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多效唑处理对直播油菜机械收获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阳光2009与沣油520为材料,于封行期及蕾薹初期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测定倒伏、角果抗裂性及产量相关指标,研究多效唑对油菜产量和机械收获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高产及机械收获条件下油菜的多效唑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多效唑处理均显著提高2个油菜品种的抗倒性、抗裂角性及产量,蕾薹初期喷施300 mg L–1多效唑后油菜抗倒与抗裂角指数增量大,封行期喷施150 mg L–1多效唑则后产量的增量大。多效唑处理降低每角果粒数,但增加油菜品种的单株角果数及千粒重,故而增加产量;且可通过增加油菜根颈粗、鲜重根冠比及抗折力降低株高和倒伏指数,提高油菜抗根倒与抗茎倒能力;通过增加角果含水量、延缓角果成熟度、增加角果皮干重提高油菜角果抗裂性。本研究认为封行期喷施150 mg L–1的多效唑是最佳喷施时期与喷施浓度,既可显著增强易倒伏而减产油菜田块的抗倒与抗裂角能力,最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又可满足油菜机械化生产模式所需的高产、抗倒及抗裂角要求。  相似文献   

2.
机械收获模式下直播冬油菜密度与行距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华油杂6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密度15万株hm–2 (D1)、30万株hm–2 (D2)、45万株hm–2 (D3)为主区;行距15 cm (R15)、25 cm (R25)、35 cm (R35)为裂区,研究密度及行距变化对油菜群体人工收获产量、叶面积指数(LAI)、角果皮面积指数(PAI)、透光率、抗倒伏、抗裂角性能及机械收获产量的影响,探讨透光率与产量、抗倒性的关系,建立机械化生产模式下油菜密度及行距最优配置。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或行距减小,油菜成株率适宜,LAI、PAI值增加,冠层透光率下降,群体生物量及经济系数增加,人工收获产量增加;但单位LAI(PAI)光拦截量、单株生物量及根干重下降,且较低的单位LAI (PAI)光拦截量有利于提高油菜经济系数;密度及行距处理间差异及互作效应显著,与农户习惯种植模式(D2R25)相比,在D3R15处理下可增产14.1%,获得最高人工收获产量。密度或行距增加,地上部鲜重、株高降低及根冠比增加,导致油菜茎秆、根倒角度下降,抗裂角指数增加,机械收获产量变化趋势与人工收获产量一致,与机械收获总损失率相反,表明除通过提高油菜抗倒性和抗裂角性降低机收损失外,较高的人工收获产量是获得较高机械收获产量的前提。由回归方程可知,与常规30万株hm–2密度、25 cm行距配置比,密度43.8万株hm–2和行距21 cm配置可使蕾薹期LAI提高21.02%、透光率及单位L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47%与17.36%,角果期PAI增加15.08%、透光率及单位P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04%与3.30%,获得较高的机械收获产量,进一步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3.
油菜薹期施用多效唑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菜薹期施用多效唑的效应戴敬,杨举善,吴德兴,刘裕岭,钱中贵(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局225000)(江苏省泰县农业局)我市油菜薹期气温回升较快,又常遇阴雨,易造成油菜旺长,降低结角率,甚至引起倒伏,诱发病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多效唑是在油菜生产中...  相似文献   

