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饶市茶业发展具有资源、产品、技术三大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是植茶历史悠久,是全国、全省重点茶区,是“婺绿”、“饶绿”主要产地,诸多的名优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看好。三是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但是,茶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化发展进程慢,茶叶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加入WTO以后,我国置于WTO框架下,我市茶叶产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是非常严峻的。  相似文献   

2.
谈谈新世纪广西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建国以来,广西茶叶经历了恢复、回落、稳步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上世纪50年代从0.4万公顷稳步发展到1.3万公顷,在60年代又跌至0.5万公顷,随后到70年代末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3.7万公顷.但由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因素,茶叶面积又降至目前的约3万公顷.当前广西茶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又恰于我国刚加入WTO,如何发展、壮大我区茶业,使广西茶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非常值得茶业界同仁的重视及思考.  相似文献   

3.
品牌文化和茶业品牌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含春  赵荣 《农业考古》2005,(4):1-5,41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国内茶叶市场竞争已跨越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仅把茶叶企业推入品牌竞争时代,而且使整个茶业、各产茶区域,甚至茶叶科研、高校单位不可逆转地跨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是21世纪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品牌竞争是现代茶业经济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面对益趋激烈的品牌竞争,如何建设、保护、发展茶业品牌应是我国茶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茶业生产发生的变化,从不同侧面阐明了科技进步对促进茶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我国共要业发展趋势,茶业必须依靠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是茶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针对我国茶业科技创新的现状,提出了提高茶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1992年以来我国茶业生产发展情况,并运用竞争力系数等指标对我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赵和涛 《农业考古》1994,(4):218-221,228
我国当代茶业科技发展述略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赵和涛由于茶业科技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我国茶文化不断发展,茶业科技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目前,我国已有省级以上茶业专业研究所17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10来所,中等专业茶校12所,拥有各类茶业专...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产茶大国,历史悠久,但在茶叶的生产、销售上,却一直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茶产业的发展。茶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化条件下茶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发展茶产业及茶区经济、提高茶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目前我国茶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建设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茶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福建闽东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东茶业产业化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育,但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分析了闽东茶业产业化的建设中存在的产品质量、名牌效应差等问题,并提出了在当前进一步发展闽东茶业产业化需组织茶业产业集团化和集群,培育茶业产业市场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后对四川茶叶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的进展 ,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已指日可待。加入WTO不仅给中国茶叶经济带来机遇 ,也使中国茶叶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四川茶类丰富 ,加入WTO后 ,四川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机遇多于挑战。但四川茶叶发展中现有的突出问题 ,使川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受到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四川茶叶必须扬长避短 ,走具有四川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是加大以“三抗性”为产量基础的高香、高机能营养成分含量的特色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其次是大力发展有机茶 ,为四川茶叶生产提供新的增长点 ;第三是运用经济学比较利益原理 ,加强对茶业经济的研究 ;最后是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茶叶生产 ,保证四川茶叶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创名牌产品,树企业形象”已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的经营走向。茶业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本文就全面正确理解名茶、品牌、名牌产品涵义;认识我国茶业企业创中国茶叶名牌,尤其是世界名牌茶叶产品的艰巨性;以及必须把茶业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确立长期规划,长抓不懈,分阶段地落实各项造就企业名牌产品的具体措施,才能使茶业企业的名牌产品脱颖而出等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5.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