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随机对某奶牛场的400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调查,结果表明:④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55.00%,乳区阳性率为49.81%;②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第2季度最高,达71%,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P〈0.05):③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以左前乳区的发病率最高(53.41%),但4个乳区的差异不显著;(4)被检奶牛中,头4胎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降低,4胎以上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2胎和5胎以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P〈0.05);(5)泌乳期各月隐性乳房炎的阳性检出率以产后1~2月内差异极显著(P〈0.01).以后随泌乳月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日泌乳量在20kg以下奶牛的患病率为68.00%,显著高于日产奶量20kg以上奶牛(42.00%,P〈0.05)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左旋咪唑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左旋咪唑,对西宁奶牛场二分场43头荷斯坦(中国)泌乳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由投药前的83.7%,下降为55.8%;乳区阳性率由46.4%下降为31.5%。防治效果明显(P<0.05)。  相似文献   

3.
利用PortaSCC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和朔州两地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PortaSC妒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陕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5%(111/2O0),乳区阳性率为26.34%(196/744);3胎及以上奶牛乳房炎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0.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t〉t0.01,P〈0.01)。  相似文献   

4.
采用CMT诊断法对贵阳市所属清镇市、乌当区、花溪区和开阳县的4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调查,共检测284头,1136个乳区。结果表明:头发病率为53.8%,乳区发病率为26.1%;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与胎次、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同胎次和年龄的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刘鸽 《中国乳业》2021,(12):94-99
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的712 头澳系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患病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0 头奶牛患临床型乳房炎,患病率为5.62%。从剩余的未表现出临床乳房炎症状的672 头奶牛中随机选出180 头奶牛,共682 个乳区(720 个乳区中有38 个瞎乳头),分别进行兰州乳房炎检测(LMT)和乳样体细胞数(SCC)检测。经LMT诊断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56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1.11%;经SCC检测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60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3.33%。数据分析发现:各乳区患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各乳区阳性率之间没有必然规律;6岁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与2~3岁、4~5岁的患病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6岁及以上奶牛乳房炎的患病率要高于2~3岁、4~5岁奶牛;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与其他胎次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6胎及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要远高于1胎、2胎、3胎、4胎、5胎奶牛。  相似文献   