4.
多效唑在黔油28号杂交油菜制种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兵  饶勇  杨斌  李超  肖华贵 《种子》2010,29(12)
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母本植株生长进行调控,结果表明,薹期喷施多效唑能够抑制黔油28号母本植株的生长,使其植株变矮、分枝增多,抗倒性增强;喷施多效唑能够有效地降低母本植株高度,减小与父本的高差,有利于母本被父本飞花授粉,增加全株有效角果数,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油菜正反交组合产量与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抗倒不协调是油菜生产中最主要的矛盾,严重制约着油菜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在高密度、机械化生产模式下,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受母系遗传的影响,杂交油菜的正、反交组合在产量与倒伏相关性状上常表现出明显差异,但种植密度对不同杂交组合这些关键性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针对浙油50、华航901及其正交(华航901×浙油50)与反交(浙油50×华航901)组合设置5个种植密度,考察其产量及倒伏相关性状并计算其杂种优势,研究种植密度对亲本及正、反交组合产量与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为当前高密度直播生产模式下杂交油菜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亲本及正、反交组合的实际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无论正、反交组合,其实际产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均与父本更为接近;倒伏指数在两点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同,但无论正、反交组合,其倒伏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均与母本相一致。在西宁试点,杂交组合产量均具有明显的平均杂种优势,且正交组合比反交组合具有更大的杂种优势;正交组合具有一定的抗倒性杂种优势,但是反交组合无抗倒性杂种优势。综上所述,高密度直播生产模式下,杂交油菜亲本选配推荐方案以高产品种为父本,抗倒性强的品种为母本进行组配,可以获得高产、抗倒性强且更适宜密植的杂交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6.
杂交油菜以其分蘖多、角果密等为主要的高产因素,成熟后的杂交油菜茎秆粗壮,分枝、角果密集相互交织在一起,采用一般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收获比较困难,而且损失较大,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国内普遍采用安装有立式分割刀的油菜专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效果好,损失小,生产效率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为进一步推广油菜机械联合收获技术,现将其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黔油28号制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斌  李超  陈国栋  曾兵  饶勇  肖华贵 《种子》2012,31(9):124-127
为了提高黔油28号制种产量,研究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多效唑对父母本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能提高父本的株高,多效唑能降低母本株高,克服了父本比母本矮的缺点,父母本喷施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和多效唑均能提高父母本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收获指数偏低是制约油菜籽粒产量和产油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为解析适合不同产量的环境下油菜高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及形成机制,本研究选择在高产环境下的云南临沧和一般产量的长江流域上游主产区重庆北碚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的321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其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以及两地间的差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产油量收获指数分别与17个产量组成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高产环境下,油菜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导致生物产量高、角果多、每角粒数多,特别是二次分枝角果对产量贡献较大。主序和一、二次分枝的角果数与产量收获指数在重庆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云南环境下主序角果数与产量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主序和一、二次分枝的每角粒数均以云南环境下极显著高于重庆环境下,且在两种环境下,主序和一次分枝每角粒数都与产量收获指数和产油量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每角粒数需要充足的光合产物积累及高效的籽粒填充效率来保证。主序、一次和二次分枝千粒重云南均低于重庆,表明寡日照区域的油菜会减少籽粒数,以保证部分种子的干物质填充。云南环境下,各部位千粒重与产量收获指数和产油量收获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重庆环境下的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在光照充足条件下,光合产物转运能力是导致千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表明,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主序角果数和单株经济产量是提高YHI的关键;而寡日照环境下YHI构成复杂,必须将主序和一次分枝的产量组分有机结合,且严格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YHI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黔油19号不同时期喷施稀效唑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稀效唑对优质杂交油菜黔油19号产量及其经济性状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油菜的蕾苔期、初花期喷施稀效唑能够有效提高油菜黔油19号的油菜籽产量、增加单株产量、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等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其增产效果较明显,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最佳喷施时期为初花期喷施200mg/kg的稀效唑处理效果最好,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增加最多,油菜籽单产达273.47kg/667m^2,比ck(喷施清水)增产42.61%。  相似文献   

10.
油菜移栽丰产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油菜移栽的产量和效益比直播油菜高,其综合技术措施的运用决定了油菜的高产高效。油菜移栽亩产一般能达到200~250千克,高产田能达到300~350千克。一、良种选用与大田耕整(一)良种选用甘蓝型和杂交油菜品种多生长旺盛、分枝多、根系发达、茎秆粗壮、角果多而长,籽粒多、千粒重高、不易倒伏、综合抗逆性较好,育苗移栽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