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近年来,沈阳市大力推广了园田地盘育苗,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1985年到1988年累计推广塑料软盘育苗2756万盘,插植108.77万亩,增产稻谷806.91万公斤,创经济效益3558.93万元。  相似文献   

2.
《茶叶》1958,(4)
茶叶短穗扦插育苗在我场还是一项新的工作,因此,整个扦插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过程。今年我场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完成了茶树短穗扦插育苗101亩,其中春插茶苗49.81亩,夏插50.8亩。总的来说,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可以多插而且应该多插的春季中,完成的育苗在务只有32%,扦插一亩  相似文献   

3.
营口新生农场现有水田面积45,547亩.从1988年开始推广软盘耷菌技术,前两年秧苗长势良好,立枯病很少发生.从1990年开始立枯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993年高达30.4%.为了防治立枯病,1994年我场开始应用黑龙江双城农药厂生产的水稻育苗灵,收到了显著效果.全场共青苗33,000床,无一床发病,基本达到了壮秧标准。1育苗员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1993年由于稻苗立枯病的发病率高达304%,全场有出的35,000床稻苗,免强插上秧。1994年推广应用育苗灵之后,由于秧苗素质普遍良好,所有出的33,000东稻苗,除满足全场插秧用苗外,还销售优质秧…  相似文献   

4.
水稻抛秧的生育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陈向阳(福建省晋江市农技站362200)1993~1994年,晋江市开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软盘育苗抛秧栽培,比常规育苗手插栽培增产7.3%。抛秧可提高工效8~10倍,且无需曲背弯腰,减轻劳动强度;常规每亩稻田可节约3~...  相似文献   

5.
1993年早季,在安海镇芹柄村进行杂交早稻抛秧试验,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杂交早稻组合汕优016。 (二)供试材料采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农业实验厂出产的育秧软盘,每片460孔穴,亩需50片。秧田管理采用湿润育秧。 (三)试验方法:试验地为砂壤土,没软盘育秧抛秧、软盘育秧手插、常规秧手插三个处理,重复三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0.02亩。3/18播种,7/21成熟,全生育期12.5天。抛秧田亩抛2.04万丛,基本苗8.42万苗;盘秧手插田亩插1.98万丛,基本苗8.1万苗;常规手插田亩插1.96万丛,基本苗8.08万苗。大田施肥灌溉等田管均按常规管理。结果与分析 (一)秧苗素质考查杂交早稻软盘育秧,秧苗株高19.4厘米,比常规秧矮4.7厘米,单株绿叶数12片,单株带蘖数为2.82蘖,白根数为15.9条,茎基宽0.52厘米。  相似文献   

6.
水稻软盘旱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软盘旱育是一种育成优质秧苗的有效途径。从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等3个方面阐述了水稻软盘旱育苗技术。通过运用该技术,使培育出的秧苗整齐,其叶片宽窄一致、薄厚均匀,实现了育秧规模化、标准化,所育秧苗适用于机插和人工插秧,还可进行水稻软盘旱育抛秧,不仅解除了农民弯腰插田的劳作之苦,而且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 一、辽中县今年在各水田乡,普遍进行了软盘育苗新方法的试验示范,全县共搞软盘育苗30万盘,这种育苗法的好处是,既能培育壮秧,又能扩大秧本田比例,降低育苗成本。由于软盘育苗进行了床土酸化处理和利用营养土育秧,今年虽然在春季低温的不利条件下,普遍没有发  相似文献   

8.
浅谈机插水稻软盘育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辽宁省大洼县水稻机插育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规格化软盘育苗技术要点,包括苗前准备、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秧田管理技术等,以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9.
塑料软盘抛秧就是利用塑料软盘培育适龄秧苗,改过去的常规手插为直接将盘中秧苗抛向空中,利用自身重力,均匀抛落田中,并通过适当整理,完成插秧工作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1塑料软盘抛秧好处及生育特点1.1好处节省秧田,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45~50;据考察.抛秧比手插秧苗增产3%~5%;节省的秧田种其它作物的收益加节省插秧工本合计,净增收益 32. 1~38. 4元/亩。2.2生育特点返青活棵快。一般抛秧后1天露白根,3天扎好根,比常规手插提早活棵4天左右.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偏早1~2叶位,高峰苗应控制在45万左右,后期绿叶数增加0.4片,生育期缩短4天左右.基…  相似文献   

