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家庭农庄是一种先进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演绎着农户发展的方向与主流,以其经营上的规模化、专业化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等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应给予家庭农庄合理定位,创造良好的发展与生存环境,推进我国家庭农庄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充分发展,近年来,屏南县一些有胆识的农民纷纷当起了“山寨王”,他们垦复荒山种果蔬,圈地挖塘养禽畜,占地少则百来亩,多则上千亩。山野田间崛起了一座座农庄。这些农庄或以种植业为主,或以养殖业为重,或种、养、加齐头并进,在农业科技应用、资金筹措运用、土地集约经营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些农庄不仅成为农业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发展农业生产,而且对全县农业产业化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一、农庄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目前屏南县农庄经济组织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据调查统计全县有…  相似文献   

3.
对长沙市望城区典型休闲农庄农产品营销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家庭配送、超市配送、游客自采和企业配送等不同农产品营销渠道及成本效益情况,提出了休闲农庄不同发展时期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4.
集体、家庭、个人等不同的租赁形式,在现阶段的农工生产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承租方可以是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其它农业企业的生产队、畜牧场、农业企业内部的合作社、作业组及独立的家庭、农庄庄员和农场职工,也可以是非农庄庄员和农场职工个人和集体。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欧洲、日韩等国家发展休闲农业已有100多年,欧洲农庄注重体验性项目,澳洲庄园将旅游与产业完美融合,日本发展生态交流型乡村等,其发展经验可为我国正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提供借鉴。欧洲:乡村农庄参与性项目的重要性欧洲国家休闲农业发展最早,并形成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形态,在这之中,民宿农庄、度假农庄尤为典型。这种形态的旅游或以度假为主的民宿农庄、露营农场、或以美食品尝为主的农场饭店开展,也有以适应欧洲居民习俗的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庄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生产组织形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积极、富有成效的探索。近几年来,长沙市乡村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现代农庄也初具规模。对长沙市现代农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其特征,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提出:长沙市现代农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起到引导、规范和扶持的作用,而现代农庄企业则应起到主体作用,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走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智慧地球"理念的深入,智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也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庄经济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城乡统筹的新亮点。智慧农庄在信息发展平台的基础上,使乡村旅游更加信息化、安全化、系统化,对拓展乡村旅游的承载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庄发展研究进行评价分析,结合禾泉小镇目前状况,分析在智慧农庄建设中的现状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措施,从而为智慧农庄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农民纷纷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前很多家庭农场都已做得有声有色,另外,农民还可享有额外补贴,增加经济来源,哪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可享受补贴?补贴标准是多少? 1 所有农庄都可以享受的补贴 基础设施方面:所有的农庄基础设施建设都与政府协商解决,但是有一点需注意,要在农庄建设之前就与政府沟通,最好先把农庄建设项目进行立项,然后向政府部门汇报.如果建好后再沟通和申请,恐怕很难拿到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9.
笔者提出可持续农庄的理念,将其主要经济模式概括为以可持续农业以及粮食生产加工为中心,适当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通过发展具有卫星城镇意义的可持续农庄所组成的城市外部区域网络,试图增强农业区域的吸引力,并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建立起更为有效的联系。笔者以河北省保定市大汲店可持续农庄项目为例,阐述了农庄的整体设计思路,并分析了将农庄作为整体系统的规划设计策略,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等维度,具体表现在发展可持续农业,建立多种循环系统,实现能源使用的独立,提供坚实的公共服务系统,强化农庄的社区意义等方面,期望通过对可持续农庄规划的探讨,实现包括城市与乡村在内的整体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完善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我国生态农庄发展迅猛。该文结合遂宁市射洪县稷香农庄这一实际案例,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分析,明确其功能定位,同时在遵循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庄的总体规划布局,为今后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通过探索家庭农场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创新发展,构建家庭农场共生网络组织体系,从而实现家庭农场产业链上主体的利益均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家庭农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利益平衡的视角,以共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即家庭农场呈现出经营规模差异较大、经营效益较好、发展速度较快等特征,其发展面临着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有强烈愿望发展家庭农场等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缺失、资金短缺等严峻的挑战。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与经验及启示,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要明确确定土地权属关系、着力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创新、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家庭农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庆丘陵山区家庭农场主扩大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丘陵山区家庭农场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重庆268份调研样本数据,对家庭农场主扩大经营行为情况构建二元选择Logit模型,定量分析家庭农场主扩大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在个体特征中,家庭农场主的文化程度对其扩大经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下同),年龄对其扩大经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家庭特征中,子女学历程度对其扩大经营具有极显著正向促进作用(P<0.01,下同),而家庭融资困难程度和劳动力雇佣成本对其扩大经营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抑制作用;在外部社会环境中,接受农业服务化组织程度、政策性补贴强度、参与生态环保意识及农业保险意识等因素对其扩大经营具有极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建议]创新家庭农场主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采用"一点两线、全程分段"模式,提升其自身职业素养;通过转方式和调结构,重视生态经营,转变家庭农场生产方式,构建农产品生产安全诚信制度,引导家庭农场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扶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农业保险意识,降低生产风险;探索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家庭农场规范化经营,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家庭农场是世界一些国家农业经营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历程.美法日三国三种不同类型家庭农场的发展各具特点,他们的经验给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可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家庭农场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方式,而家庭农场主作为家庭农场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是这一组织形式运作的载体和灵魂,因此家庭农场主的企业家能力对家庭农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促进家庭农场主的企业家能力提升,通过对45位家庭农场主的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发现家庭农场主在专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销售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面临着发展困境,并对困境产生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组织经营模式亟待优化。该研究阐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组织创新的必要性,探讨如何培育壮大食用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微观经济组织,根据交易费用优化组织经营模式,为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潍坊市10个典型烟叶家庭农场与5个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建设的提升空间,提出了优化措施,旨在推动现代农业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家庭农场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代表着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广东湛江和梅州两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广东家庭农场的发展普遍呈现出三个特点,即概念界定模糊,名称多样;流转山地多,水田少;单一种植少,种养结合多。家庭农场发展主要面临三个难题,即土地流转难、资金周转难和用工难。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而提出在全省制定扶持和培育家庭农场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制定金融部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An ongoing crisis in Australian agriculture resulting from climate crises including drought, decreasing irrigation water, more recent catastrophic flooding, and an uncertain policy environment is reshaping gender relations in the intimate sphere of the farm family. Drawing on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Murray-Darling Basin area of Australia we ask the question: Does extreme hardship/climate crises change highly inequitable gender relations in agriculture? As farm income declines, Australian farm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be working off farm for critical family income while men continue to work on farm often in circumstances of damaged landscapes, rising debt, and limited produc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ay gender relations are being renegotiated in a time of significant climate crisis.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limate crises have indeed led to changes in gender relations and that some changes are unexpected. Whereas one would logically assume that women’s enhanced economic contribution would increase their power in gender negotiations, we argue that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occur because their contribution is viewed as a farm survival strategy. Men are committed to prioritizing the farm and view women’s income generating work as critical to this purpose and yet, paradoxically, long for a return to traditional farm roles. We find that women are actively resisting traditional gender relations by reshaping a role for themselves beyond the farm—in the process moving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way from a farm family ideology, questioning gender inequalities, and by extension their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20.
家庭农场是一种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该文在界定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福建省家庭农场在资金、技术推广、产销渠道、政府服务和科技人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