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彭家煌与沈从文两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攀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他们的写作目的是改造社会和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沈从文小说人性描写的认识上,采用一种“关系说”的标准,在“人性在美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美与健全人性的关系中”、“人性在美与合理的关系中”三种关系框架中具体考察沈从文小说的人性描写。沈从文的人性描写是其艺术审美追求特有的表现形式,在探讨人性形式的可能性和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中,在艺术世界中活现了人类原先拥有现在却正在失落的永恒价值,但在艺术化过程中,题材的社会历史内涵限制了他对人类无法规避的思想与精神课题的艺术表达,对人性的纵向开掘变成了对“湘西人性”的横向铺展,对人性健全合理的理念表达变成了对人性本来不健全的创作对象中美的因素的情感癖好。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描写了独特的湘西世界。上世纪20年代未期到30年代中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代表作为《边城》,作品着力表现的是湘西劳动人民身上人性的善和美的光辉,希望是把这种积极健康的生命活力输入到整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建设中,促使民族生命力的觉醒。在他的作品里孜孜不倦地描写着人性的善和美,赞美着原始自然的生命活力,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独特而又美好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4.
潘予霞 《河南农业》2008,(24):61-62
沈从文的小说是“对人生的远景的凝眸”,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悟。本文把沈从文小说的女性形象按湘西女性、都市女性进行分类,并对城乡两种生命形态进行分析、比较,展示她们与众不同的人性美与生命美。这种美体现在天人合一、自在自然中,在憧憬爱与自由、追求梦想中,在执着独立、实现存在的价值中。对女性形象的人性美和生命美的凸现是作者表现女性人物的重心。沈从文的作品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从美学的、历史的原则出发,远离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托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美的深刻思考。人性是文学始终关注的主题,沈从文通过翠翠、爷爷、天保和傩送兄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腻的心理描写、优美的景物描写和映衬的手法以及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语言运用等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期望和憧憬。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湘西系列小说中,沈从文从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高度,把对自然、人性、社会和谐之美的追寻和探索作为贯穿于整个创作中的主线,审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批判过分注重物质发展所造成的人性异化,提出"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存状态是最理想的"人生形式",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与文学紧密相联却不能休戚与共,揭示了文明发展困境的存在。沈从文的都市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和探讨,研究者对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认识有变化、有共识,也有争论。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和接受表明:文学与城市之间的张力和纠结关系,正是作家视野和研究者视野的交融区;人类在走向城市的进程中存在困惑,但又一直执著地追求和谐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展现了中国形象的诗性美,寄托了沈从文再造人类“乌托邦”的执著理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沈从文与现代性线性时间观念迥异的时间意识,以及这种时间意识对小说叙事的影响。在“常”与“变”的执着思索中,沈从文超越了现代作家普遍存在的进化论的时间观念,拆解了“新”“旧”之间的对立模式。在普遍“新”胜于“旧”的价值期许和对未来乐观表达的现代叙事中,沈从文小说中的时间诗学构成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边城》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具备了小品文和抒情文的优点,将民俗和自然风情描绘的淋漓尽致,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十分立体和形象的湘西风情,在《边城》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塑造独具特点,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充满生命力。为了更好的了解沈从文的《边城》,也为了深入的剖析小说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本文就对沈从文的《边城》中的人物的形象进行论述。旨在通过本文章的论述,来提高我们对《边城》这部文学小说作品的解读水平,并提升我们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发韧于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在鲁迅的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到了30年代,乡土文学在沈从文的创作中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清脆的歌唱代替了尖锐的讽刺,纯真的爱情淹没了仇恨与痛苦。沈从文在他精心构筑的“桃花源”中,为我们弹奏了一曲爱与美的颂歌。一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以描写湘西农村生活的乡土小说成就最高,而其中又以《边城》为最。这是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巅峰,也是我们评论的重点。《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单纯而又美丽的爱情故事。茶峒少女翠翠爱上了船总的儿子傩送,然而傩送和他的哥哥…  相似文献   

13.
从民俗学角度看,沈从文小说中出现的审美意象显示出与民间情爱主题的某种关联:风、云、雨、水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具有情爱内涵的意象;自然界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情爱和子嗣繁衍的内涵;民俗节日也是民间男欢女爱的时节。小说中民俗风物的意象化是作者叙事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常识的形象,她们构成张爱玲式的"巫母群像",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此倾向的形成,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密切相关。同时,张爱玲对母性的批判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相似文献   

15.
哈伯.李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她1957年创作并发表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获普利策奖。该书通过斯各特的精神成长历程抨击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提倡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在这部小说中,哈伯.李运用大量丰富的象征手法充分表现和深化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6.
张资平小说的两个基本内容就是性爱和宗教。他的小说中多数发生性爱关系的男女本身就是基督教徒,或是受过教会教育的,或是在被情爱困扰时皈依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在其演绎男女情感和性爱的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和具备的艺术功能是不同的,其主要表现有:宗教作为爱情痛苦的精神避难所和艰难生活逼迫下的下层人的寄生地;宗教作为一种道德尺度,批判人性的虚伪和丑陋,形成一种讽刺的艺术效果,包括对虚伪宗教的揭露、对善男信女的讽刺和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17.
《荒野的呼唤》是自然主义代表人物杰克·伦敦最负盛名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一改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以动物巴克为主人公,借助巴克在生存环境的变化中从文明社会回归原始荒野的故事,杰克伦敦用细腻的笔触赋予巴克以"人性",通过对巴克的"野性"与"人性"的剖析来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为积蓄财产的尔虞我诈。  相似文献   

18.
小说《花腔》通过别样的叙事策略,将三位叙述者"花腔"式的陈述内容以及"我"对这些"陈述内容"加以补充对文本正文部分加以印证或者辩驳,描绘了一幅个人与集体无法平衡、利己与利他难以抉择、真相与虚构相互矛盾的众生浮世绘。从利己主义视角对小说《花腔》进行探究,通过"花腔"之声的本意、"花腔式"叙述者视角下的真相辨析、真相无法探寻的原因以及利己主义引导下的人性抉择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解读作品在利己主义视角下的人性的善恶,直面人性的自私与邪恶,表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坚守人格独立、积极向善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 通过人性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 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 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 追求自由的希望, 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水许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其中的女性要么是软弱可欺,要么淫荡无耻,正面女性人物却带有明显的男畦化色彩,这种女性形象塑造不能认为是作家对女性的淡薄与贬斥,也不是女性人物人性的异化。小说文本体现出来的女性观,和我国古代以来经过儒家道德影响形成的男尊女卑的公众心理和对女性的偏见有:言切关系;也和水浒故事在市井社会丰富发展过程中注入了市民阶层的好恶与道德判断有密切关系。小说中有关具体的对女性的描写,是市民阶层的认知反映,表现出社会文化心理对世代累积性作品的道德影响,而非小说作者对女性独有的仇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