6.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一种复杂的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高。为了摸清南通红梅乳业牧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笔者用北京亚临床乳房炎快速诊断液做试验,从胎次、年龄等两个方面分别调查了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乳区阳性率,并进行卡方分析,得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同胎次、年龄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胎次和年龄的增加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与自然月份、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月等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掌握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外界环境及奶牛泌乳生理状态的关系,为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通过对南方某牧场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逐月检测,分析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左乳区阳性率高于右乳区。[结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有随着胎次和泌乳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皖北地区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应用体细胞计数法,4%苛性钠法,BTB法和6%H2O2平板法对安徽省皖北地区10个奶牛场的健康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结果表明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检出率综合评判为36.4%。其中私营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检出率和乳区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奶牛场按照胎次、泌乳天数、产量、体细胞数等相近的原则,选择同一牛舍40头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头。根据3月13日隐性乳房炎测试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两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比例均为2.5%)。参试牛只基本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10.
奶牛隐性乳房炎对产奶量、乳成分和奶中物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对产奶量、乳常规成分、乳密度和冰点的影响 ,对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的 2 89头中国荷斯坦奶牛进行了调查 ,对其中 5 1头患隐性乳房炎奶牛和 2 5头健康奶牛的乳常规成分、乳密度和乳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调查地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 75 %。隐性乳房炎导致产奶量下降 ,平均减少 2 .75kg/d ;乳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奶牛 (P <0 .0 5 ) ;总酪蛋白和乳糖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奶牛 (P <0 .0 1) ;而乳干物质、总蛋白质、非脂固形物的含量及乳密度、乳冰点与健康奶牛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区奶牛乳房炎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次试验采用临诊检查法、病原菌分离、B.M.T试剂检查、体细胞计数法对四川地区4个奶牛场的80头泌乳奶牛进行了乳房炎的检测.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为18.8%,隐性乳房炎头数阳性率为73.8%.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肉孢子虫病流行情况,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采自河南省13个地区58个奶牛场的1 819份血样进行了肉孢子虫抗体检测分析.结果肉孢子虫抗体阳性牛场31个,场阳性率53.4%,阳性样品424份,样品平均阳性率为23.3%;不同生长阶段牛群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北疆某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情况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通过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该牧场在群泌乳牛进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初步分析该场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结果]该牧场2020—2022年各年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分别为3.69%(110/2 980)、5.01%(150/2 993)和3.87%(86/2 220);乳区阳性率分别为0.93%(110/11 856)、1.35%(160/11 880)和0.97%(86/8 860);瞎乳头率分别为0.13%(16/11 920)、0.19%(23/11 972)和0.23%(20/8 880);夏季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奶牛各乳区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胎次间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差异性显著(P<0.05),5胎和6胎及以上牛的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胎次。[结论]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改善,夏季炎热潮湿的饲养环境和高龄奶牛更易发生热应激,奶牛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可能是该牧场奶牛患乳房炎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黄占欣 《中国家禽》2002,24(3):13-15
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在邯郸地区的发病季节在6月下旬至10月份,高峰期为8-9月份,阳性感染率高达100%,阳性视野可达498‰-526‰,以后逐渐下降,至12,1,2,3,4,5月份为低潮期,虽然阳性感染率为40%-60%,但阳性视野仅在5‰-22‰之间。通过捕获发病鸡舍的飞虫,进行鉴定分类,确定了荒川库蠓是邯郸地区传播本传播本病的优势种。根据邯郸地区气温变化,荒川库蠓活动的高峰期为7-8月,与发病高峰期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使远离牛冻配点区域的能翻母牛及时配种,发挥良种牛生产性能,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增加农户收入。方法,通过离冻配点不同路程、不同发情时间及冻精解冻温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对远离冻配点区域的能繁母牛,在发情结束后4-6小时,解冻温度为35-37C°,子宫角深部输精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提高奶牛受胎率本试验针对人胎盘组织液提高受胎率,[方法]同时做了两批同期发情,分别为A组和B组,A组没有使用人胎盘组织液,B组使用了胎盘组织液,奶牛发情后,进行人工授精,40天后用B超进行孕检,从试验结果看到注射胎盘组织液的A组受胎率明显高于没有注射的B组。[结论]证明人胎盘组织液对提高奶牛发情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奶牛黄体发育状况与受胎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奶牛繁殖育种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受胎率。影响受胎率的因素很多。如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等。但最终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卵巢中黄体发育的好坏。通过试验初步证明。人工授精后第5天黄体直径达到0.5cm以上者才能有好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18.
对酒精阳性乳患牛全乳、乳清、血清中Zn、Cu、Mn、Fe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了乳清与血清中的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阳性牛乳清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均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升高;全乳、乳清、血清中zn含量均极显著降低,血清Mn、Fe含量略低,乳清Cu含量降低。综合分析,酒精阳性牛机体总抗氧化能力下降,不能有效清除氧化代谢产物,以至于过多的氧自由基对乳腺上皮细胞膜造成损伤,从而引起乳腺细胞分泌异常乳。  相似文献   

19.
以淮北黄牛为对象,在正常分娩后不同时间,用生理盐水溶解天花粉蛋白胶囊,而后灌注入黄牛子宫粘膜与胎衣之间,观察其对胎衣脱落及受胎率的影响。结果,分娩后4,12h给药组及对照组,用药后胎衣脱落时间分别为4.59,9.15h及56.08h;胎衣完整率为90.7%,87.8%及68.6%;产后首次发情时间平均为60.75,66.29d及74.75d;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两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次受胎率分别提高33.98%和27.67%;2次受胎率提高37.94%和28.58%;3次受胎率提高233.29%和199.94%。结果显示,天花粉蛋白能促进胎衣及时完整地排出,并显著提高受胎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