10.
水稻钵盘育苗浅插也叫手摆秧,是群众在抛秧不得法而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移栽方式,这种移栽方式在我地区应运而生、不断发展,逐步取代抛秧栽培。对此,我01从1994年开始,就钵育浅插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试验,其结果报告如下;1林苗浅插产量高林盛镇英窝村试验结果(1996),不同穴距对比试验(每穴3苗),钵盘苗浅插,二个试验点3个处理18个小区平均亩实产605kg,比软盘苗(或精编袋垫底苗)手插和钵盘苗抛秧分别增产72%和8.4%(见表1)。每穴不同苗数对比试验(行穴距30.0X16.scm),钵育浅插平均亩实产602.6kg,比软盘苗手…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东港市水稻生产中软盘隔离层旱育苗出现的高温危害问题,通过生产调查提出了软盘隔离层旱育苗受高温危害的表现状况;软盘隔离层旱育苗受高温危害的特点与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耕作和育秧方式对机插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7,(1):62-65
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耕作方式、品种和育秧方式对机插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机插栽插质量整体差于常规翻耕机插,群体质量与常规翻耕机插差异不大,产量低于常规翻耕机插。塑料软盘育秧与钵形毯状育秧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小,生产上可因地制宜选用。  相似文献   

13.
从外地调入名优茶苗因成本高、运输路途远等原因,影响推广速度。笔者自1992年起采用黄砂泥代替黄泥心土,用生根粉处理插穗,改草帘遮光为遮光网遮光、改秋育苗为常年育苗,改长期遮光为适时露天抚育,使育苗速度加快、成活率提高。一、快速育苗的技术效果1·扦插成活率提高传统、常规的抒插育苗如用草帘遮光,或用遮光网但不使用生根剂,长期遮阴等(下称常规法)的主要缺点是:(1)遮挡阳光不当。草帘遮光过疏或过密致阳光过弱或过强照射插穗,影响了插穗的光合作用及水分、养分的运输与吸收,漏遮之处强光灼伤茶叶,导致叶片坏死脱落,…  相似文献   

14.
软盘机插条件下,以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机插常规晚粳稻秀水134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纯N用量为255kg/hm2的处理最高;生育期、最高苗数和株高呈增加趋势;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减少。综合来看,机插常规晚粳稻秀水134施氮量以255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东港市水稻生产中软盘隔离层旱育苗出现的高温危害问题,通过生产调查提出了软盘隔离层旱育苗受高温危害的表现状况;软盘隔离层旱育苗受高温危害的特点与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按语:今年我省将由日本引进插秧机四百多台,机插面积可达八万余亩。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培育出适于机插的规格化秧苗,省农技推广总站于一月七日到九日召开了省稻作所、盐碱地所、沈阳农学院以及有关市、县从事水稻工作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座谈会,结合我省当前实际情况,通过充分讨论,制定了《水稻机械插秧盘育苗技术要点》做为全省的技术指导意见,发给各有关生产单位,参照执行。搞好日本引进的水稻机械化插秧,对推动今后水稻机械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条件地区应大力提倡采用日本或吉林省的全套育苗方法,即实行大棚盘育机插的方法。但是鉴于我省当前时间紧,物资准备不足的实际情况,並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因此制定了“宽床开闭式软盘保温半旱育苗法”。这种育苗法是机械化大棚盘育秧方法的一种简化,各地在应用这项农艺措施上必须充分掌握每个技术环节和操作规范,做到技术上精益求精,管理上认真细致,坚决把这项工作搞好,为全省水稻机械化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正> 辽盐2号是产量潜力较高、株型较好的水稻常规品种,并具有抗旱、耐盐碱等优点。但是,与其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还缺少深入研究。软盘育苗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省成本等优点,是育苗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近两年配合手插秧在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 ,广华监狱在棉花生产上不断探索、推广“三改一降”技术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具体内容及效果分析所谓“三改一降”,即改常规棉为杂交棉、杂交抗虫棉 ;改小钵育苗为大钵育苗 ;改四行种植为三行种植 ;降低种植密度。1 .1改常规棉为杂交棉、杂交抗虫棉。广华监狱历年来坚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在五年时间里即完成了常规抗病棉、常规抗虫棉、杂交棉、杂交抗虫棉 4种类型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种植。引进常规抗病棉是基于解决当时老棉田“两病”严重的突出问题 ,引进常规抗虫棉是针对棉铃虫、红铃虫的…  相似文献   

19.
实践证明,寒地水稻超早育苗钵育壮秧是提高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因地制宜,适时摆插,合理密植与加强综合配套管理措施是寒地水稻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寒地水稻超早育苗钵育壮秧摆插,与常规盘育中苗机插相比可提高产量50%左右,对提高寒地水稻单位面积产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调整好种植业结构,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是实现垦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的重要举措。提高科技含量,是高产、高效的捷径。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场1990年引进示范了水稻旱育宽窄行栽培,试验面积350亩,实测亩产538.Ikg,比对照的普通栽培亩增产43.4kg,增产幅度8.77%。1997年我场推广宽窄行8.l万亩,全管局推广68.26万亩,分布在15个农场,占人工手插的47·5%。1试验概况试验品种为东农416;亩用尿素gkg,二按5kg,硫酸钾3kg;4月15日一用日插种,全部采用壮秧剂有苗。待插秧苗素质较高;株高13cm,叶令35叶,报数11条。2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