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阳秋华  武兰  谭国荣 《茶叶通讯》2005,32(3):34-36,38
本文分析了中国保健茶开发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中国保健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保健茶的广告宣传是普通民众了解和购买保健茶的一个宣传手段,但目前的保健茶广告过于混乱,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虚假广告,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为消费者的茶饮品安全埋下隐患。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保健茶宣传广告的现状、存在不足和缺陷,针对问题提出了法律规制上的改进建议,希望以此来维护保健茶市场的有序发展和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保健茶日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宣传广告是人们认识了解和选择购买保健茶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但从现状来看,保健茶广告却存在着夸大效果甚至虚假宣传的情况,加上这方面又没有准确有效的法律法规,这就为消费者购买保健茶埋下了难以察觉的"地雷"。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保健茶宣传广告的管理和规范,以维护保健茶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悠久的食疗传统和中药宝库 ,这是我们发展保健茶的巨大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传统优势 ,加以发掘和整理 ,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保健茶的经验 ,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使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研究传统的食养、食疗 ,用现代科学理论阐明有关食疗配方的功能和作用 ,并积极开展基础原料研究 ,开发出更多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保健茶。1 保健茶的质量要求当前 ,我国保健茶市场是个新兴的产业市场 ,保健茶产业迅速发展 ,从 90年代初至今 ,已有数千家企业生产保健茶 ,品种有数千个 ,销售额已达数百亿元。 2 1世纪保健茶的发展趋势应是天然、…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新保健茶发展现状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毅 《中国茶叶》1994,16(5):36-38
保健茶,又称药茶,是指以茶叶和其他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的,具有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多种功效的保健饮品.保健茶与人们日常喝的绿茶、红茶等普通茶不同,其原料中不但含有茶叶,还包括其他一些天然物质,例如许多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都可以是制作保健茶的原料.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因而,制作保健茶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保健茶防病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10多年来,我国新研制的保健茶品种日益增多,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人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与养生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视.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保健茶的现状,分析其特点,从而进一步开发出更适应人们需要的保健茶,笔者近年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现作一综述与浅析.  相似文献   

6.
保健茶的广告宣传是普通民众了解和选择购买保健茶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保健茶日渐受到民众的青睐。但目前的保健茶宣传过于混乱,信息虚假现象尤为严重,缺乏有效可行的法律来规范,这为消费者的茶饮品安全埋下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保健茶广告宣传的规范和管理,以保证保健茶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业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永成 《茶叶》1997,23(4):2-4
中国茶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极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产业经经营,把茶业变成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群,开发产品多样化,使传统茶,保健茶,现代茶饮共同发展;实施名牌战略,利用茶文化独特优势,发挥无形资产效益;开拓市场多元化,开辟崭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企业集团化,走规模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8.
围绕未来茶叶消费总量增加靠什么这一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饮料市场激烈竞争和国外茶叶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的严峻形势,提出要大力培育茶叶消费的新增长点和新消费群。指出面对市场变化,应及时调整生产结构、茶类结构,建立各级茶叶市场,稳定茶叶出口规模和效益。同时指出名优茶和保健茶应向现代、方便、卫生方向发展,使青少年成为茶叶消费新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天堂圣果”的无花果,含有丰富的氨基酸、SOD酶及硒、钙、锌等多种矿质元素,是中老年人健脾养胃、顺肠敛痔之佳品,长期饮用,还有抑瘤抗癌、养颜防衰之功效.由于其非凡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钟爱,需求量日益上升.浙江省东阳市红壤项目开发办公室所属的无花果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反复筛选配方,广泛征求专家和客户的意见,研制成功集无花果与茶保健功能于一体的无花果保健茶.1994年,该红壤项目开发办公室采取横向联系、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协力开拓的开发方针,与浙江省金华茶厂协作生产销售无花果保健茶.首批生产的10万包无花果保健茶已试销香港市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后,他们将密切注意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制作工艺和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宣传,提高知名度,逐步打开国内外销售市场.  相似文献   

10.
茶产业和中药材产业是普洱市的两大特色产业,本文从地理环境、茶产业、生物药业、民族医药文化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普洱市开发茶与中药材的结合体——保健茶的优势条件,并提出了发展普洱特色保健茶产业的建议,以期为普洱市的绿色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福建甜味绞股蓝茶是由日本引进种201甜味绞股蓝,经过种植,采用制茶工艺制成的保健茶,其神奇的保健功效使绞股蓝保健茶成为近年来福建省畅销的地产名货,市场前景广阔。本文就其市场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郭桂义  袁丁  王广铭  罗娜 《茶叶》2002,28(3):148-150
金银花为常用中药,其鲜花气味芳香,对金银花的开放吐香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以金银花鲜花和绿茶为原料,研制成芳香型保健茶-金银花保健茶。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2月25日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商业部科学研究院,在杭通过7只保健茶科研产品的鉴定。“保健茶的研制”由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主持,有吉林省抚松人参研究所、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省嵊县茶场、江西省南昌茶厂、浙江省临海市蜂业开发公司等参加的多学科的专业科技人员大协作课题。  相似文献   

14.
简述广东省江门市的农业产业发展概况、存在问题与科研院所合作现状。探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实验站与江门市合作的领域与前景,提出江门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范曼 《茶叶通讯》1995,(1):42-44
保健茶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范曼(湖南省茶叶总公司长沙·410005)我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饮茶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近年来各种新兴饮料的不断问世和激烈竞争,茶叶市场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茶叶品种必须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目前在工...  相似文献   

16.
保健茶,顾名思义是指能起保健作用的以茶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食药同源的中草药精制而成的保健饮品。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历代医家积累的养生治病单方、验方之类的药茶和民间公认的预防、保健、治疗相结合的代茶饮品。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因而,制作保健茶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保健茶防病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叶》2004,26(4):4-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研制成功一种新型保健茶——γ-氨基丁酸茶(Gabaron茶),该茶具有显著的降血压等保健功能。自1987年在日本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特别是广大高血压患者的青睐,目前已有成茶、袋泡茶和罐装茶饮料等系列产品面市,引起世界各茶叶生产国的普遍关注。那么,γ-氨基丁酸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前景怎样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该项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林智博士。  相似文献   

18.
液态灵芝保健茶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健康食品的生产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在选择饮料时将更注重安全卫生、天然性和保健性.一直深受世界人们喜爱的茶叶,因具有其天然保健性,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开发与消费保健茶正风行全球.保健茶是以茶为主要原料,结合中医传统的防病  相似文献   

19.
加速浙江省茶业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浙江省茶叶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加速茶业新技术革命的迫切性、必然性,并从技术成果贮备、科技队伍和市场开发能力等方面论述了通过茶业新技术革命和实现茶业产业化的可能性,提出了加速浙江省茶业新技术革命和茶业产业化的指导思想、近期目标、重点领域和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生产袋泡保健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袋泡保健茶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茶叶、中草药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制作方法,结合现代先进的袋泡茶包装机加工而成。它既不同于一般茶叶,也不同于中草药品,而是取药物之性、饮茶之味,两者配伍,相辅相成,起到茶借药力、药助茶功的协同作用,收到饮茶与药物保健的双重效应。在防治疾病上,它与其他中草药剂有异曲同功之效,且良药不苦口,饮之味美,观之形美,泡之方便,功效在饮用之后,得益在享乐之中,是一种理想的养生保健饮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各种保健茶的广泛宣传,人们对保健茶的需求日益增加,给保健茶发展带来了良机,前景广阔。笔者现就保健茶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浅述,旨在促进我国袋泡保健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