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区域人力资源整合实现其优化高效配置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要着力解决海峡西岸经济区山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布局不合理、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要以体制创新、统筹规划、区域整合、城乡协调、能力提高、闽台合作为重点,实现山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河南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发展策略。明确指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应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经营,并提出了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适度规模的评价思路,探讨了评价方法。认为中原经济区优化农业机械的技术结构,优化作业服务组织,适度调整经营规模是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平衡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3.
建立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2010—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3个县市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研究表明: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起步阶段的濒临失调水平提升到稳定阶段的中级协调水平,且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从空间布局分析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度和耦合协调度具有非均衡性特征,呈“东南高-西北低”格局分布;从时空关联分析来看,2010—2019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耦合发展度在空间上具有正向集聚特征,呈“东南高-北低”格局分布,即HH型聚集在生态经济区东南部,LL型聚集在生态经济区北部。因此,建议培育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高水平耦合地区的优势辐射功能,以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既要使农业走出一条不牺牲粮食生产,达到"三化"协调的道路,又要使旅游业实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能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并促进河南省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夯实区域经济底部基础的关键.研究根植五大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以四川省183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对四川省五大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五大经济区高质量整体水平呈梯度发展特征,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2)县域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其中开放、创新维度不平衡性最为明显,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高度分化,主导着全省区域差异走向;(3)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成都平原经济区中部构成高质均衡区域,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构成低质均衡区域,成都平原经济区向丘陵、山地过渡地带形成异质性发展地带.据此,提出从政策环境和制度导向转变、多中心多层次核心区构建、特色要素依托等方面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全国各个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和政策的原因,区域差别呈现继续扩大趋势.通过对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比较,确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科技战略优先领域: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消除区域差距、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颖 《甘肃农业》2002,(6):14-15
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步伐,分类制定各项协调配套改革,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河西经济区、陇东经济区、陇中经济区、陇南经济区、民族经济区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量化评价,认为2000年五个区域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优化程度分别达到59.9%、33.4%、32.6%、23.8%、20.0%,预计五个区域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实现优化的时间:河西经济区在2005年左右,陇东经济区和陇中经济区分别在2010年、2012年左右,陇南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8.
发展低碳农业既是宁夏沿黄经济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但与此同时也面临各种障碍和制约。文章阐述了宁夏沿黄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以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并为进一步研究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253-255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众多综合实力较强城市的聚集地。从区域经济学和城镇化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选取16项指标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查阅近5年该地区有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该地区各市(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分析发现该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大省是我国商品粮的主要来源地,对于实现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区域协调,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借鉴库茨涅茨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构建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度的分析理论框架,以期为国家政策向粮食大省偏斜和财政扶持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提高粮食大省贡献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价格协调是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土地市场的均衡发展。将城镇土地分等和基准地价平衡结合起来,使土地使用价值与价格相匹配,调整城镇基准地价,建立有序的区域土地价格体系。以武安市为例,采用加权计算得到各城镇的综合地价,利用分等结果对综合地价进行平衡,再通过计算城镇土地底价,可得区域协调的城镇基准地价。武安市城镇地价研究表明,通过城镇土地分等与基准地价平衡,能协调区域土地价格,促进区域土地市场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农业科学》2016,(3):52-55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施协同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复杂工程。笔者论述了协同创新在协调区域发展、解决关键技术、统筹宏观管理方面的必要性,阐明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所具有的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等条件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进一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对策,为发挥不同区域优势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党和国家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实现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应正确认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战略理念,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合作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和服务发展战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张润科  杨晖  王宇萍 《现代种业》2009,(3):12-14,26
本文依据当今乃至今后林业与农、牧、电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相互协调和谐平衡发展的对策;并对林业今后发展提出了“严管林、经营林、再造林”的三步曲对策,从而达到各业兴旺,生态环境和谐平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扩展模型,分析2000—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总体耕地压力并未超过预警线,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耕地压力不平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耕地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并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状况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熵值赋权法,依据2005—2014年的数据,对工业在整个经济环境下所起的作用以及吉林省的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纵观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有诸多影响因素。只有通过各因素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赢。本文以工业为例,通过对协调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出近10年二者的协调发展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这说明二者的发展是逐渐协调的。根据数据结果提出一些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使吉林省经济呈更健康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8.
乡村是由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巨系统。为了探究乡村人—地—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度刻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差异较大、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形成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岳阳市发达区域为核心并以圈层的形式逐渐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呈整体水平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4个类型,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初级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的逐年上升特征。  相似文献   

19.
将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承载力供需模型与生态服务价值结合,为广西耕地生态补偿提供测算依据。结果表明,2014年广西单位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22847.50元,耕地生态补偿价值为23.04亿元。通过对广西三大经济区耕地补偿优先级的计算,比较得出应优先提供补偿的区域为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得到补偿的区域为桂西资源富集区。  相似文献   

2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云凤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9):1272-1274
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现状,指出北部湾经济区在人才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力,但局部人才发展极不平衡,人才开发投入、平台、环境、制度等因素制约了人才的发展;提出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拓宽高层次人才开发平台、建立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管理制度、建立人才开发考核监督机制等对策,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