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然常绿阔叶林是浙江省建德市的地带性顶级群落类型,具有多种林林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特征。该文就该市常绿阔叶林资源现状、过量消耗原因、恢复发展对策及保护和发展天然常绿阔叶林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以中亚热带湖南省会同县处于演替早期的马尾松次生林、中期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后期的常绿阔叶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系统随不同演替阶段进行的乔木层生物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292.51 t/hm~2,其次为针阔混交林,为206.87 t/hm~2,最小是马尾松林,为171.76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于树干,其占乔木层生物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降低,而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增加。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0 cm以上径级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会同县马尾松次生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系统随不同演替阶段进行的乔木层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乔木层各器官平均有机碳含量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趋势。乔木层碳储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129.34t·hm~(-2),其次为针阔混交林,为95.83 t·hm~(-2),最小是马尾松林,为85.27 t·hm~(-2)。各林分类型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为干根枝叶皮。乔木层碳储量主要集中于树干,其占乔木层碳储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降低,而树根碳储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增加。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0cm径级以上径级的个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4.
庆元林场阔叶林主要类型生物量测定及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样地调查获得的数据,选择已建立的各种相关生物量预测模型进行统计,对千岗坑林区分别不同的阔叶林类型进行生物量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4个主要类型由于树种组成和林龄的不同,其直径分布变异较大,在生物量上阔杉混交林生物量最高达337.3t/hm2,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生物量最低为166.0t/hm2,在各类型的生物量组分中,树干组分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枝,再次是根,最低是叶。而生态功能的强弱序列为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阔松混交林>阔杉混交林,木材生产能力的大小序列为阔杉混交林>阔松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木质残体碳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过程中木质残体(WD)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对鹰嘴界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进行了调查取样,结果表明:鹰嘴界常绿阔叶林演替阶段各林分中木质残体的现存量较低,在1.26~8.82 Mg/hm2之间,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进程呈逐渐增加趋势;演替阶段粗木质残体(CWD)碳含量因树种及其分解等级而异,随着CWD分解等级的提高,其碳含量逐渐降低;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木质残体碳密度分别为0.62,1.75,3.78 Mg/hm2,分别相当于各林分乔木层碳密度的0.73%、1.83%和2.92%。  相似文献   

6.
三明地区常绿阔叶林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常绿阔叶林现状和针叶林化问题;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的作用;三明地区发展常绿阔叶林的有利条件,并列举了该地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其分布情况;介绍七种繁殖成功的珍贵用材阔叶树种的繁殖方法和用途。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的常绿阔叶林是全球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江西处于中国中亚热带典型地段,蕴育了丰富的常绿阔叶林资源,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极为丰富多样。南北迥异的森林景观江西有发育良好的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在全省的平原、丘陵和山地,可分为栲树林、青冈林、石栎林、润楠林、木荷林、红淡林和杂类林7个林系组29个林系。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植物群落也表现出温带森林向热带森林过渡的特  相似文献   

8.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天保工程效益监测网络设置在9个监测县和2个自然保护区的101个固定样地土壤分析结果,按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灌木林、竹林等8种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基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对不同森林土壤的综合肥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森林土壤的A层土中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各项指标含量与森林植被类型呈正相关趋势且高于B层,B层土随不同基岩不同而有所变化,显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大于基岩;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综合肥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针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类。  相似文献   

9.
以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构成的演替系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比较、分析不同演替系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探讨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阔混交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4科22属22种,次生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4科25属25种,成熟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3科21属22种;随着演替的进行,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随着演替的进行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不同的演替阶段中,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检验中,针阔混交林与次生常绿阔叶林的草本物种Sorensen相似性系数高达0.511,物种相似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然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目标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绿阔叶林是湿润亚热带地区植被向上发展的顶极植被类型,是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长期作用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的最高级植被类型,生物生长量比较高,资源丰富,也是湿润亚热带地区地理景观生态平衡的具体表现。常绿阔叶林遭受采伐或连续破坏后,引起原来森林生态环境的迅速变化,在不受人为干扰的条件下,采伐迹地就会立即被强阳性的先锋树种所侵入,形成由伐桩所萌发的幼树与马尾松、拟赤杨、枫香、白栎等强阳性树种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如果不再遭受人为的干扰或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环境的改善,可以逐渐恢复为次生的常绿  相似文献   

