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不同类型工矿废弃地基质肥力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黑龙江省东部鸡西、鹤岗矿区处于自然状态的5种不同类型工矿废弃地基质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评价基质综合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特征,探讨植被恢复过程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结果表明:各废弃地基质质地以沙土类为主;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养分严重缺乏,速效K含量较丰富,与对照地差异极显著(P<0.01).5种类型工矿废弃地肥力高低排序为;平排矸石场石墨尾矿坝水泥采矿场粉煤灰堆场立排矸石山.有机质、全氮含量和自然含水率是影响工矿废弃地肥力状况的主要因素.水泥采矿场、石墨尾矿坝、粉煤灰堆场是黑龙江东部工矿废弃地主要的污染类型.Hg是造成黑龙江东部工矿废弃地污染的主要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2.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柳毛石墨尾矿废弃地为研究区,对其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石墨尾矿废弃地基质呈强碱性.养分极端贫瘠,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性养分严重缺乏;Hg,Cd,Ni,Zn含量严重超标.植被修复后,各植物样地基质pH值略有降低,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K平均含量分别增加99.79%,190.62%,90.04 %和41.69 %;植被修复对降低基质重金属污染起到了一定作用,超标重金属由4种减少到3种,同时也造成了Cd和Ni含量的增加;胡枝子对降低基质中Cd,Ph,Ni,Cr含量效果良好;樟子松对降低基质As,Cu效果良好;旱柳降低Cd,Hg,Zn的能力高于其它树种;大果沙棘降低As,Hg效果良好.基质中重金属含量与养分指标含量之间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超标重金属的存在阻碍了基质养分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不同治理措施对秦巴山区渣场土壤养分与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治理措施下渣场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系统地探讨不同治理措施对渣场土壤养分含量和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渣场形成初期土壤养分含量比较贫乏,但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不同恢复年限之间渣场土壤全氮、铵态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覆土厚度的渣场除了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以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极显著,说明覆土厚度对渣场土壤养分含量和植被恢复有一定的作用;渣场形成初期,若进行人工恢复植被,会使渣场土壤养分在短期内小于自然恢复植被的渣场,但是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以及人工植被改良土壤的作用,从而使进行人工恢复植被的渣场土壤养分含量大于自然恢复植被的渣场。  相似文献   

4.
现存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对有效干预和调控植被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吴旗,对不同恢复方式(封禁下的自然恢复、无管理下的自然恢复、人工造林、人工种草)下的植被样方进行调查与采样,采用典范变量分析,研究了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封禁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近20年龄及以上的人工林地群落与人工草地群落下的土壤水分和速效磷含量很低;无管理下的自然恢复植物群落、4年龄的沙棘林地群落和农田的土壤水分含量和速效磷含量较高,而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这些植被群落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在凋萎湿度和50%田间持水量之间,均处于严重亏缺状态,土壤养分也处于较低的水平。相比之下,人工植被消耗大量的深层土壤水分,特别是20年龄以上的人工林地及人工草地,其200~5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几乎接近凋萎湿度。综合分析表明,封禁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腾格里沙漠东缘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养分和pH值的变化,在研究区从东向西分别采集6种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分别测定了其pH值、有机质和全效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呈逐渐增加趋势,分别从1.32和0.025g/kg增加到1.89和0.061g/kg,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半固定沙丘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明显增加,发展为固定沙丘后由于大量植物的生长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反而比半固定沙丘低。荒漠草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最高,退化草原速效磷含量比荒漠草原略高,差异不显著随退化荒漠草原恢复进程,人工梭梭林速效磷含量降低,速效钾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H值以人工梭梭林较低。植被恢复过程中,沙生植被的存在对有机质和氮素的富集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流沙固定和退化荒漠草原恢复,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效氮的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群落发育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规律,对于采取合理的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以加快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两种不同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进行,结果表明,在退耕6 a左右,在0-60 em土壤垂直剖面中,人工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等含量均大于自然恢复植被的土壤养分含量;但全P含量和速效P含量则较自然植被低;退耕20 a左右,当植被恢复到20 a左右,人工植被群落的土壤养分含量则逐渐降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人工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甚至低于自然植被.土壤养分的这种变化规律,对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可提供重要依据,如在植被初期,可利用人工植被较高的生物产量,快速积累土壤养分,在人工植被恢复后期,则可通过林分的近自然林改造,将其逐渐改变为近自然林或自然植被,从而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以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的天然草地及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随取样深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及全氮、全钾、全磷、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随恢复年限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趋势;(2)随着退化程度增加,退化草地土壤中含水量逐渐降低,全氮、全钾、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未表现出逐渐降低趋势,而草地的裸斑面积、土壤及养分的流失量逐渐增加;(3)人工草地及退化草地土壤中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取样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草地恢复年限和退化程度基本不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4)人工草地建设使退化草地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含量增加,尤其有利于0-4cm的土壤养分增加。