科作物上逐月出现的病毒类型及其相对数量,以确定十字花科作物之间病毒的相互关系。从109个分离物中,根据寄主反应,区分成7个类型,其中Ⅰ、Ⅱ、Ⅲ型都和芜菁花叶病毒(白菜孤丁病毒1号即 K_1)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它们是白菜孤丁病毒1号的相关株系:Ⅰ型定为 K_(1-2),根本不侵染菸草;Ⅱ型定为 K_(1-3),能侵染普通菸,产生局部坏死斑,但不侵染心叶菸;Ⅲ型定为 K_(1-4),能侵染心叶菸产生局部坏死斑,能或不能侵染普通菸与产生局部坏死斑,致死温度稍高于65℃;Ⅳ型为典型的白菜孤丁病毒1号的原株系(K_(1-1));Ⅴ及Ⅵ型是未经鉴定的毒原;Ⅶ型是典型菸草环斑型花叶病毒(K_3)。京、津两地109个分离物中,Ⅰ型(K_(1-2))占59%,Ⅱ型(K_(1-3))32%,Ⅲ型(K_(1-4))5.5%,Ⅳ型(K_(1-1))0.9%,Ⅴ型0.87%,Ⅵ型0.87%,Ⅶ型(K_3)0.87%。其中以 K_(1-2)及 K_(1-3)(芜菁花叶病毒亦即白菜孤丁病毒1号)为主,其他类型均不重要。北京及天津两地十字花科作物上病毒类型的分布显然有些差别,在北京地区 K_(1-3)占51.2%,K_(1-2)占34.1%,K_(1-4)占7.3%,其余 K_(1-1),Ⅴ及Ⅵ各占2.5%,无 K_3,而在天津地区则 K_(1-2)占68.8%,K_(1-3)占22.9%,K_(1-4)占6.3%,有 K_3的出现(2.1%),而无 K_(1-1),Ⅴ及Ⅵ。这种差异可能与当地所栽品种及十字花科蔬菜种类有关,因为北京的白菜以青白口品种为主,而 K_(1-3)和 K_(1-2)在青白口品种上的出现此数为3∶2。天津地区的白菜品种邓鄯沽大核桃纹、高杆连心壮及天津绿上的 K_(1-3)和 K_(1-2)的出现比数相应为1∶5,1∶2及3∶4。根据两种采种株,即越冬菜株及当年播的春化种子的种菜上的毒原类型分析,一般均为,K_(1-2)及 K_(1-3),而出现的次数在越年采种株上为多,可见越年采种株是白菜孤丁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之一,春化种子的种菜上的病原可能是从越冬采种株上传来的,根据3—10月各种十字花科作物上病毒类型出现次数的分析,K_(1-2)及 K_(1-3)在四至五月间在留种菜、小白菜、油青菜及甘兰上达到高峯,六月间则出现在白菜及甘兰上,最后则出现在秋白菜上,其中甘兰是京津六至九月间的连续作物,因此作为主要越夏寄主的可能性更大,而萝卜则因其播种较秋白菜早10天至15天,正当传毒翅蚜的发生期,因此认为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过渡寄主。  相似文献   

13.
以3个不同抗寒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模拟不同越冬条件下,探讨越冬率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产量、株型性状、角粒性状、生育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越冬率在30%~100%范围内,随越冬率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陇油7号、冬油2号越冬率为85%时产量分别为4 462.2 kg·hm~(-2)和4 057.0 kg·hm~(-2),达到最高值;天油4号越冬率为90%时产量最高,为3 591.8 kg·hm~(-2)。方差分析表明,陇油7号和天油4号越冬率大于75%,冬油2号越冬率大于70%时,越冬率变化对其产量水平无显著影响,而越冬率低于这一阈值时,其产量显著降低。回归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与其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变化与植株分枝部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单株分枝数、角果长度和数量、粒数和粒重、单株重量等呈显著负相关(P0.05),种子、角果和侧枝的干鲜质量及蔗糖含量与越冬率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因此,冬前播种密度保持在65万株·hm~(-2)时,我国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临界值范围为70%~75%,不同品种的安全临界越冬率存在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白菜型冬油菜的分枝和结实性能,对返青群体不足导致的产量损失具有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寄主反应、抗性鑑定、交互保护反应試驗証明,大白菜僵叶病毒是屬于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其致死温度为60℃,体外存活期为3—4天,稀释限点为1:1,000—3,000。本病第一次传染来源主要是黃瓜、西葫芦和甘兰的春夏季发病植株,由桃蚜、蘿卜蚜传播到秋白菜上。不同的白菜品种对僵叶病的抗病力有較显著的差異,抗孤丁病的品种也抗僵叶病。  相似文献   

