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奶牛酮病代谢谱,探索奶牛发生酮病时机体代谢的全景式变化,进一步了解奶牛酮病时的代谢物变化规律。收集临床酮病奶牛、亚临床酮病奶牛、健康对照组奶牛共81头,采血后分离血浆并进行预处理,运用NMR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鉴定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获得2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碳水化合物3个、脂类6个、氨基酸14个、其他物质6个。通过查找数据库,发现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和糖类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相关。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奶牛酮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这些差异代谢物经过进一步验证可能是诊断奶牛酮病的潜在标记物和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奶牛围产期代谢病的发生,降低由此给养殖场(户)带来的损失,本文分析了奶牛酮病、低血钙症、瘤胃酸中毒等奶牛围产期常见代谢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临床治疗实践经验和体会,以期对广大奶牛养殖场(户)以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酮病是奶牛三大营养代谢病之一。目前,大多数奶牛场,奶牛酮病特别是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很高。本文对奶牛酮病的病因、监测方法和防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奶牛血酮和乳酮的浓度关系及在检测亚临床酮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酮病(Ketosis)是奶牛醋酮血症(acetonaemia)、酮血症(ketonemia)、酮尿症(ketonuria)及酮乳症(ketolactia)的总称,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糖类和脂类代谢紊乱引起,通常发生于产后2-6周。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4%~5%的奶牛患临床酮病,个别甚至是这个数字的3~4倍(Mary Beth de Ondarza,2000);  相似文献   

5.
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文章就酮病的临床病理变化、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奶牛酮病的监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清中触珠蛋白(H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浓度的变化与奶牛代谢性疾病(如酮病、脂肪肝等)密切相关.为了明确酮病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清中触珠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浓度差异,本试验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了酮病和健康奶牛血清中触珠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浓度,结果显示,酮病奶牛血清中触珠蛋白浓度和SAA浓度极显著高于(P<0.01)健康奶牛.结果表明,酮病奶牛普遍存在炎症等病理过程,这一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奶牛酮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酮病奶牛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脂肪组织大量动员,产生大量的非酯化脂肪酸(NE-FA)进入血液。而肝脏作为机体脂类代谢的主要器官,脂肪酸氧化代谢状态直接影响酮体和甘油三酯的生成,是控制酮病和脂肪肝等营养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关键代谢途径。文中综述了酮病奶牛肝脏脂肪酸的摄入、代谢及其与酮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奶牛养殖过程中乳腺炎、酮病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一种能量感受器可以反映细胞能量状态。AMPK在葡萄糖、脂质和蛋白质代谢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自噬等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AMPK被认为是多种疾病潜在的干预或治疗靶点,在奶牛代谢性疾病中的研究也较为广泛。综述了AMPK在奶牛乳腺炎、酮病、脂肪肝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这些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奶牛酮病是奶牛最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该病不仅导致产奶量和品质下降,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就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等进行详细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旨在为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试验为更好地防控奶牛酮病,选择阿拉尔市某奶牛场的高产奶牛,利用血酮检测仪对奶牛酮病进行检测,且对奶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时间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奶牛酮病总发病率20.95%,其中临床酮病占9.11%、亚临床酮病占11.84%。奶牛酮病在产后30 d内发病率最高,酮病的发生集中于4~9岁、2~4胎。  相似文献   

11.
曹杰 《兽医导刊》2013,(11):47-49
一、酮病及亚临床酮病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产奶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有时不表现任何症状。从上世纪90年代起,酮病已成为影响美国奶牛场最重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之一,其关注度高于瘤胃酸中毒和产后瘫痪。亚临床酮病指泌乳前几周"临床表现"正常的奶牛,其血浆β-羟丁酸的值高于1.4 mmol/L(也有文献将此指标定义为血浆β-羟丁酸高于1.2 mmol/L)。1.病因。酮病的发生与奶牛能  相似文献   

12.
马文胜 《兽医导刊》2016,(19):52-55
正(一)发病情况奶牛养殖过程常见疾病有很多种,而在围产期,由于在较短时间内连续经历妊娠、分娩和泌乳三个重要阶段导致奶牛处于高代谢状态,而处于高代谢状态则会导致奶牛长期处于生理性氧化应激状态,最终导致奶牛出现酮血病。奶牛酮病(ketosis)是围产期奶牛发生的一种常见代谢疾病,该病主要以能量负平衡、消化出现障  相似文献   

13.
正奶牛酮病是由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混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不断提高,乳牛酮病(临床和亚临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根据临床调查发现,在高产奶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3%~18%,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9%~25%。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引起乳质量降低,泌乳量下降,牛体重减轻以及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酮病应该引起同行和广大养殖户的重视,为有效预  相似文献   

14.
<正>奶牛酮病是由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混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不断提高,乳牛酮病(临床和亚临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根据临床调查发现,在高产奶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3%~18%,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9%~25%。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引起乳质量降低,泌乳量下降,牛体重减轻以及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酮病应该引起同行和广大养殖户的重视,为有效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产后初期亚临床酮病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清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羟丁酸、铜和锌的代谢水平,以期进一步完善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生化诊断。结果表明,与健康奶牛相比较,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和-羟丁酸含量显著升高,而葡萄糖和锌含量显著降低,铜含量无显著差异。揭示血清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和锌含量可作为奶牛亚临床酮病生化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酮病的发生情况,从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以及防治等方面对奶牛酮病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2018年7月-2019年6月,笔者对本区域12个规模化奶牛场1054头奶牛进行亚临床酮病的调查,先后采集尿液、乳液2122份,临床使用尿酮试剂带、粉剂法等试剂进行测试,了解垦区奶牛亚临床酮病(隐性酮病)的发病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的阳性率平均为17.46%;奶牛产后21~40 d阳性率最高,占发病率的51.14%;二胎以上发病率占45.70%,8 t以上产奶量奶牛发病率占36.89%。  相似文献   

18.
<正>奶牛的酮病(ketosis),也称为乳牛酮血症(ketonemia),最早于1894年由Landel所提出。曾用名有乳牛醋酮血病(acetonemia)、酮尿病(ketonuria)、母牛热(cow fever)、慢热(slow fever)、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该病是奶牛最常见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疾病。该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国内兽医界的普遍关注。奶牛酮病在代谢方面主要表现为低血  相似文献   

19.
奶牛酮病(Ketosis)是酮血症(Ketonemia)、酮尿症(Ketonuria)和酮乳症(Ketolactia)的总称。是高产奶牛常发的代谢病之一,多发于产后2~6周。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是危害奶牛健康的主要代谢性疾病之一,通过测定牛乳中丙酮和β-羟丁酸的含量可以对奶牛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筛查.对云南4家DHI参测牧场的酮体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根据Foss公司推荐的判断标准,4个牧场亚临床酮病平均发生率为6.1%,范围在3.3%~9.4%,临床型酮病发生率为0.7%,范围在0.4%~1.8%.Ⅰ牧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