因而,人工草地建设可以作为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土壤恢复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影响下土壤水源涵养和养分积累的权衡和协同关系。  方法  基于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应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典型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和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  结果  (1)不同类型人工植被恢复均会引起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尤其是乔、灌植被深层土壤水分消耗较为严重;(2)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增加,其中乔、灌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积累较草地更显著,然而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速效磷积累相对较低且无显著差异,并且所有人工恢复植被均引起土壤全磷和有效氮的降低,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随植被恢复年限呈显著增加趋势。(3)综合考虑土壤水分亏缺和土壤养分积累时,乔、灌植被存在相对高水分亏缺和相对高养分积累的特征,相比而言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权衡更具可持续性。  结论  考虑到半干旱黄土区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权衡,合理的植被配置和对人工乔、灌植被的必要管理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以漠河县胭脂沟金矿和古莲河露天煤矿为例对高寒山区典型采矿迹地进行植被恢复研究。通过对两处采矿迹地进行本底调查、基质重构、整地和植被恢复模式设计与试验,结果表明,金矿尾矿库经多次筛淘,细颗粒沙土已经被洗尽,土壤偏酸性,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全K和速效K含量很低,而Pb、Cu和Zn 3种重金属含量均较高,植被很难存活、生长,覆盖度不足30%,但通过基质重构、客土改良后采用樟子松、落叶松、柳树、沙棘、丁香和紫花苜蓿进行植被恢复效果较好,成活率均可达85%以上,可使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最大可达:有机质为236.6%,全N为50.0%,全P为64.7%,速效P为12.9%,全K为14.4%,速效K为20.0%;同时可使重金属含量降低最大可达:Mn为2.5%,Pb为15.2%,Cu为10.8%,Zn为4.1%;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土壤条件稍好些,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全K和速效K含量较金矿尾矿库要高,土壤的酸性较强,自然恢复植被覆盖度不足50%,但通过对排土场进行边坡和稳定性处理后,进行覆土,再客土栽植沙棘、樟子松、落叶松、白桦恢复效果较好,成活率可达80%以上,可使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最大可达:有机质为152.5%,全N为46.7%,全P为42.9%,全K为25.5%,速效K为46.2%,同时可使重金属含量降低最大可达:Mn为0.8%,Pb为21.9%,Cu为12.0%,Zn为7.7%。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区人工草地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河源区不同年限人工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揭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稳定机制与演替规律,为退化高寒草甸(湿地)的近自然恢复和缩短退化草地恢复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黄河源区青海省玛沁县3,11,17 a单播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对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进行调查。[结果]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人工草地优势种垂穗披碱草盖度降低,植物总盖度、生物结皮盖度、杂类草盖度以及生殖枝数量呈倒"V"型变化,而原生植被莎草科植物盖度、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17 a人工草地中莎草科植物的盖度是3,11 a的10倍;人工草地土壤养分中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以及有机质随年限增加呈现积累趋势,土壤pH值逐渐趋于中性。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恢复年限之间差异最大,平均准确率降低度为25.71,有机质含量次之,其平均准确率降低度为18.55,而全钾含量及均匀度指数最小,平均准确率降低度均小于5。[结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群落结构和土壤营养随着建植时间的延长在逐渐恢复,建植17 a的人工草地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仅是原生高寒草甸土壤的50%左右,因此,17 a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完全恢复还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废弃物的潞安煤矿废弃地改良土壤基质配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乐  郭小平  韩祖光  邓川  王川  曾旸  李峰  程冀南 《土壤》2020,52(1):145-152
为解决潞安矿区煤矸石山、塌陷地生态修复缺土少肥问题,本研究将粉煤灰、污泥与垃圾堆肥以5%、10%、20%体积比例正交混合配制改良土壤基质进行盆栽试验,观测不同配比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及重金属含量、高羊茅与紫叶小檗生长状况,并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筛选最优配比。结果表明:添加垃圾堆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效养分与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有明显效果;添加污泥仅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添加粉煤灰在降低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上效果明显,但对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CEC)与碱解氮的改良具有显著负效应。各废弃物改良基质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含量均较高,土壤重金属含量也处在安全范围,而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pH、电导率(EC)与CEC等指标性质较优的处理组为粉煤灰∶污泥∶垃圾堆肥∶土=5%∶20%∶20%∶55%、10%∶10%∶20%∶60%、20%∶5%∶20%∶55%3个处理。经过综合筛选,本研究基质最优混合配比为粉煤灰∶污泥∶垃圾堆肥∶土=5%∶20%∶20%∶55%,可作为当地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客土材料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断陷盆地石漠化生态修复区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筛选修复效果较好的模式,为石漠化修复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典型断陷盆地云南省建水县为研究区,探究4种植被修复类型(云南松+银木荷人工混交林、柏木+银木荷人工混交林、干香柏人工纯林、自然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特征(淀粉酶、脱氢酶、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FDA水解酶、脲酶)。[结果]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81,1.89,0.41 g/kg,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为自然植被恢复下最高,全磷含量为干香柏纯林下最高;自然植被恢复下土壤C∶P与N∶P最高,C∶N最高的为柏木+银木荷混交林。土壤淀粉酶活性为干香柏人工纯林最高,自然恢复植被恢复下最低,其余酶活性均为自然植被恢复下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pH值会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且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主要养分因子为全氮,解释了72.3%的土壤酶活性变异。[结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不同,经18 a植被修复后,自然植被恢复和干香柏人工纯林两种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条件较好,是该地区较...  相似文献   

13.