15.
玉米对矮花叶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MDMV)是我国玉米上的重要病毒病之一。目前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研究品种的抗病遗传力是抗病育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油菜菌核病是我县油菜生产的严重障碍。往年种植白菜型油菜,发病株率一般为20—5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情指数一般为15—30%,严重的60%以上;1979年以后,全县大面积推广了甘兰型油菜西南302,抗病性较强,病株率一般为10—20%,严重的50—70%,病情指数一般为5—10%,严重的40—50%。发病的油菜整株或分枝枯死,籽粒干瘪,千粒重明显下降。1966年测定白菜型油菜千粒重,无病株为3.21克,病株仅2.15克,  相似文献   

17.
沈阳地区旱作春小麦下茬复种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上茬春小麦进行品种产量比较,下茬复种不同品种鲜食玉米、萝卜、白菜,从中确定能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复种作物品种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品种辽春9号和沈春498较抗旱,产量突出;鲜食玉米品种富粘1号和垦粘1号较好,熟期适宜,成熟性好;白菜品种秋冠和世秋产量表现好;萝卜品种白秋美浓、春雷和红丰2号产量较高,有种植前景。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为害油菜的蕪菁花叶病毒有黄斑及枯斑两个。黃斑株系使甘兰型油菜表現系統性黃斑,枯斑株系表現系統性枯斑。室內测定表明,“胜利”油菜在晚秋和冬季对枯斑株系有耐病能力,但春夏易遭其严重为害;但在各季节对黄斑株系表現一定程度的耐病性。两个株系为害白菜型或芥菜型油菜都表現系統性花叶。两个株系都能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菊科等13种植物,接种蘿卜、“苏州鸡蛋白”油菜及百日菊表现系統性花叶;接种藜、“黃苗榆”烟、“白兰”烟(White Burley)、“农特400号”烟、“三生”烟及千日紅表现局部性枯斑;在假酸浆和酸浆上成为系統性黄斑;在黃烟上产生局部性黄斑;不能为害“大平头”甘兰、心叶烟、雪烟、辣椒、无刺蔓陀蘿、黄瓜、商陆与番茄;在“胜利”油菜上表現不同症状。致死温度均为60°—65℃,稀释終点为1:50—1:100,体外存活期为2—3天。由蘿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av.)传染。在“苏州鸡蛋白”油菜上两个株系有高度的交互保护反应。所以它們屬于蕪菁花叶病毒中亲缘关系很近的株系。室內粗测結果看出,甘兰型油菜对两个株系的抗病性有显著差異,白菜型油菜也有差異,因此将它們分为两个株系,有助于今后进行油菜抗病毒病品种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和通海县1981—1986年的调查、试验资料,分析了该省油菜主产区一滇中平坝地区油菜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并建立了预测方法。云南中部处于中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为低纬度高原,全年气温变化平缓而干湿分明,分为旱季和雨季两季。玉溪和通海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636米和1806米,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雨季,11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旱季,油菜为甘兰型品种,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除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油菜病毒病的发生和病原血清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6—1990午先后对我国南方油菜产区10个省(市)的24个县,114块油菜地进行病毒病发病调查,采集病株标样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油菜病毒病发生普遍,尤以武汉、长沙、成都和合肥等市的郊区发病最重。发病率都在30%以上。酶联免疫吸附和对流免疫电泳测定1122份样品的结果,各地病毒种类均以TuMV(芜菁花叶病毒)为主,占样品总数的80.48%[含其与CMV(黄瓜花叶病毒)和TMV(烟草花叶病毒)复合感染者],其他病毒单独侵染者较少。分别对4种不同类型油菜(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和其他类型)病株测定结果,也以TuMV侵染率高,约占测定样品数的52—98%。因此抗病育种应着重选育抗TuMV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