11.
五点建议国际国内学术界一致公认我省的天然阔叶林是中国亚热带植被的典型代表,是一片极具特色的天然宝库。全省有高等植物近5000种,脊椎动物750余种,昆虫8000余种,大多分布在天然针阔混交林中。而且我省大部分地区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保存了一大批水杉、水松、银杉、资源冷杉、大院冷杉、伯乐树、水青树、珙桐等古老孑遗植物,这些阔叶树对研究古生物及其进化史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我省的阔叶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从地理区系上界于华中、华东植物区系的接合部;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是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广东7 种典型的植被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及其规律。从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中抽取267 个有林地的固定样地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调查,以Margalef 指数作为物种丰富度指标、以Shannon-Wiener 指数作为物种多样性指标、以Pielou 指数作为均匀度指标对每种植被型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植物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阔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热性针叶林;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趋势为热性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猫儿山的天然阔叶林在海拔1300~1500m的范围物种多样性指数发生了变化;分别不同海拔梯度对处于原生状态的天然阔叶林取样进行物种多样性和性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在1300~1500m范围的间断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个结果与以往对猫儿山植被垂直分布的划分基本一致,在广西猫儿山,海拔1300m是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4.
为人工阔叶林的经营模式提供合理的依据,对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云勇林场的3种人工阔叶林(贼佬坑石笔木林,白石岗阔叶混交林,仙人春阔叶混交林)的树种叶片养分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叶片氮、磷、钙、镁含量水平均不高;混交林中各树种的叶片养分状况优于纯林,且仙人春阔叶混交林的混交模式优于白石岗阔叶混交林;仙人春阔叶混交林中格木、米老排及白石岗阔叶混交林中黄兰和火力楠的叶片养分状况优于其他树种;混交林中各树种的整体光合指标高于纯林,且白石岗阔叶混交林各树种的光合能力高于仙人春阔叶混交林;贼佬坑石笔木林的各项光合指标均最低,而白石岗阔叶混交林的华南毛柃的各项光合指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桂东北属于中亚热带,按《中国植被区划》属于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本区域高海拔山区均在此范围内。 高海拔山地现有林垂直分布简况 以猫儿山天然林垂直分布为例。 800~1200米,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壳斗科、樟科、茶科、木兰科和安息香科等的树种48种。在这一区域,正常生长的马尾松可分布到1200米,毛竹在1100米处生长较好。 1200~1800米,以落叶阔叶林占优势,混生有常绿阔叶林,还有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等类型。主要树种有:水青冈、缺萼枫香、檫木、长苞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金华县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大指标的全面增长,但阔叶林资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出现了与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背道而驰的不协调状况。主要表现在林分质量差,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可来资源枯竭,这种局面如不迅速扭转,势必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也将直接影响山区经济的发展。1阔叶林资源的地位和现状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届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自然分布的典型群落为常绿阔叶林。根据D9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全县土地面积17.53万hm',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69万hm',61%,是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的亚热带森林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类型最为丰富的亚热带森林。亚热带地区是中国森林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地带性植被类型,但由于纬度和海拔的变化,又交错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针叶林等森林类型,生态系统多样性极高,物种多样性也极高。  相似文献   

18.
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性质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探讨毛竹向邻近常绿阔叶林扩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定位站常绿阔叶林、2∶8竹阔混交林、8∶2竹阔混交林和毛竹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土壤性质和水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常绿阔叶林在毛竹扩张过程中,土壤碳元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持水量和现有贮水量呈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呈显著相关,各指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扩张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论]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特征综合优于混交林和毛竹纯林,这为竹鞭扩张后竹笋萌发创造了条件;当常绿阔叶林演替到毛竹纯林时,10 60 cm土壤物理性质和持水能力都有所改善,但有机碳含量降为4个林分最低值,大量竹鞭虽然优化了土壤物理性质,但无性繁殖导致土壤碳元素大量消耗,加之择伐和挖笋等人工干扰,毛竹纯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调节土壤碳含量以及土壤结构和水分特征可能是今后控制毛竹林扩张,维持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头塘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会泽县城东郊的头塘小流域,属金沙江支流牛栏江水系上游。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与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以及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林和混交林对土壤性状的恢复作用大于纯林,华山松对土壤环境的恢复作用大于云南松,且与林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乳源县五指山林区按垂直分布,其林木复合群落有4种类型:1.常绿阔叶林复合群落;2.常绿阔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混交林木本群落;3.针阔叶混交林木本群落;4.常绿落叶阔叶矮林复合群落。本文对每种类型的海拔高度、林地土壤和主要树种等分别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