采集了安徽省淮南市大通煤矿塌陷区中化工垃圾充填(B)和煤矸石充填(C)两种充填修复模式以及作为对照区的人工混交林地(A)的表层土样,分析了其理化性质及这些土样中Cr,Cd, Cu,Pb, Hg的赋存特征,并对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速效磷含量为:A区 >B区 >C区;碱解氮含量为:C区 >A区 >B区;重金属和交换性Na+为B区高于其他区域, B区土壤碱化度(ESP)高达22%。(2)研究区内土壤普遍呈碱性,碱解氮和速效磷严重缺乏,土壤肥力:A区 >C区 >B区。(3)土壤重金属污染:A区为轻度,B区属于中、重度,C区污染程度不一。重金属Cr, Cd, Cu, Pb总量不同程度超过淮南土壤背景值。(4)土壤修复效果C区优于B区,B区存在突出问题,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延安、安塞和吴旗选择典型黄土丘陵不同植被类型区的不同年限退耕地为试点,通过S型方法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进行了养分分析,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对土壤养分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养分性质均存在着空间变异。受传统农业影响的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变异较大;而全P和速效P的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退耕年限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变异系数存在着明显差别。退耕初期,受耕作和施肥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植被特征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变异性较大;随着耕作施肥活动的停止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消耗,使土壤养分含量有一个降低的过程,土壤养分的变异也较大;而随着植被恢复和群落演替的继续,植被枯落物逐步增多,土壤也逐步发育,植被指数与土壤养分均呈增长趋势,并在退耕地20年左右时达到稳定状态,但土壤的发育往往滞后于植被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油松林、锦鸡儿灌丛、本氏针茅草原、百里香草原和撂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平,增加速效养分的数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2)土壤肥力的提高效益大多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其中油松林的土壤有机质的表聚性最为明显;(3)人工植被相对于天然植被对总氮的固定作用更为明显,而对总磷的固定作用劣于天然植被。最后,对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和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类菌渣的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状况,为菌渣资源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9个区县的84户食用菌种植户进行调研和菌渣取样,分析了食用菌菌渣有机碳(C)、氮(N)、磷(P)、钾(K)、钙(Ca)、镁(Mg)和重金属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铅(Pb)、锌(Zn...  相似文献   

17.
京郊有机肥料的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调查分析了北京市125个有代表性的商品有机肥和传统有机肥样品的养分状况、重金属含量及部分微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目前北京地区有机肥品质并不理想.商品有机肥中,有73.7%的样品有机质含量低于标准,44.7%的样品养分含量不符合标准,73.7%的样品pH值、39.5%的样品含水量不符合标准.传统有机肥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商品有机肥,但含水量超过商品有机肥1.29倍.商品有机肥中重金属Cd、Cr、Pb、As、Hg的含量变异较大,平均分别为0.678、36.1、17.2、5.26、0.679 mg/kg.商品有机肥和传统有机肥中蛔虫卵死亡率均符合标准,传统有机肥中部分样品大肠杆菌值超标.  相似文献   

18.
禽畜粪肥和化肥对结球西生菜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结球西生菜营养特性和生产环境需要,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方法, 在冲积性水稻土和山原红壤上进行了禽畜粪肥和化肥的施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两种土壤上施用禽畜粪肥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 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两种土壤上不同肥料处理土壤容重的排列顺序为禽畜粪肥处理<1/2禽畜粪肥处理<化肥+禽畜粪肥处理<化肥处理, 不同肥料处理总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排列顺序则相反.化肥的施用导致土壤pH下降, 而禽畜粪肥对土壤酸度的影响不大.施用禽畜粪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在一定量范围内施用禽畜粪肥对降低结球西生菜中重金属含量和控制结球西生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有显著作用, 但会增加结球西生菜中大肠杆菌数量, 施用禽畜粪肥应先进行无害化处理.氮肥用量与结球西生菜中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 氮肥用量过多会提高结球西生菜硝酸盐含量.磷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 大量施用会提高结球西生菜中重金属含量.钾肥可提高结球西生菜的产量和产值.山原红壤系缺硼土壤, 施硼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化肥和禽畜粪肥配合施用可提高结球西生菜产量产值, 获得较好经济效益.采用化肥和禽畜粪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对结球西生菜的产量和品质及其生产环境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